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可持續漁業運動席捲全球,從鱈魚,到對蝦,到螃蟹、扇貝,現在輪到了魷魚的可持續漁業。
作為最晚被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近些年來全球的魷魚捕撈規模不斷擴大,捕撈產量不斷提高。比起鱈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魷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只不過是遲到了幾十年。但,該來的還是會來。
作為與阿根廷魷魚漁業、秘魯紅魷魚漁業齊名的太平洋褶柔魚漁業,是世界三大魷魚漁業之一,也曾經是中國最重要的魷魚漁業。由於過度捕撈,這個漁業的現狀不容樂觀。
與浙北梭子蟹漁業的管理轉型不同,中國黃海和東海的太平洋褶柔魚轉型,卻是有一批我們很陌生的國際買家主導的。一群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的漁民改進我們的魷魚漁業管理,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卻是事實。
八鮮過海從負責太平洋褶柔魚FIP(漁業改進項目)的國際組織O2的中國區負責人王松林老師,那裡獲得了一手的資料,這裡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
提起國際主要的魷魚買家:Sea Farms、PanaPesca、Quirch、Aquastar、Seachill,這些公司的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一臉茫然。那麼,這些公司為什麼要幫助中國改進我們的魷魚管理呢?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呢?我們採訪了O2的王松林老師,隨後我們會在專訪中跟大家細說原委。
今天,還是先請大家看看Sea Farms公司的漁業生物學家Sarah Hussey女士的現場演講提綱吧:
本文導語部分由八鮮過海原創。演講提綱由O2王松林老師提供,並授權八鮮過海發表。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