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壽命並不長,為何蜂場中蜜蜂屍體並不多?只因工蜂用了一計

2020-12-26 蜂部落

說起蜜蜂相信我們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在過去蜜蜂屬於野生的,屬於野生動物,我們可以了解蜜蜂的生活並不多,但是隨著人們對蜜蜂的馴化程度不斷提升,現在大規模的養蜂場已經隨處可見,我們對蜜蜂的觀察也變得更加明了和直接。

到了今天我們都知道,蜜蜂是高度社會化的群居生物,是所有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可以說在勤勞的同時還保留著一個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在這種等級制度下, 蜜蜂在這個經歷了無數年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雖然說蜜蜂的社會化群居程度高,但是並不代表蜜蜂的壽命就很長,蜜蜂的社會化群居,實際上也是蜜蜂可以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的一種表現,而這種表現,也意味著蜜蜂必須作出犧牲,所以在一個蜂群中,不管是蜂王、工蜂還是雄蜂,其實都是做出了犧牲的,可以說這個蜂群的嚴密結構,並不是某個級型的蜜蜂的功勞,而是整個蜂群的蜜蜂相互協調的結果,這種協調的結果。

我們就說蜂群中比較有用的工蜂和蜂王吧,雖然說蜂王獲得了壽命的延長,但是蜂王卻變成了一隻只會產卵的母蜂,終身幾乎都是在巢房中度過,只要外面春暖花開或者溫度適宜,蜂王就得不停產卵,而且不分晝夜。其實工蜂看起來是一個蜂群中最自由的蜜蜂,但是工蜂擔負了整個蜂群中的除了產卵之外的所有工作,失去了作為一隻雌性蜜蜂最基本的生殖權利,其實工蜂失去最多的,是生命,因為一個蜂群中的工蜂,基本上是累死的。

說到蜜蜂的壽命,我們都知道,一個蜂群中的蜜蜂以工蜂為主,如果要研究蜜蜂的數量,我們是可以直接忽略雄蜂和蜂王的,而對於一個蜂群來說,以我們貴州為例,一般中蜂蜂群可以達到十脾蜂以上,如果是意蜂,群勢甚至可以達到幾十脾以上,當然,對於國內來說,由於受到蜂箱限制,多數為十多脾,就算是這個數量,我們以中蜂為例。

10脾蜂的蜂群,一脾蜂我們按照3000隻蜜蜂計算,那麼10脾蜂就是3萬隻,而一般的中蜂蜂場,有個五六十箱中蜂很正常,如果是意蜂蜂場,通常蜜蜂數量都在一百多箱到兩百多箱蜜蜂左右,我們如果按照100箱中蜂計算,一個蜂場的蜜蜂大約就有300萬隻蜜蜂,工蜂的壽命一般在一個月到半年左右,大流蜜期的時候只有28天左右,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數據來算,那麼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一個蜂群中只要是出房的蜜蜂,一個月後都要死亡,如果說一箱蜜蜂有3萬隻,那麼一個月後就要死亡3萬隻蜜蜂,對於一個100箱蜂的養蜂場來說,在一個月以後,蜂場上要出現300萬隻死蜂。

這看起來應該是一個非常壯觀的場面,雖然說蜜蜂個體不大,但是畢竟數量太多,而恰恰相反,在我們的養蜂場,不管我們養殖了多少蜜蜂,正常情況下,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的蜜蜂並不多,這又是為何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這個問題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一個蜂場一天要死多少蜜蜂?

2.為什麼說死亡的蜜蜂並不是因為被分解而消失?

3.蜂群中死亡的蜜蜂都去哪了?

4.蜂箱底部的清理

一個蜂場一天死多少蜜蜂?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承接了上面的問題,可能說有的朋友認為蜂場蜜蜂雖然多,但是死亡是陸陸續續死亡的,而且在死亡的過程中,有其他微生物進行了分解,導致我們看到的死亡的蜜蜂並不多。

不得不說這是其中一個問題,但是要說完全被分解,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另外一些異常情況來證實,就按照上面我們說的一個蜂場100箱蜜蜂,每箱蜜蜂三萬隻工蜂來計算,就算工蜂壽命是一個月,那麼一個月死亡300萬隻蜜蜂,一天蜜蜂死亡的數量也是10萬隻左右,相當於3個多10脾蜂的強群,堆在地上是好大一堆的,但是在蜂場中我們看到的死蜂,其實根本就不多,也就是零零散散的幾隻,根本就不像一天要死亡10萬隻蜜蜂的樣子,如果是意蜂,那更是不得了,一天死亡的蜜蜂數量100箱蜂可能死亡的蜜蜂也是15萬隻 左右,而且意蜂迷巢性沒有中蜂那麼強,蜂箱排列密集,按理說我們看到的死蜂會更多,但是很奇怪,不管是中蜂還是意蜂,蜂場裡面死亡的蜜蜂,其實都不多,這究竟是為何呢?

為什麼說死亡的蜜蜂並不是因為被分解而消失?

其實關於死亡的蜜蜂是不是因為被分解而消失的問題,我們有幾個非常好證實的現象,一是在我們殺蟎的時候,二是在我們的蜜蜂遭受農藥中毒的時候。

有的朋友對蜂蟎的殺滅由於沒有經驗,在殺蟎的時候往往會導致較多的蜜蜂死亡,就算是有經驗的養蜂人,其實在殺蟎的時候也是會出現殺手少量蜜蜂的情況的,只是多少的問題,畢竟殺蟎的要去,無非就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殺蟲劑,能夠殺蟎,同樣可以殺蜜蜂,量掌握不好,最後就有可能在殺死蜂蟎的同時也連同蜜蜂一起殺死了。

在我們殺蟎的時候,蜂場內的死蜂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不說殺蟎,我們就看看蜜蜂農藥中毒的時候,只要蜂箱門口上了百十來只死蜂,我們立刻可以看到蜂箱門口的死蜂會很多,所以說,並不存在說我們看不到蜂場有死蜂,是因為蜂場的死亡的蜜蜂很快就被分解了

蜂群中死亡的蜜蜂都去哪了?

實際上,我們看不到蜂場有蜜蜂屍體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在大流蜜期,蜜蜂死亡雖然多,但是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死蜂是非常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蜜蜂死亡的蜂場的可能並不大、二是蜜蜂特殊的清理方式。

①蜜蜂死亡在蜂場的可能並不大:關於這點其實蜂部落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有寫過,蜜蜂是越老工作能力越強,進行的工作危險程度越高,所以對於工蜂來說,工蜂死亡在蜂群中的數量是非常少的,大多數的工蜂都是在採蜜的過程中或者在偵查的過程就死亡了,所以看起來蜂場的蜜蜂非常多,死亡的數量也應該龐大,但是我們卻看不到蜂場有大量的蜜蜂屍體

②工蜂的清理:誠然,在蜂群中是必須會出現死蜂的,蜂群中有的蜜蜂可能中途夭折了,並沒有從一隻內勤蜂變成一隻外勤蜂就死亡了,甚至有的幼蟲被工蜂拖出來,掉落在蜂箱底部,只要是蜜蜂的屍體,一般蜂群中的清潔蜂都會處理,處理的方式就是把這些屍體拖出巢門。

其實這裡很多朋友沒有注意一個細節,在蜜蜂清理蜂群中的死亡蜜蜂屍體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隨便把死亡的蜜蜂屍體拖出巢門就放了,而是要拖出巢門一段距離,在這個拖動的過程中,實際上很多清理蜂並不是想要把死亡的蜜蜂屍體拖出來,而是想要把這些屍體拖著飛起來,而那些用拖的蜜蜂,實際上是沒有把死亡的蜜蜂帶著飛的能力,而那些可以把蜜蜂屍體咬起來的蜜蜂,通常是直接咬著死亡的蜜蜂屍體飛到空中後把死亡的蜜蜂屍體拋出去

這點我們細心的朋友可以蹲在蜂箱門口觀察,有相當一部分的蜜蜂屍體是被蜜蜂先拖出巢門,然後咬著飛向空中跑出去了,這就導致了我們的蜂箱門口,其實蜜蜂的屍體也不多。

蜂箱底部的清理

很多朋友會發現,雖然說蜂箱底部出現了蜜蜂死亡的屍體或者幼蟲死亡的屍體之後,蜜蜂都會進行清理,把這些屍體拖出蜂箱,但是對於蜂箱底部那些會動的東西,比如蠟螟蟲之類的,還有就是蜂箱底部的蠟屑,蜜蜂是不會進行清理的,所以說雖然蜜蜂具有清理蜂箱的行為,但是這種清理過程並不徹底,同樣需要我們人為的輔助,一般半個月左右打掃一次蜂箱底部的蠟屑,對於巢蟲的預防有一定的效果

相關焦點

  • 蜜蜂分家後,會在蜂場附近停留多久?需要注意什麼?答案來了
    但有由於條件不同,蜜蜂在分家以後在外面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那麼究竟蜜蜂在分家以後,沒有找到蜂巢會在外面停留多久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應該注意什麼呢?今天蜂部落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這一問題。一、為什麼蜜蜂分家以後要在蜂場附近停留?
  • 蜂場有虎頭蜂侵犯,再強的蜜蜂都會逃掉,你需要這麼做
    虎頭蜂,一種體型較大的胡蜂品種,由於它的頭大像老虎,性情也兇猛像老虎,身體上長有虎斑紋,所以人們就叫它們「虎頭蜂」。虎頭蜂大多棲息在平地至大約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有些將巢築在樹枝上,有些將巢築在地窟內,小的蜂巢中有幾百上千隻虎頭蜂,大的蜂巢中多達上萬隻蜂。
  • 為啥蜜蜂有時溫馴有時暴躁?難道蜜蜂也有小情緒?真相是這樣的
    說起蜜蜂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蜜蜂的螫針,那可是給我們很多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說蜜蜂的螫針對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由於蜜蜂可以產出大量對我們人類有用的東西,我們很多朋友還是願意去養殖蜜蜂, 隨著與蜜蜂接觸的時間越來越長,很多朋友還找到了應付蜜蜂的辦法,如今對於專業的養蜂人來說,蜜蜂的螫針已經算不上是影響我們養蜂的問題,只要對蜜蜂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是可以輕易解決的。
  • 高效繁殖蜜蜂的建議
    當大流蜜期過去、其它蜜源又接不上時,一般在蜜源結束前20天就要開始「控」,防止聽任蜜蜂自己繁殖,造成越是大流蜜期,蜜蜂產仔越多,內部工作負擔越重,出勤越少,以致大流蜜期過後,大批新蜂出房,無蜜可採,出現大批「飯桶蜂」,影響養蜂效益。  蜜蜂繁殖的「促」與「控」應靈活掌握。
  • 蜜蜂合群,1公裡外不算高技術,100米內才是真考驗
    最近有網友問蜂部落,自己的想要合併兩個蜂群,這兩個蜂群要說遠不遠,要說不遠,有點遠,大概五六十米左右。我們所謂的近距離合併蜂群,一般都在同一個蜂場裡面,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蜂群的中的蜜蜂數量來實現蜂群的合併,所以距離的話通常都在五米之內,而遠距離的合併蜂群,只要超過了蜜蜂的活動範圍,其實等同於近距離的合併蜂群。
  • 蜜蜂短距離移動,回蜂過多怎麼辦?巧用老蜂王,回蜂輕鬆利用
    在蜜蜂養殖中,轉移蜂場是很多養蜂人經常進行的操作,尤其是養殖西方蜜蜂的朋友,可以說一年四季都在追花奪蜜,轉移蜂場每年都要經過好幾次,但是由於養殖西方蜜蜂的朋友經驗充足,往往在移動蜂場的時候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而我們一些朋友看到養殖西方蜜蜂的朋友移動蜂場都沒有問題,於是自己移動自己的蜂場,比如蜂場20米左右轉移,最後發現「回頭蜂」太嚴重,這又是怎麼回事?
  • 蜂類的戰爭:大黃蜂是蜜蜂天敵,而上千蜜蜂卻會群起抱住悶殺黃蜂
    在蜜蜂養殖業中,養蜂人是最害怕蜂場附近有大黃蜂出現的,因為一隻大黃蜂可以在幾分鐘獵食幾十隻蜜蜂,養殖的蜜蜂在野生大黃蜂前,是毫沒有反擊之力,讓蜜蜂養殖業損失巨大的。在食物鏈中,大黃蜂是蜜蜂的天敵之一,但在野外情況之下,大黃蜂雖兇猛,野生蜜蜂也能反殺大黃蜂,而且招式非常奇特:就是一群蜜蜂,群起抱住大黃蜂,讓大黃蜂溫度升高,悶殺大黃蜂。
  • 《蜜蜂飼養原理與方法》簡介
    編者按(由湖北宜昌中蜂場覃愛林師傅撰寫):    1989年,在四川農大動物學院任教的龔鳧羌先生與夫人寧寧容女士,研製出符合中蜂生物學習性的GN中蜂箱,開創中蜂子脾、蜜脾分離的現代技法,使中蜂飼養完全取高濃度成熟原蜜輕而易舉;他的專著有《中蜂飼養原理與方法》、《蜜蜂飼養原理與方法》等,記敘的理論和方法的創新,一直深受養蜂者的喜愛,他的研究成果近
  • 蜜蜂主要幼蟲疾病防治新技術
    治癒不及時容易導致蜂群的群勢劇烈下降而影響生產,還容易感染其他蜂群導致整個蜂場的疾病流行。現在的生產中,蜂場一旦爆發幼蟲疾病,蜂農往往會優先選擇抗生素治療,但隨著抗生素藥物的限制或禁止使用,對幼蟲疾病的防治便會束手無策。本文列舉4種常見蜜蜂幼蟲病的防治新技術,為日後養蜂生產中的疾病綜合防治提供理論指導。
  • 中華蜜蜂之鄉 釀造甜蜜產業
    現場 300餘個蜂箱整齊擺放在蜂場內 在龍門縣龍田鎮的顯陽蜂場內,300餘個蜂箱整齊地擺放在院子裡,空中不時有數量不一的蜜蜂飛舞。走近其中一個蜂箱,可以聽見陣陣「嗡嗡嗡」如鼓風機般的聲音。 「這是『蜜仔』在釀蜜,將裡面的水分吹出來。」
  • 蜜蜂雜交種的繁育和使用
    在培育和推廣蜜蜂雜交種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蜜蜂雜交種在有的地區有的年頭, 並不比原種高產多少, 就是在同一個地區也有愛飼養和不愛飼養的。問題在那裡呢? 主要是在選種、養王質量和雜交種的代數上。培育蜜蜂雜交種, 首先要注意選種和養好王, 要選擇優質純種的蜂群作母群和父群, 並精心培育優良的蜂王和種用雄蜂, 這樣配製出來的雜種才具有顯著的雜交優勢。
  • 蜜蜂是如何判斷一個蜜源好壞的?揭秘蜂群中鮮為人知的裁判團隊
    揭秘蜂群中鮮為人知的裁判團隊不光人討厭劣質蜜,採集劣質蜜的蜜蜂,在蜂群中也不受待見蜜蜂是一種比較識大局的群居昆蟲,不管是採蜜還是繁殖,我們往往能感覺到蜜蜂的行為都是為了蜂群的發展考慮,只要是對蜜蜂發展不利的行為,在蜂群中自然難以產生。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與自然分蜂蜜蜂工作積極性的分析及應用
    在春末夏初,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不僅能增加自然界蜜蜂種群數量,對養蜂者而言,分蜂時間合理,也能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但是,自然分蜂對於蜜蜂規模化養殖來說,會導致蜂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不止一群發生分蜂時,使蜂養蜂者手忙腳亂,因此,在養蜂實踐中
  • 蜜蜂選育種群的意義在哪裡?
    感謝邀請:關於蜜蜂選育種群的意義在哪裡的問題,養蜂人在飼養蜂群的過程中都會發現,我們會篩選蜂場內優質的蜂群作為種群,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培育的蜂王品質更佳,蜂群群勢會越養越強。蜜蜂選育種群,「母本」和「父本」的選育意義養蜂人在飼養蜂群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觀察蜂群,才能夠了解蜂群的特點,對於蜂群的繁殖能力和採集能力較強的蜂群,養蜂人可以將這樣的蜂群作為「父本」,同時,蜂群的分蜂性較弱,蜂群內的蜂王的產卵能力較強,蜂群群勢較大,這樣的蜂群可以作為「母本」。
  • 工蜂會為蜂王「養老送終」,為何卻對雄蜂趕盡殺絕?蜜蜂也認親戚
    對於動物來說,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的回饋模式,比如人類的中的養兒防老、動物中的烏鴉反哺等等,繁殖下一代除了延續基因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老有所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種觀點似乎有不太確切,因為在社會化的群居昆蟲中,很多昆蟲的確太會算帳,其中蜜蜂就是很會算帳的一種昆蟲。
  • 蜜蜂來養殖場入住,原本是好事,為何養蜂人頭痛不已呢
    馬師傅的「不講武德,耗子尾汁」真可謂是,一言激起千斤浪,鬧得是滿城風雨。江湖中的事件,一直與閩南蜂哥的文章,沒有太大的瓜葛,但是這個不講「武德」,卻讓蜂哥想起了野蜜蜂的一件醜事,養蜂人遇到這樣的事件,真的如馬師傅親身體驗,讓人心急如焚,眼圈疼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蜜蜂為何要不停地釀蜜?
    蜂蜜味道香甜可口,又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經常食用對身體有很多好處,很多人都喜歡喝蜂蜜水,不過蜂蜜是蜜蜂的食物,蜂蜜被拿走蜜蜂吃什麼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蜂農取蜜的時候取多少要視情況而定,不會將蜂蜜全部取走。
  • 蜜蜂巢蟲的危害與防治
    巢蟲的危害      巢蟲,是蠟螟的幼蟲,是中蜂的主要敵害,它以蠟屑為食,並鑽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鑽孔吐絲,使蜜蜂幼蟲到蛹期不能封蓋或封蓋後被蛀毀產生「白頭蛹」 ,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蓋蛹的死亡。
  • 蜜蜂正常出勤,巢門口發現蜜蜂打轉且有死蜂,為何?答案在這裡
    >蜜蜂的採蜜方式我們都知道,一個蜂群中的蜜蜂,其日常活動是根據蜜蜂的日齡來進行分工的,所以說並不是一個蜂群中的蜜蜂,都可以外出採蜜,不管蜂群中有多缺蜜,蜂群中總是有一部分蜜蜂是不會外出採蜜的,應該說這也是蜜蜂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吧。
  • 蜜蜂怎麼分蜂?什麼時候分蜂最好?其實蜜蜂已經告訴你了
    關於蜜蜂如何分蜂以及什麼時候分蜂最好的問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蜜蜂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的生活習性早就已經表現出來了。所以在我們養殖蜜蜂的時候,不但要學會養蜂的技術,還應該學會看懂蜜蜂的語言,這樣的話,我們能從蜜蜂的日常活動中發現許多問題,減少我們對蜜蜂養殖技術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