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臨終過程中的心臟生理活動,讓我們對「死亡」的定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研究由加拿大CHEO研究所(CHEO Research Institute)學者領銜,並與加拿大捐贈移植研究項目緊密合作,在徵求600多個家庭同意後,對ICU患者臨終過程的生命體徵進行了監測研究。據研究團隊介紹,「這是最大規模的同類國際研究」。截圖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這項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支持器官捐贈工作的開展。對於器官捐贈者的家屬,以及開展相關工作的醫務工作者而言,確認捐贈者已確實死亡、並且死亡不可逆轉,在情感和醫學上都是必須的一步。那麼,在撤除生命維持設備後,間隔多久才能真正確認已無生命體徵?目前仍有一定的疑問。這項前瞻性觀察研究在3個國家的20個ICU中開展,重點分析了按計劃撤除生命維持設備後,成人臨終過程中心電和脈搏活動的發生率和發生時間過程,預期監測時間為30分鐘,臨床醫生在床旁進行密切觀察和記錄。研究團隊發現,死亡並不總是像人們熟知的監護信號曲線「變平」那麼簡單。在死亡過程中,心臟活動可能會數次恢復,直至最終完全停止——但在此過程中沒有人恢復血液循環或恢復意識。這項研究為當前標準提供了支持證據——在心臟活動停止後需等待5分鐘,再確認死亡並進行器官捐贈。同時,這也能夠讓更多捐贈者家屬和醫療團隊對這一標準感到放心。參考資料
[1] Sonny Dhanani,, et al., (2021). Resumption of Cardiac Activity after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Measur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22713
[2] When is dead really dead?. Retrieved January 28,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1/choe-wid012521.php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點「在看」,分享醫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