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殿堂】初學佛應讀的五部經

2021-02-07 盆景藝術

點擊佛學之家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佛學文化 ,佛教活動,禪茶素食 ,經典佛學,佛學微信平臺!您的關注是對我們的鼓勵,您批評是對我們的激勵


一、《地藏經》


《地藏經》專門講因果,然後再講到百善孝為先,提倡這「孝」字。都是這些很孝順的兒女,為了超拔自己的親人父母,所以去問諸佛如來,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為什麼?因為她知道生前做的事,要麼就是謗佛、不信三寶;要麼就是殺業很重、吃魚吃蝦,炒著吃煮著吃,吃出各種花樣來。因為她自己本身相信因果、信仰佛教,所以她知道肯定不會到善處去。但是到惡處去了,究竟在哪一道呢?是在畜生道,還是在惡鬼道,還是在地獄道,她不知道。因為她沒有神通,所以去求諸佛菩薩,在裡面哭著,感動了諸佛菩薩,佛菩薩用神通,把她帶到地獄裡面去,看她的父母受罪,並且告訴她,你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把他們超拔出來,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你讀了《地藏經》,你就會對因果生起深信,不是泛泛而信、淡淡而信,而是深信。


你深信因果就好了。為什麼呢?你就會對你的起心動念和你的舉手投足、你的行為負責;你就知道怎麼樣去規範你的思想,去規範你的行為。不然的話,佛法裡面講的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做了就不會失去,不做就不會得。「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你不要認為,我做了這個事情沒有人知道,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自然就受報,就這麼回事。所以說《地藏經》必須要讀,讓你明白因果。佛法的核心思想就講的因果律。揭示的就是因果律,揭示的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揭示的就是無我律。


二、《金剛經》


說到這個無我,必須要通達「空性」。那麼你就要讀《金剛經》了,《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裡邊的經典部分。釋迦牟尼佛用了廿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佛弘法四十九年中,用了廿二年的時間講般若,剛好《金剛經》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裡的一部分,《心經》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經》裡邊的精髓。所以《金剛經》要誦,每一品都可以使你開悟,趨證菩提。但是各人因緣不一樣,不知道你在哪一品。《金剛經》是昭明太子給分的每一品,總共三十二品,上下五千餘言。《金剛經》你必須要去誦,你明白空性了,平時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明白要怎麼樣去做。在《金剛經》第廿三品,叫《淨心行善品》」,用清淨的心去做一切善,那裡邊怎麼講:「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他這裡講的多明白,什麼叫無上正等正覺?是法平等,沒有高下!不是說我修淨土法門,其他就不好;不是說我修禪宗,我打坐,其他法都不好,不是這樣的,都好!個人根器不一樣,所以他修的法也不一樣。比如說,你們今天碰到我,我提倡打坐,你跟這個相應,聽到以後生歡喜心,也能夠吃苦,下去馬上就會練;你聽到以後沒作用,只是來看看,心裡不想練,證明你跟這個法不投緣。你跟這個法不投緣,說不定跟念佛法門投緣,是不是。總有一法可以適合你,就這麼回事。


所以,佛只說一乘法,但是又立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大家的病不一樣,所以開的方子不一樣。又把佛所說的法比喻成藥方,把眾生個人的差別相,比喻成個人得的病不一樣。「堪喻者,就是善喻者,堪為人師」,善於比喻呀。講法用種種的比喻,來幫助你理解,堪為人師。這裡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怎麼樣才能證得正等正覺?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要無四相;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四無相的修一切善法。這個一切噢!你甭說我只做大的善事,小的善事不做,那不行。一切,大小都在裡邊。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可以趨證菩提,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你看我讀到這一品,我就非常歡喜,可說不一定我就在這個地方馬上小悟了;小悟千百回,大悟就一次。每次講經我都會提這一品,昭明太子多有智慧啊!他分品、安名編輯得非常好。


淨心,我們要用清淨的心去做一切善事,不能做了什麼施恩圖報。做一件善事就圖回報,他若不回報呢,不向你點個頭或者回個笑臉,你就會生氣;這個忘因負義的東西,昨天我才幫助他,今天看到我連個笑臉都沒有,瞅得高高的。馬上你看,你在罵他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你的心已經就發怒了、生嗔恨心了、生煩惱了,對吧!如果你施恩不圖報的話,你才不看他的臉上春夏秋冬是怎麼回事,是不是!他報不報是他的事,你去忖度這些是你的事,所以說你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辜我,你錯我不就跟著你錯了嗎,我要錯了,那我就是錯上加錯了,那就不行。所以說誦經就要明白這些道理,在生活當中你就知道怎麼樣去修。


三、《普賢菩薩行願品》


第三部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表大行。哪個地方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 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你要把他的十大願,當成是你自己的願,說的就是你的心聲。我誦這個誦得痛哭流涕!我一個人在那,自己誦得就痛哭流涕。為什麼?當時的心啊,跟菩薩的心引起了共鳴!他說的話,你的心靈產生了共鳴,你才會這個樣子!哭也好,笑也好,反正就是影響了你,就這麼回事。你誦了這部經,才會發起菩提心。因為悲憫眾生,才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你最後才成正等正覺,才能成佛。如果沒有眾生,你怎麼發菩提心,所以說眾生才是你的增上緣,是你的老師,你還要度他;既然眾生是你的老師,你還要度他,你會看到他不順眼嗎?你看到他都覺得很親,你看到他煩惱很重,你就會特別憐憫他,心想我成了佛第一個就來度你!你罵我沒關係!你成就我的忍辱,我給你頂禮!印光大師說:「我看眾生都是佛菩薩,唯我自己是凡夫。」慧律法師說:「眾生都是佛菩薩,中間多了一個小人就是我。」他的話,實際上是從這個地方斟出來的。


四、《普門品》


接下來《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菩薩表什麼?大悲啊!大慈大悲觀音菩薩。那麼,《普門品》裡邊告訴你什麼?你在生活當中遇到了火災、水災、刀兵劫、甚至於別人害你,下毒藥你,那時候該怎麼辦?「念彼觀音力,一切災殃化為塵」。不是有一首歌嗎,一切災殃化為塵(師父唱),就要念觀音菩薩。所以行住坐臥中,你念觀音菩薩也好,阿彌陀佛也好,六時吉祥!什麼叫六時吉祥?我們中國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二二得四,二一得二,廿四個小時;在印度是分成六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四個小時,四六廿四。我們常說祝六時吉祥,就是祝你每時每刻都吉祥!是給你祝福。


所以說,你時時刻刻都要正念住心。所謂的正念住心,就是要你念佛!一心念佛,這一念代替你其他那些的妄想雜念、那些煩惱,你看這多好,多清淨啊!你看今年多少的災難,死了多少人啊!遇到這些,你趕快念觀音菩薩,到時候會無形當中就把你拖上去,不會遇難的。所以要誦《觀音普門品》。


五、《大悲咒》


然後《大悲咒》你要誦。《大悲咒》裡邊講什麼?我們人求什麼?平安是福,健康是財富。要平安要福要財富,就誦《大悲咒》。《大悲咒》裡邊告訴你:可以免十五種橫難死,那個平安啊!你看現在什麼車禍啊,這樣禍、那個禍、天災人禍多得很,你誦了《大悲咒》,這些災禍跟你無緣。《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邊講得很清楚,你必須要深信不疑,不能有半點的懷疑。《大悲咒》是出自於《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心陀羅尼經》介紹了《大悲神咒》有哪些殊勝的功德和利益。這四部經,連起來就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

動圖動圖
點擊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佛學殿堂】初學佛,應讀的經書
    點擊佛學之家關注我喲☀定期推送,佛學文化 ,佛教活動,禪茶素食 ,經典佛學,佛學微信平臺!
  • 初學佛應從哪入手看什麼經典
    自己的根基絕對是中下根,上上根人只有惠能大師那樣,《金剛經》聽五祖忍和尚講半部都不到,一句"應無所往而主生其心」便大徹大悟。這樣的根性佔極少數。《十善業道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是道家老子的因果論。因果的思想貫穿整個佛學思想,也是佛學最基礎的理論。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修什麼因證什麼果。這符合佛陀解脫究竟第一義一一一正確的思維。《了凡四訓》教你怎樣改造命運,解決你當下困惑的問題。讓你把持住正業,行善積德改造命運解決你現實問題。為你修行清除障礙建立信心。
  • 佛教:初學佛,這三件事必須了解!
    在當下有著很多初學佛之人,不知該如何去學。甚至還有很多想去學佛之人,因聽從謠言和民間流傳的諸多說法,從而忘佛止步。但學佛不僅需依靠我們的「福報」,還需擁有正確的「思維」。並不是一味聽從他人之言,對於初學佛之人,或是學佛之人,有三件事必須去了解。
  • 【金陵刻經系列】呂澂
    其時,他的胞兄呂鳳子也在南京,經常到金陵刻經處聽楊仁山老居士講經。受胞兄影響,呂澂也常常隨同前往金陵刻經處。在聽了幾次以後,感到楊仁山老居士所講的佛法很有道理,漸漸對佛學發生了興趣。從此以後,他成為金陵刻經處的常客,聽經之餘,還在刻經處購買了許多佛書,自己閱讀,而且越讀越有興趣。當時,楊仁山老居士的弟子歐陽竟無居士在刻經處主持編校工作,呂澂在聽經和購買佛書時,與之相識,兩人一見如故。
  • 《楞嚴經》、《地藏經》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能在家讀嗎?
    #什麼佛經適合在家居士讀誦#分享佛學小知識,與朋友們探尋佛學寶藏,歡迎大家關注我哦!前兩天,與一位80多歲的佛友探討佛學知識,他忽然鄭重地告訴我說:《楞嚴經》、《地藏經》都不能在家持誦、讀誦。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楞嚴經》只有和尚們能讀,居士們不能讀;《地藏經》是度亡的,在家讀會招鬼的!
  •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2)
    這一特殊貢獻要從兩點來說明,一是玄奘取經的目的是解決漢傳經義體系不全的問題,二是玄奘通過取經譯經完成了他的使命。玄奘憑其天才與勤奮在印度那爛陀寺系統學習,並在五印廣尋名師,通達了內外諸學,歸國後翻譯了印度五科佛學的代表典籍,解決了漢地佛典體系的殘缺問題。
  • 五部王經是五大部十萬經的縮影經
    རྒྱལ་བོའི་མདོ་ལྔ་ཞེས་པ་ནི་འབུམ་སྡེ་ལྔའི་དོན་བསྡུས་པའི་མདོ་ལྔ་ལ་ཟེར།       五部王經是五大部十萬經的縮影經,是五部十萬經的縮影經。
  • 學佛之前先做人,讀經先讀地藏經
    當今社會信佛、學佛的人很多,大家經常參加寺廟組織的各種法會、各種佛學活動。願意進一步深入學佛的,有參禪的,有學密的,有學律的,有念佛的等等。他們將生活中的很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各自學佛的領域或法門中,忙起來也都不亦樂乎。
  • 應知十二部經
    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法?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   「善男子,何等名為修多羅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
  •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與格西學位
    「五部大論」,就是藏傳佛教的顯宗論著。在藏傳佛教,只有全部完成「五部大論」學習的僧人。才有資格考取「格西」學位。五部是指戒律、俱舍、因明、中觀和般若五部。這五部所含典籍卷帙浩繁,從狹義而言,可用《戒律論》、《俱舍論》、《釋量論》、《中觀論》、《現觀莊嚴論》這五部經典代表。一、戒律部。
  • 「愛國老人」、藏族著名佛學大師喜饒嘉措曾在中國五所一流大學任職
    藏族著名佛學大師喜饒嘉措被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切地稱為「愛國老人」, 習近平總書記讚譽他為藏傳佛教界愛國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出過重要貢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我國五所一流大學任職。往事如煙,但仍留史冊。
  •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慧律法師講解 介言 1
    菩薩學處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這不是書讀多的人,你就有辦法完全聽得懂,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你務必要好好的聽。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太虛《馮著〈中國哲學史〉略評》馮《史》下冊凡十六章,自漢代敘至清季,統名之「經學時代」,佛學內容約佔五分之一。太虛站在佛教立場指摘:「漢末來之道教與北宋來之道學,則最為錮閉削弱中國民智者也。而此書反多獎許,……此其故皆由於中國傳承之佛學,未能充分詳述,於佛學莫見其全之所致。」他認為佛學分量亟須增補,建議「改下編經學時代使三倍其量」,劃為三部。
  • 佛學常識:如何誦《妙法蓮華經》,你知道嗎?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 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現在的一般年輕人,都在詛咒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
  • 跟隨河西走廊上的六位佛學大師,看商業絲綢之路,成佛學傳承之路
    他所翻譯的經書一共有154部,其中《方等泥洹經》、《光贊般若經》、《漸備一切智經》、《舍利弗悔過經》、《普曜經》等流傳後世較為廣泛。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仰,很難想像竺法護會花費他一生的時間在佛學的翻譯之路上。當然河西走廊成為了他遊歷西域的重要通道。
  • 【佛學辭典】「中國佛教」簡介
    然梵僧弘化有顯著事跡者,始於東漢末年以洛陽為中心的譯經工作。據《開元釋教錄》載,從桓帝到獻帝(一八九-二二○)的四十年中,譯有經典一八七部三七九卷,這說明中國佛教開始了較大規模的發展。而譯經高僧中以安世高和支婁迦讖最具代表性。
  • 【禪宗經典】讀誦《地藏經》及回向
    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觀眾生業緣品第三〉︰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菩薩略答五無間事。〈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往因,佛又略說二事。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說報應之法。〈地獄名號品第五〉︰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答。
  • 《佔察善惡業報經》
    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佔相吉兇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他以他的神通智慧,觀察咱們南贍部洲,想找五位清淨比丘,沒有。當我們聞到地藏菩薩名字,念地藏菩薩聖號,聞到《地藏三經》當中的任何一部經的經名,就可以免除地獄的痛苦,使眾生不再流轉三塗。有些人認為《佔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法,談論算命、打卦的法門,這是錯誤的理解。。。前半部說世間上的事情,後半部完全是華嚴的義理,跟《華嚴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十地經輪》以及很多經論是相符合的。。。
  • 佛學與學佛有區別嗎?學佛與佛學的關係
    對於『佛學』與『學佛』,我們許多佛弟子搞不清楚它們的關係,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學佛與佛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它們之間差別很大很大。我們大家知道,學佛,我們是學習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佛學,是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我們同修如果不是特別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清楚它們之間的界限,我跟大家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大學,它們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在這個大學裡面,有哲學系,有宗教系。專門有一科,來研究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