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2020-12-23 黏黏書怪

文|黏黏書怪

如果說「賣血"是許三觀最無奈的選擇,卻也是許三觀最引以為豪的壯舉。還有什麼比用生命支撐家庭更偉大的成就嗎?

餘華的筆鋒一如既往的冷酷,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溫暖。如果說《活著》是絕望中帶著對苦難的釋懷,那麼《許三觀賣血記》則是在苦難中尋找出路。幸福是一種恩賜,苦難才是生活的旋律。當一個男人垂垂老去的時候,他會如何看待自己苦難的一生?

有一種能力,喪失後比苦難的人生更可怕,許三觀的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讓我們走進許三觀的故事:

有一天,我們的許三觀蹦蹦跳跳在街上溜達,卻意外開啟了身體的一項技能——賣血!他遇到了兩個人,一個叫阿方,一個叫根龍,他們告訴許三觀,賣一次血可以賺三十五塊錢,在地裡幹半年的活也才能賺這些錢。

賣血有兩個固定的流程,第一是喝水,喝很多的水,喝的膀胱快要爆掉。原理呢就是水可以衝淡身體裡的血,這樣血就變多了。就喜歡餘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第二是賣血後一定要吃一盤炒肝喝兩黃酒,炒肝可以補血、黃酒可以活血。這兩項是賣血前後的基本操作,而且,賣血不能太勤,最少要間隔三個月。

於是許三觀賺到了賣血的第一桶金,他用賣血的錢娶了一個媳婦,城裡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不知道為什麼好看的女人都叫豆腐西施,大蔥西施什麼的,怎麼不叫豆腐貂蟬,大蔥貴妃呢?

這個媳婦是許三觀硬撬來的,許玉蘭之前有一個男朋友叫何小勇,許三觀撬媳婦的本事不禁讓人稱讚,高手,這是高手!許三觀告訴許玉蘭的父親,如果你的女兒嫁給我,你的孫子還姓許,你們許家和我們許家就都有後了。如果你的女兒嫁給何小勇,那麼你們許家就沒有後了。

老頭兒一聽,我去!有道理啊。於是把女兒嫁給了許三觀。

許三觀和許玉蘭有三個兒子,一樂、二樂、三樂。許三觀不知不覺的戴了九年的綠帽子,因為當一樂長到九歲的時候,城裡的人說你們看一樂怎麼越長越像何小勇。許三觀把一樂叫到身邊,怎麼看怎麼像許玉蘭,怎麼看怎麼像何小勇,就是不像他許三觀。

許玉蘭說她沒有出軌,許玉蘭說第一次給了許三觀,許玉蘭說是何小勇把她按在牆上,許玉蘭說她被按在牆上就沒有力氣了。許三觀氣的直蹦高,他竟然給別人養了九年的兒子,他做了九年的烏龜。後來一樂闖了禍,把方鐵匠的兒子打進了醫院。方鐵匠要許三觀出醫藥費。

這回許三觀蹦的更高了,何小勇的兒子為什麼讓許三觀拿錢。他才不管,何小勇說那不是他的兒子,他也不管。其實許三觀最喜歡的就是一樂,可惜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他嘴上說不管,可還是去賣血了,他用賣血的錢給方鐵匠付了醫藥費。他說他真是傻透了,做了烏龜還養著別人的兒子,做烏龜還做出優越感了。

頭上頂著大綠帽子的許三觀非常的不高興,他決定用出軌的方式來找一下平衡。所以他出軌了鎮上最胖的女人林芬芳。然後他第三次賣血,給林芬芳買了一大堆好吃的。許玉蘭知道後說,你竟然為了別人去賣血,那麼胖的女人你都要。結果許三觀這哥們說,咱倆一人出軌一次,扯平啦。我只想說我的天,這都可以,這事兒還帶找補的。

接下來,他苦難的一生開始了。許三觀的苦難是餘華對那個時代的控訴。1959~1961的三年大饑荒,許三觀全家只能喝粥,每天每頓都是粥,而且一天比一天稀。他看著日漸消瘦的老婆,看著面黃肌瘦的三個兒子,於是許三觀第四次賣血,他要讓全家吃一頓好的。

賣完血的許三觀開始出么蛾子,他要帶著全家人去飯店吃麵條。但是他不想帶一樂,因為那是他賣血掙的錢。按照許三觀的話說,他可以用力氣賺的錢養一樂,但是賣血的錢是用命換來的,他不想花在一樂身上。

然後全家人蹦蹦跳跳的下館子,給一樂五毛錢去買烤地瓜。把地瓜皮都吃乾淨了的一樂也想吃麵條,可是許三觀不帶他去。他去找何小勇,說你帶我去吃麵條你就是我爹,結果當然是被何小勇打出來了。他哭著走在路上,說許三觀不是我親爹,何小勇也不是我親爹,我沒有爹了,你們誰帶我去吃一碗麵條,我就認誰做親爹。

這話傳到許三觀的耳朵裡,他說你們看,為了一碗麵條連爹都不認了,不是親生的就是不行。一樂心心念念的就是一碗麵條,他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過,他決定離家出走。到了天黑一樂還沒回來,這回許三觀著急了,他在路邊發現了一樂,把他背起來向勝利飯店走去。一樂問我們是去吃麵條嗎?許三觀溫柔的說,是的。

這段描寫看的人心都化了。中國人對於愛向來羞澀的難以表達,許三觀愛著一樂,卻不說出口,也不必說出口。愛未必用語言來表達,每顆心都是敏感的,相愛的心是相通的。

後來一樂說,何小勇不是我親爹,我的親爹就是許三觀。後來許三觀說,一樂就是我的親生兒子,誰再說他不是,我砍了他!

「文化大革命」來了,毛主席說知識青年要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於是全國的青年奔赴農村,其中有一樂和二樂。許三觀第五次賣血,把三十五元錢拿給了一樂和二樂,他告訴兒子們,幹活兒累了就買些好吃的,給大隊隊長送些禮,爭取早點調回來。爸爸沒能力,只能靠你們自己了。

三天後,許三觀又去賣血了。他為了請二樂的大隊長吃飯,家裡沒有錢,如果不請隊長吃飯二樂就會得罪他,得罪了他二樂在隊裡就沒有好日子。他用自己的血換來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苦難並不會因為誰可憐而憐憫誰,苦難對於許三觀來說才剛剛開始。一樂病了,病的很重,要到上海手術才能治好。他需要錢,很多很多的錢。所以他需要賣血,賣很多很多的血。許三觀讓妻子和一樂先去上海住院,他去湊錢。許三觀踏上了賣血的旅程,他在前往上海的路上一次次賣血,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每次兩碗,400毫升,他都快把自己抽乾了,只為給他兒子治病,一個不是他親生兒子的親生兒子。

他大口大口的喝著冬天的河水,他能喝十碗,冰涼的河水讓他直打擺子。因為賣血太頻繁,他身體嚴重虛弱,蓋四層被子依然覺得冷。路過的人都可憐他,給他溫熱的茶水,幫他買麵條,勸他去看病,他說他沒病,只是有點冷。他感受著路人的溫暖,也感受的生活的冷酷。

一樂的病被治好了,後來他成家了。二樂也成家了,三樂也成家了。所以許三觀和許玉蘭都老了。他們的生活開始變好,他再也不用賣血了。這一天,他路過飯店,他想吃一次炒肝喝二兩黃酒。他想賣血了,這一次為他自己賣血,因為他想吃炒肝喝黃酒。如果不去賣血,他哪裡捨得吃炒肝,哪裡捨得喝黃酒。

他來到醫院,醫院說我不會買你的血。你太老了,你老的牙都沒了,誰會要你的血?你走吧,你的血只能當油漆用。

許三觀哭了,他面對過人生那麼多次的磨難都沒有哭,他獨自一人拖著乾癟的身體去賣血,獨自一人在深夜打著擺子的時候他都沒有哭。這一次他哭了,他說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再有災禍的時候,該怎麼辦呀!

許玉蘭說,我們再也不用賣血了,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許三觀說,我只想吃一盤炒肝喝二兩黃酒。

苦難沒有讓許三多落過一次淚,可他得知自己的血賣不出去的時候,他才真的崩潰了。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面對苦難的能力。

人在苦難中覺悟,也在克服苦難中成長。每一次放下尊嚴,每一次背井離鄉,每一次透支的勞動,都是在「賣血」。血,是人的命。許三觀用自己的命延續了一樂的命,父母用自己的命,延續了下一代的命,苦難可以成就人性的偉大。正因為人類用生命為代價來延續下一代,所以人性才足夠光輝。

餘華作品中的苦難大多來源於時代和生活,來自於大環境。這正是他的故事荒誕卻又真實的原因,那些生活的苦難才是生活的常態,那些時代的悲哀才最無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讚加關注哦!我們一起在書中讀人生、讀眾生。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文/庸俗的老阿姨初讀餘華的作品是《活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黃昏的田地下坐著一位叫富貴的老人,與他的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畫面感很強,也被裡面的故事所震撼,於是對於餘華先生的其他作品有了期待。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的自序寫過兩個故事。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許三觀賣血記:殘酷的年代,溫情的歲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書我一共讀過兩本,第一本是《活著》,這是第二本。可能是因為讀《活著》留下的「陰影」,看這本書的時候心總是繃得緊緊的,總擔心許三觀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會相繼死去,直到看到最後一刻才鬆了一口氣。縱使生活苦難,還好他們都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我養父請我吃了碗陽春麵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許三觀是一個送繭廠的工人,現在的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上個世界也許並不興這個,這裡的三觀更多指的是佛家的三觀:空觀 假觀 中觀。現在的我們證明自己很健康會怎麼證明呢?去做個大體檢?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裡的擔當,是男人的魅力與最後的倔強
    「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許三觀賣血記》無意間翻到了《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這一讀便是四個小時,心情從最初的沉重到壓抑再到淚如泉湧。《許三觀賣血記》裡的許三觀在第一次買血是因為鄉下的四叔說身子骨結實的人都會去賣血,賣過血的男人才能娶上媳婦。為了證明自己,為了一個男人的尊嚴,他義無反顧的選擇去賣血。值得慶幸的是在他賣血的途中,他認識了兩個「引路人」——根龍和阿方。在他們的說教下,他喝完水後在「老血頭」那裡得以獻血。
  • 《許三觀賣血記》是苦是甜?小人物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聽雨樓上一書生,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封面城市裡一名普通的送繭工,為了生活和家人十二次瘋狂賣血,差點因賣血身亡。靠賣血救活了他的家人,救活了他苦難的一生。然而在餘華壯烈而又富有戲劇性的小說中,賣血成為了許三觀家陷入窘境時一種極端的解決辦法。」為娶妻而賣血
  • 《許三觀賣血記》:幸運偏愛善良的人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又是一部通過小人物來反映社會的小說,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贅述,就是最平常的話語述說著令人感嘆的故事。在周邊言論的影響下,許三觀萌生了想要去賣血娶媳婦的想法。於是,他與同村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去賣血。在許三觀之後的生活中,他賣了若干次血,是為了女人、為了孩子、也是為了生活。隨著他們年紀逐漸增長,身體自然沒有以前那麼健壯。根龍因腦溢血去世,這也給許三觀帶來了打擊,他認為是賣血導致根龍的死亡。
  • 《許三觀賣血記》:有一種絕望不是生活艱難,而是沒有了價值
    文/愛讀不人老了,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今天看完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被最後的結局感動到,許三觀最後一次去醫院獻血,想吃上一盤炒豬肝,喝上一口黃酒。可是沈血頭不收他的血,嫌他老了。當他真正想為自己賣次血時,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價值,靠著賣血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靠著賣血,許三觀邁過了許多人生的坎坷,可到最後,他卻發現連自己最「拿手」的時候都做不到了。他走在路上邊哭回憶,自己是不是真的沒用了,對於家人沒有了價值。原來生活的無助感不是你有多苦多累,而是你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了。
  •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玉蘭,很多女性一生的縮影,柔弱中透著堅強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玉蘭,很多女性一生的縮影,柔弱中透著堅強《許三觀賣血記》在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之中,許三觀的的妻子徐玉蘭就是這樣一個女性形象。她原本是一個豆腐西施,每天在攤上幫助家裡賣豆腐。也是吸引了很多男生的追求,過的可謂是眾星捧月般的日子。
  • 我的讀書筆記《許三觀賣血記》餘華——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叫做《許三觀賣血記》,作者是餘華。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來度過一生中遇到的各種難關的故事。他一生總共賣了12次血,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外,之後的每一次都是因為生活的無奈逼著他做出了賣血的選擇。
  • 《許三觀賣血記》:在命運中掙扎的人,跨越血緣的父愛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第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95年,距今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時間與質量使其成為了經典,也讓餘華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作家被我們熟知。這本書和《活著》的相同點是,兩本書都介紹了一個平凡男人的一生,不同的地方是,前者讀來暖心,後者讀來悲情。書中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個難關。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有擔當的男人,都具有這幾個特質
    導語:餘華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之前看過他的《活著》、《第七天》等等作品,他的每本作品都是非常的細膩,而且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活著》,影響力更是巨大,還被翻拍成了電影。最近,我又讀完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和《活著》一樣,通俗易懂,剛拿起書就能一口氣讀完。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三):那閃閃發光的,是一顆善良的心
    一樂病了以後,許三觀去借錢。方鐵匠的兒子曾被一樂打傷,可方鐵匠還是借了許三觀不少錢。何小勇的妻子曾和許三觀家仇恨很深,可是她借給許三觀的錢卻是最多的。就連萍水相逢的路人,也不乏善良的。許三觀為了賣血在河邊喝冷水,有人給他拿來好幾壺熱茶。
  • 《許三觀賣血記》:多難的人生,平凡的人!
    餘華的書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尤其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都被拍成了電影,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他對於人性和世事的描寫十分深刻,以幽默的語言展示了生活的真實和深刻,文中一些發人深省語句,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很有借鑑。1.
  • 《許三觀賣血記》|承載希望的一直是我們自己
    書中,他第四次賣血是為了改善家庭生活,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大饑荒,吃了上頓沒下頓,更何況他家還有5口人,要知道大饑荒那個時代,餓殍遍野,草根、樹皮、土等吃的,不能吃的,相信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記憶猶新,許三觀一家接連吃了五十二天玉米粥後接近崩潰,他走入了賣血站。
  • 《許三觀賣血記》:不讀焉知生活味,重新活一回!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力作,全書深刻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基層小人物的生活,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卻精神崩潰。
  • 被網際網路大廠榨乾的年輕人,像極了「自願」賣血的許三觀
    在作家餘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裡,唯一的方法就是賣血。而小說的主人公許三觀,就是萬千賣血者的一個縮影。許三觀的四叔跟他說,賣一次血賺來的錢,比種地半年的收入還要多。所以在醫院裡,賣血的人前僕後繼,排成了長長的隊伍。這些貧苦人當然也可以選擇不賣,但是隊伍排得那麼老長。就算一個人不賣,也會有十個人頂上。他們每次賣血,就像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