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個國際檔案日來臨之際,記者來到縣檔案館,走近「燈火闌珊處」的檔案工作者,有幸初見了縣藏民國檔案的神奇魅力。
據縣檔案館負責人介紹,我縣檔案館館藏清代地契和民國檔案共10500餘卷,館藏數量居全省前列。檔案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等多個方面,是研究和填補我縣民國歷史、社會變革和文化傳承的寶貴文獻,具有極高的歷史參考價值。據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民國檔案年代久遠、早期保管條件差,部分檔案因蟲咬、黴變等原因,破損較為嚴重,搶修工作難度很大。有些紙張薄如蟬翼,有些極度脆化,有些嚴重板結,需要手工一點點剝離。搶修就像給檔案做修復手術,拿捏剝擺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粉碎斷裂,造成二次損傷,整個過程除了要求技術精湛之外,更需要的是耐心和細緻。工作人員說,剛搶修裱糊的檔案就象襁褓中的嬰兒,對溫度、光線、溼度的要求都很苛刻,為了保證裱糊後的檔案不變色、變形便於歸卷保存,搶修裱糊的整個過程都要避免強光、高溫,曬不得、潮不得、風吹不得。由於受條件限制,縣檔案館沒有專業的恆溫檔案裱糊室,但有心的工作人員發現,每年在芒種前後至立秋的這段時間,貼於裱糊板上的檔案晾乾的效果最好,平整,不變色,紙質柔韌性也好,可以與專業裱糊室的晾乾效果相媲美。因此,每年的盛夏,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光。檔案搶修裱糊工作除了細緻而繁重的手工工作之外,老檔案發黴很嚴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對身體健康很不利。據了解,這項默默無聞的工作已經持續了近三十年,一代又一代縣檔案工作者孜孜不倦、薪火相傳,經搶救重獲新生的民國檔案已有3900餘卷,但由於館藏數量較大,這個數字只佔總量的37%左右,可以說,這項不為人知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民國檔案搶修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從事搶修裱糊工作八年多的小武開玩笑道: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也算是在「救死扶傷」。言談舉止間,表露出他們對民國檔案濃濃的愛意和對這項工作的自豪感。面對簡陋的工作環境和一件白大褂、一隻口罩的保護措施,檔案館的工作人員都顯得平靜而滿足,採訪結束時,檔案館的負責人平和的說:「這些檔案是前輩們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劫後餘生,我們有信心讓她們重新煥發活力,相信不用等太久,她們就能和大家見面了!」作者:馬永萍 呂學忠
監製:李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