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惡烷有多「惡」?看清真相不必恐慌

2021-02-22 中國日用化學工業信息中心

「二惡烷」事件一再發酵,但真正從科學角度看,這一成分造成消費恐慌確實沒有必要。事實上,拋開劑量談其危害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近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公布了對60款洗髮水的檢測報告。超六成洗髮水被檢測出含有二惡烷的報導再次引起媒體和消費者的熱議。

面對已經使用多年的品牌和產品,大部分消費者都沒有表現出「恐慌」,理智的背後,是科學更深入的普及。

>>> 什麼是二惡烷?

二惡烷,有機化合物,別名二氧六環、1,4-二氧己環,無色液體。

二惡烷急性毒性為低毒,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根據我國現行《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二惡烷為化妝品禁用組分。既然禁止添加,為什麼化妝品還會有二惡烷的檢出呢?答案是,由於技術上無法避免的原因,二惡烷有可能作為雜質被帶入化妝品中。所以,化妝品中有可能被檢測出很低量的二惡烷。

事實上,微量的二惡烷普遍存在在自然界中,美國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列舉出在雞肉、番茄、蝦等食物中均發現二惡烷的殘留。

甚至,在我們的飲用水中,也有二惡烷的殘留。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第三版)中指出,水中二惡烷的限值在50μg/L。

>>> 化妝品中檢出二惡烷不必恐慌

談危害就一定不能忽略劑量。

當二惡烷達到一定劑量水平,才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化妝品中的二惡烷主要是通過皮膚接觸,由於皮膚角質層具有屏障作用,通過使用化妝品引起的經皮吸收量極微。

實驗表明,二惡烷的經皮吸收率約為4%。本來很少的含量,再加上皮膚的阻隔,在被水稀釋後又在短時間內衝洗掉,進入人體的量就更加微乎其微。

拿淋洗型產品——洗髮水舉例。一個人在一生中每天都必須用洗髮香波洗620次以上的頭髮,才可能使二惡烷的暴露量達到潛在的風險水平。

>>> 各國如何看待「二惡烷」?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對日用消費品(包括化妝品)中二惡烷含量進行了長達30年的監測和評價,結論是,化妝品中存在微量二惡烷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健康危害。

加拿大衛生部得出了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同樣的評價結論,而且指出,二惡烷對兒童也不會造成危害。

澳大利亞國家職業衛生和安全委員會下屬相關機構在對二惡烷的評估技術文件中指出,在日用消費品中,二惡烷的理想限值為30ppm,毒理學上可以接受的上限值為100ppm。

加拿大衛生部在官方網站中的評估也指出,人們日常來源於個人護理用品(包括洗髮水)二惡烷的暴露僅僅是可能有風險劑量的1/8000。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10年對化妝品中二惡烷限量進行了規定,並發表了意見:「日常消費品中,二惡烷的理想限值是30ppm,含量不超過100ppm時,在毒理學上是可以接受的」。

而本次事件爆出的「超標」產品,二惡烷含量在12ppm至24ppm,也是符合標準的。

>>> 神轉折,香港消協再發聲明

面對各方聲音和不斷地「下架」傳言,香港消費者協會就一些報導提到二惡烷含量「超標」問題作出補充說明:

「有關洗頭水的測試報告,內容提到7款樣本所檢出的二惡烷含量高於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所建議的安全水平。鑑於部分報導提到二惡烷含量『超標』字眼,有需要提醒有關結果屬『高於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所建議的安全水平』,並非法例要求。消費者在一般情況下可安全使用,但如膚質較敏感人士,要小心選擇,因接觸低濃度二惡烷氣霧,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香港化妝品同業協會也表示,化妝品微量殘留的二惡烷與肌膚接觸的量更低,其水平對消費者並不構成安全疑慮。


>>> 冷靜,拋開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

不僅對於化妝品,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著微量的二惡烷。甚至日常用餐、飲水都無法完全避免,但是這些劑量不會對人體有健康風險。

看似虛驚一場的「二惡烷」事件,既是給各大品牌敲響警鐘,同時也說明了科學、理性的對待安全問題非常重要。 

相關焦點

  • 『聚焦』一個工程師眼中的「二惡烷事件」
    報告顯示,超6成洗髮水被檢測出二惡烷,有7款洗髮水二惡烷含量超過歐盟SCCS建議的10ppm安全水平。    寶潔公司旗下品牌產品7席中佔了6席,涉及沙宣、潘婷、伊卡璐、海飛絲4個品牌產品。」    這條新聞爆出來的時候,估計大多數技術人員跟我一樣,除了嗤之以鼻,沒別的感覺。
  • 慎用洗髮水 | 38款洗髮水驗出含二惡烷!
    可是,你知道嗎,你買的這些大牌洗髮水有問題!在近期,香港消委員會測試60款洗髮水,發現其中逾六成洗髮水樣本檢出二惡烷,兩成樣本檢出可致敏防腐劑或甲醛!或會引起皮膚過敏!>而含量符合生產地的化妝品規範要求,相關產品可以安全使用,但會繼續嚴格監控和降低產品的二惡烷含量。
  • 中疾控:英國報導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致病性尚無明顯變化,不必恐慌
    目前新冠病毒變異株與既往變異株的致病性、嚴重性或者病死率未見差異,致病性尚無明顯變化,不必恐慌。3.我國新冠疫苗是否對變異株有保護作用嗎? 目前尚未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株對我國上市的滅活新冠疫苗的免疫效力產生影響。4.我國新冠疫苗核酸檢測試劑能否檢出變異株?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5月23日晚,日本新宿一名年輕男子被女友刺傷多處。施害者是他的女友。5月28日,神奈川也有一起持刀傷人事件。受傷的小孩和大人加起來共16個。接連發生這些案件,無疑中會引起巨大的社會恐慌。這些兇手裡面,大多數是那些心理有問題的惡魔。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英國真人秀節目《達倫·布朗:就範》曾有類似研究:四個普通人如何被心理魔術師引導,從藏「屍」——冒充「死者」——轉移「屍體」——最終在「死者」甦醒,事情敗露後,推「死者」下樓的一系列轉變。 在所謂「權威人士」「隨大流」的不斷暗示下,僅僅72小時,這四個履歷良好的普通人就有三個選擇「殺死」受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得多。
  • 熱播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也是一種「惡」
    其實人性的「惡」不過就是在人性和理性上的一個佔比。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名叫王赦的法扶律師就被人潑糞了。因為他為造成9死21傷且患有精神病的殺人犯李曉明辯護。 他說,李曉明有精神病就應該被治療。或者說,應該了解他的行為動機,防止再發生此類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當媒體人宋喬安在播報新聞時為了點擊率而不求真相地將潛入幼稚園挾持小朋友拍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應思聰說成「害片方賠錢兩千萬的持槍劫匪」時,她已經有一隻腳踏入了惡的深淵。當公眾為了他們眼中的真相和正義去「殺人犯」王曉明的家人的店裡搞破壞時,他們也已經有一隻腳踏進了惡的深淵。
  • 恐慌太多,人民已經不夠用了 沸騰
    文/胡涵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恐慌變成了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有女孩在酒店裡被陌生男人撕扯,女孩子們恐慌如何防狼,就有人幸災樂禍,等新聞反轉啪啪啪打你們臉;有人恐慌問題疫苗,立刻就有人站出來,你們這些輕信謠言沒有科學素養的人蠢死了。這是很奇怪的事。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件事情發生不久,廣東惠州也發生隨機傷人事件,結合之前的類似的事件,特徵就是:無差別、隨機、對象多是女性和小孩。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很多的中小企業主、現金流窘迫的人們在共克時艱。和其中幾位聊天,他們都說劃了一條線,「我就虧得起這麼多,虧完就拉倒」,而他們是貢獻了社會裡絕大部分就業的人。昨晚李醫生走了,讓我回想起微博裡普通人的遭遇和求助聲音,H B 省外的人會為被確診而崩潰大哭,而省內會為被確診而感激涕零;被十字架的混亂氣的炸毛,也為火雷方艙、醫護、子弟兵和有能力的管理者感動不已,李醫生是他們其中之一,是個平凡的普通人,喜歡轉發抽獎,曬美食,超級英雄只在電影裡,而時間會淡化他的名字,直到多數人忘記,世界一切如舊,每逢紀念日讓人偶有想起。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就自己學了起來。
  • 【騰達】不要恐慌! 不要恐慌!此事為謠言!
    2月7日下午4點左右,有人發現在騰達超市門前有『鄂A』牌照本田汽車,誤以為是武漢疫區人員來騰達超市購物。經派出所民警調查核實後,該車為龍江瑞景小區,是武漢人嫁到古冶,經社區書記證實,此人一直未回武漢,請廣大群眾不要恐慌,更不要信謠!傳謠!
  • 我們與惡很近,但離善也不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將那些平時我們想說卻無法明言、關於道德和人性的微妙抗衡,用故事的形式,非常精彩地描繪了出來。亞洲內核和HBO的凌厲風格,結合得嚴絲合縫。關於性本善性本惡的問題,本就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答案。
  • 王陽明:善良需要底線,有的時候「以惡制惡」更有用
    心學大師王陽明就曾說這樣一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為善去惡,對內為善,讓自己心懷善心;對外去惡,抵制和打擊惡的事物,必要時「以惡制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斷斷續續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已有兩個月之久,短短十集的劇情,讓我一度壓抑到看不下去,丟棄再撿起,撿起再丟棄,像極了劇情的人物,糾結又不甘,懷疑又不安。    可是生活沒有暫停鍵,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暫停自己的腳步,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改變他人的生活,不會因為誰對誰錯而停止一切的變化。
  • 比李曉明隨機殺人更恐怖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然,無論真相是哪一種,殺人行為都是惡。但對於精神病犯人,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已經不能用正常思維考慮事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他們只想得到關愛與認可,哪怕是用死來實現。也許正是出於對客觀情況和人性的考量,法律才規定對於精神病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回到本案,唐某經過鑑定確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據刑法規定,是不負刑事責任的。
  • 翟出真相,告訴你真相!
    藍礬對胃、腸道有強烈刺激作用 ,一次食用多量可能造成嘔吐、腹瀉、黑便等導致急性胃腸炎、黃疸,嚴重者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不過多數專家都認為,藍色液體如果用活水認真衝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如果菜色過分發藍或發綠
  • 【頭條】放火、盜竊、強姦、猥褻......馬洪兵究竟有多惡?
    馬洪兵2015年犯強制猥褻罪一審刑事判決書理論上,馬洪兵將服刑到2019年8月3日,但執行機關江蘇省洪澤湖監獄認為,罪犯馬洪兵在服刑期間,確有悔改表現,符合減刑條件,建議對罪犯馬洪兵減去有期徒刑八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