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上海味道:上海人吃大閘蟹

2021-02-16 上海老底子

中國人食蟹,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周禮》中的「蟹胥」,據說就是一種青州(今山東)出產的螃蟹醬,有人據此認為我們祖先食蟹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

蟹農捕撈螃蟹

其實,如果跳出文獻範圍察看考古發掘資料,中國人食蟹的歷史更長。比如考古人員在發掘上海青浦的崧澤文化層、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層時發現,在吳越先民的食用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這樣看食蟹的歷史就有5000多年了。

打開蟹蓋

「大閘蟹」的名字怎麼來的?近現代文壇名人、蘇州包笑天曾撰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當時的捕蟹者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這裡的竹閘就是竹籪,竹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被稱為大閘蟹。

大閘蟹

陽澄湖是海水與淡水在長江交匯所遇到的第一個湖泊,水位常年穩定在2米左右,地形複雜、光照充足,湖內有著豐富的生物品種,湖邊則是遍地稻穀,水草豐富、螺蛆更肥,獨特的地理條件為大閘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陽澄湖大閘蟹特有的包裝

陽澄湖所產的大閘蟹有四大特徵,分別是「青背、白肚、黃毛、金爪」,陽澄湖的蟹殼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澤;貼泥的肚臍晶瑩潔白,沒有黑色斑點;蟹腿毛長顯黃色,根根挺拔;蟹爪為金黃色,堅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陽澄湖大閘蟹肉質肥嫩鮮美,食過後再食其他食品都會感覺口中無味。

大閘蟹的特徵


所謂「蟹八件」,是明代工匠發明的一整套吃蟹工具,八件東西分別是小圓砧、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釺子、小匙,蟹八件集墊、敲、劈、叉、剪、夾、剔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是吃螃蟹時必備的好工具。

蟹八件

蟹八件的基本功能,顯然是讓人們把陽澄湖大閘蟹吃得乾乾淨淨,連蟹爪中的一點肉屑都不會剩下。亂嚼一氣的吃蟹,歷來是要被內行的人們笑話的。蟹八件的使用有一個順序。當褐紅色的螃蟹熱氣騰騰端上桌來,吃蟹人先是用剪刀逐一剪下兩隻大螯,用錘對準蟹殼四周輕輕敲打,以鏟打開背殼,然後分別將鉗、叉、刮、針輪番使用,或剔,或夾,或叉,或敲,分別取出金黃的蟹黃、潔白的蟹膏、鮮嫩的蟹肉。一手端起蟹殼,把這天下第一美味送入唇舌之間時,真有一種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享受。

食蟹

食蟹工具

如今正值金秋九月,花上一下午吃上三兩隻大閘蟹,燙一壺黃酒與友人相伴,想來十分愜意。最後提醒一句,因為螃蟹性寒所以胃不好的人千萬不要多吃螃蟹,吃的時候也要伴著薑絲和黃酒。

肥美好味的大閘蟹

相關焦點

  • 紅燒小魷魚:到底是上海人
    最近飛人離婚,這本來沒外人什麼事,可是今天看到作家黃佟佟的一篇文章,大感興趣,不由得拿來作談資。 話說山東媳婦有一次去上海婆婆家吃飯,保姆做了五塊紅燒肉(估計是東坡肉),她嘗了一塊,覺得很好吃,又伸筷去夾,婆婆不樂意了,一人一塊的肉,你吃兩塊,另一個人怎麼辦? 山東媳婦家裡從小也是嬌生慣養,父母巴不得多吃一點才好,作為演員,明知身材是資本,有一次在微博上曬她一口氣吃了九個肉丸子!多麼的隨性和恣意啊!
  • 這家老字號零拷店藏著上海人「小辰光」的味道|十分上海·歲月特輯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上午9時,轉角的櫃檯剛開門,已有市民排起隊來。「味道正宗,品質有保證,想吃多少就買多少。」市民大多因此而來。 老顧客們都會自帶容器,因為「零拷」方便衛生、兼顧環保。 田老伯特地從寶山趕來,手裡的搪瓷杯、搪瓷碗已裝滿了醬料。他喜歡饅頭蘸著辣醬吃,40多年來口味已經養成。
  • 這些吃大閘蟹禁忌是真是假?
    大閘蟹味道鮮美,關鍵在於其水溶性成分。此外,核苷酸類鮮味物也對肉類的味道有重要影響。檢測結果表明,池塘蟹所含的5』-肌苷酸和5』-鳥苷酸高於陽澄湖蟹。大閘蟹喜歡生活在水底或者一些洞穴裡面,主要靠吃水底和洞穴附近的各種水草,也會吃各種昆蟲的幼蟲、蝸牛、貝類、小魚以及腐肉,是一種典型的雜食動物。所以,大閘蟹的這種生活習性可能會使其更容易富集重金屬。但大閘蟹是否真的會重金屬超標,關鍵要看它所生活的水質和土壤有沒有被汙染。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大閘蟹生活的環境還比較讓人放心,並不存在嚴重的重金屬汙染問題。
  • 【記憶】蒲扇搖搖、電影院蹭冷氣……上海人老早底這樣乘風涼!
    國際飯店樓下的黃河路是當時乘風涼的熱門之地乘風涼,是上海人生活的一段記憶,猶如夏日裡的晚風總是暖洋洋的。到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上海的夏日乘涼人數達到了高潮,弄堂裡、高樓下、人行道上、蘇州河邊、黃浦江畔到處都有納涼消暑的人群。
  • 上海年味:筍乾燒肉
    筍乾燒肉俗話說「進了臘月門,轉眼便是年」,進了臘月,意味著春節的腳步進入倒計時階段,意味著阿拉上海人要開始忙碌起來了。老上海人過年,總有一種隆重的儀式感,從元旦開始就要著手準備年貨,直到年後的元宵節,兩個月的時間裡,申城的空氣都仿佛飄散著年味。
  • 檀香皂:那些年,我們記憶中的味道!
    這麼多年,使用過的香皂無數,唯獨對檀香皂的味道情有獨鍾。對這個老牌香皂的記憶,來自很小的時候. 那是70年代初,爸爸在鐵路上工作,每年探親回家,這種香皂的味道就會包圍著我。他長期只用這種香皂,所以在我小小的心靈裡就變成了爸爸的專屬味道.多少年過去了,爸爸雖然住的離我很近,但一聞到這種香氣,腦海裡就是我小時候爸爸的笑臉和身影。一種味道,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記憶!
  • 上海人的年味:爆魚
    北方人常吃大灶燉魚、紅燒鯉魚,西南川渝則有水煮魚,潮汕地區更喜歡清蒸魚,唯獨江南一帶愛吃爆魚。爆魚在生活在上海,逢年過節,餐桌上必定有爆魚,就連趕早的一碗頭湯麵,爆魚面也成了不二之選。所謂爆魚,取名自其「煎炸」的製作方法。吃爆魚討口彩,不但年年有餘,而且「爆」字亦有發之意,寓意吉祥。
  • 又到一年吃蟹時,但這些吃大閘蟹的禁忌你知道嗎?
    進入10月又到了大閘蟹扎堆上市的季節味道鮮美的大閘蟹雖然美味
  • 知乎回答:上海菜紅燒大排為什麼好吃?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一定是整個上海乃至中國甚至整個世界最有發言權的人。從小時候起我就特別愛吃紅燒大排,從14歲開始到現在26歲,我每周都要吃紅燒大排,基本定於每周五周六周日其中一天。每次兩塊。上海菜中紅燒的做法一直受到上海人民的喜愛,而紅燒大排是上海獨具特色的特色菜品。其濃油赤醬,汁稠味濃,令人久久不能忘懷。上海人吃菜口味偏甜,很大一部分江南以外地區的人吃不慣上海菜的甜。而一直生活在上海的人,習慣了這種甜,無一例外的都偏愛這種口味。我家燒菜由於我的口味特別喜歡甜的,所以做菜時總會放糖。
  • 【深圳人注意】港售大閘蟹有致癌物?還能不能愉快的吃大閘蟹?
    秋風起,蟹腳癢,每年到了吃大閘蟹的季節,都會引發人們對於大閘蟹食品安全問題的探討。
  • @寧波人:「大閘蟹」內幕被曝光後,養蟹人這番話讓人恍然大悟!
    而實際上,正宗的六月黃便是「尤物」大閘蟹的前身,俗稱「小尤物」。但是味道卻是鮮美的,肉質也是鮮嫩的時候。內行人是愛吃這個時候的螃蟹。吃進肚子裡的不止是美味,還有我們蟹農付出的辛勞汗水!【溫馨提示:蟹肉性寒,不易多食哦!】小編確認了,這就是家家戶戶想吃到的六月黃——大閘蟹!
  • 吃大閘蟹的禁忌,吃不對小心中毒!
    又到了吃大閘蟹的季節,大閘蟹鮮美無比,讓人垂涎三尺!但吃大閘蟹也是有禁忌的,吃的方式不對後果很嚴重。以下我們就來列舉一下吃蟹的禁忌。
  • 遠離餐桌上的大閘蟹
    貪慾有毒:大閘蟹是如此普及——從高級餐廳到街邊販賣機——而這種殘忍行為還在遞增。從1991年起,大閘蟹養殖上升了40倍。隨著不斷增長的對「奢侈品」的渴求——以至於不惜任何代價——很多消費者正花錢替殘酷行為買單。養殖業者和漁民一心渴望將利潤最大化,無視動物的境遇。很多螃蟹在被捕撈上來並粗暴地拽離漁網時拽斷了腿。
  • 上海人搭新上海人
    搿張標籤勿曉得啥辰光撥啥人貼上去個?而且,還邪氣撥勒拉上海並擁有上海戶籍個外來人員所認同。我勿禁要問:「其一,為啥要區分上海人搭新上海人?其二,為啥伊拉勿講我從啥地方來,而勿大自信個自稱我是新上海人?」我考慮了蠻多辰光。
  • 正確吃蟹:大閘蟹吃法圖解
  • 大閘蟹吃法圖解:教你將大閘蟹吃到一絲不掛!
    吃大閘蟹非常講究吃相和吃技。不會吃大閘蟹的人,是連殼帶肉一口咬下去,譁啦譁啦幾下然後再連殼帶肉吐出來。這樣一來,一隻大閘蟹總要糟踏掉三四成肉。「吃過爪、鉗後,再掀起大閘蟹蓋,享用大閘蟹膏或黃,再吃大閘蟹肉,一點都不浪費,且這樣不會走掉熱氣」。圖解大閘蟹吃法10步驟1、剪掉大閘蟹的八隻腳,包括兩隻大鉗,放涼後其中的肉會自動與蟹殼分開,很容易被捅出甚至是被吸出,因此要留待最後來吃。
  • 深圳人!太湖大閘蟹被檢出致癌物,已被香港禁售!你還敢吃嗎?
    吃了可能損害免疫系統和生殖功能,港府立刻下令停售。秋意漸濃,正是吃大閘蟹的好時機,可是香港出售的大閘蟹,被驗出致癌物超標五倍,讓好多人都不敢再吃了。導語:大閘蟹同樣也深受深圳人的喜愛,一河之隔的香港查出大閘蟹的問題,對深圳的大閘蟹市場和行情有沒有影響呢?我們的記者也去市場了解了一下。
  • 【記錄】上海36小時
    我脫口而出「上海」。我喜歡上海。這裡既有大城市的繁華,也有點小城市的味道。我喜歡這裡的街道,高大的梧桐樹,街邊的各種小店。舒適的氣候,豐富的光影,走在街頭便是一種享受。        2003年我第一次來到上海。那時候老師帶我來求學,拜師學藝想看看能否報考上音。住在上音附中的招待所,那是人生中第一次住招待所,房間很暗,浴室裡還有蜈蚣。
  • 「上海記憶」消逝的大自鳴鐘
    解放後內外棉按原序號改名為「國營上海紡織×廠」,如原「內外棉第一廠」就是「國棉一廠」1958年這座紀念日本經濟侵略的「功碑」被拆除,但「大自鳴鐘」名稱仍被沿用。60年代末,長壽路地塊逐漸成為普陀區,甚至全市有名的商業和住宅區,後來,再成為了現在大家都熟悉的「長壽路商圈」。如今,地圖上雖然沒有了「大自鳴鐘」,但老上海人依然喜歡說:「去大自鳴鐘」。
  • 這些上海地標都有「別名」!知道10個以上就是正宗老上海!
    這種變化,便留在了老一輩上海人的口中。知道了這些,老上海人一定會對你刮目相看!小辰光坐綠皮火車的地方為了區別天目東路上的老北站被上海人親切地稱為新客站上海小囡記憶中的瘋狂動物城那裡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釋放出無數難忘與歡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