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見是東江學子報新聞評論部專欄,每周二更新,在這裡,我們討論時事熱點,我們評論校園新聞,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發表著我們對世事的觀點和看法。
最近,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了一篇長文,向自己的家人交代身後事,傳達了讓她自然死亡、不要搶救、臨終「尊嚴死」的意願,該文立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尊嚴死」如何才能被廣泛接受並正當化?對此,你怎麼看?
何為「尊嚴死」
尊嚴死,是一種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醫療措施。可以尊重患者的意願或觀念,停止延命治療,任由患者死亡。對於一些自我意識喪失而無治癒希望的病人,可由親屬憑他們的生前預囑向醫院、法院等提出停止治療的要求因而死亡。這樣的死使病人擺脫了悽慘狀態,親屬也擺脫了沉重的精神負擔,人們認為這樣的死是高尚而尊嚴的。
ECHO:近日,瓊瑤阿姨發布的生前遺囑讓「尊嚴死」進入到我們的視角。在筆者看來,一個人在病入膏肓之時,讓他自然死亡也許是對他最好的一種尊重。如果親人一味地挽留,讓家人在病痛折磨下掙扎,這更像是一種自私的愛。生死皆為大事,我們不僅要把目光投放在活著的意義,還要思考死亡時的尊嚴。
清風:對於行將就木的老人來講,要求「尊嚴死」是對生死的徹悟。而對家人來說,當然不舍讓他們離我們而去,就算希望渺茫也會去盡力挽留。但對於老人來看,生死離別是沒辦法掌控的,他們不想再受病痛最後的折磨,也不想讓家人更加為難,無論經濟上的損耗還是精神上的消磨。我們無法挽留他們的生命,但能為即將離開人世的他們保留做出選擇的尊嚴。
向陽小草: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需要歷經的,然而在我們傳統的生死觀中,死亡是忌諱的,如果沒有不計代價去搶救親人反而會被他人詬病,那麼,我們該如何讓整個社會接受死亡是自然的一個過程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比如適當傳播正確對待生死的觀念,讓這種生死觀滲透進人們的思想中。政府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讓更多人能享受到這樣的權利。總之推崇「尊嚴死」不能過於急迫,需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雞蛋餅: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只不過離開的方式不同。在你有意識和可控制的情況下,你是有權利去選擇是繼續治療,還是放棄治療而安樂的離開,能夠決定自己離開人世的方式,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尊嚴。尊嚴死不等於消極面對疾病與死亡,而是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尊嚴死是對病人的尊重,與其在讓病人長久地在病床上痛苦的苟延殘喘,不如讓病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然死亡,優雅地離開,也體現了家人與朋友們對病人的尊重與愛。
阿眯:「死亡」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個能避則避的話題,當面對一位僅存一絲氣息的病人時其親屬往往替他(她)選擇「往生」而非「往死」,但這卻沒有顧及到病重人的感受。其實,以病人自身的決定為標準才是最重要的。若要在國內提倡「尊嚴死」就要讓人們對其有確切的了解,足夠認識才能有效推行。死亡是沉重而神聖的,所以做選擇時該是嚴肅而認真的,讓人們自己選擇死亡的方式即將生死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尊嚴的死去。
V.euk:死亡,是一個對每個人來說都極其沉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話題。而在筆者看來,瓊瑤和羅瑞卿對自己家人交代的「尊嚴死」,並非是不珍愛生命,反而恰是她們對生命的熱愛並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明悟的體現。
生和死,本就是大自然賦予的基本人權,沒有人生來有權利去左右別人的生死,也沒有人有權利去強迫一個人在死前還得忍受各種傷痛的折磨。選擇尊嚴死亦或安樂死皆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在中國社會,很多人的這個權利都未能得到保障。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源自儒家思想的影響,「孝」在保障社會基本道德準則的同時,也有部分的「愚孝」在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在其影響下,人們對那些準備遵從長輩「尊嚴死」、「安樂死」交代的晚輩們指指點點,這些道德綁架,成了阻礙人們獲得自己所希望的死亡方式的最大原因。
殊不知,當一個人可以自己在理解生命內涵與價值情況下,做出體面結束自己生命的選擇,並且這個選擇能被周圍的人們、被社會所理解所接受,得到真正尊重的時候,這個社會的文明才是邁開了真正前進的一步。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即可閱讀原文)
圖:來源於網絡
文:東江學子報新聞評論部
編輯:許澤傑 黃幼婷 黃錦慧
版面:東江學子報新媒體部 林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