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
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
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從爺爺的村子裡他知道了"賣血"這樣一個賺錢的方式,村裡的男人大都靠著賣血補貼家用,維持生活。於是就有了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
第一次賣血的許三觀,也許只是出於好奇
文中短短的一段路的描寫而已,賄賂的西瓜,拼命喝下去的河水,自私貪婪的李血頭,李血頭的情婦,補血的豬肝,活血的黃酒,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抽出去的血和拿到手的錢,都像是打開了許三觀新世界的大門。
作者在這一段的描寫中很巧妙地交代了許三觀的人物背景和人物關係。餘華從不花大篇幅去描寫人物的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卻總是能讓讀者在文章當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的鮮活。
這是餘華寫作巧妙的地方。"城裡絲廠的送繭工"這短短幾個字就讓人知道,許三觀是一個城裡的艱苦的工薪階級。這樣的身份交代也為了他後面的賣血經歷做了一些鋪墊。
許三觀的第二次賣血是為了他的兒子許一樂,對於許三觀來說,這是一個複雜又矛盾的決定,因為許一樂是情敵何小勇的兒子。第二次賣血像是全書的一個轉折點,同樣也是全書情節的銜接點。它照應了前文的相映情節,也為後文開啟了鋪墊,埋下伏筆。
許三觀第二次賣血前後的重點描寫,根本就不在賣血上
而是他對他最喜愛的大兒子許一樂複雜的情感變化。他做了九年的烏龜。這是對一個男人自尊心最大的打擊。
是的,他很委屈。全書寫到這裡,這才是許三觀遇到的第一個人生挫折。憋屈,沒什麼比這兩個字能更好地形容這個男人的感受了。他很想放棄這個兒子,可是在良知與現實的掙扎當中,這個淳樸的工人還是選擇了承擔下這一切。
餘華沒有用什麼華麗的辭藻去描寫,也沒有什麼刻意地重點描寫。他只是平鋪直敘的講故事,用最直接甚至有些粗鄙的文字表達著最直接的感情。書裡的描寫大多是對話描寫,你來我往的生活日常對話,顯得口語化。
但是看上去就親切可愛,拉近了讀者和作者的距離。 書中許玉蘭和何小勇妻子的一場罵戰尤為精彩。罵到最後兩個女人用著不堪入耳的粗鄙詞語相互攻擊對方。
兩個女人你來我往的罵戰,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樓下看到女人相互撕扯頭髮的場景。只是通過閱讀了他的描寫,就讓我產生了極為強烈的代入感。
女人的罵戰中有一個細節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許玉蘭神氣的說,生過三個兒子的女人當然生氣。只僅僅這一句話,就把當時的時代背景給描繪出來:建國初期,男尊女卑的現象仍然嚴重。哪怕是在城市裡,生下兒子依然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就更不要提在農村中重男輕女的現象。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就通過這麼一句話就顯示出來了。但是可笑的是,許玉蘭 和何小勇的妻子都是女人,她們在罵戰當中默認了男人比女人尊貴。
許三觀的第三次賣血,終於是為了他自己
他報復似的找到了林芬芳,又被林芬芳的丈夫給訛上。他不得不去賣血去補償他犯下的錯誤。劇情到這裡顯得荒誕滑稽起來,許三觀這個看上去質樸老實的人,心裡也存在著下流的想法。
我認為這和前文他娶許玉蘭是相呼應的。其實這種呼應的手法在全書當中一直存在。餘華寫故事很有完整性,而且很注意細節。前文的林芬芳其實沒有做過多的描寫,只用了兩三句帶過,但沒有想到他仍然在後文中出現。
不僅僅是林芬芳,還有許三觀的性格也進行了前後呼應。通過許三觀是如何娶到許玉蘭和許三觀最後找了林芬芳,這兩件事都能體現出許三觀同樣的性格,老實質樸中也帶著點下流。這體現出了一個作家寫作的邏輯縝密性,故事,前因後果都有聯繫,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第四次賣血是全國鬧饑荒的時候
這一段故事的時代背景其實就是大Y進時期。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描寫還是許三觀用嘴給三個兒子炒菜。這顯然是畫餅充飢,卻也看到了人民在艱苦生活中的苦中作樂又心酸為難。
許三觀只是當時人民的縮影,會有人比他更悲苦,也會有人比他更輕鬆。迫於生計的無奈,在最不應該賣血的時候,許三觀仍然冒著生命的危險選擇了賣血。即使是做出了這樣偉大的舉動,他也只是交代許玉蘭注意他睡覺的時間。
這一點其實是很感動我的, 相比於現在的社會,有人在團體中做出了一點貢獻,就一直自誇自己的貢獻。許三觀沒有因為自己冒著生命風險去賣血而自誇自己,他好像把這個看成了一件很平常的責任。
這其實是我們父輩的一個很真實的寫照。他們往往承擔下了很多卻從不善於表達,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這就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應當做的事情。餘華作品的真實性就在這裡,你能在每一部作品裡面找到現實生活中對應的人。
第五次寫許三觀賣血是因為他的二兒子許二樂
許三觀為了二樂的前程,必須要賄賂二樂的隊長。但是因為一個月之前賣過血,許三觀這一次賣血,無異於是在拿他自己的生命賭。
可是為了二樂,他只有這樣做,死對於他來說其實是很遙遠很模糊的事情。賣了血,請二樂的隊長吃飯,換二樂的前途才是眼前最緊要的事情。
你以為冒著生命危險去賣血換錢成已經算是可憐了嗎?那麼許三觀在見證了根龍賣血之後突發腦溢血,還要陪著二樂的隊長喝酒豈不是更可憐?迫於現實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大概就是成年人世界中最殘酷的生存規則。
我很難對許三觀當時的感覺感同身受,我只能感受到他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二樂前途的恐懼。他的糾結,喝了可能會像跟龍一樣突然離世;不然,二樂的前途就肯定一片渺茫。在得知跟龍賣血死後,許三觀傷心地哭了起來。我不知道他是在哭根龍還是在哭他自己。
第六次賣血,也就是許三觀的最後一次賣血還是為了大兒子許一樂
許一樂生病了,他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籌集到足夠的錢去給一樂治病。
這一次的賣血尤為艱難坎坷,他也一路賣著血去上海。路上他經歷了很多,他之前從未經歷的事情,他看到了很多他的小城裡從沒有發生過事。途中他看到了人間冷暖,感受到了溫暖與悲歡。
其中他因為賣血過多而被醫生拒絕賣血時,他很崩潰。許三觀再一次哭了,這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在一瞬間。
後來他因為賣血暈倒了,被醫院救治收回去了三百毫升的血,他開始大鬧起來,哀求起來,完全顧不上一個男人的面子和尊嚴。血,現在在他眼裡就是救命的錢。經過一路的賣血,許三觀終於湊夠了治病的錢來到了上海。
餘華在這裡設置了一個有些惡作劇式的轉折。許三觀把別人的空床位當成了是許一樂的,他以為是一樂死了。
當他看到一樂的時候,那種喜極而泣,真實情感流露,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父親的偉岸形象。這樣有趣的小轉折是餘華寫作的特點,不僅能夠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讓故事充滿了曲折性,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
故事的最後,是許三觀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了的許三觀突發奇想,想再去賣一次血,卻因為年紀大了,被醫生嫌棄。許三觀很生氣,他又開始哭了。他無聲的哭泣著,漫無目的地走著,他的足跡遍布了整個小城,像是回顧他的一生一樣。
許三觀終於意識到,他不再是家裡的頂梁柱了,現在的生活也沒有必要再像以前那樣賣血了。餘華自己說,這樣的結尾是他看到的真實故事。而這故事也是他寫這本書的契機。
《許三觀賣血記》這部作品仍然描繪了中國社會基層人民的現實生活。他用一種直接犀利又不乏滑稽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普通工薪階層的真實一生。就像我前面說的一樣,許三觀只是當時天千萬萬民眾的一個縮影。
有人會比他更悲苦,也有人會比他更幸福。《許三觀賣血記》像是一部悲劇又像是一部喜劇。餘華用精巧的諷刺手法,讓人悲喜交加。雖然整本書都在平鋪直敘的講故事,但是其中那些充滿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轉折,就像是無味的白米飯中添加的新奇的佐料。
故事說完了,但是許三觀卻不會因為故事的結束而結束。他會像是你的父親,又或許會像是做了父親的你。你們或許不完全相同,卻又在某些地方不可思議的重合了。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