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候寒冷,是各種疾病的好發季節。而且寒冷的冬季總是會凍出病來,下面跟小編了解下凍出的六種疾病,那麼冬天該如何做好防寒保暖呢?
人的正常內部體溫一般在37攝氏度,倘若下降到35度,低溫症的症狀就開始出現。一開始人還能保持清醒,並通過寒戰來升高體溫。然而當體溫下降到33度,人就可能失去部分記憶。體溫28度時,大多數人會失去意識並因此而嗆水。體溫低於21度,四肢的血管紛紛收縮,血液回流,血壓急升,心臟病可能因此發作,距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冬天的時候穿少了,每次受到冷風吹腿都會疼,晚上骨頭裡疼的厲害,睡不著覺。產生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可能是以前腿腳受過風寒溼等侵襲,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免疫力逐漸低下,一遇冷風誘發所致。另外也可能是身體腎陽虧虛引起,陽虛身體就會肢冷怕冷。
寒冷是誘發關節炎和風溼因子的一個強大的外在因素,不可忽視,請大家注意。
如果冬天穿著單薄又長時間在室外吹寒風,臉部受冷刺激引起局部營養神經血管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致面癱。
預防面癱主要從減少寒風刺激入手。開車、睡覺不要長時間開窗戶吹冷風,戶外要戴好圍脖,口罩裹住面部。如果發生面癱,應及時到專業醫院接受抗病毒、激素、神經營養藥等對症治療。
凍瘡常見於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覆紅斑、腫脹性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潰瘍,病程緩慢,氣候轉暖後自愈,易復發。
寒冷是凍瘡發病的主要原因。其發病原因是凍瘡患者的皮膚在遇到寒冷(0~10℃)、潮溼或冷暖急變時,局部小動脈發生收縮,久之動脈血管麻痺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此外,患者自身的皮膚溼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內分泌障礙等因素也可能參與發病。缺乏運動、手足多汗潮溼、鞋襪過緊及長期戶外低溫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使凍瘡的發生。
體表溫度的降低會導致鼻黏膜中的毛細血管收縮,隨後血管供血量減少,免疫細胞數量也會下降,進入鼻腔的病毒會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細胞。
雖然低溫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但是卻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力,讓那些已經感染病毒卻沒有明顯症狀的人病情加重。因為受凍而導致的感冒往往不容易治療,且治好後也容易反覆發作。
為了防寒,大家往往裡三層外三層地添加衣服,把自己裹得緊緊的,高領毛衣、小馬甲、厚棉衣,總之,能禦寒的東西都用上了,以為這樣才能保暖,其實,穿得多了,人體自身體溫調節機能會下降,反而容易發燒感冒。同時,衣物過緊,人體血液循環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反而不利於保暖。
要選擇輕而保暖的羽絨服或者能抵擋寒風的皮衣,裡面可以穿一件稍寬鬆的柔軟毛衫,但不要讓領口太緊,否則容易造成腦供血不足。
另外,有些市民為了擋風,愛把圍巾圍在嘴上,或著戴上口罩,把鼻子和嘴都藏起來。其實,圍巾如果圍在嘴上,當人在呼吸的時,細小的羊毛纖維和細菌就會被吸入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
如果整天戴著口罩,鼻腔及整個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鍛鍊,對冷空氣的處理功能被人為地減弱,稍微受寒,反而容易感冒。
所以,戴圍巾要把嘴巴和鼻子露出來以保持呼吸暢通;如果不是空氣汙染嚴重,儘量別戴口罩。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