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聚焦:過傳統節日,不妨多點「中國式」

2021-02-0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山西晉中介休市,百名兒童現場集體書寫《弟子規》,弘揚傳統文化。
  人民圖片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更是傳統文化的驛站,用以承載民族認同感、傳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強民族凝聚力。

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過西方的節日樂此不疲,而對中國傳統節日缺少了應有的溫情與敬意。

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追尋傳統節日對於現代生活的倫理文化意義,讓青少年懂得並學會堅守民族文化之「根」,成為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

「馬上到來的端午節,你會怎麼過?」

「端午節有小長假,想跟同學出去旅遊。」

「有沒有一些跟端午節相關的特定的活動?」

(斜抬起頭,默想片刻)「嗯……端午節應該是吃粽子吧。可是我不太愛吃,就象徵性地吃一點。」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文化內涵嗎?」

「只知道是紀念屈原的,其他就不清楚了。」

這是記者與廣州中山大學學生小傑在校園內的對話。一連好幾位同學的回答,內容都與小傑差不多。

端午、中秋、清明、重陽等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每個節日背後,都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內涵。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當代青少年不但對傳統節日熱情不高,對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說道」也知之甚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國家間競爭的「軟實力」。如何通過傳統節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青少年「愛過」、「會過」傳統節日,並過出「門道」和「內涵」,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大課題。

載體:端午、中秋等承載了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

「那麼多傳統節日都是農曆日期,為什麼單單清明節是陽曆,每年不是4月4日,就是4月5日呢?」

課堂上,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民俗學家葉春生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話音剛落,底下的學生紛紛抬起頭來,面面相覷,繼而睜大眼睛,饒有興致地看著老師,全場鴉雀無聲。

「其實,清明原來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由於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因此在陽曆中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葉春生娓娓道來。

「流行掃墓,乃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葉春生繼續說,寒食節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差人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卻不願意,背著母親躲進綿山。重耳只得在綿山三面放火,只留一個口讓介子推自己跑出來,但火燒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見人。重耳上山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重耳把他們安葬後,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又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後來,因與寒食相接,清明就逐漸成了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

「哦——」學生聽完,恍然大悟;還有人仍在咂摸,好像意猶未盡。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了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葉春生告訴記者,在特定的節日裡進行特定的活動,表達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人們借之寄託情感需求,關照精神世界。

如春節作為一年開端,象徵著天地混沌初開、宇宙起源,這是傳統節日蘊含的宇宙意識;中秋、重陽人稱「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傳統節日蘊含的家庭溫情;元宵賞燈猜謎,重陽登高賦詩,這是傳統節日蘊涵的娛樂功能。「因此,傳統節日是一個綜合性文化載體,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濃縮。」葉春生說。

除了全國性的節日外,一些地區、少數民族還有獨特的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例如,盤王節是聚居在廣東北部韶關、清遠等山區的瑤族人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缺失:青年一代將傳統節日當休假

在現代,傳統節日對於凝聚民族精神,傳承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中間,傳統節日的吸引力卻日漸式微。

30出頭的徐浩文已經是廣州一家公司的部門主管,「我們喜歡過萬聖節、聖誕節、情人節這些西方的節。中國傳統的節當然也過,但那時候都是放假,氣氛就比較沉悶老套。」徐浩文說,在他們眼裡,中秋端午清明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小長假」而不是節日本身。

這種態度,在青少年中很具代表性。廣東醫學院對部分學生進行的一項「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調查」顯示,雖然47%的人都認為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有紀念意義,62%的人認為會一直傳承下去;但真正知道各個節日來歷的僅佔9%,大多數人只是偶然、被動地了解。此外,76%的人認為傳統節日沒氣氛或氣氛一般,只有29%的人認真對待每個節日。

傳統節日的文化承載力減弱,變得日漸單薄,首先是我們長期以來割裂傳統、破壞文化的結果。有專家指出,近代以來很多不恰當的做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兩三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使得他們無法通過家庭這一主要載體,把節日禮儀和風俗傳承給自己的孩子。其次,由於教育體制的原因,學校裡傳統文化的教育較為薄弱。永悅是廣州天河區某小學的5年級學生,她告訴記者,有關傳統節日的一些知識,絕大多數是自己看課外書了解到的,老師上課很少涉及。「比如二年級語文課就學了『清明時節雨紛紛』,但老師僅僅是解釋一下古詩的意思和詩人想表達的感情,卻沒講清明的緣起。綜合實踐課本倒是會有些『重陽登高』、『嫦娥奔月』的故事,但從4年級開始就基本被語文、數學課佔了。」

對於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中小學生更鮮有親身參與和體悟的機會。永悅說,一般這個時候學校都放假,倒是那些「世界讀書日」、「世界無菸日」等新紀念日,老師還會組織一些公益活動。

此外,徐浩文提出,很多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與時代同步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以至於對於節日內涵的理解越來越單一,青少年大多喜歡新鮮事物,追逐潮流,而西方的節日往往更符合這一需求。

傳承:傳統節日要讓青少年「愛過」、「會過」

6月1日兒童節,眾多廣東佛山市的居民頂著31℃的高溫,全家來到南海汾江河,觀看「瀝桂一體·美麗家園」龍舟賽。只見63支龍舟隊伍競逐波濤,船上奮力划槳的是皮膚黝黑、肌肉發達的年輕漢子,岸上觀戰的人群也多是青年和小孩,高喊號子為劃手加油。

據悉,這是今年佛山市南海區的第一場龍舟賽,佛山也真正進入了端午「龍舟季」。「賽龍舟是我們廣東一帶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傳統民俗,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身強力壯的『後生仔』更是踴躍參與,能被選為劃手甚至得獎,在村裡是很光彩的事。」大瀝鎮中聯龍獅協會會長黃欽添說。

葉春生說,國家把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已大大提升了社會關注度,但這還不夠。要傳承文化,首先要讓青少年「愛過」傳統節日,這需要民俗學家和社會積極發掘傳統節日中的時代元素,並不斷創新形式。比如,清明節的「網祭」就是隨時代發展而與時俱進的一種過節形式,只要能守住最根本的文化精髓,繁文縟節可以簡化。

此外,還要讓青少年「會過」傳統節日。廣東清遠市清城區清城中學語文教師鍾赤英認為,在學校的諸多課程中,語文由於與文化、人文有著「先天」的密切關係而成為了傳承文化的主要「陣地」。但以往語文課程中對傳統節日文化關注度不夠,有些教師認為節日文化教育是社會的事情,學生會自然感知,再加上應試的壓力,老師們自然無暇顧及。

鍾赤英建議,中小學校應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儘早地、系統地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現有教材中儘管傳統節日的題材數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發揮,抓住機會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除了課堂教學外,主題活動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或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主題,讓學生動口、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為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少的情況,教師也可在課後閱讀材料、考試等環節中補充傳統節日題材的內容。」鍾赤英說。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6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該家長認為,應該多給孩子普及愛國知識。萬聖節過的像「過年」引起很多人的反思。 似乎在很多人的心中,洋節和傳統節日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一直都在,甚至每每談及必有一場激烈的辯論要為此展開。
  • 中國傳統節日與古詩詞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過春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會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什麼?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和除夕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和祭祖有關的節日就有不少,這四大傳統祭祖節日正好春夏秋冬每季一個
  • 清明節裡談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凋零與西方節日的盛行
    如今像春節這種中國傳統節日日漸凋零,越來越沒有節日的氛圍,除了多了幾天假期,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習俗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尤其是在近幾年流逝特別嚴重,除了年紀大的還知道一些,年輕人已經基本不知道了,更別說去遵守了!沒有了傳統習俗支撐的傳統節日,就像被剔乾淨的雞架一樣,只剩下一個空架子,索然無味了!這也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待見的原因之一!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洋節VS傳統節日,中國該不該過洋節?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的看法是;不提倡!「洋節」指的是外國的傳統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火把節、愚人節、萬聖節等。為什麼不提倡過洋節呢?就拿即將到來的萬聖節為例。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 中國人不應過萬聖節?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按理說蘊含著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節日,應該是深受本國人民喜愛的,每當傳統節日都會有熱烈的慶祝活動,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個人家庭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或者活動。比如中國的元旦跨年活動、除夕全家歡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餅賞月,端午的龍舟比賽。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化對節日的看法來源於農業生產對節令的需求,在農業文明的孕育過程中,具有鮮明的農事節令特色的節日體系形成了。節日的產生與農曆的歲時密切相關。「節」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片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 中國傳統節日-尾牙·臘月十六
    苑裡年節竹枝詞[清]·蔡見先食福年終式尾牙,盛筵今日請頭家。可憐索債從茲急,安得臺高好避他。「食福年終是尾牙,盛筵今日請頭家」中的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一般人家除頭牙、尾牙外,其他牙期不做,而商人則月月做牙不誤。口語化來表達的「做牙」就是為做土地公的第幾「個」祭拜節日,因此在閩南「牙」有「個」的意思。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知多少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薪火相傳「我們的節日」:過有滋有味中國年
    90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裡過生日。他們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坎,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今天我帶來了——《我們的節日.中國年》這套3D立體書
  • 中國人到底要不要過萬聖節?是崇洋媚外?還是堅持傳統節日?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 中國節日地圖
    中國節日地圖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然而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即使全國人民都過著很多相同的傳統節日,在地域和民族上也顯示著各自不同的特色。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全國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傳統節日200多個,著名的如:拉薩雪頓節、哈爾濱冰雪節、洛陽牡丹節、傣族潑水節等等。
  • 蘭月(七月)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內容非常的豐富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 傳統節日--春節
    這一講前面的導言部分介紹了中國有哪些節日,然後引入四大傳統節日,最後拓展了農曆和陰陽曆,以及農曆的正月、臘月、冬月的叫法。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