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耍拳」與「無為」修煉
趙堡先師走架時既輕鬆又自然,仿佛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和風之輕揚,柔順之松淨,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耍拳」到一定層次,其任督二脈自然打通,此即道門所稱之周天法。暢經通絡,丹田隨勢而運轉,這是太極拳內勁產生和發動的基礎。形意拳中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也是內家拳其理一貫的練功訣竅。其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練功就是練這個「真意」。真意即虛無之正覺。
-
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
同樣,與其相匹配的練拳方法就是慢騰騰的太極拳練法。再明顯不過的道理,這只是太極拳的一個入門過程,既不是太極拳的全部,更不是太極拳的高級階段和結果。太極拳功夫程序也是這樣。必須先用長拳快練劃出行拳的軌跡,也就是所謂的「招熟」,然後再慢慢地按照行拳的軌跡走架、扶架子練內功,拓寬和增長內勁勁路;最終勁路暢通無阻,仍歸於快速如意馳騁。太極拳的起始規劃與最後結果都是要做到快的,這一點從一開始拳架的勢勢相承、圓轉無滯的編排形式就可以證明,用勁越大,拳勢圓轉運行越快。但要做到長拳的快如流水,卻也離不開中間過程的「慢功夫」。
-
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後其長兄武澄清在舞陽縣北舞渡鎮鹽店發現《王宗嶽太極拳譜》一份,其中有《王宗嶽太極拳論》及行拳歌訣四篇,攜回交予武禹襄,為武氏太極拳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了依據。武禹襄以深厚家學淵源、敏銳信息捕捉能力和超常堅韌精神,依《王宗嶽太極拳論》,結合陳清平所授理法,潛心研練,細心揣摩,並常延請身強力壯,精於武技壯士試招,驗證所習,歷經十數載修訂與完善,終於大徹大悟,研創出一套獨具風格的拳勢及刀、劍、杆套路。
-
論陳氏太極拳纏絲勁
,浸潤於百骸之中,達四梢,通九竅,增長內勁無窮,使內勁收斂入骨,伸筋壯骨,氣血流通,消化飲食,卻病延年,皆纏絲勁之效力也」。纏絲勁在腿上表現為:凡腳尖往裡合為逆纏絲勁,往外擺為順纏絲勁。其它纏法,在練拳時有什麼身法,就有什麼纏絲勁的表現。 順、逆纏絲勁是陳氏太極孝運動中相互矛盾、相互轉化又互為其根的兩種基本纏絲法,它們存在於太極拳整個套路運動過程中,並貫串始終。在這兩種基本纏絲法之下,因方位不同和變換各異,又分出五對不同的方位纏絲。即:左右纏絲、上下纏絲、裡外纏絲、大小纏絲、進退纏絲。
-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技擊術其實就分兩類:一類比的是看誰拳腳硬,看誰抗擊打,技擊特徵是針鋒相對地頂抗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描述太極拳技法特點時說:「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這些話可以概括為:一點兒都不讓對手攻擊到我,亦即使對手對我的作用力為零。所以說:所謂太極拳就是不頂抗順勢而為的技擊術。
-
陳小旺太極拳十大要論
他的太極拳學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體系,這個體系完整而獨特,對太極拳的多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權威的論述,歸納起來陳小旺太極拳體系有以下十大要論:陳小旺太極拳第一大要論:要把太極拳轉入科學化要把太極拳轉入科學化是陳小旺大師提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觀點,指明了太極拳發展和研究的方向。在過去的太極拳發展進程中,人們對於太極拳的認識都是比較模糊的,覺得太極拳很神秘。
-
「趙堡太極拳」稱謂的出現
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和慶喜先生整理其祖父兆元公傳授的《耍拳論》中說:「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極拳獨特之處。這說明和慶喜(1857—1936)在世時已經明確提出了」和式太極拳」的稱謂。 2002年5月23日,和有祿收到原寶山先生(原為鄭悟清的弟子——筆者注)的一封信。
-
談談楊式85式與88式太極拳
由此可知,楊家祖孫三代早年已對楊式老架作了修訂和改編,並依照古拳論講求用意用氣、內勁發放而刪減了一些走架中的外勁、跳躍和跌踏等動作。澄甫宗師早年弟子及傳人許禹生、田兆麟、陳微明、董英傑、李雅軒、牛春明、崔毅士、吳志青等所傳授的拳架與楊澄甫的大架子基本相同。許禹生於1921年出版了《太極拳勢圖解》,陳微明於楊澄甫南下前的1925年就出版了《太極拳術》。
-
【太極拳名家論壇】關於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報告
藉助1963年臺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陳泮嶺(1891-1967)著《太極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太極拳起源和發展簡史》,1935年山西省國術促進會刊行的《李氏太極拳譜》,1989年吳文翰發表的《近百年太極拳的發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獻得知,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
-
萬籟聲原式太極拳圖解
自然門一代宗師萬籟聲老師1932年在長沙創辦國術訓練所時,首次公開發行了《原式太極拳圖解》(也稱為張三丰原式太極拳)。 餘所圖釋者,即系張家老式太極,原非本門,亦聊盡其所知,恐年湮遺忘,爰付梨梓,以備一欄,俾吾門修士,籍悉本門津梁,而於專長太極者,亦得有所攻錯,教其不逮,抑何幸焉。
-
康戈武: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
,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馬立伯稱「李郝派」)、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郝為真之孫少如著《武式太極拳·前言》說:「先祖父名和,字為真。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先祖父的太極拳是從鄰居李亦畬先生處學來的。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傳授的。」(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三)武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
-
【楊式太極拳85式】:傳統套路拳理溯源
但必須清楚,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都不是傳統太極拳。只有符合拳理拳法的拳架才能稱之為傳統太極拳,也就是說拳理拳法是指導拳架套路的唯一準繩。但準繩並不完全等同於標準化或數位化的教條,否則就會千人一面。這就是為什麼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展現出了不同的風格、特點。這與他們對拳經、拳論、拳法和拳訣的理解、實踐和傳承息息相關。幾百年來,百家爭鳴,先賢們有關太極拳理論的專著論文數不勝數。
-
暢論太極拳之「一式手揮琵琶」含意高遠風流蘊籍千古絕唱「上篇」
下圖就是太極拳「手揮琵琶」一式的通俗、常見樣式。在郝為真的親孫子所寫的《武式太極拳》中,手揮琵琶也只是半拍、半個動作。平心而論,就事論事,不客氣地講,這是把手揮琵琶式給分成兩截子了,終究還是不得「手揮琵琶式」的真諦!再看另一位名家的「手揮琵琶式」。在郝為真晚年改拳之前,留下了孫祿堂太極拳一脈。
-
武當太極拳,與武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
他說:老師,武當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講真,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驚訝了一下,心想:這兩者能有什麼關係?不都是太極拳嘛,只是門派不同而已,還能有什麼關係?但是細細一查證,發現兩者,多多少少,還是有聯繫的!下面,我們來講講兩者的異同點。
-
臺灣太極拳名家鞠鴻賓演練的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
1917年,到杭州,結識沈寐叟、馬一浮、經子淵、樓辛壺等,相與研論詩、書、畫。1920年到北京,因在報章與名士以詩唱和,受鬱文大學招聘,講授詩學,並得以結交鄭蘇戡、陳師曾、王夢白等,經六載之薰陶,詩畫俱臻進境。1928年,執教國立暨南大學,又任上海美專國畫科主任。1931年,與黃賓虹等創辦中國文藝學院,任副院長。1932年,辭去一切教職,專從陽湖國學大師錢名山攻經學,三年足不出廬。
-
簡化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太極拳練習所要求的「連貫」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體的連貫,即所謂的「節節貫穿」。肢體的連貫是以腰為樞紐的。在動作轉換過程中,則要求:對下肢,是以腰帶跨,以跨帶膝,以膝帶足;對上肢,是以腰帶背,以背帶肩,以肩帶肘,在以肘帶手。其二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即「勢勢相連」----前一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勢勢之間沒有間斷和停頓。而「圓活」是在連貫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意指活順、自然。
-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李新方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論,是武界公認的太極拳經典,是從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的科學太極拳之歷史轉折點,而在太極拳理論建設同一歷史事件中發生,由武禹襄祖師所創,李亦畬、葛福來(葛顯齋)、霍夢魁、李永康等歷代宗師繼承發展的武式太極拳老架,則是太極拳經典理論的具體化,
-
楊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
二十餘歲從母舅習拳,抄得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並諸家講論,並撰《五字訣》,手抄三本,其一自藏,其一贈貽弟弟李啟軒,其一贈予弟子郝和,史稱「老三本」。為太極拳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弟子郝和(1849-1920),字為真。授徒眾多,主要有韓欽賢、陳秀峰、李福蔭、李香遠、閆志高、李聖端、王其和、孫祿堂、馬印書等。
-
楊氏太極拳24式拳譜及圖解和視頻
24式太極拳簡稱「簡化太極拳」,是1956年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組織專家編創的。這套24式太極拳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對已在群眾中流傳較為廣泛的楊式太極拳進行改編、整理,改變了過去那種先難後易的鍛鍊順序和過多的重複動作,集中了原有套路中的重要結構和技術環節,而便於群眾掌握
-
42式太極拳的特徵是什麼?
42式太極拳是1988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武術管理中心組織相關太極拳專家、太極拳教練、及優秀太極拳運動員,共同創編而成的。42式太極拳是用於國際、國內比賽和健身活動的國家統一規定的國際標準套路。在創編過程中,根據專家的意見,參閱相關文獻,既吸收了傳統太極拳套路的技術精華,保持了太極拳的傳統性,又進行了創新發展。42式太極拳是按照奧運運動標準創編的太極拳競賽套路,其內容充實、風格突出、動作規範、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很大程度增加了技術難度,使身體能夠全面、均衡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