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習慣是毀滅孩子的「導火索」,明確3點規範,讓娃贏在起跑線

2020-12-10 新手期寶媽

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個好習慣。"可見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難得,習慣的養成最主要是堅持,其實在另一個層面上也體現了人的毅力。

所以孩子如果有一個好的習慣,一定要讓他們堅持下去。好的習慣助人成功,同樣,壞的習慣也可能毀人一生,那麼哪些壞習慣是孩子必須改掉的呢?

案例:

小杉的兒子今年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了,小杉兒子的成績一直都是很好,所以小杉也一直很放心,這次的數學小測驗,小杉的兒子還考了99分,小杉還特意帶孩子去了遊樂場,鼓勵孩子下次考一百分。

有天,小杉去逛超市,碰到了兒子的數學老師,小杉和數學老師打招呼,說多虧了數學老師的關照,孩子的成績才這麼穩定,一直都挺好,數學老師很納悶,跟小杉說道:"我一直打算去你家家訪來著,孩子這個數學成績一直都提不上來,跟他原先的成績相差有點大啊,不知道什麼原因?",這些輪到小杉納悶了,怎麼會差呢,99分的數學成績啊。

老師聽到小杉說99分的時候,表現的很詫異,兩次模擬考,孩子都只考了70多分啊,他原先的成績確實是穩定在90分以上,但是這幾次考試,都是70多分,小杉震驚到了,難道兒子撒謊了,但是試卷上的成績確實是99啊,老師聽完以後,跟小杉說道,還是回去檢查下孩子的試卷,看問題出在哪裡。

小杉回去後,就叫兒子拿試卷,兒子磨磨蹭蹭,就是不願意,小杉這才察覺到,孩子肯定真的有貓膩了,把卷子拿到手,仔細看了,才發現試卷的成績是改的,79改成的99,打了叉的題目被塗改液改掉了。

小杉氣憤極了,問道孩子為什麼要撒謊,孩子說因為怕小杉罵,所以就改了,第一次改沒發現,後面就改了第二次,如果這次小杉沒發現,下次成績不好,孩子還可能改第三次。小杉這才意識到因為自己的大意,孩子居然養成了撒謊的壞習慣。小杉慶幸發現得及時,但是壞習慣要怎麼才能讓孩子改掉呢?

分析

小杉的孩子一直都是聽話的乖寶寶,但是因為成績下降,不敢跟小杉說,所以就自己改了成績,因為第一次的僥倖,孩子嘗到了甜頭,就開始了第二次,如果小杉沒有及時發現,可能就有第三次和第四次,小杉慶幸自己及時發現,但是苦惱於如果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①小杉的兒子一直都是比較乖的小孩

②孩子因為怕被罵而改成績。

③小杉及時發現,但是苦惱於如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哪些壞習慣是孩子必須要改掉的?

1. 喜歡打人

有些孩子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試圖通過用武力去解決,一般喜歡打人的小孩都是身高體格較大的孩子,仗著自己的身體優勢,習慣用武力解決,這種霸道的行為一定要糾正,因為這個就是校園霸凌的開始。

2.害怕懲罰而撒謊

一般孩子因為害怕懲罰而撒謊,說明父母並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孩子認為,只要犯錯,那麼一定會遭受批評,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包容,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孩子可能就不會通過撒謊的方式去躲避自己的錯誤。

3.喜歡發脾氣

一般喜歡發脾氣的孩子,一是源於遺傳,父母一方就是脾氣比較暴躁的,所以孩子天生脾氣可能就不太好,還有就是父母慣出來的壞毛病,孩子一發脾氣,就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就開始變本加厲,這個壞習慣一定是要改掉的,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社交。

育兒方向標:孩子好習慣如何養成?

1.適當為孩子確立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給孩子樹立相對的規矩,孩子就會無章法,隨心所欲。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設置不同的規矩讓孩子去遵守,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讓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慢慢養成遵守規矩的好習慣。

2.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不作出好的榜樣,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好的習慣,就像閱讀,如果父母有一方特別喜歡讀書,那麼這種習慣一定也會感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同樣,玩手機也是一樣,父母如果特別喜歡玩手機,那麼孩子肯定也是手機迷。

3.鼓勵與批評相結合

父母需要明辨是非,錯就是錯,對就是對,錯了就要批評,對了就要及時鼓勵,一味的批評教育和一味的溺愛都是在毀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批評和鼓勵都是同等重要的東西,二者缺一不可,批評是矯正孩子行為,鼓勵是讓孩子保持好的行為。

育兒悄悄話:每個壞的習慣的養成可能只要幾天的時間,但是每個好的習慣的養成,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擁有好習慣的人往往比沒有好習慣的人成功的概率大。如果想要孩子擁有好的習慣,父母一定要用心去教育與指導,有志者事竟成,每個孩子都是璞玉,只等著散發光彩。

育兒討論角:你的孩子有哪些壞的習慣和好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孩子教育需要注意的點,不是簡單的贏在起跑線
    有人說要打破寒門魔咒,鄉村兒童的起跑線要更加提前,甚至從0開始!還有人說真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你覺得呢?具體什麼才是贏在起跑線,方法又是什麼呢?想一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成人後自信、獨立,人際關係處理柔韌有餘,能夠更好地生存生活。歸根結底是贏在教育!教育廣義上是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心智兩個字就涵蓋了所有的教育本質。心智其實就是大腦、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各種器官,協調合作,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輸出信息進行行動。
  • 幼兒園「搶跑」的孩子會「贏在起跑線」嗎?專家:未必!
    原來是《學前教育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了,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對此,很多學齡前孩子家長表示積極支持,十分贊同。也有部分家長心存焦慮:一是擔心幼兒園不教授知識,孩子上了小學會跟不上學習節奏;二是很多孩子都在報外面的學前班或在機構上輔導班,幼兒園不教、自己也不報班,擔心讓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 現實生活中,學齡前孩子在知識存儲方面的差距很大。有的孩子已經會識字讀書了,有的孩子已經會英文聽說了,有的孩子卻大字不識。這種差距,等上了小學會不會越拉越大?
  • 為什麼孩子總寫倒筆字?弄清這5點,改掉壞習慣
    二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有的孩子一邊寫字一邊聽爸爸、媽媽說話,有時還插個嘴,所以寫字時心不在焉。那筆順肯定容易寫錯,出現寫倒筆字。三是,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早就讓孩子在家練習寫字。孩子過早地寫字,沒有經過正規教育,也沒掌握字的筆順,當然寫不好字。於是,容易寫歪、寫漏、寫倒筆字,有的甚至不是在寫字,而是在畫字。那麼,我們怎樣做才不會寫倒筆字呢?下面我介紹3點經驗,供你參考。
  • 史丹福大學:這種血型的媽媽,孩子「智商」贏在起跑線
    前段時間,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發布了一項研究結論:「O型血的寶媽,生下來的孩子往往會更聰明一些。」換言之,如果你是O型血,那麼生下來的孩子,智商很有可能會贏在起跑線上,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紛紛不解,孩子的智商怎麼會和寶媽的血型有關係?
  • 不給孩子報班的你,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你是否因為身邊的人都在給孩子報班,但你卻沒有給孩子報,而覺得焦慮?是否因為這樣,而覺得對不起孩子,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如果是,那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你: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是你,輸的是因為焦慮、不問情由就給孩子報班的那些家長。
  • 親悅讀丨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你的起跑姿勢就錯啦!
    甚至有傳言,一年級的老師如果看到班裡大部分孩子都會了,就會省略不講。如此一來,那些沒提前學過的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相反,提前把一年級的功課學了,孩子就會快速適應,自然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咱們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首先看看國家相關政策是怎麼規定的。
  • 天賦異稟的寶寶,或有這些明顯特徵,你家娃贏在「起跑線」了嗎?
    「孩子,現在都講究贏在起跑線上。你看人家楊冪的女兒,三四歲就會幾百個英語單詞,咱天賦比不上人家,只能靠後天努力,多層次培養,現在苦點,以後才能樂呵。」於是,晚上六點剛過,小龍就要參加圍棋、鋼琴、書法等校外興趣輔導班,一周七天,天天晚上的興趣班網課都不會重樣。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01「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都在搶跑,起跑線到底在哪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包裹著成功學糖衣的口號,讓多少家長在教育的洪流中暗自較勁、攀比、競爭,生怕自己的娃比別人落後,不如別人優秀。農村父母羨慕城裡戶口能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城裡的父母羨慕學區房裡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而學區房裡的父母恨不得自己是博士,海龜恨不能給孩子北京的戶口。有些家長感嘆,家境優渥的孩子,從出生起就贏了,而普通人家的孩子,還在起跑線上你推我搡。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那些在起跑線發力過猛的孩子究竟贏了什麼?
    她同事告訴她,造成今天這種後果是大兒子小時候沒"贏在起跑線"造成該的。如果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從學前班開始就要做好計劃,注重智力培養,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還要學習數學、圍棋和樂高開發智力,孩子一旦在哪個方面落後了,以後很難彌補,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學,所以從小一定不能放鬆。
  • 「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在哪裡?數據告訴你
    何為「起跑線」的起點?43%的媽媽表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始於十月懷胎;25%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在0~3歲,孩子進幼兒園之前;24%的媽媽認為,應該設在3~6歲,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和讀小學之前;>只有8%左右的媽媽認為,孩子的起跑線可以設定在小學入學以後。
  • 孩子6歲前有四個敏感階段,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
    「敏感期」這個詞想必各位家長都不陌生,但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當孩子處在敏感期時,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1-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能力的爆發期,逐漸學會使用複雜句,還可以用簡單的肢體語言輔助語言的表達,並且開始喜歡提問。3-6歲時已是語言發展的成熟期,寶寶語速會變得更加流暢,吐字也會更加清楚,能和成年人無障礙交流,慢慢的就形成了完整的語言。
  • 你的孩子真的贏在起跑線了嗎?
    著名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曾經在主持的節目《開講啦》,說過一番關於「人生起跑線」的觀點,他的這則觀點,讓人印象很是深刻,撒貝寧說:「千萬別相信什麼人生別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話,只有百米短跑才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起跑你看過誰站起跑線上,大家都一堆出發,誰能堅持到最後才最關鍵。」
  • 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
    (原標題: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三十六計報培訓班為上策」,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先爭取在別人家孩子前面讓自家孩子把該學的學了,鋼琴、舞蹈、繪畫等等,能報的幾乎全報。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學得太繁雜,反而拖孩子後腿。 新浪教育發布的《全國中小學生課外培訓調查報告》中指出,通過全國範圍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每周參加1-3節課外培訓班的人數最多,其中,城市的孩子佔比人數最多。
  • 還在迷信贏在起跑線?真正的三條起跑線,爸媽做到了幾條
    其實,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每個爸爸媽媽都耳熟能詳了。孩子世界的競爭實在是激烈,如果不提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就更不可能在以後讓孩子上名校,到了社會上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但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定可以贏早終點嗎?
  • 解析DR.HS澳洲赫醫生乳鐵蛋白,贏在起跑線?
    (原標題:解析DR.HS澳洲赫醫生乳鐵蛋白,贏在起跑線?)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一個對手,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首先得是這三種類型,看看你在其中嗎
    小峰媽媽說,孩子不太聰明,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她也是逼不得已才給孩子報了這麼多課程,想讓孩子趁放假的時間,好好學習,開發智力,爭取名列前茅。其實小峰媽媽的做法大錯特錯,過多壓榨孩子,讓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反而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牴觸心理。
  • 巧用「興趣—優勢」對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長,這才是贏在起跑線
    作為家長,我們又該怎樣在現實的教育壓力下夾縫求生,巧妙平衡好孩子的學業和興趣兩者間的均衡發展,做到既不荒廢學業,又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孩子的興趣和優勢領域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這裡不去細表他們走的這段辛苦的「陪娃成長路」,想必你我都早已感同身受。只說說他們的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 傅首爾談孩子的「人生起跑線」:就這3件事,很簡單但少有人重視
    沒人可以真的贏在起跑線上孩子的這一生很漫長,不只是在出生的頭幾年。家長重視的應該是孩子的持續發展,是奔跑的這一路,而不是把重點全都放在起跑線上。即使家長讓孩子在出生頭幾年都掌握了全部的技能,但是卻讓孩子生活的很累,很沉重,那麼孩子在開始奔跑的過程中,喪失了奔跑的欲望,孩子也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而輸在了終點線上。當然不是鼓吹家長完全的散養孩子,什麼都不教孩子,而是作為家長應當要懂得適量,以及不要把自己的攀比、焦慮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張弛有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