比色法是目前比較簡單的方法,對於合成芥末油、薊罌粟油、物理精煉米糠油、麻油(野菊)、亞麻油、棉籽油、蓖麻油和棕櫚油的敏感水平分別是0.1%、0.1%、2.5%、0.2%、1.0%、0.5%、1.0%、2.0%,各類摻雜油檢測比色法如下:
※ 合成芥末油。通過疊氮化鈉檢測可以區分合成還是天然芥末油。合成芥末油過程通常是其他食用油中加入奶油黃,然後加入一定量的合成異硫氰酸烯丙酯。檢測過程中在合成芥末油加入疊氮化鈉,再在水層中加入中性或弱酸性硝酸鉍溶液,合成的芥末油會立刻產生深黃色沉澱,但天然產品則呈陰性。
※ 薊罌粟油。其主要成分是血根鹼,在乾燥試管中加入5滴油,然後加入0.5mL水楊酸甲醇溶液(2%),充分混合,加入濃硝酸2mL,再加入2-4滴濃硫酸,搖晃。若20-30秒內出現深紅色或深橘紅色,則摻雜有薊罌粟油成分。
※ 物理精煉米糠油。精煉米糠油中含有三萜醇和植物甾醇的4-羥基-3-甲氧基肉桂酸酯。將米糠油或混在其他油中的米糠油中加入NaOH溶液(a),另一乾燥試管中加入苯胺,溶於稀釋的鹽酸中,加入硝酸鈉溶液,形成氫化苯重氮溶液(b)。溶液a和溶液b混合後,若在10-20秒內出現橘紅色表明摻有米糠油。但此方法不適用於檢測摻雜在含有阿魏酸的玉米油中的米糠油。
※ 麻油(野菊)。不同的麻油有不同的皂化分數,有脂麻素(Xa)和麻油酚(Xb),精煉加熱或氫化後形成脂麻酚(Xc)和脂麻素酚(Xd)。脂麻酚在除臭過程中變質,但脂麻素酚在精煉過程中不受影響,二者都是抗氧化劑。採用改進的博杜安實驗檢測,在麻油或熔化的脂中加入HCl和糠醛溶液,酸層出現粉紅色後,再加入水進行搖晃,如果粉紅色仍存在,意味著有麻油,如果消失則沒有麻油。
※ 亞麻油。樣品中依次加入氯仿及Br2、精餾酒精、乙醇,至沉澱溶解,再加入乙醚,出現紅色沉澱意味亞麻油存在。
※ 棉籽油。天然棉籽油含兩類不飽和酸,錦葵酸和蘋婆酸,都屬於環丙烯酸類,高濃度時具有毒性,樣品中加入等量二硫化碳溶解的硫溶液,然後加入戊醇,出現紅色則說明棉籽油存在。
※ 蓖麻油。樣品溶於石油醚,加入鉬酸鹽試劑(1.25g鉬酸銨溶於100mL濃硫酸中),若瞬間出現白色渾濁,表明蓖麻油存在。
※ 棕櫚油。在壓榨或溶劑提取過程中,棕櫚油中產生番茄紅素、番茄紫素和incopinal。其他油中番茄紅素在精煉、漂白和除臭過程中被破壞嚴重,但棕櫚油中番茄紅素還存在。樣品正己烷溶解,通過無水硫酸鈉,加入DMF,棄去DMF低層,得到樣品。在紫外光下觀察,若摻雜棕櫚油則出現黃綠色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