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2021-01-08 說史可還行

一、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

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生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或許無法切身理解到為生活所迫的那種悲壯與掙扎,為了一袋米,為了一把菜,甚至可以將人逼上絕路。那些遠在不同時代和破落鄉村的人們的處境,是最能體現出人性的。

許三觀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誠然不是一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只是那個年代的眾多普通的農民的縮影,卻擁有著戲劇性的一生。

許三觀這一生靠賣血度過了許多難關,賣血賺錢,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像是會吃人血人肉的社會,毫不留情。許三觀處於一個尚在摸索發展的大社會中,他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更是社會的、時代的悲劇。

有時候人就像卑微的螻蟻一般,勤勤懇懇,只是為了有口飯吃,有條路走,就拼的滿頭大汗。

二、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媳婦,他請許玉蘭吃東西,一下午就花掉了八角三分錢,成功擠掉了圍在許玉蘭身邊的何小勇,還讓許玉蘭為他生了三個兒子,許三觀給他的三個兒子取名為許一樂,許二樂和許三樂。

三個兒子越長越大,流言也開始滋長,人們都說許一樂長得一點也不像許三觀,倒是有何小勇的模樣。

許三觀聽到了,想著自己被綠了,也從許玉蘭那得到了證實,原來先前許玉蘭和何小勇真的有一段呵!許三觀心裡發火,拉著許一樂去找何小勇算帳。

何小勇家比許三觀還窮,他是死活不認的,許三觀怒氣衝衝,他最喜愛的兒子便是一樂,但一樂卻是別人的孩子。

後來因為方鐵匠的兒子取笑一樂而被一樂打傷住院,許三觀原本並不想替別人的兒子還債,但是不付錢方鐵匠就要帶人抄了他的家,於是許三觀只得又去賣了一次血。

三、

許三觀的第三次獻血是包含著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的。

林芬芳摔傷了腿,許三觀在去看望她時,在對方半推半就的情況下發生了關係,憑什麼我要為別人的孩子獻血,卻不能為其他的女人獻血?許三觀這樣想著,於是去賣血買了一大堆東西送給林芬芳。

林芬芳的漢子氣勢洶洶地跑來質問和辱罵,這事鬧的沸沸揚揚。但很快許三觀就忘記了這事,他也無暇去搭理這事,因為大躍進來了。

這場時代的浩大劫難匆匆而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而當它離去時,留下的卻是無數個仿佛被颶風摧毀的村莊,滿目瘡痍,對窮人來說,從新開始,並不是個容易的事。

大環境下的貧窮是大範圍的,許三觀一家吃不飽飯,家裡沒有糧食了,兒子又吵著要吃麵,於是他再一次去賣了血,賣完血後,他帶著全家人去吃了熱騰騰的面。卻唯獨不帶一樂。

一樂在得不到兩個爹的認同下,傷心地離家出走,而許三觀還是刀子嘴豆腐心,一邊罵他,一邊帶他去飯店吃了麵條。

許三觀雖然只是個小角色,也有愚昧狹隘的一面,卻也有寬容、善良的溫情一面。

四、

文革之災的陰影和影響是巨大的,貧窮和階級的分化依舊存在,許三觀的第六次賣血,是為了討好的兒子的隊長,為了兒子的前途,他買了一堆禮物,喝酒請吃飯,哈腰說好話。

中國父母骨子裡對孩子前途的渴望和付出是讓人既動容又悲憫。

許三觀經歷了那個特殊年代的各種巨變,原以為兒子們都長大了,就不用操心了,沒想到許一樂在外工作,被檢查出患了肝炎,病情嚴重,被送往上海救治。

許三觀再次踏上賣血的路途,他先借錢讓許玉蘭去上海,然後自己一路靠賣血籌資。

抽血是要有間隔時間的,許三觀沿途賣了4次賣血,在第3次時身體終於吃不消了,他暈倒被送去醫院,反而被輸入了700毫升血液。

許三觀醒來後,強烈要求將不屬於他的300毫升血還給醫院。看到這時,人物的悲劇真是讓我覺得鼻酸,人生苦難重重,有人蓋著暖被吃飽喝足在喊著生活沒有意義,也有人為了活下去擠破頭腦,向來是越『貧賤』的人更能體會到人生的艱苦,也更有韌性,就像死不透的野草,生生不息。

五、

許三觀的最後一次賣血,是為了他自己,縱觀他這一生,都是在時代的洪流下身不由己的行動,經歷了這麼多苦難,許三觀一家在最後也終於趕上了改革的潮流,也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已經年邁的許三觀,為了吃炒豬肝和黃酒,決定最後去賣一次血。李血頭已經死了,年輕的血頭否定了他的血,許三觀老了,他的血也沒人要了,他感到委屈,回想起這四十年來,他一次次地靠賣血度過了難關,現在卻告訴他,他的血沒人要了。

許三觀老了,曾經在身邊的人也一個個沒了,只有許玉蘭還陪著他,幫他點了三盤炒豬肝,一瓶黃酒,還有兩個二兩的黃酒,陪著他罵那個血頭,然後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

生命的苦難永遠在不斷更新,但曙光也一直都在。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的自序寫過兩個故事。一位父親靠賣血供兒子上學,直到工大上大學時,兒子卻不知去向,也給父親一個永遠打不通的電話。後來知道父親不斷尋找他,窮困的處境使他無顏面對為自己賣血一輩子的父親。賣血在很多地方成為窮人們的生存方式。於是有了一個又一個的賣血村,賣血村又成了一個個愛滋病村。
  • 許三觀賣血記:殘酷的年代,溫情的歲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書我一共讀過兩本,第一本是《活著》,這是第二本。可能是因為讀《活著》留下的「陰影」,看這本書的時候心總是繃得緊緊的,總擔心許三觀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會相繼死去,直到看到最後一刻才鬆了一口氣。縱使生活苦難,還好他們都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幸運偏愛善良的人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又是一部通過小人物來反映社會的小說,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贅述,就是最平常的話語述說著令人感嘆的故事。豆瓣評論不過,心存善良的人總會受到命運的偏愛。在周邊言論的影響下,許三觀萌生了想要去賣血娶媳婦的想法。於是,他與同村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去賣血。在許三觀之後的生活中,他賣了若干次血,是為了女人、為了孩子、也是為了生活。隨著他們年紀逐漸增長,身體自然沒有以前那麼健壯。根龍因腦溢血去世,這也給許三觀帶來了打擊,他認為是賣血導致根龍的死亡。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繼《活著》之後,餘華又一力作《許三觀賣血記》同樣用簡潔、樸素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由此可見,《許三觀賣血記》至今仍影響著無數讀者。同樣,餘華在國際也是聲名遠揚,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並獲得多個國際獎項。那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來看他所帶給我們的關於平凡中的「英雄」,關於「善良」中的「平等」,關於「活著」的希望。
  • 《許三觀賣血記》是苦是甜?小人物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聽雨樓上一書生,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封面城市裡一名普通的送繭工,為了生活和家人十二次瘋狂賣血,差點因賣血身亡。靠賣血救活了他的家人,救活了他苦難的一生。大兒子一樂在農村大病,許三觀無奈將一樂送往上海,高額的醫療費用壓垮了許三觀身上最後一根稻香,他為救大兒四處借錢,一路賣血。在困苦和磨難的泥潭中奮力掙扎。難以置信的是,時隔數天連續賣血五次,險些喪命。這裡是小說的高潮,當我讀到他在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為了能多賣點血,就著鹽喝冷水時,不禁淚如雨下。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
  • 《許三觀賣血記》:在命運中掙扎的人,跨越血緣的父愛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第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95年,距今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時間與質量使其成為了經典,也讓餘華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作家被我們熟知。這本書和《活著》的相同點是,兩本書都介紹了一個平凡男人的一生,不同的地方是,前者讀來暖心,後者讀來悲情。書中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個難關。
  •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玉蘭,很多女性一生的縮影,柔弱中透著堅強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玉蘭,很多女性一生的縮影,柔弱中透著堅強《許三觀賣血記》在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之中,許三觀的的妻子徐玉蘭就是這樣一個女性形象。她原本是一個豆腐西施,每天在攤上幫助家裡賣豆腐。也是吸引了很多男生的追求,過的可謂是眾星捧月般的日子。
  • 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如果說《活著》是絕望中帶著對苦難的釋懷,那麼《許三觀賣血記》則是在苦難中尋找出路。幸福是一種恩賜,苦難才是生活的旋律。當一個男人垂垂老去的時候,他會如何看待自己苦難的一生?有一種能力,喪失後比苦難的人生更可怕,許三觀的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裡的擔當,是男人的魅力與最後的倔強
    「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許三觀賣血記》無意間翻到了《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這一讀便是四個小時,心情從最初的沉重到壓抑再到淚如泉湧。許三觀用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換得了許玉蘭一生的陪伴,這是底層人真實的生活寫照。對許玉蘭,許三觀是比何小勇更值得去寄託一生的人。因為許三觀有一股男人的韌性,這讓他在面對任何大風大浪面前,都不會輕易的放棄和妥協。他骨子裡的倔強,註定了他不會對生活認輸。
  • 《許三觀賣血記》|承載希望的一直是我們自己
    這個本書以賣血為貫穿,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坎坷、多難的一生,講述了他與賣血不解之緣。書中一共說起了十一次賣血,他賣血拋開第一次的好奇,主要分為以下兩個目的,改善生活、家庭救濟。書中,他第四次賣血是為了改善家庭生活,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大饑荒,吃了上頓沒下頓,更何況他家還有5口人,要知道大饑荒那個時代,餓殍遍野,草根、樹皮、土等吃的,不能吃的,相信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記憶猶新,許三觀一家接連吃了五十二天玉米粥後接近崩潰,他走入了賣血站。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有擔當的男人,都具有這幾個特質
    最近,我又讀完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和《活著》一樣,通俗易懂,剛拿起書就能一口氣讀完。書中的許三觀和《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一樣,在困難的時期下,書中的兩個人都有著充滿坎坷和困難的一生。但是相對於《活著》來說,《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在語言上更加幽默詼諧,結局也是以玩笑來結束的,相比《活著》來說,比較圓滿。
  • 《許三觀賣血記》:有一種絕望不是生活艱難,而是沒有了價值
    今天看完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被最後的結局感動到,許三觀最後一次去醫院獻血,想吃上一盤炒豬肝,喝上一口黃酒。可是沈血頭不收他的血,嫌他老了。賣了大半輩子血的許三觀陷入了茫然,自己真的沒有用了嗎?以前每次獻血,不是為了娶妻就是為了孩子,他從來沒有為了自己,但是他從沒有抱怨,反而樂在其中。
  • 《許三觀賣血記》:我養父請我吃了碗陽春麵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許三觀是一個送繭廠的工人,現在的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上個世界也許並不興這個,這裡的三觀更多指的是佛家的三觀:空觀 假觀 中觀。現在的我們證明自己很健康會怎麼證明呢?去做個大體檢?
  • 《許三觀賣血記》:不讀焉知生活味,重新活一回!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力作,全書深刻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基層小人物的生活,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卻精神崩潰。
  • 我的讀書筆記《許三觀賣血記》餘華——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叫做《許三觀賣血記》,作者是餘華。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來度過一生中遇到的各種難關的故事。他一生總共賣了12次血,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外,之後的每一次都是因為生活的無奈逼著他做出了賣血的選擇。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三):那閃閃發光的,是一顆善良的心
    一樂病了以後,許三觀去借錢。方鐵匠的兒子曾被一樂打傷,可方鐵匠還是借了許三觀不少錢。何小勇的妻子曾和許三觀家仇恨很深,可是她借給許三觀的錢卻是最多的。就連萍水相逢的路人,也不乏善良的。許三觀為了賣血在河邊喝冷水,有人給他拿來好幾壺熱茶。
  • 《許三觀賣血記》:多難的人生,平凡的人!
    餘華的書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尤其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都被拍成了電影,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他對於人性和世事的描寫十分深刻,以幽默的語言展示了生活的真實和深刻,文中一些發人深省語句,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很有借鑑。1.
  • 《許三觀》∶國產文學異國背景下的影視改編
    《許三觀賣血記》是他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並在後來入選為中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之一,並翻譯成英、法、德、意、韓等多種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