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冒名頂替上大學的醜聞直到現在才爆雷?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內幕來了:為什麼冒名頂替上大學的醜聞直到現在才爆雷)

冒名頂替上大學的醜聞,近日不斷在輿論場發酵,老胡因為寫了兩篇網文,收到很多反饋,尤其是有些大學老師的反饋,他們給我講了自己了解的更多情況。老胡把新了解到的信息如實寫出來,僅供大家參考。

高考是維護社會公平、保持階層流動的一項根本制度,而山東省從2002年至2009年的在讀大學生中查出242名冒名頂替者,很讓人震動,人們還會聯想,這不會是山東特有的情況,那些年裡它在其他省份大概也存在。然而為什麼這麼多年實際爆出的冒名頂替上大學醜聞卻不多,很多案件能夠在民間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掩蓋住呢?

高考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關口之一。人們都對自己的高考成績和錄取情況密切關注,一旦被欺負了,即使是老百姓也不是好惹的。但為何一些人「忍氣吞聲」了呢?網際網路已經存在多年,它的上面爆過無數雷,但是冒名頂替上大學這麼敏感的事情直到現在才讓網際網路集中揪住,這也頗令人意外。

老胡接下來就要講一講我了解到的「內幕」。那些醜聞能夠被長期掩蓋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們絕大部分是在被頂替者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各種利益訴求驅動了那些違法行為的發生。而且它們通常都變成了交易。

具體說來,第一種情況是這樣的:各地會存在少數考生,針對他們的錄取工作已經完成,但他們因為填寫了相應志願或者表達了服從調劑而被錄取到一個學校後出現了反悔,想要拒絕入學,來年復讀再考。 而在當年,這樣的反悔在一些地方一度是不允許的,反悔的考生第二年不得參加高考。另外一些學校只招應屆生。於是個別考生的家長想出偽造孩子身份的歪點子,並且讓別的考生頂替自己的孩子進入錄取學校上學。

十幾年前,中國的戶籍管理沒有達到現在的水平,改變個人身份信息在有的地方能夠走後門做到,從而使冒名頂替上大學找到了技術性漏洞。

第二種情形是,少數考生在高考被錄取後出於其他原因放棄入學。有的是有了入伍參軍的機會,還有的得到了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於是決定放棄上大學。這種情況一般是考上的學校也不太好,家裡覺得上那個大學也沒多大意思。另外還有一些考生就是因為家裡經濟困難被迫棄學。

每年都有少數考生被錄取後不去報到的情況,而這當中有少數放棄入學的考生被冒名頂替者截留住了,後者家庭與前者達成了某種交易,並且在對方配合下完成了後續身份篡改的全過程。

第三種情況就是大家最痛恨的情形,即冒名頂替者的家長利用錢或權在被頂替者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竊取了對方的成績,隱蔽幫著自己的孩子冒名頂替上大學,這是對被頂替者人生前途的真正劫掠。

不過知情者都告訴老胡,這樣的案例是冒名頂替現象中最小的部分,因為冒名頂替是一個比較長的操作鏈條,沒有被頂替者的配合,成本太高,很容易敗露,而且要冒遭到法律嚴懲的極高風險。

了解了這三類基本情形,老胡很是感慨。首先我想說,這當中沒有一種情形是可以被法治社會接受的,它們都是對中國社會引以為傲的高考制度的侵蝕,都必須受到嚴厲的治理。

二是雖然看來大部分冒名頂替案都是雙方知情的交易,但其中的很多情形,尤其是第二類情況中的大多數並非在倫理和社會學意義上是公平的。可以想見,因為種種原因主動放棄被錄取的那些孩子,他們中一部分人的家庭境遇在社會上是處在比較弱勢位置的。表面的「公平交易」折射的仍然是當時條件下的社會不公平。

老胡還有一個感慨,那就是中國的公平建設以及各種涉及百姓權利的社會建設都是一步步走過來,逐漸完善的。迄今被曝光的冒名頂替案都發生在十幾年前,甚至更久遠,因為當時高考制度本身雖然很剛性,但是圍繞著它的周邊治理環境存在漏洞,從而被少數人利用了。而且當時網際網路不發達,不法者被曝光的機率比較低,風險成本小。

今天隨著戶籍管理的全國聯網和各種防偽技術的使用,相信像十幾年前那樣篡改身份、偽裝成另外一個人上大學,並且在畢業後繼續偽裝下去,已經很難做到了。不過社會上衝擊高考防線的各種企圖並非煙消雲散了。仝卓2013年高考,將自己的復讀生身份改成應屆生,就是一個有警示意義的信息。

最後老胡想說,高考對於維護社會公平的基礎意義在我們這個發展不均衡的超大國家裡要多重要有多重要。應當說,它總體上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每一年都有大量寒門學子通過高考敲開了改變命運之門,它成了窮人家孩子最為仰賴的重置起跑線的一次機會。

我不認為新近爆出的這些冒名頂替上大學案會衝擊人們對高考制度的基本信賴,然而每一起醜聞又都是警鐘,我們沒有權力對它們置若罔聞。對任何侵蝕高考公平線的企圖都須零容忍,窮追猛打,這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共同態度。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兩年」242人涉冒名頂替上大學?山東這是「膽肥了」?
    冒名頂替者獲得學歷的時間為2002-2009年。清查結果已通知涉事學生,也沒有收到異議反饋。相關記者梳理發現,涉事的14所高校中,不乏知名高校,如中國海洋大學,有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人們關注冒名頂替上學,還是從前幾天山東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假如這件事情沒有暴露出來估計還不會走入公眾的視野。那麼這個冒名頂替的概念,可能還停留在科舉時代了。在這裡我們要明白一點的是,這些事情的發生其實是在紙質管理的階段。現在信息電子化了,被頂替的可能降低了很多。
  • 大家如何看待學生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問題?
    拔出蘿蔔帶出泥,一個農村農戶大學名額被冒名頂替牽扯出來一批農村孩子被冒名頂替的醜聞。農村大學生被冒名頂替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潛規則」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東北農業觀察出品在二十幾年前上大學時真的可以改變命運的一件大事,那時候的大學生可是很稀缺的,同樣那時候的大學生也同樣要求嚴格。一般人沒點本事還真就上不了好一點的大學,甚至根本就上不了大學。
  • 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學渣也能順利畢業,現在大學教育的水分究竟有多大?
    那個半路攔截錄取通知書冒名頂替陳春秀去山東理工大學報到上學的陳豔平,高考成績是276分,比專科錄取分數線低了243分。這麼差的高考成績,就算她進了大學,她能跟得上大學的課業學習嗎?可是她居然也順利畢業了。是她進了大學後發憤學習了,還是大學太好混了?
  • 為什麼那麼多人冒名頂替上大學?
    最近山東爆出242起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除了爆出這些之外,山東教育局還在嚴查此事。最終會有多少人被查出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至於說為何會有這麼多人冒名頂替上大學,這個毫無疑問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了。因為想要找一個體面的工作,都是需要有學歷的。可是,自己很笨根本就考不上,在這種情況下,還想要一個學歷,好像除了冒名頂替,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吧。
  • 山東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原因是什麼?期待全國開展「普查」工作!
    2004年,以理科546分考上山東理工大學的陳秀春,被一個高考成績僅僅303分的文科生給頂替上了大學,直到今年5月,被頂替者陳秀春通過學信網才發現這個真相。從山東教育廳在全省範圍內系統開展高等教育學歷清查工作以來,累計已經查出242名冒名頂替者,涉及的高校達到14所之多,且其中包括中國海洋大學這樣的985大學。頂替上大學在山東一地出現之多,讓人驚訝。為什麼山東會出現這麼多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條原因。
  • 農家女被冒名頂替是怎麼回事 山東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梳理
    2004年夏天,20歲的陳春秀參加高考,成績過了專科線,報了三個志願,但這一年直到天氣轉涼,她都沒有接到錄取通知書。隨後,她抱著落榜的遺憾外出打工去了。15年後,她已成家,家境好轉,又重拾夢想參加了成人高考,考入曲阜師範大學。直到今年辦理學籍,她才發現,學籍系統裡有她當年的錄取信息。
  • 冒名頂替上大學有多「難」?現在高考還會有這種情況嗎
    臨近高考,關於高考的各種「黑料」新聞層出不窮,仝卓偽造應屆生身份事件剛剛有了處理結果,又爆出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高考關乎考生命運,被冒名頂替可以說是影響巨大,雖然最終會有處理結果,但是十幾年的記憶是抹不掉的,逝去的學習機會想再撿起來卻幾乎不可能。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 1 「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回顧 今年6月,山東「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 誰再冒名頂替上大學,三年刑期在等他
    據「新華視點」等媒體報導,一些地方出現的教育招考冒名頂替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對此作出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這樣能徹底遏制住冒名頂替案發生嗎?
    只是令她沒想到的是,在學信網上查詢學籍信息時,竟意外地發現自己已經「上過一次大學」了。至此,一段塵封了16年的冒名頂替案逐漸浮出水面。事件被曝光之後,立即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無數人為農家女陳春秀鳴不平,同時也憤怒於冒名頂替者的可恥行為。要是沒有冒名頂替者,陳春秀或許會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 「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發的思考
    十年寒窗,高考對許多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通過個人努力改寫命運的重要時機,但有些人卻通過違法操作甚至犯罪行為,冒名頂替將他人多年求學考取的升學機會暗中竊取。近期,關於苟晶「反映連續兩年被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山東省紀委監委、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等部門單位與當地有關單位一起對調查核實的結果進行了通報,根據調查情況,依規依紀依法對有關人員作出了處理,涉嫌犯罪問題的已由偵查機關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近年來,媒體報導披露的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屢見不鮮。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高考生千萬注意這幾點……
    01 「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回顧 今年6月,山東「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然而,在信息填報時她才發現,「陳秋媛」已經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過,並順利畢業,只是學信網上的「陳秋媛」,照片欄上是另外一個陌生女孩的頭像。 原來,在16年前,她被另外一個「陳秋媛」冒名頂替上了大學。出身於貧困農家、以為自己落榜的陳秋媛命運從此發生改變,收拾行囊,踏上了漫長的打工生涯。
  • 冒名頂替上大學,為什麼16年後才發現?父母的教育觀念影響太大
    山東冠縣的陳春秀,因為16年前被假冒頂替被一所大學錄取,成為了新聞人物。在山東,高考難度大,分數高,這種事件不在少數。此類事件的發生通常是由兩個因素引起的。陳春秀就是這種情況,她的成績只比當地大學的本科生低3分,但比大專線高27分。其次,學生家庭中的貧富差距很大,在貧困地區,大學學費仍然被認為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在某些地方和家庭中存在性別歧視,支持男生讀書,女大學生上學難。這種情況在山東更為明顯。
  • 冒名頂替窮孩子上大學者上熱搜,稱舅媽辦理已去世
    01農家女被人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有了新的消息,而且上了微博的熱搜排名第二。沒錯,出生貧窮農家的女孩陳春秀,16年前,有人冒名頂替了她,上了本該是她上的大學。作為窮人家的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樣被偷走了。
  • 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 被頂替的人生該如何維權?
    事件回顧「如果可以,我想重新上大學。」今年5月,山東冠縣幼兒園老師陳某在學信網上查詢學籍信息時,意外發現自己16年前已經上過一次大學。陳某16年前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經媒體報導,立即引發軒然大波。目前,冒名頂替者陳某某的學歷已被註銷,並且已被其所在的街道辦解聘。農家女原本有機會用高考的機會改變命運,如今卻因為被人頂替只能早早出身社會,她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你支持嗎?
    近年來,各地有關「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新聞事件那是頻頻的出現,一系列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而近日,網傳「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的帖子,又在網絡上引發了廣大網民的熱議。網友甲留言說:支持入刑!強力維護祖國教育公平的基石!維護弱者的受教育權!絲毫不能馬虎!
  • 冒名頂替上大學,工作後的工資和社保算誰的?
    高中畢業16年後,陳春秀被她人頂替上大學的事情在網上發酵。如今看到的只是頂替者的學籍被註銷,工作被停職,其他相關「誤操作」的部門或單位還沒有任何消息。 對於這名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女士,人們一直在關注,也在好奇,她畢業工作後的工資和社保該如何處理。
  • 熊丙奇:「冒名頂替上大學」,更需查清背後利益鏈如何運作
    毫無疑問,陳某某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的行為,不但改變了他人的人生,是對被冒用者合法權利的侵犯,更是對高考招生錄取秩序的踐踏與破壞。但除了譴責冒名頂替者本人,此事還有更多內容需要釐清。根據常識可以推斷,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需要獲得他人的學籍檔案信息和被錄取信息,並拿著被冒用者的檔案去高校報到,而高校也要對學生的身份進行嚴格審核。因此,要運作成功冒名頂替上大學這件事,絕不可能由冒名者一個人搞定,涉事的應當也包括被冒用者所在高中、當地招生辦、戶籍管理部門、高校招生與學生管理部門等。
  • 冒名頂替上大學觸犯哪些法律?聽聽律師怎麼說!
    這個需要從冒名頂替上學的整個過程來判斷,一方面,從刑事責任上講,冒名者有可能參與涉及偽造或變造身份證、戶籍,冒名者可能涉嫌偽造、變造、買賣身份證件罪。此外,從民事責任上講,冒名者冒用了他人的身份信息,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侵犯了被冒名者的受教育權、姓名權,冒名者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2.在冒名頂替過程中,提供協助的「幫兇」可能受到什麼樣的法律懲處?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 引發熱議專家呼籲
    任何在高考中徇私舞弊的做法,都是對教育公平的侮辱與挑釁●進入公眾視野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其實只是冒名頂替上大學違法運作的冰山一角。隨著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隱藏在部分民辦高校的冒名頂替黑幕將不斷浮出水面●冒名頂替侵害的不僅是被頂替者的個人利益,更是教育公平這塊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