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食蟹,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周禮》中的「蟹胥」,據說就是一種青州(今山東)出產的螃蟹醬,有人據此認為我們祖先食蟹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
蟹農捕撈螃蟹
其實,如果跳出文獻範圍察看考古發掘資料,中國人食蟹的歷史更長。比如考古人員在發掘上海青浦的崧澤文化層、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層時發現,在吳越先民的食用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這樣看食蟹的歷史就有5000多年了。
打開蟹蓋
「大閘蟹」的名字怎麼來的?近現代文壇名人、蘇州包笑天曾撰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當時的捕蟹者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這裡的竹閘就是竹籪,竹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被稱為大閘蟹。
大閘蟹
陽澄湖是海水與淡水在長江交匯所遇到的第一個湖泊,水位常年穩定在2米左右,地形複雜、光照充足,湖內有著豐富的生物品種,湖邊則是遍地稻穀,水草豐富、螺蛆更肥,獨特的地理條件為大閘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陽澄湖大閘蟹特有的包裝
陽澄湖所產的大閘蟹有四大特徵,分別是「青背、白肚、黃毛、金爪」,陽澄湖的蟹殼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澤;貼泥的肚臍晶瑩潔白,沒有黑色斑點;蟹腿毛長顯黃色,根根挺拔;蟹爪為金黃色,堅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陽澄湖大閘蟹肉質肥嫩鮮美,食過後再食其他食品都會感覺口中無味。
大閘蟹的特徵
所謂「蟹八件」,是明代工匠發明的一整套吃蟹工具,八件東西分別是小圓砧、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釺子、小匙,蟹八件集墊、敲、劈、叉、剪、夾、剔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是吃螃蟹時必備的好工具。
蟹八件
蟹八件的基本功能,顯然是讓人們把陽澄湖大閘蟹吃得乾乾淨淨,連蟹爪中的一點肉屑都不會剩下。亂嚼一氣的吃蟹,歷來是要被內行的人們笑話的。蟹八件的使用有一個順序。當褐紅色的螃蟹熱氣騰騰端上桌來,吃蟹人先是用剪刀逐一剪下兩隻大螯,用錘對準蟹殼四周輕輕敲打,以鏟打開背殼,然後分別將鉗、叉、刮、針輪番使用,或剔,或夾,或叉,或敲,分別取出金黃的蟹黃、潔白的蟹膏、鮮嫩的蟹肉。一手端起蟹殼,把這天下第一美味送入唇舌之間時,真有一種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享受。
食蟹
食蟹工具
如今正值金秋九月,花上一下午吃上三兩隻大閘蟹,燙一壺黃酒與友人相伴,想來十分愜意。最後提醒一句,因為螃蟹性寒所以胃不好的人千萬不要多吃螃蟹,吃的時候也要伴著薑絲和黃酒。
肥美好味的大閘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