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音像遺產日的主題是「觀察世界的窗口」(Your Window to the Worl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地以線上形式組織了保護瀕危文獻遺產政策對話會,邀請世界各地文獻遺產專家共同探討數字檔案保護政策。
音像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錄音、錄像、照片和影片等記錄材料,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與文字相比,聲音和影像可以更大限度地跨越時空、文化和語言的阻隔,以更為直觀和動態的方式講述故事和分享知識,從而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
音像檔案能夠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記錄和還原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它在證據保存、記憶傳承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社會共同經歷了極具挑戰性的一年。面對疫情威脅,國際社會更加強調與重視包括音像檔案在內的文獻遺產對於人類抗擊和記錄疫情的重要作用。
很多國內外的檔案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都在嘗試採用新技術對傳統音像檔案資源進行修復和數位化處理,從而使這些音像檔案得到更安全的保存和更廣泛的傳播利用。除了展開常規的音像檔案搶救工作,加快音像檔案的數位化到數據化和音像檔案利用系統的建立,也成為了「拯救」音像檔案的當務之急。
在11月8日舉行的第27屆國際科學實踐大會上,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祝成以《檔案數字資源的未來——從數位化邁向數據化》為題進行了大會主題報告。報告簡要描述了檔案數位化與數據化的區別,以及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化的意義,介紹了中國檔案界在照片檔案、音頻檔案、視頻檔案中所作的檔案數據化技術應用實踐,並且提出了建立健全檔案數據化標準、構建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檔案數據化平臺的建議。
而目前國內利用人工智慧語音識別技術,也已經實現了對音像檔案的語音文本轉譯,並能根據內容進行自動打點拆分、自動編目和自動著錄,使音像檔案的全文數據化和全文高效檢索成為了可能。
同時人臉識別和物體識別技術在音像檔案的利用和管理中,也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例如對圖像、視頻中的人物進行高效人臉檢測、特徵提取,通過預置相關人物人臉數據,在後臺進行比對後輸出視頻人物信息標註,來實現海量圖像、視頻中人物快速檢索定位等。
每年世界音像遺產日的開展,也是希望通過活動來增進人們對音像檔案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以及藉助音像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帶動整個社會檔案意識的提升。藉助科技的力量讓保護世界珍貴的「記憶」。
參考資料:
[1] 《中國檔案報》2020年10月26日 總第3594期 第三版《音像檔案:「觀察世界的窗口」》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我國檔案科研人員參加第27屆國際科學實踐大會並作學術報告》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