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復闢殺害于謙,太后絕食三日、念叨五字,事後發現母親真高明

2020-12-23 漢史鉤沉

公元1449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五徵北漠,馬革裹屍的第25個年頭,瓦剌人就擒獲了明朝皇帝。明英宗這次失敗的親徵,中止了明朝上升的趨勢,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有多慘,才能一戰毀了上升期的明朝?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近日於土木堡拾所遺軍器,得盔六千餘頂,甲五千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臣宣府總兵楊洪報:於土木所遺軍器,得盔三千八百餘頂,甲一百二十餘領,圓牌二百九十餘面,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明朝那些事》

這是一份居庸關、宣府守軍,清掃戰場的明細帳單。盔甲1萬頂;甲冑六千領;長槍一萬一千把;火銃兩萬兩千;大炮八百; 箭枝四十四萬……

猛一看,是不是覺得這是哪個武庫的存貨?其實這只是「土木堡之變」後,瓦剌扔在原地帶不走的明軍武器。

皇帝明英宗被擒;一代戰神張輔喪命;50多位中樞大臣戰死;二十多萬明軍折損大半;糧草軍械盡數為瓦剌所得。

一場「土木堡之變」,打斷了大明朝的脊梁,留守京城的老弱病殘,立刻有了做「南宋」第二的準備。

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明史》

從「安史之亂」,到「靖康之恥」,再到「土木堡之變」。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有了動亂總有人建議南遷,南遷之後所有的朝代全部轉衰,轉衰之後依舊有人建議南遷。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明知衰敗的結果,卻無限延續錯誤的過程,這就是人性的自私。

對徐珵來說,南遷他安全了,還能繼續當官,這就是他建議南遷的理由。至於明朝衰亡,百姓生靈是否塗炭,他真的在意嗎?

但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和北宋一樣的下場,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多了一聲怒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發言者,兵部侍郎于謙。——《明朝那些事》

就在明朝要做宋朝第二的時候,兵部尚書于謙站了出來。一聲「敢言南遷之人皆該殺」!震醒了所有朝臣,低迷之氣橫掃一空,一根擎天之柱支起了將要崩塌的朝堂。

在于謙主持下:所有南遷言論消失了;通州的糧倉、京城的武庫運作了起來;山東、山西、河南的明軍踏上了勤王的道路;朱祁鈺成了新的皇帝。

于謙有句很著名的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如這句詩所寫,于謙是書生,而且是個好書生(22歲中舉人,23歲考進士) 。

但他絕不是文弱書生,而是腦子聰明、手腕強硬的「救時宰相」。立代宗、籌糧餉、聚兵馬、修城牆,人心惶惶的大明朝,在于謙的主導下,又一次飛速運轉了起來。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當瓦剌兵臨城下時。于謙已經奇蹟般的讓有亡國之危的明朝,重新聚集了22萬大軍。新登基的朱祁鈺,也讓瓦剌手中的明英宗,喪失了價值。

為了消除土木堡的士氣影響,于謙又下了一個殺招。他關閉北京九門,身披戎裝,陳兵22萬於北京城下。

望著瓦剌鐵騎捲起的滾滾煙塵,于謙下了最後的死命令:今日死戰!將軍不戰而退者,士兵斬將;士兵畏敵潰逃者,後隊斬前隊!

那一日,北平城下22萬二線明軍,在三大營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打退了瓦剌大軍;那一刻,臨危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皇帝被俘、主力喪盡的絕境下,挽救了大明王朝。

在「土木堡之變」後的絕境中,這場挽救明朝社稷,讓于謙成為「救時宰相」的大戰,史稱「北京保衛戰」。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所謂國士,大抵如此!

文天祥沒能延續大宋的命運,但自小崇拜文天祥的于謙,拯救了大明的危機。文天祥的祭文,成了于謙的啟蒙教材,以及最好的事業格言,這就是中華文脈的傳承。

如果故事能到此結束,那我們的歷史該多麼溫馨。但事實證明,只要環境稍稍安逸,人性的貪婪、自私,就會暴露無疑。

曾經那個揚言要南遷的徐珵,恬不知恥的改了「有貞」之名;與于謙並肩作戰過的石亨,還是和清廉的于少保撕破了臉皮;深鎖深宮7年的明英宗,還是對弟弟朱祁鈺發動了「奪門之變」。

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幫助下,明英宗於朱祁鈺病重之時,奪走了兒子朱見深的皇位。朱祁鈺死後,徐有貞等人又勸明英宗再殺了于謙。

明英宗猶豫著說道:「于謙實有功」!徐有貞又慫恿,不殺于謙,我們奪門之變就沒有名義。明英宗躊躇很久,最終還是殺死了挽救大明的「救時宰相」于謙。

于謙死後,曹吉祥手下錦衣衛指揮使朵兒,負責查抄于謙家產。朵兒意外發現,這個做了8年的一品大員,竟然家徒四壁、無有餘財,只有正屋上掛著大鎖。

朵兒砸開大鎖,打開大門看見正屋中,供奉的是于謙打贏「北京保衛戰」後,明代宗賞賜的蟒衣、劍器。這個殺人如麻的錦衣衛指揮使,終於忍不住大哭了起來,強烈的負罪感湧上了朵兒的心頭。

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明史.于謙傳》

良心的譴責,讓朵兒一次次質問自己,我逮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神奇的一幕又出現了:曹吉祥的部下朵兒,拎著酒到于謙死亡的地方,祭奠、痛哭了起來。曹吉祥氣得拎著皮鞭,將朵兒打得皮開肉綻。第二天朵兒的哭聲又一次響了起來,不同的只是腳步略顯蹣跚罷了!

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謙傳》

人心,只有人心,才能無聲號召民眾!于謙身死之日,就在他曾經打退瓦剌大軍的北京城下,無數北京百姓湧入崇文門外,為于謙送行。

那道挺拔的身影,與昔日德勝門外陳兵22萬,迎戰瓦剌鐵騎的于少保重合了起來。洶湧的民意下,一抹鮮血殷紅,激起了哭聲一片。「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對于于謙的死,北京城的百姓做了最好的評價——天下冤之!

于謙死後數日,得知消息的孫太后,一連絕食三日。對著到來探望的兒子,孫太后不住喃喃道:「你會後悔的,你會後悔的」……

謙既死,而亨黨陳汝言代為兵部尚書。未一年敗,贓累巨萬。——《明史》

于謙死後,石亨舉薦陳汝言接替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時間,陳汝言就貪墨了百萬家產!明英宗對著石亨咆哮道:「于謙做了景泰朝8年尚書,錦衣衛查不出半點家產。你的人,你的人一年,貪墨百萬」!

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明史》

不久後,韃靼再次犯邊,英宗眉頭愁得皺到了一起。旁邊侍奉的吳瑾,小聲說道:「如果于謙還活著,韃靼定不會如此囂張」!明英宗沉默了,他終於明白了當初孫太后那句「你會後悔的」。可是,一切都太遲了……

朱祁鎮事後不久也十分後悔,特別是在徐有貞陰謀敗露後,他曾反覆責問另兩個當事人石亨和曹吉祥,為何要編造謊言誣陷于謙,石亨沒有辦法,只好把責任推給徐有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這都是徐有貞讓我這麼說的。」朱祁鎮聽到這句話,目瞪口呆,只是不斷搖頭嘆氣。——《明朝那些事》

本名為石悅的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這部神作中。就是用這種幽默有趣的文字,向我們講解了明朝200多年的歷史。雖然《明事》是本通俗讀物,但當年明月在寫書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明史》、《明實錄》的資料。

因此,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就說:「我特別想和寫《明朝那些事》的人聊聊,那本書很好。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利用這套書,當年明月有了遍布海內外的忠實讀者,每年都能收取上千萬版稅。如今當年明月應出版社要求,出品了《明朝那些事》2020增補版,內容更加全面。這套《明朝那些事》全冊,印刷了厚厚的9本。既有趣又貼合史實,是明史愛好者最好的讀物。

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橫條,即可擁有↙

相關焦點

  • 于謙再造大明,為何英宗復闢之後非要將他殺害
    不過就在于謙等人準備進宮面聖之時,石亨為了眼前的富貴,竟然將困在深宮數十年的明英宗,請出復立為帝,最終于謙也獲得了人死家破的悽慘下場,那麼為什麼明英宗在繼位之後就要急忙的處死于謙呢?影視中的明英宗明英宗,與于謙有私人恩怨在土木堡之變之後,也先曾經以明英宗籌碼,同明朝進行談判,甚至還帶著這位被俘的皇帝一起進攻北京,為了使蒙古人的企圖毀滅。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此時于謙出場了,于謙建議不可南遷,宋朝的案例歷歷在目,所以決定扶持調集京師百姓和軍隊一起拱衛京師。而于謙也奉命出任兵部尚書,全面負責京師的防禦。另外一方面則是于謙請求孫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於是郕王為明代宗,隨後負責對戰瓦剌。很幸運的是于謙保衛住了京師,至於也先也因為明朝新立皇帝,對方又同仇敵愾的原因,只能撤退。
  • 大明孫太后:助英宗成功發動奪門之變,也間接導致大明忠臣落幕
    于謙找到孫太后商量,擬定立郕王為皇帝,如此英宗便成了太上皇,明軍士兵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但是英宗畢竟是孫太后的兒子,他還在那裡吃土,現在又有人覬覦其帝位。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怎能不痛心。可當時實在是沒有好的辦法,所以雙方達成妥協。朱祁鈺可以上位,但是必須由孫太后擬定懿旨。
  • 若通過非常手段殺害英宗 景泰帝皇位必然不保
    如果真這麼做,朱祁鈺背負的罪名可就大了,但他的下場同樣很慘,不僅皇位不保,還有可能被削其宗籍,廢為庶人。如此看來,把英宗殺了是一件代價非常大的事情,朱祁鈺肯定不敢這麼做。為免主少國疑,在于謙、王直等大臣的建議和孫太后的同意下,當時身負監國之任的郕王朱祁鈺被立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這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年號景泰)。朱祁鈺在非常時期被擁立為帝,組織了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擊退了瓦剌軍,對明朝有再造之功。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巧合的是,他們商定好的起事時間,正是于謙等人擬定奏疏的同一天(正月十六日)。 因此,就在于謙等人心懷忐忑,準備明日早朝奏請立儲事宜時,石亨、徐有貞等人卻在當晚率軍闖入南內,用巨木撞開宮門,將英宗救出,然後迅速趕往奉天門,將其扶上寶座。事後,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等到群臣聚集到奉天殿時,徐有貞又威逼他們向英宗朝拜。
  • 明代宦官史:因幫助明英宗復位掌權一時,最終起兵謀反被英宗誅殺
    公元1457年正月,三十歲的明代宗病重,而他這一病倒,左副都御史徐有貞、武清伯右都督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使英宗朱祁鎮復登皇位。這場宮廷政變,歷史上又稱之為"南宮復闢"。曹吉祥因為參與了"奪門之變",成為了英宗眼裡的紅人。曹吉祥被任命掌管司禮監,總督三大營;石亨進爵忠國公;徐有貞封為武功伯。
  • 歷史上的于謙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會有人說古代的于謙死得不冤呢?
    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于謙的生平,這位大明的肱股之臣,於英宗復闢的當年,即天順元年(1457年)含冤遇害,他的一生,不僅被載入明史,在民間更是口耳相傳,于謙,作為明朝著名忠烈,死後安葬於故鄉杭州的西湖畔,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于謙一生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 明宣宗孫皇后,狸貓換太子,小三上位,迫害于謙?她其實沒這麼壞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后妃》可見,清朝人在編寫《明史》的時候,也覺得《寓圃雜記》中有關錢皇后告知英宗並非孫太后所生的語句,太過突兀,所以,並沒有採納。宋朝的宋仁宗,也是從小被劉娥太后抱養的,尚且人人都知道仁宗的生母是李氏。如果英宗的母親另有他人,怎麼可能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連個姓氏都沒有留下?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至於太子朱見深,在英宗的母親孫太后的強烈要求下,朱祁鈺曾保證在繼位後依然將朱見深作為太子,只是朱祁鈺後來沒有遵守承諾,在登基後不久便把朱見深降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當了太子。然而景泰帝的兒子後來夭折了,如今又碰到景泰帝大病,群臣希望景泰帝再復立朱見深當太子。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這樣的領導對下屬自然也非常嚴格,但唯獨于謙總是能得到領導的賞識,無他,清高的顧佐終於發現了自己的接班人。于謙像。于謙字廷益,號節庵,諡忠肅,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行政機構的主要負責人,以及最精銳的野戰部隊,一瞬間都葬送在土木堡的荒地裡,留守京師的郕王朱祁鈺在孫太后的坐鎮下召開會議商討對策,結果大臣們剛到,就「聚哭於朝,不知所為」。日後南宮復闢的核心人物徐有貞,此時還叫徐珵,他第一個發言,卻講什麼天數有變,必須南遷。
  •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當然,于謙的剛正不阿,肯定也得罪了一批人,但畢竟他還不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直至1449年,宣德皇帝長子,英宗皇帝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孫太后(英宗生母)下詔:英宗弟弟朱祁鈺監國;重用兵部尚書于謙總攬北京城防務。
  • 表面上石、徐、曹主導,實際孫太后才是主謀!
    但是朝中大臣對於皇帝親徵自然是反對的,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而作為皇帝的母親,孫太后也是不願意兒子涉險。因此為了擺脫後顧之憂,明英宗就把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且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在處理完這些事情之後,明英宗就從京師附近匆忙聚攏了20萬左右的精銳軍隊,準備對瓦剌作戰。
  • 明朝于謙的千古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相鮮為人知
    隨後于謙又帶頭擁立了孫太后認可的景泰帝,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鈺。瓦剌企圖以明英宗做人質脅迫明王朝談判,在于謙的反對下未能得逞。但于謙此舉引發了明英宗的恨意,因為這事關他的人身安危。當初明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主,孫太后最初計劃讓朱瞻墡進京繼承皇位。因為朱瞻墡年長而且德高望重。早年明仁宗去世的時候,朱瞻墡曾和靖王朱瞻颭共同代理國政。
  • 于謙和王陽明哪個是明朝第一人?
    于謙,1398年-1457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徵瓦剌兵敗被俘,京師精銳全軍覆沒,隨行大臣戰死者不計其數,史稱土木堡之變,時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有大臣言棄京師遷南都應天府(今南京),于謙力排南遷之議,主張固守,避免了明朝版的「靖康之恥」南遷,在君為輕,社稷重之的想法下,主張立英宗之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在于謙率領下,最終打贏了京師保衛戰,再續明朝朝二百年,沒有使之成為偏安一隅的南明
  • 明景帝在病榻上奄奄一息,聽聞哥哥篡位後,為何說了一個「好」字
    在這場大潰敗中,明朝最精銳的30萬大軍被屠戮殆盡,而英宗本人也被俘虜,可謂慘痛至極。事變發生後,兵部尚書于謙出於國家安危的考慮,聯合百官向孫太后上奏,請求冊立英宗的異母弟朱祁鈺為帝,並得到批准。景泰元年(1449年)九月,朱祁鈺正式登基,史稱明景帝。
  • 誰害死了于謙?不是明英宗,而是那些同朝的文官
    皇帝這邊,于謙得罪了英宗皇帝,因為英宗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虜,而于謙不但沒有去救他,反而迅速推立英宗的弟弟做了代宗皇帝,而後來英宗從蒙古回來,長期過的是被軟禁的生活,直到代宗死後才得以復位,你說英宗心裡,對于謙能沒有一點想法嗎?但是想法歸想法,如果英宗心胸坦蕩一些,于謙也是可以留的。
  • 諡號為「忠肅」的于謙,到底效忠誰?土木堡之變他的選擇說明一切
    而且如果她能夠站出來臨朝聽政,等到英宗歸來,可以比較順利地將朝政還給英宗,不會有後顧之憂。可惜這位宣宗的寵妃雖然能夠讓宣宗廢后,改立她為皇后,卻沒有離開後宮、處理政事的能力,即使這樣會將自己兒子的命運託付在他人手中,孫氏還是拒絕了于謙等人的奏請。既然太后不願意出面,那唯一的選擇就是另立新君。
  • 《石灰吟》明·于謙
    石灰吟明·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含冤而死,官員抄家時掩面痛哭,劊子手自刎謝罪
    在擔任巡撫期間,于謙體恤百姓,免除或減輕困難戶的賦稅,幫助治理水旱災害,打擊盜賊,將所轄區域治理的井井有條,老百姓也安居樂業。正統初年,明英宗朱祁鎮年僅九歲,雖說當時是張太后秉政,但其實明朝的政務大多由內務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來把持。在當時,為人正直,能力出眾的于謙受到了三楊的重視。然而在這三人去世之後,英宗親政,重用自己的親信太監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