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半個月,投二君想跟大家一起回顧回顧過往一年的投資市場,展望一下2021年有哪些投資機會。
圖片來源:網絡
2020市場回顧
不得不說,2020確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全球市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發生了不少奇蹟般的事件。
其中最為突出的美國股市,在今年3月出現4次熔斷,連股神巴菲特都不禁感嘆:"我有幸見證了美國股市歷史上的5次熔斷,其中有4次就發生在今年3月份。"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及全球市場巨變,全球央行統一步伐,共同釋放流動性,保障經濟復甦的逆周期調節。
央媽接連放出大招,降準、降息、投放逆回購等操作為國內市場提供了大量流動資金。
其中最典型的降準舉措,2020年1月6日開始,央行多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釋放長期資金。
1月6日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元;3月16日又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4月15日及5月15日兩次共釋放長期資金4000億元。
降息幅度也謂"空前",一年期LPR從2020年1月20日4.15降至2020年4月20日的3.85;五年期LPR也從4.8降至4.65。
而央行在2020年2月的前兩周就投放逆回購2.7萬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舉措為我國市場提供了不少流動資金,並推動這些資金流入我國股市。
2021市場發展趨勢
不得不說,2020年市場的繁榮離不開寬鬆的貨幣政策。
隨著疫情接近尾聲,這樣寬鬆的貨幣政策大概率會縮緊,未來一年市場盈利復甦增加,市場高估值背景下市場波動進一步增大,市場可能進入寬幅震蕩期。
十四五規劃強調的生產要素改革將帶來科技股的投資機會。
今年出臺的十四五規劃強調:到2035年,我國將邁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人均GDP要實現2萬至2.7萬美元的水平。
通過這一目標的設定,我國開始強調生產化要素改革,強調把資本、勞動力及人才充分調動起來推動高質量的產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未來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高科技行業必然再次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
而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雙循環理念也將帶來消費領域的投資機會。
十四五規劃強調國際國內雙循環概念,強調自給自足,強調人均收入翻番,這意味著強調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進一步提升國民購買力。
因此,在資本市場中,這些變化都會讓我們看到相應機會,消費、醫療、科技這三條主線將是未來投資布局的重點。
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市場中抓住機會?
身為普通投資者的我們,究竟如何在不確定的市場中把握住機會呢?
投二君總結了兩點:
1、堅決做好資產配置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裡·布林森曾說過:"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將不同類別的資產進行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並按照嚴格的投資邏輯實施投資策略是我們投資的基本,是保障長期收益的基石。
2、把資金交由專業機構打理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對市場風險的把控能力、研判能力都會受到個人情緒、知識面以及投資經驗的多重限制。
所以,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如基金投資,把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打理,獲得更高的回報。
就目前的數據統計看,近19年以來,我國偏股型基金實現年化收益16.8%,遠遠跑贏上證綜指。
持有這類基金時間越長的投資者獲取正收益的概率越大,收益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