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廠投入再生能源,並聯電網如何創造價值?

2021-02-15 semitrade

在全球產業潮流及政策帶動下,再生能源已經成許多臺灣業者投入的重要項目,多數業者除了滿足相關規範之外,更希望能藉由並聯電網創造更多貢獻。

面對諸多不同業者建置的案場,要怎麼能讓並聯回電網的電力質量、穩定度獲得控制,臺電本身不僅建置了自家的配電級再生能源管理系統(DREAMS),也針對再生能源閘道器(PV-Gateway)等關鍵設備做出規範。

在日前公布的首波認證名單中,臺達電是唯二通過的業者。臺達電能源基礎設施暨工業解決方案事業群張建中總經理表示,再生能源是重要能源政策之一,但隨著大量分散式電力來源併網的比例增加,市場應該積極思考如何降低不可控且波動大的太陽能電力併網對電網的衝擊,以維持電網穩定與高效運行,才能透過物聯網技術,將再生能源落實運用在生活之中。

臺達電指出,企業可從能源調控、能源管理、電力轉換及電池管理等面向著手,針對電池芯、電池系統、儲能系統集成、控能應用等細節進行討論。如果要達成併網的目的,就必須要符合相關的規範。

特別是想要將多餘的電力回售回臺電的業者,就必須要符合規範。畢竟,再生能源的來源眾多,對臺電而言,如何能實時掌握個個分散式電力來源的詳細信息,並進行適當的調配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臺電也依據經濟部公告的《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並聯技術要點》,凡裝置容量1,000瓩以上,且並接於高壓系統以上,有躉售電力時,應依臺電的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實時運轉資料提供及傳送方式原則,規定將實時運轉資料傳送至臺電。

為了讓系統得以順利運行,臺電先前在2019年時完成了DREAMS平臺的建置,可以更有效率、更穩定及更便宜的將資料回傳。因此,案場端的設備也需要符合相關規範,以期可與臺電的DREAMS平臺進行介接,完成以能源物聯網技術打造高效管理、安全穩定的太陽能電站,及維繫電網強韌度的目的。

雖然首波通過臺電認證的業者僅有2家。不過,相關業者認為,隨著後續再生能源市場的持續成長,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相關業者會爭取認證的取得;但是,面對再生能源市場的競爭性,先搶進市場的業者,自然容易獲得更大的機會。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摘自「DIGITIMES」平臺,素材、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

2、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行業分析】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與啟示
    結合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能源消納情況,做好目標的分解落實工作。「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分別增長了4 倍和168 倍,但棄風、棄光率達到近20%。設置總體目標後,如何結合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消納情況等,對地方政府部門工作進行考核、評估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基礎上,根據發展狀況,細化中長期目標,出臺實施細則。
  • 阿聯合可再生能源開發商馬斯達爾中標烏國500兆瓦風電項目
    國際新能源網訊:近日,總部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商馬斯達爾(Masdar)與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籤署了一項協議,建設500MW風電項目。
  • 創新ICT 攜手共創能源網際網路
    ,攜手共創能源網際網路,共享能源網際網路的機會與價值」。金宏威副總裁李良仁先生以「能源網際網路-創造新未來」為主題,結合當前的能源問題、智能電網的發展、能源網際網路的市場藍圖及金宏威的技術實現等方面,與來自於電力行業近百家主流渠道分享了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前景。能源網際網路無處不在,聯接萬物。
  • 【微·能源互聯】被放大和縮小的「網際網路+能源」
    【微能源】是一個由中國能源投資網推出的專業移動能源網際網路平臺。
  • 能源轉型中我國新一代電力系統的技術特徵:在智能電網基礎上支持構建能源網際網路
    [12]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路徑研究[R].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15:10-17.[13] 周孝信,陳樹勇,魯宗相.電網和電網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試論三代電網[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3,33(22):1-11.
  • 南方電網:構建能源電力數字供應鏈新生態
    11月25日,南方電網公司在廣州舉辦首屆供應鏈合作夥伴大會,聯合一百多家供應商發起倡議,共同打造現代化能源電力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能源大循環,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 IRENA:全球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首超千萬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近日發布《2018可再生能源與就業》年度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包括大型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就業總人數已達到1030萬。其中,僅2017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就在全球創造了50多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 天然氣是可再生能源嗎?
    1、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潔的能源供應是經濟 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保障。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長壓力大,能源供應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 中國成為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國 碳排放量持續降低
    國際能源巨頭BP集團(英國石油公司,下稱BP)在上海最新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包括水電)同比增長了
  • 2017-2021年中國特高壓電網行業發展現狀
    在電網發展方面應儘快核准「西縱」、「中縱」工程,將華北、華東、華中特高壓主網架建設重點工程納入「十三五」電力規劃;2017年上半年核准陝北-湖北和四川外送第4回特高壓直流,應儘早明確白鶴灘水電、金沙江上遊、青海清潔能源外送方案。我國較為清晰的階段性電網規劃凸顯整體規劃效應與效率。  2015年是特高壓開工大年。
  • 未來配電網展望:國家電網「十三五」2萬億元投資電網建設
    《意見》提出了配電網絡建設的4個核心目標: 穩定的經濟增長,配電和輸電網絡的結構調整、加快轉換至綠色電力和服務社區。預計到2020年,中心城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97%,城鎮地區和偏遠地區分別達到98.79%和97%。國家發改委還提出了智能電網發展指導意見,綜合應用雲計算、網格計算、大數據挖掘等技術,實現海量數據的深層利用,全面支撐智能家庭、智能樓宇和智慧城市建設。
  • 錚議|城市引領清潔和分散式能源解決方案
    隨著城市能源使用量的快速增長,城市將成為可持續能源轉型的關鍵。斯德哥爾摩,法蘭克福和漢城等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
  • 風採 | 水規總院:謀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融合發展布局
    在七十年的發展中,水規總院涉足了整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宏觀政策研究、規劃、勘測、設計、科研,同時承擔著我國大中型水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項目等產業的前期工作管理技術服務、工程安全鑑定、工程建設驗收及一大批重大水利項目的評估工作,不斷引領著我國的能源變革。除了推動政策制定和重大項目的實施,水規總院還通過積極參與技術服務工作、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完善信息管理平臺,助力可再生能源行業提質增效。
  • 杜祥琬院士:中國可再生資源增長空間不止十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論壇上表示,2005~2019年中國GDP增長約4倍,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下降了45.8%,提前兩年實現了2020年前承諾的目標,實現了碳排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脫鉤。「長期以來,我們講能源發展,現在講能源革命。這個本身就是很大的變化,經濟由平面擴張型向多維立體質量型轉變。」杜祥琬認為,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有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煤為主。
  •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上日程
    一、 突出市場化低成本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戰略二、 系統評估各類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條件三、 科學論證「十四五」各類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四、 認真研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主要任務和重大項目布局五、 統籌做好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和跨省區輸送六、 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裝備和產業體系建設七、 研究提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長效機制和政策措施。
  • IEA: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現已超過煤炭!
    IEA表示,更先進的技術、更包容的政策及日益激烈的競爭等因素也驅動著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多國家,尤其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為解決空氣汙染問題、尋求能源供應多樣化而加強能源安全的努力也促成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轉折點」。報告還認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主要歸功於美國、中國、印度、墨西哥等國家的政策支持。
  • BBC最新:可再生能源過渡受阻(中英)
    在英國和整個歐洲,可再生能源已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去年英國40%的電力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研究發現,只有10%的公司,比以天然氣或煤為燃料的發電方式更快地擴展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因此,他們可能正在使用其他燃料,例如水力發電或核能,但它們並未過渡到可再生能源,也未在擴大化石燃料的產能。」
  • 陽光電源的RE100中國倡議:技術創新+持續投入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RE100中國倡議」籤署儀式上,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表示:「作為RE100的成員企業,加入組織是第一步,如何實現才是關鍵。
  • 生物質發電|同是非水可再生能源中三駕馬車,生物質發電為何落後?
    麥電網訊: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被譽為我國非水可再生能源中的三駕馬車,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三者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截止到2020年底,風電和光伏裝機總量都分別在3億千瓦左右,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接近1200萬千瓦(不含:垃圾和沼氣發電)。風電和光伏的裝機規模,遠超生物質發電。
  • 江億:高彈性電網是一場深入且深刻的革命
    9月26日,在杭州舉辦的能源網際網路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高端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對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場深入且深刻的革命。現代電網和信息通信等先進技術為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提供了條件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