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監部門稱風險低
面對眾人的質疑,3月2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7年第2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有關專家解讀。
總局指出,目前關於3-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毒理學研究尚不系統。香港食品安全中心依據餅乾、植物油、糕點等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對人群暴露量進行評估,結果認為通過上述食品攝入的3-氯丙醇酯對健康的風險不需要特別關注。
德國風險評估研究所對歐洲人群經植物油攝入縮水甘油酯的風險進行了評估,認為一般人群經植物油攝入的縮水甘油酯對健康不存在安全風險。
我國目前公開發表的研究資料也認為,一般人群在通過植物油等食品攝入的縮水甘油酯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較低。
針對3-氯丙醇酯可能在體內水解為3-氯丙醇,201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制定了3-氯丙醇暫定每日最大耐受量(PMTDI)為每公斤體重2μg/kg。但尚未制定3-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相應限量標準。
研究表明,3-氯丙醇酯在油脂加工原料和未精煉的植物油中含量極低,而植物油精煉後含量顯著增加,其含量水平與毛油的原料種類有關,相比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以果肉為原料的植物油如棕櫚油更容易產生3-氯丙醇酯。優化生產工藝可以降低和控制植物油精煉過程中3-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產生。
什麼是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
該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解讀專家之一、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油脂及植物蛋白研究中心主任王興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氯丙醇酯是氯丙醇類化合物與脂肪酸的酯化產物,有多個種類,食品中檢出量較高的是3-氯丙醇酯。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穀物、咖啡、魚、肉製品、馬鈴薯、堅果和以植物油為原料的熱加工油脂食品中,都有3-氯丙醇酯檢出。其中,精煉植物油等食品中檢出3-氯丙醇酯的報導逐漸增加。在油脂精煉過程中,縮水甘油酯通常會伴隨3-氯丙醇酯一起形成,3-氯丙醇酯含量高,縮水甘油酯含量也高。「其含量水平與原料種類有關,相比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以果肉為原料的植物油如棕櫚油,更容易產生3-氯丙醇酯。」他說。
據了解,3-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已成為全球關注的植物油新型汙染物。那這兩種植物油汙染物的危害有多大?「目前關於它們的毒理學研究尚不系統。」王興國說。
不過,3-氯丙醇酯可能在體內水解為3-氯丙醇,該物質超標後有一定危害。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2012年制定了3-氯丙醇的暫定每日最大耐受量——每公斤體重2微克,但尚未制定3-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相應限量標準。
3-氯丙醇酯在油脂加工原料和未精煉的植物油中含量極低,精煉後含量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