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城樓的前後,都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其柱身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著的一塊雲板,雲板上蹲坐著一石刻怪獸。該柱子稱為華表,而怪獸則稱為犼(hǒu),見圖1。
圖1-天安門及門前華表
一、華表與納諫
華表是古代主要用於納諫的木柱。早在堯舜時代,帝王就習慣在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設置一些木柱,見圖2。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據《淮南子》記載,這種柱子乃「舜之誹謗之木」,「書其善惡於華表木也 」。意思是,百姓對帝王有什麼批評建議,可以寫在這些叫做華表的木柱上面,可見華表最初是發揚民主的工具。秦始皇時代,為加強專制統治,廢除了華表。漢代又恢復華表,並稱作「桓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但華表的「誹謗」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裝飾性大柱。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但材料為漢白玉雕。該華表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即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即為犼。
圖2-早期華表示意圖
二、犼的來源
關於犼的來源,主要說法為源於盤古身軀,且為殭屍之王。
在混沌宇宙中,孕育著一位大神——盤古。盤古逐漸成長,最終手持盤古斧,完成了開天闢地的創舉,見圖3。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地形成,卻沒有生命。經過天長日久的變化,盤古的身軀逐漸演化成四位古神:大地之母女媧、人王伏羲、玉皇大帝昊天、神獸之王犼。犼是盤古的頭骨所化,繼承了盤古強大的肉身,更是萬獸之王。犼不僅身體強悍,而且以龍為食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
圖3-盤古開天地雕塑
雖為神獸之王,但犼很快成為殭屍之王。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犼趁此時禍亂人間,伏羲女媧一同出手將犼封印。女媧怕犼破開封印後,報復人間,便與伏羲一同將犼的靈魂抽出分裂為三分。分裂後的靈魂迅速逃離,讓女媧和伏羲都束手無策。更加出乎意料的是,犼曾經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樹樹枝,而此時的神樹樹枝接觸到犼的血液後,居然慢慢的鑽入犼的體內,成為新的靈魂,佔據犼的身體,這就是殭屍王將臣。犼的其他三份靈魂分別佔據了三個人的軀體,成為了三個僅次於將臣的殭屍王。犼化成的四大殭屍王像是被詛咒一般,只能以人類的精血為食。並且這些殭屍王強悍無比,為禍人間多年。數千年前,犼被觀音菩薩收服為坐騎,賜名為「犼」,見圖4。
圖4-觀音騎犼像
另有說法稱犼為龍生九子之一。還有說法稱犼為麒麟的祖先。
三、犼的形象
對於犼的形象,民間傳說不一,有犬、兔、獅子、龍、馬等不同說法。南北朝時期顧野王所編的《玉篇》中,認為犼的形象「似犬」。宋代的《類篇》卷28釋認為,「犼,似犬,食人」。明人陳繼儒在《偃曝餘談》中認為犼「形如兔(圖5),兩耳尖長,身形僅一尺左右」。山西省長子縣崇慶寺的北宋觀音騎犼塑像,犼融合了獅的頭部、龍的腹部、虎的脖子、豹子的花紋、馬的尾巴等多種元素,見圖6。山西平遙雙林寺的明代泥塑渡海觀音,坐於蓮座之上,蓮座則置於犼背上,其外表為獅形,頸中系金鈴,見圖7。四川新津觀音寺所存明代泥塑騎犼觀音造像尤為奇特,犼頭上有獨角,頭像龍又像犀牛,身如大象,獅尾虎爪,集眾獸之形於一身。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認為,「犼居東海,能食龍腦,勇猛異常,身形有一、二丈長,形類馬,有鱗鬣」。
對於天安門華表上的犼而言,其形象特徵為:角似鹿、頭似駝、耳似貓、眼似蝦、嘴似驢、發似獅、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前爪似鷹、後爪似虎,即集多種動物形象於一體,見圖8。
圖5-兔子形象的犼
圖6-崇慶寺觀音坐騎犼的形象
圖7-雙林寺明代觀音騎獸像
圖8-天安門華表上犼的形象
四、犼的本領
在神話傳說中,犼有著能與神叫陣的恐怖力量,有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道行。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在《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中,寫破四象陣的慈航道人,他的坐騎就是犼。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西遊記》第七十一回中寫孫悟空在麒麟山戰勝妖怪賽太歲後,遇上觀音菩薩來收尋此怪。觀音菩薩告知悟空:此怪是其胯下坐騎叫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於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才下凡作怪。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由上述描述可知,犼神通廣大,口吐煙火,以龍為食。所以佛騎著它,用這種方法來鎮壓龍。當然,被佛馴化的犼,其已不再作惡,而是成為輔佐神佛護佑天下平安祥和的神獸。
五、文化含義
作為萬獸之王,犼能高居天安門華表的上端,且立於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座上,可謂我國古代第一大國獸。其主要原因在於,犼能夠為帝王添加瑞氣,避妖邪。帝王執政期間,犼能夠陪鸞伴駕,以助君王勵精圖治、明辨是非、除惡揚善,確保國家興旺、江山永固,因而又被推崇為世間忠義道德的楷模。
那麼,立於天安門外華表上的犼,其最主要寓意是什麼呢?天安門城樓前面的犼,因面朝南方,其功能主要是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出不歸,它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故而稱此犼為「望君歸」,見圖9。天安門城樓後面的犼,因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其主要功能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行為。如果皇帝深居宮闈,不理朝政,不問民間疾苦,它就會催請皇帝應該出宮,明察下情,所以稱此犼為「望君出」,見圖10。也就是說,天安門華表上的犼,其主要寓意在於監督帝王治國,以維護和鞏固帝王統治的江山。
圖9-望君歸
圖10-望君出
《故宮古建文化漫談》 作者: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