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駕崩,遺命惟一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同治。兩宮太后垂簾之初,慈安邀請慈禧同居養心殿,共同撫養 6 歲幼帝同治。按宮中規定,同治雖是慈禧生的,名分上卻是慈安的兒子。作為嫡母,年幼的同治應由慈安一人親自撫育。反而是作為生母的慈禧,照規矩是沒有資格與兒子共居養心殿的。
雖然同治不是慈安的親生,她卻視如己出,像親生母親一樣呵護他,對同治關懷備至,比生母慈禧還要盡心。同治也因而對母后皇太后慈安更尊敬,更親近,更自然,更無拘無束,更像一對母子。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經是17歲的成年人,到了大婚親政的時候。在為同治帝選後這個重大問題上,慈安、慈禧產生了分歧。
慈安相中了淑靜端慧的阿魯特氏,而慈禧看中的卻是鳳秀之女富察氏。
阿魯特氏是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兒,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富察氏雖然年輕漂亮,卻只是個稚氣未脫、不諳世事的大女孩。慈禧看中富察氏的理由非常簡單——這個女孩子胸大無腦,將來好捏弄擺布。慈禧希望歸政同治後,仍可以藉助自己選立的皇后,繼續在幕後左右操縱朝政。選後重德,在同治大婚的事情上,慈安這次沒有無原則地贊同慈禧。她也沒有對同治施加壓力,而是將最終的選擇權交給了同治皇帝。
而同治皇帝畢竟年輕,他看中的是眾秀女中長相最出眾的崇齡之女赫舍裡氏。儘管心中不舍,最終還是決定立老成持重、知書識禮,比他年長兩歲的阿魯特為皇后。
選皇后的日子到了,同治手持如意,望著眼前的一眾美女心如鹿撞,一扭頭望見慈禧、慈安兩位太后,猶豫再三、左右為難。到底該怎麼樣做才好呢?突然他靈機一動,他裝作不小心將茶水打翻在地,然後讓富察氏和阿魯特氏等人從潑過茶水的地方走過。富察氏走過來時候,用纖纖玉手提著裙裾、踮著腳尖,小心翼翼地跨了過去。輪到阿魯特氏時,她對地上的茶汙視而不見,從容大方地走了過去,仿佛腳下什麼也沒有一樣,面上依然是一如往常的端莊穩重。(慕雨軒主人原創作品,謝絕轉載;百家唯一發布帳號:見微知著說歷史)
這一來,同治有話了。扭頭對兩宮太后說:「兩位秀女的表現,皇太后(慈安)與聖母皇太后(慈禧)都看到了,提衣服的愛衣,不提衣服的知禮。選妃取色,選後取德,兒願立崇綺之女為後!」
說完,逕自將手中的如意交到了阿魯特氏的手中。
慈禧當時一臉黑線,卻強忍著沒有當場發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