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的終極秘密 -- 練心

2020-08-29 身心性


那就是傳統武術練的是心,是人體的先天功能。而我們現在所練的卻是後天的軀體。當然練先天功能,後天軀體也要跟著發生變化。但大家卻忽視了先天才是問題的根本,應當作為下手之初,而我們現在全都是在捨本逐末。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我們把鍛鍊的重點放在後天形質上的話,那麼無論你使用任何方式方法,你的這種鍛鍊模式和現代所有競技體育項目的訓練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說到這裡,肯定會有很多練形意,八卦,或是練太極練大成的朋友表示反對。沒關係,


我在這裡先要跟大家說兩句佛家的偈語。這幾句偈語千百年來一直沒人能夠破解。在我與先生學習期間,他曾多次對這首偈子進行講解,使我獲益匪淺。我想在這裡提出來多少也能給大家一些幫助吧。這首偈語的原文是:空手把鋤頭,行路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咱們都是行路騎水牛的人。嘴上說自己練的是內家拳,形式上也沒有錯。可練的過稱中卻一直是在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無論是好的感覺還是壞的感覺,只要是你在跟著它轉悠,你所練的就都是後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並沒有錯,無論是樁功還是架子,錯的是我們每一個執著自我意識的人。我個人在平日裡經常與各門各派練武術的朋友們一起切磋交流。對於很多難以解答的問題我都曾向先生一一進行請教。比如說抖大杆子,先生說稈子必須要在自身練到內外相合的基礎上才能練習,否則極易出偏。尤其是那些體質差的人,在既沒人指點又急於求成的情況下進行大運動量練習,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先生還說,當年丘處機丘真人練功用的試力石重達四百斤。如果沒有相應的內功作基礎,即使你練到能把它舉起來,也只不過練的是一身蠻力。況且我國國人體質與西方人種相比相差甚遠。這一點從現代所有對抗性體育項目上都表現鎝極為明顯。而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家功夫在這個方面卻有其非常獨特的鍛鍊方式。恰恰能夠彌補國人體質之不足。

說到這兒,不禁使我想起了幾個練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們針對自己所練的拳術在練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正好可以做為典型事例來給大家在學習上提供幫助。大家應該知道,形意,八卦,太極包括所有內家拳在內,不論是拳架還是樁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目的都是在開發人體的先天功能。並使之與後天形體合二為一。以備其用。在練法上,無論是行拳架還是練站樁,雖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種不同的姿勢去鍛鍊。但是在上中下三盤之中,我們還是應該以高式作為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關鍵的課程勤加練習。因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勢狀態下,我們才有可能作到身心兩個方面的放鬆。而只有在身心兩個方面都得到放鬆了之後,我們才有望啟動人體的先天功能。作為中盤和下盤只不過是先天功能在人體內部充分發揮使後天形質得到明顯改善的一種外形體現。而現在的練習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內功訓練變成了力量性訓練。以至於把肌肉練鎝僵硬,關節造成異常的比比皆是。身體素質好的也只不過是增長了些力量而已。對於內功則毫無意義可言。而在力量方面果真要和專業隊的運動員相比較的話,其差距真不是略遜一籌的問題。因為要真把這種形式作為增長力量的手段來實施的話,遠遠不如現代體育項目訓練得科學。

說到傳統武術的內勁,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其實這與咱們上述的問題相似。現在的習練者大都把事情前後混淆了。所謂氣沉丹田是人體的生理機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後的一種特徵。當先天功能在習練者的身體內部被啟動之後,其皮肉筋骨與五臟六腑全部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身體從後天狀態逐步向先天狀態過度。其身體特徵表現為形體柔軟,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漸變得勻細深長。頭腦中的雜念也越來越細微。所以說先天功法在人體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徵候。而我們卻把前人在無為狀態下獲得的身體變化特徵,用後天的思維方式變成了一種有為的運動方法。在現實中,這種情形不勝枚舉。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勁來說吧。所謂明勁,是習練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體達到節節貫通,節節貫川的狀態之後,在平日練習或技擊當中在形體上渾然而生的一種整脆之力。常會給人一種其鋒莫可當之的感覺。而後人卻誤認為此勁一定要使勁才能練成。假如真那樣做的話即使你苦練一輩子也是白費功夫。所謂暗勁,是指先天功能使後天形質進一步發生變化,先天一氣由體內出露體外。使先天功能由習練者的形體本身擴充到形體之外。與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氣相互融合。所以習練者在平日的練習或是在技擊當中,其形體上表現得好似輕描淡寫,給人一種毫不經意之感。而現在的習練者對於暗勁的理解在這裡我們就不做評判了。其實一直讓人難以置信的輕功,也是待身體整齊化一之後,先天之氣由體內出露體外與地表形成一種相斥之力。而後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種特殊功法。在這裡我們不做詳述。

而作為內家三拳之一的太極拳,當年王薌齋先生在達記者問中曾說該拳卻有幾種力學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為其基礎體認功夫早已消亡。這是王薌齋先生在當時哪個年代對我國傳統武術的一種擔憂。如果從現今來看,幾乎所有傳統武術都是從一開始的鐵老虎而逐漸變成今天的紙老虎。幾年前我從先生的藏書中曾看到一本太極拳的老拳譜。其中幾句有關於棚勁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後也許會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書中寫到:所謂棚勁者,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遍體彈簧似,開合一定間,任憑千斤力,漂浮並不難。從這幾句話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極拳也要求習練者在推手與斷手中具備無點不成彈簧挨著何處何處擊的混元力。而並非象現今的太極拳,只能運用一些近乎於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贏人。同時也說明了遍體彈簧似這種技擊狀態並非只被一家或幾家拳種所擁有。而應該是中華傳統武術所共有。
但是在如今,這種傳統功夫已幾乎成為絕學。造成這種現狀最重要的原因無外乎有三種:語言,文字和童子功的問題。因為前輩們的心得體會全部來自於先天功能。而語言和文字都是後天所為。所以當老師的倘若在這兩個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話,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誤解。況且做學生的在對先天功能沒有切身體會之前,全都習慣於用後天的思維模式去理解老師說的話。這也是造成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這種功夫並不意味著真的象古語所說的那樣聖人之道不可傳。關鍵是要看當老師的怎麼教。在過去,一般都是有錢的人家把老師請到家裡來。既然你請人家來就是相信人家,所以過去當老師的一般都很嚴厲。學生練的不對不是打就是罵,而且一開始決不給你講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說的去練。練的不對他自然會告訴你。當學生的從不敢多問。其實這才是高明的老師。因為他知道說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沒幫助反而會害了你。當學生的只要能按老師的要求認認真真的去練就行了。但是在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性的問題,就是過去凡屬武術名家在學藝途中都有兩個基本相同的特點。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師指點。所以大都不會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後拳理也就自然明了了。可後來由於社會條件的改變和政治上一些相關因素的影響,很多習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練武所必備的條件。尤其是在身體條件上與學齡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別的。而咱們的武術前輩們在教學上對於這些半路出家的人來說大都缺少相關的教學經驗。這就必將造成形體訓練這一重要環節在難度上的加大。

人體在筋肉骨骼上的構造基本上是這樣的。在醫學上,筋是指一條肌肉的兩端附著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與骨骼之間是靠白韌帶與黃韌帶相連接的。關節的中間是軟組織,軟組織中有組織液。它能在人體受到重力時起到緩衝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纖維組成的肌肉束的外圍有一層筋膜,學名叫結締組織。這種結締組織把若干肌肉束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著並同時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連接在一起。傳統武術中講的筋膜騰起說的就是針對這種結締組織通過良好鍛鍊之後所達到狀態。它本身是有彈性的。而人體在後天當中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會導致這些人體的組織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在過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擔手不提籃的說法。這句話是相當有道理的,因為手持肩扛對人體脊柱的影響最大.人在三歲之前脊柱與盆腔還沒有完全長合在一起,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小孩走起路來晃晃悠悠總是愛摔跟頭。在這之後隨著人體的成長和發育,由腰到尾閭這一段的脊椎漸漸和盆腔長合在一起了。這一段為人體的中節。在人體的上中下三節當中,中節的鍛鍊在中國傳統武術的修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習拳者中節必須要打開,這一段被貫通之後當人體在做原地旋轉時,整條脊柱與盆腔還有兩跨是分別轉動的。而現在練武術的朋友從腰到尾閭這一部分的脊椎骨與盆腔都是閉合在一起的。這正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因為只有在這一段被完全打開之後,習拳者在平日練習或是技擊當中才能做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所發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則,我們只能是去和對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還有技巧,從而落入了現代競技體育的模式,與中國傳統武術完全背道而馳。 喜歡看武狹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大俠徐良的背是駝的,這種說法可真是外行看熱鬧。當人體脊柱舒展到最佳狀態的時候就跟貓科動物的脊柱一樣是耷拉著的。尤其象貓在蹲著的時候,背是圓的。世人還誤以為是駝背,其實這正是傳統武術中要求習練者所必須達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圓背則是一種最佳狀態,它是先天功能在人體生理改造上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在拳譜中有熊蹲虎坐,鷹眼猿神,雞腿蛇身的說法。對於這些老話大家千萬不可忽視,不能只當作是一種形象上的比喻。而現在的練習者大都只是一味的從外形上去模仿。沒有真正理解傳統武術在體用這兩個方面的實質與作用。這正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反思的。真正的傳統功夫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人的本體即先天功能的發揮,才能使後天形質得到改善,直至在實際當中發揮出這些動物的特性,而這才是我們每一個習武者所應追求的。

在人體的所有關節當中尾閭這一節是最難打開的,當尾閭被打開之後其他關節均已被打開。在這種狀態下尾閭與兩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萬向軸。各項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轉換。所以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把兩跨與尾閭稱為一身之根節。當習練者達到了這一層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擊當中,在身形不動或微動的狀態下使對方的力量通過與我的肢體接觸而使其化為烏有.比如當對方用力推住我的雙臂或前胸時,對方的力量會自然而然的沿著我的脊椎產生快速移動,由脊椎骨的自行傳導下降至尾閭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時,我的力卻由腳根起經腿和腰傳送到接觸點作用在對方身上。這在傳統武術中叫分陰陽。在這種生理條件作用下,不管對方有多用力,我的身體卻始終保持在鬆弛的狀態。對方推不動並不是因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於我的身體在做自然性的傳導。這正是傳統武術中無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況下,對方越是推不動就越會用力,而越是用力身體就會越僵。直至想撤回來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對方給粘在了身上。這時候對方的感覺就好象是推到了牆上,從腳底下有一種被棚起來的感覺。因為對方的力根本沒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隨著自然性傳導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這種狀態下對方越是用力腳底下就越是站不穩。因為對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發的力給破壞了。所以腳下失去了平衡,這就是棚勁。而棚勁的產生正是由於自身陰陽的自動運動。

在這裡要向大家說明的是,功夫到了這個層次的習練者無所謂推人和被人推,因為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這種自身陰陽的轉換或稱之為攻防上的變化已完全脫離了外形的招數和技巧。莊子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而這正是環中之力的初級階段也可以說是遍體彈簧似的剛剛開始。 到了這個階段習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斷手。因為這時候的習拳者在技擊當中已不必左躲右閃的去逃避對方的拳腳,或是在你來我往當中被動的去忙於招架。我們要做的就是主動靠近對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去攻擊對方的中線。幾乎不給對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機會。所以拳經有云: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這就是中華傳統武術的初級層次。到了這個程度,習拳者才能在技擊當中體現出傳統武術的味道。

第二部分

說了這些,大家應該明白了什麼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傳統武術中的重要性是什麼。而改造生理的關鍵是要啟動人體的先天功能。那麼如何啟動人體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們要從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入手。

為了讓大家便於理解,我先說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人在睡覺的時候,由於長時間在一個姿勢狀態下造成肢體上受到壓迫,使自身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會自動的進行調整。但是由於過度疲勞或其它等原因,大腦對肢體發出的信號沒有反應,而這時由於肢體壓迫造成的疼痛不斷的加大,使大腦不斷的收到大量的緊急求救信號。如果這時侯大腦對此還是沒有反應的話,腦神經就會因為受到這種大量不良信息的反饋而產生出各種幻覺,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夢。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夢往往都很恐怖,我們便會從噩夢中驚醒,而這一切都是由於肢體的極度不安造成的。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人體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生理狀況,就會產生出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而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這種高級動物,他們的思想行為都是根據自身的生理條件來決定的。

那麼,換一個角度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禁錮著的。被什麼給禁錮著呢?就是被我們現在所具備的生理條件。人的生理條件決定了他在現實當中所做的一切。我們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聽。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輩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這正是人體先天功能所產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發揮完全有賴於後天心態的改變。人體現有的生理條件是固定的,我們不可能讓它再長出第三隻眼睛來。能夠改變的只有我們的思想。

說到心態的轉變,大家就會想到佛家所說的修心。沒錯,我們所說的轉變思維模式的確跟佛家所說的的修心有關。那麼大家一定要問:佛家歷來只注重心性上的修為,而忽略形體上的鍛鍊。這跟武術有什麼關聯呢?其實無論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根本就不存在只修性不修命,或是只修命不修性的問題。因為性命是不可分的。心物是一元的。

但是佛道兩家的經書浩如煙海,這讓人從何學起呢?其實經書只是前人練功的經驗和體會。縱然有千卷萬卷,其實問題只有一個。討論的都是如何去解決。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方法雖有八萬四千,但是你卻只能擁有一個。所以事情並不象大家想的那麼複雜。但在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迷信有什麼修煉口訣。所謂千古不傳之秘只不過是教你如何改變後天的思想意識,讓你從被禁錮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而只有這樣才能啟動本我的原有功能,打開人與自然之間被後天堵塞的通道。這就是禪機,道家稱為玄關。它是開通人體先後天的一把鑰匙。要想開通它的確要有方法,但決沒有什麼口訣。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大家怎麼可能都用同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呢。

前面已經說過,人的思維是受人類現有的這種生理條件影響的,所以說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們能從主觀上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把它從一種有局限的思維逐漸轉變成一種無局限的思維。而後再通過這種無局限性的思維來改變我們在後天思想意識作用下的能量運行模式。使它從一種雜亂無章的非常狀態,回到一種無意而有序的自我調節狀態。古人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先天狀態。在這種先天狀態下,人體能量是自然運行而不受後天各種因素的幹擾的。所以前輩們把這種自然狀態下的能量運動也叫做自動運動。這種自動運動可以使我們的身體不練而自練,不養而自養。不鍛而自鍛。被破壞的人體組織機能在這種運動的作用下會自然的進行修補而逐漸得到康復。使不健康的身體變得健康,使健康的身體變得更強壯。最終,這種自動運動會溝通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能量通道,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當習練者具備了這種自動運動的體驗之後。接下來,我們將面對的就是如何節流的問題。有人說開源為第一,節流為第二。其實,開源與節流同樣重要。開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結果還是會被沙漠所吞噬。所以,節流是個大學問。這對所有修習傳統武術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與心性上的修為是並駕齊驅的。很多人到了這個階段就停滯不前了。如果我們想在武學的修為上繼續大踏步的前進,那麼必然要在心性的修為上高瞻遠矚,不能只看眼前的這點成績。欲窮千裡目,還需更上一層樓。否則,只能是內家裡的門外漢。曾有一位前輩感嘆地說:想不到搞了一輩子的養生,到最後卻落得如此地步。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傳統內家拳的修習過程中是必修課。不然的話古人就不會在武學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

在武學中,技擊只不過是人體在生理改造的進程中各個不同層次的不同表現。如果我們本末倒置的把表象當成了目的,那麼即使你水平再高最終難蹬內家之堂奧。

對於開源和節流的問題在武學上只是歷來被拳家所秘傳。在世間少為人知。其實佛道儒三家的經典之作當中對開源和節流這兩個問題都有獨到之處。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後人看不明白而已。作為後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這兩個問題一旦展開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因為每個人的脾氣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決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終所得的結果也是深淺不一。在這種情況下,前人的經驗之談便會給後人一種無所適從之感。況且前人在個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詞多有隱晦。這就更使後人如入五裡迷霧。但這並不是說就沒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裡的漏盡通,道家的斬赤龍,斷白虎都是前人在開源與節流這兩個問題上的實際驗證。然而,凡屬非常之成就都來自於平常。可大部分人總是喜歡把問題複雜化。誤認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這種思想意識的形成一是由於沒能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二是由於現實當中的誤導。比如,佛道兩家的清規戒律到底是為什麼而設?這個問題肯定會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卻不一定正確。有人說現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兩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傳。這種說法也不能說它完全沒有道理。比如說,在節流這個問題上屬男女之事最難解決。而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的大師到處講經說法,大家不妨可以請教一下,問問他們對於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仁義道德誰都會講。而為什麼在實際當中卻排不上用場。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談男女雙修的問題。明明知道這種功夫容易麻痺世人害人害己。還在那兒一個勁的的肆意宣揚。殊不知,所謂男女雙修本來只是對節流功夫的一種驗證。要想做到不漏,首先要做到無欲。然而無欲並非無能,只是慧而不用。這種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練己功夫的驗證,而絕非技巧。歷來高僧大德在這個問題上決不敢信口雌黃。對於這個問題的對治方法從釋迦摩尼佛開始就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見這個問題的複雜性絕非一般。難怪南懷瑾先生說他這麼多年來在市面上還沒見過一個百日築基的人。

在武學中,要過這一劫必須先要過生死關才行。所謂生死關就是讓你在思想意識上,體驗什麼才是真我。這樣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現象的變化而已,其實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由此,你才能具備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蠻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孫祿堂先生說自己視生死如遊戲。過去有很多的老武術家在這個問題上都有具體驗證。當年王重陽祖師在終南山修煉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細想想,也許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道理。

對於心性的修持是無止境的。萬丈高樓平地起,最基礎的東西往往才最重要。談論了半天開源與節流,而實際上開源與節流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把它作為兩個問題是因為在後天的表現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經說過,開源是對人體先天功能的啟動,而節流實際上是先天功能對後天形體的轉變。只不過這種轉變需要我們在思想意識上進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煉上更加精進。所以,我們的重點還是要放在如何改變自己的思想意識,啟動人體先天功能這一方面。

第三部分

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內勁與道家的先天一氣,佛所說的自性,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修煉的都屬同一資源。 中國的老祖宗們用周易來解釋萬事萬物。認為天地之間人是一小天地,宇宙為一大天地,人天是一理,也就是說天道即人道。 人在未出生時,猶如宇宙的原始狀態,陰陽未判,天地未分,無形無相,無我無他,渾渾噩噩,一氣渾然。 當嬰兒出生後,正如天地已分,物質世界產生,分陰分陽,有善有惡。先天之元氣即先天之氣,隨著人的成長,為知識情慾所惑。元氣漸消,體質日弱,若按易學之理術,扭轉契機,把握陰陽,引中和之氣,返還原始之初,使人體質增強,以復先天之本能也。

因而,古人有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上坤下,離東坎西,後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離上坎下,震東兌西,而乾坤兩卦分別居於西北和西南。 古代的先賢們認為,人本來是乾健之體,陰陽是相和的,正如先天八卦圖所示。乾卦中的三個陽爻表示純陽之氣,坤卦中的三個陰爻表示純陰之氣,而當人落入後天則陰陽分離,乾卦的中爻陷入坤卦,坤卦的中爻陷入乾卦,這樣一來乾卦與坤卦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先天而變為後天,乾卦轉為離卦,離卦屬心,心屬火,故稱離火。坤卦轉為坎卦,坎卦屬腎,腎主水。故稱坎水。 要想使人恢復乾坤正體,就必須使坎卦中的陽爻入於離卦的中爻,讓離卦變回乾卦。離卦中的陰爻下歸坎卦的中爻,讓坎卦變回坤卦,這叫做坎離交媾。由此而行,周天運轉,使人恢復乾坤正體即所謂後天返先天,至此,於道來說還並未到達究竟。需更進一步使乾坤交媾也就是陰陽相和。易理是一分為二現在是由二返一。所以古人云:得其一而萬事畢。
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在修煉上所總結的鼎爐,藥物,火候,河車運轉,結丹等術語,其用意只是作為比喻。比如丹田竅穴雖有其方位,但卻無實處,使得後學難識其本來面目。在此奉勸各位,用功一定要從無入有。心中需空空洞洞,待需極靜篤之時自然明了其中奧秘。玄關玄竅只不過是用後天之呼吸引發先天真一之氣,並沒有固定方位。但卻有其真實景象,古人所言實不虛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其大意是說,如果大家都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那必然會有善惡的產生.這樣一來,所謂美的東西也就不美了,所謂善也就不成其為善了。所以老子奉勸世人,有無,難易,高下,前後等等,都是人為劃分,這一切都源於人的後天欲望。因此他主張無為,希望大家不要被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所蒙蔽。

哲學家們則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

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也曾指出,天地之間,無一不是矛盾,又無一不是圓融,必須打破圓融,統一矛盾,也能融會貫通。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前人對物質世界的種種看法,具體到拳術中又如何理解呢?

王薌齋先生說練拳要從抽象中求具體,在虛無中度其有,在有中揣其無,大部分人對抽象與具體兩者間的關係都是這樣理解的。

下面舉例說明,當習拳者在站樁時,雙手如報球狀。球是想像出來的屬於抽象,因此而產生的撐抱力是身體方面的屬於具體。
試力時身體猶如站在水中,水是想像出來的屬於抽象,由運動而感覺到上下,左右,前後都有相應的阻力是身體方面的屬於具體,如果說這就是抽象與具體的話,那麼大家都忽略了關鍵性的一點,那就是兩個事例當中所謂的抽象都來自體後天的器官——大腦的想像。

這麼一來,大家就把問題給單一化了。也可以說是陷入文字障礙中了,因為人認識事物都是有標準的。正如老子所說的,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後。那麼標準從何而來呢?當然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積累。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觀察。觀察生活中周圍的一切。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等等等等。從簡單到複雜,從家庭到社會,逐漸形成個人意識。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乃至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人的大腦把看到的,聽到的,或是感受到的知識經驗全部儲存起來,然後分門別類。在需要的時候,再把相關內容從記憶庫中調出來。所以說,人們在站樁與試力中所運用的精神假借全部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第二重投影。人們只不過是把真實的事物通過大腦的想像了一下而已。這並非是抽象。對於身體方面的感受來說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麼,什麼才是王薌齋先生所說的抽象呢?抽象就是不能有具體的形象,換句話說,它不是現實中人們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觸摸到的物質。莊子說物物者非物就是這個道理。而在人們大腦中所儲存的全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哪怕是人們編造出來的,現實中沒有的東西。也只不過是把現實中的某些個體七拼八湊而成的。凡是有形有質的物質,包括人本身,都不屬於抽象的範疇。抽象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確實存在的。

佛在兩千多年千正悟到的自性本空。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這個自性變化而成的。而中國的道家也有相似的說法。丹書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不管這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還是心物一元論,不管現代科學能否辨別其真偽,人類的先賢就是這樣來解釋宇宙的。

而不論是道家學說還是佛家學術,這與咱們談論的抽象又有什麼聯繫呢?中國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說:一生二。這個一是只天地萬物未分之時,屬於混沌狀態。所以,老子叫它無名天地之始,也就是還不能賦予名稱的意思。對人來說屬於沒生之時。

那麼,數字二又叫兩儀或陰陽,是指原始的混沌世界由於運動而分化出天地,隨著天地的產生而生成萬物。自此,天地萬物各有其名,所以老子把它稱之為有名萬物之母。對人來說為己生。

物質有了名稱就產生了分別,有分別便會有矛盾。然而矛盾的雙方即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比如:長短、大小、高低、前後。假如沒有長的觀念也就不會有短的概念產生。沒有大也就無所謂小。如果從拳學的角度看,無論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都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已。換句話說,是一個事物在各個不同方面的表現。或者說是這個事物在現實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形象為動靜、虛實、開合、吞吐。那麼這個事物為何物呢?老子把它稱為一。在拳學中,王薌齋先生說使身體動作達到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緊緊松勿過正。實即是虛,虛即是實,實虛虛實得中平。要想能達到這個中平,那麼就非得回到一的狀態不可,而這個一就是道家所說的先天一氣,也正是我們所尋找的抽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說先天一氣是有的話,可是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如果說它是無,你只要按規矩練,練對了它就有相應效果。它既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無。佛家講不執著不著相。金剛經說的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說的如來就是真如自性。孟子曰:養浩然之正氣。這個正不是代表正義,而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偏不倚謂之正。所謂不勉強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是也。意思是說:不帶有一絲一毫的勉強,沒有後天欲望的驅使,如此中道方為從容。

王薌齋先生自稱矛盾老人,他認為,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矛盾又無一不是圓融,必須打破圓融,統一矛盾才能融會貫通。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繫,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所謂圓融正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所謂矛盾就像五行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要維持這種圓融的狀態就必然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所以,要想解開這種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破,只有打破這種表面的圓融才能統一所謂的矛盾。在拳學中,王薌齋說一法不力無法不容,老子曰:為無為則無不治。

以上所談皆是法則,具體用功又當如何呢?前面已經說過,易學從數理上認為,物質世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要想由後天返到先天,從數理上講是一個由繁入簡的過程。從後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卦爻上看,是一個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變化的過程。然而,數理也好,卦爻也好,都只是用來比喻而已。就象用手指月,目的是讓人看到月亮而不是讓你去研究手指。在具體操作上,大家可任選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練習。具體要求簡單的說,就是身心皆不可用力。因為人活著,包括成長,發育,全部依賴於先天一氣。它是一股活力,內含無限的生機。它和人的關係就好像燃油與汽車,沒有油的燃燒車是發動不起來的。而當人落入後天,先天的作用就被取代了。所以,只有在後天欲望與注血之力得以控制之後,它才有可能逐漸恢復其功能。

神秀法師對此曾有,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的詩句。王薌齋先生說,改造生理,發揮量能。

那麼,什麼叫改造生理呢?用老子的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只有損之又損才能由二變成一,才能發揮良能。發揮先天一氣的作用。那麼這個由二變成一,或者說損之又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你不斷的去掉後天意識,因為在後天當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假如不能打破這個局面的話,你將永遠也不能統一矛盾而融會貫通。相反,如果你真的能在鍛鍊中有所體悟,那麼在身心兩個方面都會有明顯的改變。正如佛所說,本來具足。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你練它它也不會多,你不練它它也不會少。如果你存有一個念頭想去求它,就已經執著了。關鍵是你要能放下。只要你能把後天意識放下,當下即是。就這麼簡單。可難就難在放下了卻難以保持。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勤奮練習的原因。所以六祖說:頓悟還需漸修。見地有了,剩下的就看你怎麼用功修持了。


因此,大家應該能明白一個道理。練武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先要煉精化氣,再鍊氣化神,最後才能練神還虛。精氣神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明了還虛之理,合著規矩練習,那麼你每練一日,都在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練神還虛。它是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你的後天意識去掉一分,先天功能就顯露一分。後天意識去得越乾淨,你先天的功能就越強,你的武功也就越高。

那麼,剩下的就是怎麼練的問題了。從武術的角度說,不論你是練站樁,還是行拳架。都必須合這規矩,使自己逐漸從後天狀態恢復未生之時的先天功能。在這當中,首先第一步是你要先能明理。明理的目的是讓你能夠徹底的改變你的思維。也就是讓你明白,現已形成的在頭腦中的都屬後天的意識。要想恢復先天功能,就要把後天意識清掃乾淨。佛家稱為轉識成智或叫明心見性。倘若真的能轉,習練者在身體方面跟著就會發生變化。所以王薌齋先生說:心理作用於生理。在生理上真的起變化之後,再把身體方面的體認信息反饋於心理。這樣,在心理與生理上產生良性循環,也就是說,此時此刻先天功能已經在你身心兩個方面發生作用了。

如果在身體上沒有明顯的改變,那只能說明你在理論上認識得不清或根本就不正確。順便提一句,所謂身體上的改變,就是身體應該越練越軟,軟到什麼程度呢?當然能達到老子說的專氣至柔能嬰兒乎是再好不過了。在武術中叫抻筋拔骨。這個過程在鍛鍊中會很不舒服的。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此不做詳述。

所謂去掉後天意識,發揮人體的先天功能。其表現從心理上說是無雜念,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入靜。可別忘了,佛說過本來具足。你本來就是靜的,只是後天把你給擾亂了。假如你把它當作一個追求的目標,那麼無形當中等於又多了一條雜念。本來出發點是好的,可真去做的話又變成了後天的欲望。結果是似是而非。這就是人後天意識的慣性,很難一下子解決。我已經認識到錯誤啦,現在正朝好的方向努力呢,怎麼又不對了?

下面,咱們來看看王薌齋先生是怎麼說的。在大成拳論中,王薌齋先生說身體要如大冶烘爐,無物不淘熔。雜念來你就讓它來嗎,反正它也不會待得太久。該走的時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這裡的主人,把雜念當成過客,來去不留。在雜念的來去之間有一個空白,這個空白就是我們所說的靜。可關鍵是太短暫了,頃刻之間就又讓雜念給掩蓋了。

怎麼辦呢?結論是沒有具體的方法。只能讓你頭腦中紛飛的雜念像水中的灰塵一樣。當水被盛入容器中後,讓它自然沉澱。不要去管它。倘若一用方法,反會事與願違。

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確很難。這也就是王薌齋先生為什麼感嘆地說:吾道千年後,滲透禪關有幾人啊!

前面已經說過,先天功能其表現從心理上是無雜念,也就是靜。而現在我要告訴大家,這個靜也是著相。因為有無二相全是先天的表現,而不是先天的本身。這就是很多人雖然認識到頭腦中的諸多雜念都是在後天逐漸形成的,因而就片面的認為只要把後天雜念從頭腦中清除乾淨,不就從後天狀態返回先天了嗎。而且,許多前輩高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比如說:道本無也,心中空空洞洞等等。可問題並不象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先賢們說的空也好,無也好,並沒有錯。他們所說的空和無並非有無二相其中之一的那個無,而是有無二相兩者之間的無,或者說是空。也可以說是有無二相兩者之間的有。確切地說它應該是非有非無。

為什麼呢?因為說到其表現,如果認為它是有的話,可在人練功的過程中,它即沒有身體上的固定方位,也沒有具體的形象可言。假如說它是無,但它又卻能不斷的使人體產生出種種不可思議之妙。

從另一個方面講,因為人與萬物都同為道的載體,或者說是道的表現。前面已經說過,當先天一落入後天那麼必然會產生出正反兩個方面。所以人做為道的載體,在練功過程中從身心兩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也必然如此。要麼就是有,要麼則是無。其兩者同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無形無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於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現象所蒙蔽,也不要因為無的現象而迷惑。既不要因為有好的感覺而得意,也不要因為有太多壞的感覺而苦惱。因為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現象。因此,在你前進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覺都是過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確的把握尺度,而萬萬不可設立具體的標準。這就是規矩也就是道的法則。在此提示一下,我們通篇所談的,皆是教授大家從身心兩個方面怎麼才能合於道。而至於能不能成為道,那是另一個問題。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開始就說:佛道儒三家與中國傳統武術的內勁所修所練的都屬同一資源,而沒說是同一究竟。

下面,我們將繼續以王薌齋先生的拳學理論為主線,對內家拳進行具體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紀念先父王薌齋的文章中寫到,意拳蘊含著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內容博大精深。沒有較高的學識與修養就無法理解其中之妙。更無法使功夫臻為上乘。

那麼,如何才能將自我融入於宇宙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放大,從而達到渾圓擴大空洞無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呢?唯一的途徑就是習練者必須對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則與原理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也就是王薌齋先生說的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本。那麼什麼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則原理呢?

它就是我們所說的先天一氣。先天一氣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動力。前面已經說過,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王薌齋先生提出的宇宙與人生的原則原理,並不是人類社會的原則原理。也不是自然界的原則原理。而是天與人兩者所共有的原則原理。換句話說,就是產生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什麼。很顯然,道理就是天地人同為道的產物,都是由先天一氣而產生。所以,道的法則也就是天地人共有的法則。也正是我們所要探求與遵循的原則原理。

那麼,怎麼才能不斷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將自己融入於自然之中,從而達到渾圓擴大空洞無我的境界呢?

古人對先天一氣早就做過這樣的描述。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充塞於天地之間。

練拳就是要將人體內部的先天一氣與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氣通過鍛鍊而產生聯繫。其中之關鍵就在於後天意識的轉變。轉變的越徹底,就越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到了這個階段,習拳者才剛剛開始超越自我。而只有做到超越自我,你才能夠做到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所以,中國傳統內家拳能不能練好,完全不在於體質的好壞和身材的大小。孫祿堂先生曾云:苟有氣即能練,天姿不昧既能成。因而,練武首要修德。古語說,厚德載物。試想一個總是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怎麼能夠做到無我呢。難怪佛家把行願擱在第一位。練武也是一樣,後天意識改變不了,先天功能在身體上就不能得以發揮。先天不能在身體上發揮作用,即使你練的是內家拳但實際上早已和內家拳背道而馳了。因為後天之軀是不能融於自然的,更不可能渾圓放大。

在單雙中與不著相一篇中,王薌齋先生說平日練習或是技擊當中須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著相,力亦破體也。蓋雙重之病非專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關節即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於僵死之途。

上述這些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因為就人體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雖然都有連帶關係,但只要是你的身體發生動作,無論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動無不動。只要是你還沒有達到一動無不動的狀態,那麼身體只要稍一動作,那怕是一點細微之力都會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不是單重,就是雙重。形必破體,力必出尖。這是毫無疑問的。其原因就是沒能夠做到統一。這裡說的統一指的是肢體上的統一和精神上的統一。精神上的統一還包括與外界的聯繫。而只有達到神,形,意,氣,力的高度協調統一,才能避免單雙重與著相之弊。

大家注意,這裡說的統一可不是組合。因為神,形,意,氣,力本身就是組合在一起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統一呢?眾所周知,神,形,意,氣,力都是人體的組織或是組織特性。也就是說,是先天一氣在後天載體上的表現。既然如此,那麼想要統一就只能是讓先天功能在人體內部產生作用。使人體的各組織和組織特性從各司其職的狀態,通過運動調整而達到一以貫之的先天狀態。然後,再逐漸的與體外發生聯繫,使先天一氣由體內出露體外。由自身的統一逐步發展到內外的相互統一。從而產生出一動無有不動的高度協調統一狀態。

王薌齋先生說,根據自己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感覺各項力量都由渾圓擴大,空洞無我而產生。然渾圓擴大需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這裡說的細微之稜角並非單指形體而言。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於言行舉止和思想方面都存有太多的稜角。有稜角才會與外界產生矛盾。比如,在練靜功當中。先是在身體方面產生大面積的疼痛感。而後由於功夫的深入疼痛感逐漸消失。但最困難的還是思想上的轉變。比如在你安靜的時候別人打擾了你。人們總是喜歡把過錯推到對方身上。其實,錯誤不在別人,而是由於在你自己的內心當中還存有很強的自我觀念。所以,你總是覺得是別人影響了你。因此古人為什麼說要在鬧市中取靜。這裡說的鬧市並不是指喧鬧的集市。而是指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這個惡劣環境相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看看你是否還能保持於事無心,於心無事的良好心理狀態。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驗證。即使你練功練到雜念變得很細微的時候,那最難克服的一絲雜念,必然是你頭腦當中最為頑固的思想觀念。這就是細微之稜角。它比軀體上的毛病要可怕得多。它不根除,你將永遠也無法做到老子說的流存無礙而不住的無為境界。王薌齋先生說,郭雲深老先生心極虛,而腹極實。所以練拳其實是修心。只要你能虛得下心,那麼不但任何稜角都可以迎刃而解,各項力量也能由此而生了。所以道家講無中生有,無為而無所不為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各項力量來說,雖然名稱各異。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槓桿,輪軸等等。但在實際當中,絕不可單一而論,更不可能單一而練。它們就像人體本身,從外觀上看,卻有上下,左右,前後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統一之後,所謂各項力量實際上都是先天一氣的統一發揮。若單一而論,則又變成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義之拳了。然而,拳論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蕩與精神假象參互而為的說法。其中精神假借這幾個字又當如何解釋呢?所謂精神假想其實是先天功能在人體上的發揮,而使人感受到的無窮無盡的景象。因為任何感受都要通過大腦,所以稱它為精神。而假想其實是根本就沒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腦想像出來的一樣,因而把它稱為假想。如果把這些由先天而產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於文字的話,不論你如何描述總是有掛一漏萬之感。因為文字所能表達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針對包羅萬象的道來說實屬強言。因此後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礙中。把精神假想錯誤的理解成用後天思維去做幻想。而沒把王薌齋先生說的精神方面須切實以為之,且莫流於虛幻的金玉之言認真體會。

自我談了半天如何去掉後天意識。那麼無疑有人會問,既然練拳就是叫人從後天返回到先天。那麼,去掉後天頭腦中的思想意識應為第一要素,既然這樣,那麼王薌齋先生為什麼還要把它稱之為意拳呢?

王薌齋先生說,意為心之動。而欲達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腦。從這句話大家可以知道,王薌齋先生在這句話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腦的後天作用。這樣一來,我們所說的不就和王薌齋先生的理論相互矛盾了嗎。

王薌齋先生還說,人身體的動用可分為兩種,合意之運動與不合意之運動。 合意之運動為有益之運動,不合意之運動為無益之運動。 合意之運動又分為有意運動和自動運動兩種。它們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於需要之運動。 而它們的區別是有意運動是基於心意支配之運動。如果能做到不感覺受意之支配,其運動又無有不合意者,則成為自動運動。這也正是王薌齋先生說的本能。郭雲深老先生說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使見奇就是對本能運動的描述。

那麼要想達到此境界,習練者必須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麼。前面已經說過意是人體大腦的後天意識。然後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於不知存意而意存。那麼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後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麼呢?

王薌齋先生在拳學新論意一篇中寫到,習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檢身,稍覺吃力便要挽回,一動便覺,一覺便轉。久之則歸於自然,全身舒適如無力之人。其氣力方能暢達周身。應運外發,無往而不利。欲望必須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這段文字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無須我們再多做解釋。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檢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兩個方面用力。不要覺得光身體放鬆就行了。據我所知,凡是練內家拳練到一定程度就停滯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後天意識太強。所以往薌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讓我們利用大腦能知能覺的功能,在平日練習中時刻檢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後天意識所汙染。從後天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恢復先天功能的本來面目。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稱之為以幻制幻。

談完了用意,下面,我們來看看在試力當中,往薌齋先生都說了些什麼。

王薌齋先生說試力時要渾身氣力均整,關節靈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滯處。動一處即做全體想。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動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則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於滑於暴。全身原有之渾圓力則不能暢達於體外。

上述文字都是對試力時身體動作方面的要求。不難看出,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先天一氣順利的從體內出露體外。 而先天一氣能否順利的出露體外,關鍵則在於後天形質的改變。也就是能否通過先天一氣在人體內部的運動,使人的形體從後天狀態變為先後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狀態。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說明在形體上還有某些部位沒有改造完畢。仍然處於後天狀態。那莫這些部位就必定會對人體運動造成影響。不是單重,就是雙重,形必破體,力必出尖待後天形體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後,先天一氣會自然的從體內出露體外。就像水滿自溢。王薌齋先生把人體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樹掛寶衣。太極拳則稱之為全體透空,全體無滯。佛家有云:空而靈,虛而妙。這些都是對後天形體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當先天一氣從體內暢達體外之後。對於習拳者來說有一種站在水中的感覺。你後天形質改造得越好,那麼你與自然界溝通得也就越多。在這裡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氣是沒有方向的。當你能與外界溝通之後,所謂體感上的薄厚,粗細,完全是習拳者的後天形體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這裡說的不完善是相對而言的。意思是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這個時候要想進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練習試力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用意體檢自己的周身內外。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千萬不可勉強,徐徐而為之。如此說來,站樁是讓習練者在靜態當中與先天相互融合。而試力是讓習練者在動態中檢查自己的形體是否還能處處與先天相互融合。這個基礎來自於站樁。如果在靜態當中都不能做得相對完美。那麼在動態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說,不論動靜,都要達到先後天的統一才行。王薌齋先生稱之為力歸一。

而形成爭力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達到力歸一。上個段落中說過,當先天一氣出露體外之後,習練者有一種站在水中的感覺。王薌齋先生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空氣遊泳。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站在水中的人,體重會相對變輕。其實體重並沒有變,而是由於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學中,當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氣與自然界相互溝通了之後。也會產生體重變輕的感覺。而只有這樣,你才能逐漸減少單重與雙重之弊端。溝通得越好,你感覺自身的體重也就會越輕。大家都知道,地球對物體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萬有引力的作用。而當你經過合理的鍛鍊使先天一氣遍滿周身,最終暢達於體外的時候。你會與地球還有周邊的物體產生相斥的作用。這是因為萬物雖然名稱與形狀各不相同,但卻同為先天一氣的產物。在它們身上同有先天一氣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學曰:心在內,而理周乎於外。物在外,而理具於心。老子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因此,有很多習練者在試力當中,只要身體稍一動作,便會有相應的阻力產生。這正是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氣出露體外與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氣由於運動產生摩擦出現的一種同性相斥的作用。而這種相斥作用只有在後天形體改造到全體無滯全體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實際中產生效應。否則,只能是一種片面的表象而流於虛幻了。所以說,所謂爭力是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氣與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氣在運動中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相斥之力。這種相斥之力在習練者具備了發揮先天功能的條件下是自然產生的。不需要大腦的指揮。如果把這種相斥之力作用在技擊當中,就會產生一觸即發的效果。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先天功能發揮得越徹底,那麼在技擊當中,習練者的肢體動作的幅度也就會越小。最後直到微動或不動的時候也能產生出相應的效果。這不正是王薌齋先生說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的道理所在嗎!

當習練者具備了全體無滯,全體透空的基礎之後。根據在拳論中所說的在十字當中求生活的原則。習練者可在試力當中逐步練習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從一個中心點異向發出,想等相乘。因為只有這樣,發力才能沒有方向,形才不會破體,力才不會出尖。最後直到全體各部無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後百般之二爭力。也就是無數個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體內外形成一個立體的園。使對方毫無縫隙可乘。王薌齋先生把這種狀態稱之為渾圓,或叫做力歸一。至此,習拳者在技擊當中可謂之得其環中而能以應無窮了。由此大家就不難明白,王薌齋先生為什麼在大成拳論自衛一篇中說:學者於打法一道,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故平時應加以研究。至於提打,鉤打,按打,掛打等等,終是下乘功夫,聰明智慧者,則無需習此。

太極,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後天有形之驅,通過合理的鍛鍊,補足先天之元氣,復歸乾健之體的學術。那麼,何為合理之鍛鍊呢?合理的理又是什麼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經說過,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謂氣無二氣,理無二理。我們練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萬物同為先天一氣所生,而我們所要練的就是將後天意識轉化成先天狀態。也就是一的狀態。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等等。但無論你練的是那一門拳法,形式的繁簡併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後天返先天的道理。而這三種拳術的拳法也正是根據後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編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據十二種動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這十二種動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萬物都是先天一氣變化而來。所以說這十二種動物雖然名稱與外形各不相同,但卻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誠是至誠之道,只有空洞無我才能達到至誠。才能格十二形乃至於萬形而求得天地萬物之理。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拿形意拳來說,學者最好於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選一個式子來練習。練時決不可用力,心中須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時刻注意自己的動作,是否合於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則。比如在動作的過程中,身體的各部位那兒僵,那兒緊,那兒不順暢。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時動作一定要慢,要緩,以便於觀察,也就是自檢。如此這般一遍一遍的練去,最後直至身體動作無論快慢,都能在鬆弛的狀態下處處相合。順暢而沒有滯點。在這個階段的練習過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為關鍵。倘若身體一用拙力,心裡一急一燥,那無疑就和內家拳的法則背道而馳了。用功的結果只會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內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於實際當中毫無意義可言。

可這麼做無疑有人會問,郭雲深老先生明明說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之分啊。而你說明勁不能用勁去練,那又該如何呢?郭雲深老先生說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實是想告訴後學者,形意拳和其它內家拳在內勁上有三個不同的表現層次。而並不是讓你真的使勁去練。

郭老在論形意拳明勁一篇中說到:明勁者,即煉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所以體質不堅,故發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氣血用事。故氣血盛行,正氣衰弱,以至於身體筋骨不能健壯。而明勁易骨之道則是將人身散亂之氣收納於內,練至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畢矣。正所謂六陽純全,剛健之體是也。注意,這裡說的六陽純全正是後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為什麼在第三部分的開頭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中卦爻的變化來給大家予以說明,人是怎麼從先天落入後天,又如何運用順逆之理從後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說,形意拳其實是讓習拳者通過站樁或拳法的鍛鍊,使身體在練習中聽從心意的指揮。這裡說的心意不是後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聽從先天真意的目的是為了去除後天的拙力和內心的欲望。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不斷練習,最終達到身體動作無論動靜,無不與先天之真意相合,內外如一,渾然一體。從而達到先後天合一的最終目的。

而要跟大家說明的是,在內家拳這三個階段當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明勁階段,習拳者的大小關節都要打開。周身的關節都打開了,身體動作才能做到無一處不合,發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閭和胯最為關鍵。在第一部分已經說過,此處為一身之根節,如果打不開,人體上,中,下三節就不能統一。發力就會脫節,所發之力非整體而是局部。問題還不光如此。關節不開,周身不能統一。不僅僅是造成習拳者在發力時,勁力不能由腳跟起,通過腿,腰,肩,臂最終達於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習拳者在技擊當中與對方所發之力產生硬碰硬的頂撞。

武術散手的確是力與力的碰撞。那麼雙方誰力大誰就佔便宜。這叫做以力降十會。但由此而產生出的諸多變化,也可以用來以巧破千斤。這樣一來,敵我雙方在打鬥中必將你來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懸殊和技術動作的快慢來取勝對手。因此,體能的好壞無疑也就成為了能否勝出的重要條件之一。王薌齋先生把這種打鬥形式稱之為抵抗之變相。因為在這種形式的打鬥當中,即使運動雙方能夠做到在顧的同時去打。而實際上也只不過是肢體的分工合作而已。若從整體觀的角度來說還是二而不是一。

而中國傳統內家拳在技擊當中有其非常獨特的內涵。在上一個段落中已經說過,做為內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節節貫通,節節貫穿。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做到來力不受,在此同時,還要做到去力無阻。這也就是內家拳為什麼能夠做到硬打硬進沒遮攔的道理所在。倘若敵我雙方力一接觸便產生頂力而受制於對手的話,那麼就只能是靠運動身體的其它部位來攻擊或化解了。所以說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麼,什麼是來力不受和去力無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經說過,具備了這層功夫的習練者,在技擊當中一定要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來搶佔對手的重心。記住,在進攻當中雙手一定要護住自己的頭胸部,防止對手突然襲擊。如果對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頭胸部發起攻擊的話。我雙手一定要打顧合一。在顧的同時直取對方的中線,這叫做逼迫式打法。給對手造成一種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覺,逼迫對手出力還擊。只要對手使出半數的力量,那麼他的重心就會暴露無疑,身體也就會自動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於此。在對手與我的肢體任何部位發生碰撞的同時,對手發出的力量會經我的肢體收於脊背,經腰部下到尾閭。由尾閭的自動運動而使其來力化為烏有。在此同時,我的力量卻從腳底經脊背而達於雙臂,發於指尖,直搗對手的重心。以此來破壞對手的身體平衡,產生拔根的現象。當然,這裡還包括神氣的運動,也就是神氣要比對方足。否則,很容易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所以,王薌齋先生說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無論是形體的貫通還是神氣的薄厚,習練者必須在平日的練習中。於身心都不用力的狀態下長此以往的刻苦鍛鍊才能有所收穫。否則,未亦有得。八卦,太極,包括其它內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麼學者就必須先要對八卦進行了解。在遠古時代,古人通過對宇宙萬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統一分成八類。分別用八個不同的符號代表,它們是乾,坤,坎,離,震,兌,艮。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產生都是層層分化而成的。由簡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萬物。古人把這種天地萬物演化的過程稱之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說,八卦是取相於萬物。因此說它是遠取諸物,而對於近取諸身的道理則在於,人體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體四肢各部位併合之數正好與六十四卦之數相合。由此說來。天地萬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於內。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於拳術,無論有多少形多少式,習練者只要把握好宇宙萬物之總綱。從後天轉化成先天,從有為而至無為。那麼天地萬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為我所用。至於拳術之精微,雖有無窮之變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太極拳由陰陽變化之理推演而成。從形式上雖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則在於捨己從人之道。拳論曰: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老子曰:為欲取之,必固與之。但是要想能從人,習練者必須先練得周身一家。動作時全體俱要相隨,稍有不相隨處,身體便會散亂。所以習練者於平日練習拳架,一動便要問自己周身內外是否能處處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練得全體一致,此時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勁之大小,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彼勁稍一出尖,我不用動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穩自會跌出。此時,我也可乘機而入,借彼之力,發力將彼跌出。但要想練得周身一家,無有不合之處。就必須合著理法去鍛鍊。使自身由後天轉變為先天,將自己融入於虛無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極拳之妙。

老師的話 :

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結晶。它與其它國粹一樣。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我們心領神會的大學問。 在教學上,需要學生與老師心心相應。當老師的要對學生體貼入微的細心觀察,做學生的對老師的要求要耐下心來反覆體會。像這樣多少年下來,才有可能培養出幾個好學生。所以在過去,師徒之間親如父子那是沒錯的。

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幹什麼都要求效率。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內掌握一門技藝。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裡面,像武術,國畫,書法,京戲這些國粹,沒有一樣是不吃功夫的。這就造成了這些傳統文化在傳承上的困難。因為它們是決不可能象其它學科那樣多少人聚在一起上大課,按著編排好的教程按部就班去學就行的。做為學生,就更不要指望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速成。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從入門的那天起,老師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一定是因人而異的。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內家功夫已經是奄奄一息。因為現在市面上這些所謂練內家拳的早已是面目全非。若再沒人極力挽救的話,我們的子孫們,以後就只能是在武俠小說和影片裡把內家功夫當神話瞧了。

我們家世代相傳的這門武功向來是不傳外姓的。到了我這一代,若在技藝上和祖輩們相比,已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再按照祖宗的規矩這樣繼續下去的話,恐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與其讓它自生自滅,還不如把它留給真正喜歡它,熱愛它的人們。雖然這樣做違背了先輩的遺訓,但我個人認為,傳統武術這支奇豔不應該為個人所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應屬全人類所有。如果此舉真的能讓它重放異彩的話。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應感到欣慰才是。

幾年前我遇到幾個北京的小友,也算是機緣巧合吧。我見他們心地善良,為人淳樸。就把本門功夫和多年來我個人的練功經驗傳一一傳授給了他們。在此,我要告誡各位,中國正宗的傳統武學,在去病健身,延年益壽這方面的功效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只是現在的人人心都太浮躁,耐不住寂寞。其實只要功夫做對了,哪怕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來練習,都會讓你受益無窮。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來。只可惜現在的練家子大多都沒上道。所以收效甚微。希望大家能認真的閱讀文章的一二三部分,這些都是我口述學生們整理的。這次在網上發表的只是梗概,要想進一步了解還需大家能靜下心來聚在一起體會交流。我的這幾個學生在內家功夫的修煉上已初見成效,相信給大家充當個指路牌,幫助大家認清什麼才是內家功夫,內家功夫在健身,技擊等等一些問題上做個入門的見證是沒有問題的。年輕人有熱情,有闖勁。至於能否象我預想的那樣,在幾年之內通過交流讓一批有識之士走上內家功夫的正途,就要看他們的造化了。最後,希望廣大武術愛好者都能盡己所能給予支持和幫助。只有這樣,中華武術才會有新的希望!

武術界向以拜師儀式繁瑣、師徒名份極嚴,著稱於世。以楊氏太極拳解放前的規矩而言,要想成師門正式弟子,須經過師父的反覆考驗,符合條件得到認可後,經人介紹,本人寫拜師帖,舉行拜師儀式,向師父、師伯、師叔行過三拜九叩禮,師父及兩名以上見證人在拜帖上簽字等一系列手續後,方能進入師門,成為師父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進入師門的入室弟子,稱為大師兄,亦稱開山弟子;最後進入師門的入室弟子,稱為小師弟,亦稱關門弟子。未經過上述程序,向師父學過拳技且功夫較好,得到師父承認的,也是師門弟子,但只能稱作記名弟子,不能稱為入室弟子。不是入室弟子,也不是記名弟子,只是同師父學過拳技,稱為學員、學生或學徒。

相關焦點

  • 怎樣練好傳統武術
    武術難練,傳統武術更難練。怎樣練好傳統武術一直是困擾廣大武術愛好者的一大難題。現結合本人多年習練傳統武術的經歷來談一談體會。練好傳統武術定要有一個引路人 武術是是一門學問,不單是是形體動作,還有很強的技術性,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要想深入學習研究有所成就,初學乍練者很難找到頭緒。
  • 為練傳統武術者進言
    目前,以太極拳,大成拳為代表的鬆柔武術泛濫成災,所謂的內功神意氣到處都是。連初學的人都到處問你是內家外家,好像一練了內家就很高級似的。可是內功普及的今天,與無比保守的過去相比,傳統高手是多了還是少了呢?又有那個傳統門派能夠象散打那樣大幅度的培養人才呢?
  • 對傳統武術的一點點的理解。
    競技格鬥和非表演性傳統武術是有很大區別的。競技格鬥是以在臺上、在規則中打點得分、打暈為終極目的去訓練。它在訓練中挫磨的是一些點到為止的技術,和以耗費體力來增強耐力和抵抗力為目的訓練。而真正的傳統武術訓練的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對手失去戰鬥力,或者是用最小的動作和體力去最大程度地傷害、牽制、打擊甚至擊殺對手。
  • 傳統武術要練多久才能實戰?
    傳統武術,比如說像詠春拳這樣的拳術,要練習多久才能打,也就是能搏鬥?這是很多準備踏入武術殿堂的愛好者心中的困惑。 既然是傳統武術,她必然是有傳統的東西蘊含其中,傳統的習練方法,傳統的習練器械,傳的套路模式,乃至蘊藏傳統的文化底蘊。所以,她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速成。
  • 傳統武術真的不堪一擊嗎?
    傳統武術是軍營遺技,這個張安邦已經在多個平臺不斷去講了,古代解甲歸田的士兵,把軍營搏殺帶回民間,一來組織村民抵禦土匪,或鄰村資源相爭;二來跑江湖混飯吃,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其實還有綠林拳法,也就是江湖打法或黑道拳法,刀口上混飯吃的亡命之徒,這些都是傳統武術最初的原始功效。最初絕對都是冷兵為主,後來才逐步徒手化,或徒手為冷兵服務。
  • 傳統武術練功法
    武術技擊術,是一項激烈的較力、較技、鬥智鬥勇的對抗性運動,它要求習練者有較全面的身體素質和特需的功力。只有基本功紮實,進攻動作才具有威脅性,才能有效地抵擋住對手快速有力的進攻,保護自己,戰勝敵人。因此、要練好武術技擊術,就一定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
  • 練拳擊時想到了健身還是傳統武術有優勢!
    一年前在健身廣場旁的小樹林裡,跟一群武術愛好者玩在了一起。練什麼武術?水平怎麼樣?這些都無關緊要!最主要的就是大家湊在一起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閒談解悶,時不時聚在一起喝點小酒而已!這是在溼地公園裡的健身廣場,平常人也不少。
  • 傳武與現代搏擊,邱建良竟也練過傳統武術?
    傳武與現代搏擊,邱建良竟也練過傳統武術?眾所周知,邱建良是中國現代自由搏擊的領軍人物,更是排名世界第一的搏擊高手,近日,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視頻,他在視頻裡戴著口罩大展自己的拳腳功夫,不過並不是自由搏擊的一些套路,而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些招式,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邱建良竟然也練習傳統武術?
  • 傳統武術中肩胯勁的秘密
    練習傳統武術中肩與胯是兩個相互作用的大關節,離開了它們的相互作用,身體的螺旋勁,擰勁,也就無從談起。從肩胯的功能來講,可以擰轉,可以裹肩裹胯,也可以上下摺疊。肩扣了,就能夠帶動背,胯曲了(尾閭前翻)可以拉起脊椎,兩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張大弓。所以,胯肩除了形成擰勁以外,更主要的,也是背弓勁力的來源。
  •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實際上,至今一些傳統武術中,還保留著大量具有巨大殺傷力和攻擊力的非競技性殺招。比如形意拳,燕、鷂二形中的襲襠,猴形中的插眼;螳螂拳中兩大必練技法,反擁手戳臉,撩陰腿踢襠;猴拳五技法有抓、打、刁、拿、揚,其中的「揚」居然是拋撒塵土迷人眼睛。
  • 傳統武術為啥不上擂臺實戰,是不敢,還是不能?
    一些對傳統武術的實戰能力表示懷疑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既然武術很厲害,為什麼不去擂臺上證明呢?這種話其實非常可笑,好像上擂臺成了練武術的終極目標,在擂臺上奪魁就是練武人的至高追求了。說這種話的人可以肯定,他們不僅從來沒練過武術,而且一點常識都不懂。
  • 練氣對傳統武術的影響!傳統易筋經秘籍動態圖示
    然而無論是在真正的武術秘籍中,還是走訪傳統武術家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內功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卻不會發現像小說、電視劇中的那樣,能夠飛天入地。 就是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對人體內在的精、氣、神的鍛鍊,對臟腑、經脈等等的修煉,用來達到精神足壯,五臟堅實的地步。 健身氣功已經被我國定為第六十二個正式的體育項目。武術中,練功夫必須要以練「內壯功」為基礎,內壯功的練習之法就是通過對呼吸的調整、對身體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以此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 為什麼傳統武術打不過自由搏擊?
    搏擊訓練第三點,我不貶低傳統武術,但我承認其缺點所在,我自己也練過散打,也練過對戰,知道其中的利害所在,我對武術、搏擊充滿敬畏之心。我不否認傳統武術的實戰性,我只否認我自己的訓練方式不具備實戰的可能性。如果說防身的話,還可以,對付一些沒有習過武的人自覺的還是可以的,畢竟我也練過搏擊,也從不放棄基本功的訓練,偶爾還打打實戰,我還是有一定的實戰能力的。
  • 中國武術下盤功夫怎麼練?說說傳統武術的基礎功夫習練
    中國的武術,是獨一無二的。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習練方法都是不同的。幾千年來,習練的方法都是如此,如果要問我,有什麼科學道理,我也答不出來。氣血經脈,都是科學也解釋不出來的。小編講的是中華武術,對於武術,我是尊重的,所以我也沒法按照您能理解的西方拳擊理論來解釋武術。
  • 零基礎能學好武術嗎?——傳統武術100問
    大家好,為了幫助朋友們更好的理解傳統武術和學習傳統武術,我們推出了新的專輯——傳統武術100問。歡迎您留言提出問題(關注才能留言哦),我們將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納入專輯,並盡所能為大家提供詳細解答。
  • 中國傳統武術和現代武術有什麼區別?
    傳統武術的名氣越來越大,武術的精髓在於,練習現代武術的人往往用「」字來踩傳統武術,可以打「」字,「XX大師」的消息和對抗KO的玩家越來越受歡迎現代武術是近代國外流傳下來的一種現代武術。因為有目標和戒指的練習,很多人認為它可以用來保護自己。
  • 中國傳統武術的巔峰
    ,讓武術界人士和普通民眾開始反思甚至傳統武術的實力。這看上去很神奇,但是薛顛練到了。更讓我讚嘆的是他創作並公開出版的武學書籍中的關於武與道的闡述。道統相續,再攀高峰薛顛的貢獻在於將中國一脈相承的關於「道」的理解與武術結合,並親身實踐,並取得成就。他代表的是最後的武林,也是中國道統的延續。在國難之時,也秉承中國國代武士文人的心憂天下的情懷,試圖通過武術強壯國民,抵禦外侮。於是教學收徒,更是著書立說,將其武術公之於眾。
  • 客觀認識傳統武術的實戰技術
    傳統武術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了,而今天的人們一談到武術就直奔主題,那就是能不能打,能不能實戰。不能實戰的傳統武術就如同廣場舞一樣,叫「舞蹈」。其實如果一味這樣去看待傳統武術,那麼也是不全面的,至於說傳統武術能不能實戰,這取決於練習傳統武術的人。
  • 傳統武術的起源及其發展
    傳統武術源遠流長,它起源於我們的祖先與野曾的搏鬥和人類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到了原始部落戰爭時期開始快速發展,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群雄逐鹿、硝煙四起,戰爭連年,此時使武術達到到了巔峰。各種拳法、腿法和刀槍棍棒,招招都是殺人技,沒有半點的花架子。
  • 傳統武術真的不能實戰麼?
    最近幾年裡,江湖中有許多的討論,傳統武術能不能實戰?這是一個無論是網絡還是在線下,被很多人關注和探討的熱門話題。有時在線下和許多民間武者共同交流時,談論最多的也是傳武到底能不能實戰,傳統武術與搏擊到底哪個的實戰性最強?探討歸探討,我們還是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地考慮中國傳統武術究竟是什麼?真的不能實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