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如何真正確認「死亡」?600多患者數據揭示臨終過程心臟活動

2021-02-21 醫學新視點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臨終過程中的心臟生理活動,讓我們對「死亡」的定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研究由加拿大CHEO研究所(CHEO Research Institute)學者領銜,並與加拿大捐贈移植研究項目緊密合作,在徵求600多個家庭同意後,對ICU患者臨終過程的生命體徵進行了監測研究。據研究團隊介紹,「這是最大規模的同類國際研究」。

截圖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這項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支持器官捐贈工作的開展。對於器官捐贈者的家屬,以及開展相關工作的醫務工作者而言,確認捐贈者已確實死亡、並且死亡不可逆轉,在情感和醫學上都是必須的一步。那麼,在撤除生命維持設備後,間隔多久才能真正確認已無生命體徵?目前仍有一定的疑問。這項前瞻性觀察研究在3個國家的20個ICU中開展,重點分析了按計劃撤除生命維持設備後,成人臨終過程中心電和脈搏活動的發生率和發生時間過程,預期監測時間為30分鐘,臨床醫生在床旁進行密切觀察和記錄

研究團隊發現,死亡並不總是像人們熟知的監護信號曲線「變平」那麼簡單。在死亡過程中,心臟活動可能會數次恢復,直至最終完全停止——但在此過程中沒有人恢復血液循環或恢復意識。這項研究為當前標準提供了支持證據——在心臟活動停止後需等待5分鐘,再確認死亡並進行器官捐贈。同時,這也能夠讓更多捐贈者家屬和醫療團隊對這一標準感到放心。

參考資料

[1] Sonny Dhanani,, et al., (2021). Resumption of Cardiac Activity after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Measur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22713

[2] When is dead really dead?. Retrieved January 28,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1/choe-wid012521.php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點「在看」,分享醫學新知

相關焦點

  • NEJM重磅:宣布臨床死亡的患者,14%心臟可以「復活」!
    近日,在新英格蘭雜誌刊出一篇題為「Resumption of Cardiac Activity after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Measures」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停止維持生命的措施後,竟有14%的重症患者死亡後發生心臟活動恢復!器官捐贈的原則是捐贈者被宣布死亡後才可以開始提取器官。
  • 直擊:瑞士安樂死全過程:三十秒沉睡三分鐘死亡,對生命的敬仰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中國的定義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 心臟病患者該如何預防保健
    , 那麼,心臟病患者該如何預防保健?運動的強度則視患者的危險性來調整,以不會誘發心肌缺氧、梗塞或心律不整,且能有效地促進體能為原則。平時不常運動的患者,要從走路、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開始,適應後再循序漸進調整運動量。低運動量的園藝工作、家務勞動、跳舞等有助於改善肌肉張力、減少精神緊張、消耗多餘的熱量,嘗試多做做,還是對健康有益的。
  • JAMA子刊:頂尖醫學機構證實,多喝咖啡能減少結直腸癌死亡,延長生存期
    45萬,如果每人每天至少喝四杯咖啡,因肝癌而死亡的人數則將減少超過72萬。研究團隊對一項大型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試驗的觀察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接受治療的1171名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中,每天喝2-3杯咖啡的患者總體生存期更長,癌症惡化風險更低,每天喝4杯咖啡的患者收益更大。該論文的數據來自一項III期臨床試驗:比較先前未治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在標準化療中添加西妥昔單抗和/或貝伐單抗的治療情況。
  • 我院成功救治一名肺部心臟穿刺傷患者 充分體現應急處理能力和整體實力
    1月21日,一名被刀刺傷胸部,造成心臟、肺部破裂的重症患者,經過我院多學科爭分奪秒的全力搶救,將患者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目前,患者已脫離生命危險,正在重症監護室接受康復治療。當天清晨6點33分,我院本部手術室接到急診科的電話:一名被刀刺傷心臟的患者馬上送往手術室。心臟破裂傷屬心胸外科急危重症,死亡率極高。麻醉科立即啟動心肺聯合損傷急救預案。
  • 心臟支架:讓價格不再是「心病」!
    心臟支架示意圖從心臟支架問世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20多年前,我國患者用的心臟支架一直依靠口,價格奇高無比。再加上手術時輔助材料、檢查費用,裝一個支架就像買一輛小汽車。1999年,我國終於生產出了自己的心臟支架,價格有所下降。
  • NEJM:鼻套管高流量氧療降低低氧血症患者死亡率
    無創正壓通氣降低氣管插管的機會,降低COPD急性發作患者的死亡率或嚴重心源性肺水腫。
  • 徐亞偉:上海十院體外心臟震波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經驗
    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有效且無創的全新療法,它作用於缺血損傷的心肌組織,加速心臟側支血管新生,改善心肌供血,挽救受損心肌細胞,從而緩解心力衰竭症狀 體外心臟震波技術主要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包括頑固性心絞痛患者,心絞痛加拿大評分(CCS)Ⅲ或Ⅳ級(瞬間),服用2 種或3種最大承受劑量的心絞痛藥物至少8 周無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後仍反覆發作的心絞痛的患者,或者冠脈血管病變重,無法進行或不願意接受手術再血管化治療的。
  • 【德媒聚焦】瑞士的"死亡之屋",在這裡"殺人"是合法的..
    在瑞士存在著多家「死亡之屋」:每年,都有瑞士本國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近千人人選擇在這裡結束自己的生命。據《圖片報》報導,在瑞士選擇安樂死的人佔每年死亡人數的1.4%。安樂死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議題,目前也只有一些地方承認此行為合法:瑞士,德國要經過最高法院審判, 比荷盧經濟聯盟國家,美國的幾個州,哥倫比亞在一定條件下合法,加拿大要經最高法院判決。
  • 我如何治癒?
    過去十多年間,研究人員對帕金森病(PD)病變開始的位置進行大量的研究,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統一的答案。2003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Heiko Braak提出帕金森病的病變始於腸道,後擴散到大腦。該想法提出後引起了多方的質疑批評,但同時也獲得了大批研究人員的支持。
  • 春節入院患者的死亡風險最高!中國臺灣健保數據分析
    中國臺灣利用健康保險資料庫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平日相比,對於春節和周末住院的患者,院內死亡率和30天死亡率均更高。 該研究分析了2001年~2013年間每年1月和2月至內科急診的患者。其中有1.1萬人在春節就診,3.6萬人在周末就診,14.4萬人在工作日就診。
  • 柔性的貼片:既可監測也可治療心臟疾病
    心臟自律性異常或傳導障礙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心律不齊如果加以控制,很容易引起嚴重後果。心律不齊危害:心律不齊可使血液循環失常:當發生心律失常時,心房和心室收縮程序改變,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虛、胸悶、無力等症狀。
  • 視病猶親 感動患者——燕達醫院心臟中心查房報導
    諮詢熱線:400-898-1120(早7點至晚22點) 當其他科室已經熄燈宵禁時,燕達醫院心臟中心仍在熱火朝天的查房,認真查看每一位病人。 此值秋冬季節,為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心臟中心病房的患者愈來愈多,病情也愈來愈複雜嚴重,作為心臟中心科室主任,本著「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愛傷意識及遵守醫療核心制度的工作態度,盧長林教授會雷打不動地在每周一下午全面查看病人,聽取住院醫師匯報病例、分析病情、查看患者並指導患者的綜合治療。
  • ICU裡的死亡阻擊戰:怎樣拯救重症患者?緬甸這一療法見成效
    最近兩天,緬甸新增確診人數有所減少,同時,死亡人數也有所降低。眾所周知,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較高。那麼在阻止輕症患者往重症發展的同時,緬甸醫護人員如何啃下重症患者的治療這塊硬骨頭?【緬甸中文網訊】血清療法Ad-hoc委員會主席教授耶苗醫生稱,醫護人員依據「血清治療法」,使用康復患者捐贈的血清,對重症患者進行治療,獲得了極大的成效。
  • 臨終關懷:最殘酷的事實 最溫柔的對待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可以選擇更為文明進步的死亡方式,那就是緩釋或者消除死亡時精神上的恐懼與肉體上的痛苦,讓他們保持著人的尊嚴,接受死亡,平靜地邁向死亡。這就是「臨終關懷」。節目中的音樂治療就是其中的一種關懷手段。
  • 德國恐怖護士為病人注射「毒藥」,150人心臟血液乾涸死亡
    德國一名恐怖死亡護士,去年被法院判決蓄意為2位病人注射過量的心臟藥劑,導致死亡,屬謀殺罪,判處終身監禁;最新調查結果出爐,
  • 好好說再見:面對預知的死亡,挽留不是唯一
    患者是一名非常消瘦的老人,心跳呼吸驟停,當時患者家屬還未趕到現場。我立刻給患者進行心肺復甦,按規定要搶救半小時無效或家屬到場同意放棄搶救後方能停止。家人匆忙趕來時,我問:「患者病情已屬晚期,現在的狀態不能維持很久,你們是選擇撤管還是去ICU繼續機械通氣治療?」老人的兒子明顯知道去ICU意味著什麼,嘆了口氣說:「去ICU吧。」
  • 止瀉藥物「洛派丁胺」或有望驅動癌細胞死亡!
    兩年前,來自歌德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證據表明,止瀉藥物洛派丁胺(loperamide)或能用來誘導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系發生死亡,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Autophagy上的研究報告中,同一組研究人員揭示了藥物洛派丁胺驅動癌細胞發生死亡的分子機制
  • 死亡教育|開展死亡教育勢在必行意義非凡
    編者有話:在我們「北京植物生存中心」進行死亡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植物人」是距離死亡最近的人,從倫理學考慮,植物人已經沒有了「認知」能力,某種角度分析,屬於死亡範疇。 開展死亡教育,把死亡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不管國人如何「惡死樂生」,如何忌諱死亡,它總是不可以避免的,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隨著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的快速增長,死亡問題已越來越現實,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