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和偉大復興史論:政府與市場關係視角》系列80(1985年7月)
1985年歌曲《龍的傳人》
1985年7月20日,西藏大學在拉薩成立。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5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工資調節稅暫行規定》,這對於促進國營企業職工工資制度改革,有計劃地逐步地提高職工的工資水平,從宏觀上合理地控制消費基金的增長速度,意義明顯。此外,本月還推出了一些重要法規和改革舉措,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轉發《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國務院批准《關於試辦博士後流動站的報告》;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國務院決定1985年年內全國開展稅收大檢查;中國科學院決定設立青年科學基金等。
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工資調節稅暫行規定》。(1985年7月3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國家科委、原教育部、中國科學院《關於試辦博士後流動站的報告》。中國博士後制度正式誕生。(1985年7月5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轉發《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1985年7月11日)
勞動人事部等部門印發《國營企業工資改革試行辦法》的通知。(1985年7月13日)
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1985年7月27日)
中國聯合國協會在北京成立。(1985年7月17日)
中國科學院決定設立青年科學基金。(1985年7月24日)
國務院決定今年內全國開展稅收大檢查。(1985年7月24日)
《中國社會科學》刊發厲以寧《試論我國現階段金融手段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的文章。文章認為,當前由於利息率變動對儲蓄變動的影響較大,因此可以採取調整存款利息率的方式來影響消費與儲蓄之間的比例;但考慮到消費基金總量的增長可能來自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量的增長,這樣,存款利息率對消費基金總量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要控制消費基金,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控制仍然是主要的金融手段。(1985年7月10日)
鄧小平在聽取中央負責人匯報經濟情況時指出: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10年和下世紀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後的持續發展。物價改革是個很大的難關,但這個關非過不可。今後即使出現風波,甚至出現大的風波,改革也必須堅持。(1985年7月11日)
《農業經濟問題》刊發杜潤生《聯產承包製與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的文章。文章認為,目前正在廣泛談論的新的技術革命,農業科學化、工程化,這為農業的分散經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它將為農業開闢一個現在還難以預料的嶄新局面。農業實行專業化的家庭經營,再加上微型電子計算機和生物工程,將會大有前途。可以預料,有了新的技術革命,家庭經營作為合作經濟的細胞長期存在下去的可能性將更大了。(1985年7月30日)
《經濟研究》刊發周升業《金融體制改革的任務和中心環節》的文章。文章提出,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必然引起金融活動的深刻變化;搞活金融是金融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在搞活金融的同時,注意加強金融宏觀調節。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文章認為,銀行信用仍然是金融領域的主導形式,要搞活金融,就應把這主體部分發動起來,其中心環節則在增強地方專業銀行的活力。(1985年7月30日)
郵電部決定挖潛改造,三年增加長途電話幹線一萬條。(1985年7月4日)
1985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比1984年同期增長25.9%。(1985年7月29日)
【推動國營企業工資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所有制結構單一,國家對國營企業的工資分配管得很嚴,造成國營單位的工資制度趨同、工資調整同步進行的格局。從1985年開始,我國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是國營企業改革。1985年初,《國務院關於國營企業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下發,提出在國營大中型企業中實行職工工資總額同企業經濟效益按比例浮動,即工效掛鈎模式。工資工效掛鈎模式是我國企業工資改革的重要方式,初步實現了國營企業職工工資制度同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脫鉤,對促進國營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和調動國營企業職工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1985年7月3日,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工資調節稅暫行規定》,規定企業為納稅義務人,企業當年增發的工資總額超過國家核定的上年工資總額7%以上的部分計徵工資調節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這對於促進國營企業職工工資制度改革,有計劃地逐步地提高職工的工資水平,從宏觀上合理地控制消費基金的增長速度,意義顯著。
【改革需進一步解放思想】當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後,改革的「疲勞症」已出現,改革的動力在減弱,對改革的質疑在增加,但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而且改革的難度在增加,因為容易改的大都提前改了,留下的都是「硬骨頭」。改革毫無疑問已進入到「深水區」。這時,特別需要在認真總結改革四十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展新一輪思想解放,以重新凝聚改革的共識,形成改革的動力。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在多種場合一再強調要繼續解放思想,地方也積極響應。新一輪解放思想的號角已經吹響,可以預期,新一輪改革的高潮即將到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1]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EB/OL],1946-01-01/2017-12-31.
[2]王振川.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年鑑(1985)[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511-601.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4.
[4]吳曉靈.中國金融改革大事記[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101--102.
[5]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381.
[6]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5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133.html.
[7]賈康,劉薇.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M].北京:廣東經濟出版社,2017:198.
[8]宋曉梧.構建共享型社會——中國社會體制改革40年[M].北京:廣東經濟出版社,2017:139,153.
[9]厲以寧.試論我國現階段金融手段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J]. 中國社會科學,1985(7):27-34.
[10]杜潤生.聯產承包製與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J].農業經濟問題,1985(7):3.
[11]周升業.金融體制改革的任務和中心環節[J]. 經濟研究,1985(7):53-57.
[12]李佐軍.中國改革新思維——改出一個「人本市場經濟」[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43.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先後師從張培剛教授、吳敬璉教授
田惠敏: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先後師從張培剛教授、厲以寧教授
溫馨提示:現微信最新版本「訂閱號」已實現公眾號置頂功能,廣大讀者可點開「讀書與筆記」公眾號,點「置頂公眾號」鍵,即可將「讀書與筆記」置頂,方便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