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神獸—犼

2021-03-02 故宮古建文化漫談

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城樓的前後,都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其柱身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著的一塊雲板,雲板上蹲坐著一石刻怪獸。該柱子稱為華表,而怪獸則稱為犼(hǒu),見圖1。

圖1-天安門及門前華表

 

一、華表與納諫

華表是古代主要用於納諫的木柱。早在堯舜時代,帝王就習慣在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設置一些木柱,見圖2。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據《淮南子》記載,這種柱子乃「舜之誹謗之木」,「書其善惡於華表木也 」。意思是,百姓對帝王有什麼批評建議,可以寫在這些叫做華表的木柱上面,可見華表最初是發揚民主的工具。秦始皇時代,為加強專制統治,廢除了華表。漢代又恢復華表,並稱作「桓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但華表的「誹謗」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裝飾性大柱。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但材料為漢白玉雕。該華表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即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即為犼。

圖2-早期華表示意圖

 

二、犼的來源

關於犼的來源,主要說法為源於盤古身軀,且為殭屍之王。

在混沌宇宙中,孕育著一位大神——盤古。盤古逐漸成長,最終手持盤古斧,完成了開天闢地的創舉,見圖3。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地形成,卻沒有生命。經過天長日久的變化,盤古的身軀逐漸演化成四位古神:大地之母女媧、人王伏羲、玉皇大帝昊天、神獸之王犼。犼是盤古的頭骨所化,繼承了盤古強大的肉身,更是萬獸之王。犼不僅身體強悍,而且以龍為食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

圖3-盤古開天地雕塑

雖為神獸之王,但犼很快成為殭屍之王。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犼趁此時禍亂人間,伏羲女媧一同出手將犼封印。女媧怕犼破開封印後,報復人間,便與伏羲一同將犼的靈魂抽出分裂為三分。分裂後的靈魂迅速逃離,讓女媧和伏羲都束手無策。更加出乎意料的是,犼曾經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樹樹枝,而此時的神樹樹枝接觸到犼的血液後,居然慢慢的鑽入犼的體內,成為新的靈魂,佔據犼的身體,這就是殭屍王將臣。犼的其他三份靈魂分別佔據了三個人的軀體,成為了三個僅次於將臣的殭屍王。犼化成的四大殭屍王像是被詛咒一般,只能以人類的精血為食。並且這些殭屍王強悍無比,為禍人間多年。數千年前,犼被觀音菩薩收服為坐騎,賜名為「犼」,見圖4。

圖4-觀音騎犼像

另有說法稱犼為龍生九子之一。還有說法稱犼為麒麟的祖先。

 

三、犼的形象

對於犼的形象,民間傳說不一,有犬、兔、獅子、龍、馬等不同說法。南北朝時期顧野王所編的《玉篇》中,認為犼的形象「似犬」。宋代的《類篇》卷28釋認為,「犼,似犬,食人」。明人陳繼儒在《偃曝餘談》中認為犼「形如兔(圖5),兩耳尖長,身形僅一尺左右」。山西省長子縣崇慶寺的北宋觀音騎犼塑像,犼融合了獅的頭部、龍的腹部、虎的脖子、豹子的花紋、馬的尾巴等多種元素,見圖6。山西平遙雙林寺的明代泥塑渡海觀音,坐於蓮座之上,蓮座則置於犼背上,其外表為獅形,頸中系金鈴,見圖7。四川新津觀音寺所存明代泥塑騎犼觀音造像尤為奇特,犼頭上有獨角,頭像龍又像犀牛,身如大象,獅尾虎爪,集眾獸之形於一身。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認為,「犼居東海,能食龍腦,勇猛異常,身形有一、二丈長,形類馬,有鱗鬣」。

對於天安門華表上的犼而言,其形象特徵為:角似鹿、頭似駝、耳似貓、眼似蝦、嘴似驢、發似獅、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前爪似鷹、後爪似虎,即集多種動物形象於一體,見圖8。

圖5-兔子形象的犼

圖6-崇慶寺觀音坐騎犼的形象

圖7-雙林寺明代觀音騎獸像

圖8-天安門華表上犼的形象

 

四、犼的本領

在神話傳說中,犼有著能與神叫陣的恐怖力量,有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道行。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在《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中,寫破四象陣的慈航道人,他的坐騎就是犼。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西遊記》第七十一回中寫孫悟空在麒麟山戰勝妖怪賽太歲後,遇上觀音菩薩來收尋此怪。觀音菩薩告知悟空:此怪是其胯下坐騎叫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於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才下凡作怪。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由上述描述可知,犼神通廣大,口吐煙火,以龍為食。所以佛騎著它,用這種方法來鎮壓龍。當然,被佛馴化的犼,其已不再作惡,而是成為輔佐神佛護佑天下平安祥和的神獸。

 

五、文化含義

作為萬獸之王,犼能高居天安門華表的上端,且立於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座上,可謂我國古代第一大國獸。其主要原因在於,犼能夠為帝王添加瑞氣,避妖邪。帝王執政期間,犼能夠陪鸞伴駕,以助君王勵精圖治、明辨是非、除惡揚善,確保國家興旺、江山永固,因而又被推崇為世間忠義道德的楷模。

那麼,立於天安門外華表上的犼,其最主要寓意是什麼呢?天安門城樓前面的犼,因面朝南方,其功能主要是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出不歸,它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故而稱此犼為「望君歸」,見圖9。天安門城樓後面的犼,因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其主要功能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行為。如果皇帝深居宮闈,不理朝政,不問民間疾苦,它就會催請皇帝應該出宮,明察下情,所以稱此犼為「望君出」,見圖10。也就是說,天安門華表上的犼,其主要寓意在於監督帝王治國,以維護和鞏固帝王統治的江山。

 

圖9-望君歸

圖10-望君出

《故宮古建文化漫談》   作者:周乾

 

相關焦點

  • 天安門前的華表是什麼石材雕刻?
    華表又稱作【望柱】。華表上石犼(讀hǒu,漢族神話傳說中北方食人之獸)蹲立,下面橫插雲板,柱身雕刻雲龍天安門前的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據悉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由於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故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
  • 華表
    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 【鑑賞】華表之美
    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 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已經佇立了500年,到底有什麼用?
    因此很多去過北京的人都看到過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高高的石柱子,即便沒有去過北京,在每次國慶大閱兵的時候它雖然不是主角,但也總會有柱子進入攝影師的鏡頭,人們只覺得這兩根柱子似乎就應該聳立在這裡,至於為什麼卻甚少追究,其實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已經佇立了500年,到底有何作用?
  • 妖怪辭典 | 犼: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變
    到棺前,不得入,張目怒視,其光睒睒。見樓上有人,遂來尋求。苦腿硬如枯木,不能登梯,怒而去梯。某懼不得下,乃攀樹枝夤緣而墜。殭屍知而逐之。某窘急,幸平生善泅,心揣屍不能入水,遂渡水而立。屍果躑躅良久,作怪聲哀號,三躍三跳,化作獸形而去。地下遺物是一孩子屍,被其咀嚼只存半體,血已全枯。或曰: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 天安門前漢白玉華表的由來
    在祖國首都北京天安門前聳立著一對華表。然而,華表是我們現代人的叫法。那麼,你知道古人是怎麼稱呼華表的嗎?華表是幹什麼用的嗎?其實,華表自古以來口耳相傳的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華表的始祖是誹謗木。有學者認為「表木」就是後世的華表。第三種說法是測量《史記·司馬穰苴傳》中記載:「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其中「表」和「漏」都是古人計時工具,《史記索隱》中註:「立表,謂立木為表以視日影;下漏,謂下漏水以知刻數」。根據太陽下裡木的影子來計量時辰,根據水滴的速度來計量時刻。第四種說法是古老的圖騰。這種說法是源於華表上的圖案條紋裝飾。可能是遠古各個部落的圖騰,象徵著各個部落。
  • 上古獸神——犼
    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的兩隻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歸」。據說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遊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
  • 犼為何物?上古神話中犼連女媧都畏懼,為何最後卻淪為觀音坐騎?
    上古神話……實際上上古神話當中並沒有犼這種神獸。在古代的傳說當中,犼的地位並不高,在後來的傳說當中,犼的地位越來越高。
  • 貔貅、饕餮、椒圖、犼,這些很像龍的神獸,究竟是不是龍的兒子
    古代建築中,屋脊上,仍然可見的吞獸,是螭吻,因為螭吻屬水,具有闢火驅災的作用。而蒲牢因為擅長吼叫,所以將蒲牢安置在鍾提梁上作為獸鈕,可幫助鐘聲遠揚。贔屓和負屓,雖然都圍著石碑,但各自都佔據一個屓字,負屓是作為碑文上裝飾,而贔屓則是背起石碑。
  • 天安門前的「大柱子」,立了500多年了,現在才知道是這個作用
    「華表」是這兩個天安門專欄的名稱,什麼是華表?簡單來說,華表是一種建築形式,但歷史悠久,是中國獨有的,我們經常在一些皇宮和陵墓中看到這種建築形式,天安門前的兩個支柱是這種建築形式的主要人物之一,該表由白色大理石製成,並由無數工人雕刻而成,天安門廣場華表主要包括承重板,仰望天后,柱展,花部分,如柱高9.57米,花直徑0.98米,單柱重約20噸,看上去十分宏偉。
  • 犼(hǒu)
  • 天安門前的柱子佇立了500多年,到底有何作用?看完明白了
    很多人去北京遊玩的時候,都會去天安門廣場轉轉,看看天安門、看看人民大會堂。每天早上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是最不容錯過的,看完之後感覺非常的震撼。在天安門前有兩根柱子,佇立了500多年了,到底有何作用呢?看完之後明白了。
  • 天安門前屹立600年「是柱」,到底有何作用?作為國人該知道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去首都北京的夢想, 現在的交通很發達,但因為工作很忙,很多人沒有去過北京,筆者這二十年來去了幾次北京,感到大國首都的震撼和內心的驕傲, 但是,去北京的人,去天安門是必不可少的,在這裡可以看到故宮的古建築,可以享受舉國旗的壯觀,
  • 石雕華表有什麼作用
    石雕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 北京天安門,前有「望君歸」,後有「望君出」,古人有意而為?
    北京天安門,前有「望君歸」,後有「望君出」,古人有意而為?許多朋友來北京旅行過, 故宮、天壇、八達嶺、十三陵、頤和園等有名的景點一定要去, 當然天安門廣場也一定是打卡的景點, 只是在天安門遊覽的時候,你注意到那兩組高大威嚴的華表石柱嗎?
  • 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犼,到底是什麼神獸?
    金毛犼脖子上有一個紫金鈴鐺,是太上老君打造,威力極大。觀音說過,若不是悟空盜走紫金鈴,十個悟空也不敢靠近金毛犼。然而,這個金毛犼到底什麼神獸呢?最早提到犼的典籍,是《爾雅》,當時犼還真是一種比狗小的動物,個頭雖然小,但是吃人。後來,隨著傳播越來越多,人們對犼的記錄也多樣了。
  • 傳說中吃龍的上古神獸只有犼,乃洪荒古獸與殭屍的始祖
    但龍並不是無敵的,在傳說中吃龍的上古神獸一直都是存在的,而這個神獸就是上古四大古神之一的犼。在神話中,犼不僅是殭屍的始祖,同時也是洪荒古獸的始祖,其能力之強絕對有資格將龍當做食物。犼是能吃龍的神獸【上古神獸犼】在神話中,犼是與女媧、昊天、伏羲並列的四大古神之一,以獸類之軀比肩創世之神,可見犼的戰力有多強悍了。
  • 我國天安門前面豎著的石柱,已有500多年歷史了,到底有何用呢
    很多遊客來北京旅遊時參觀這裡的天安門廣場,還有很多人特意來看天安門廣場,在升旗,去過天安門的人有很多,很多人注意到天門廣場上立著兩根大石柱,很多人拍了照片,但是知道這兩根石柱的作用,到底是什麼?這個石柱叫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的,天安門廣場的華表自明晨建成以來已經有了500多年的歷史,但是,華表在我國出現的時候有更早的歷史,過去的華表是為了認識路標而使用的,最早的華表用途是代表先民交流天地的「圖騰柱」,統一職責,作為帝王諫言的「誹謗樹」。
  • 門前擺放的鎮宅神獸有講究,你早就該知道了
    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狻猊也會出現在香爐上。第二種就是中國的石獅子來源於西域,也就是西域獅,西域獅跟非洲獅獅不一樣的,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從此獅子就傳入了中國,佛教傳入以後,獅子在佛教中的神獸。
  • 考考你-006:古建築屋脊上的神獸都是啥?
    考考你-006:古建築屋脊上的神獸都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