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是這幾年來一個越來越火的概念,也有不少媽媽在後臺問我娃的大語文怎麼雞。
但是,你們知道嗎?牛校和牛娃從來都不把大語文放在嘴邊。像海澱六小強和人大附早培,早就用大語文在選拔學生了。
這是5年前人大附早培的語文卷子,這道題比較簡單。
答案是C,《論語》不是孔子編的,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的。
下面兩道小升初的語文題略難一些,我居然在國考(公務員考試)裡也看到類似的題。
其實,人大附早培對數學的要求較高,語文卷子是相對簡單的,還不如六小強海選的難度。只是,這些學校對孩子語文的最基本要求,早就是大語文的標準了。
從這些題目也可以看出,大語文不局限於課本,更在意課外的拓展,包括文學常識、歷史知識、通過平時海量積累形成的素養以及融匯貫通。
這也就是目前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方向,不管什麼學科,都是以語文的閱讀為基礎,出題越來越靈活,更重視孩子的跨學科素養。
課外機構都在提大語文的概念,這是因為大語文不僅成為個人素養的一部分,更是成為考試的一部分,而很多學校還僅僅停留在語文課本的學習,所以在課外補大語文才成為了一種日益迫切的需要。
牛校和牛娃卻從來不提大語文,正是因為,他們教的和學的,一直以來就是大語文。
那麼娃的大語文怎麼雞呢?
我們先來看看語文學習的能力框架。
中文也是語言,和國際上要求的語言能力是一樣的,也分為4個維度的能力,也就是:聽、說、讀、寫
這四種能力就像大語文的骨架,必須均衡構建,哪項太弱就會垮掉。對這種四種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做到符合大綱的要求,這是起點和基礎。
只不過,僅僅跟著大綱,這只是小語文,大語文和小語文的區別就在這個「大」上,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量上,這個量有廣度、也有深度。
也就是說,聽說讀寫這個四大能力框架是需要內容去填充的,就像有了骨骼也必須有血肉,這個內容的密度和強度,才是決定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關鍵。
我做過一張4-12歲語文學習路線圖,普娃和牛娃的差距就在於這個量,也就是這個「大」上。
量的差別起初看起來不大,但是日積月累,量變就成了質變,差距就也變得難以追趕。
但是,現在娃的時間有限,又不是只學語文這一門學科,要是聽說讀寫一起抓,大多數家庭也有一定難度。
如果必須有取捨的話,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抓手去突破。這個抓手就是課外閱讀。牛娃和普娃語文學習的重要分水嶺,就在這個閱讀上。
如果我們再細化點,在閱讀這個維度再往下細分,還有個重要分水嶺就是孩子虛構類閱讀和非虛構類閱讀的比例。
關於普娃、牛娃和超牛娃的課外閱讀,我也做過一張表格,也做了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比較。
一般來說,學齡前的小娃更偏好虛構類閱讀,比如繪本故事、童話、神話等等。虛構故事可以拓寬孩子的想像力,也可以讓他們移情到主人公身上,獲得情感上的慰藉和價值觀的成長,同時也學習到好的習慣和行為。
虛構類故事裡,這個主人公可能是非人類,只是一個兔子、一隻青蛙或一隻小熊,孩子在情感和心智上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找到一些更弱小的對象才有親切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它們身上。
等到孩子大一些,比如說小學一到三年級,他們會越來越喜歡以人類為主角的故事,特別是和自己的年齡差不多或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哈利波特或者小飛俠。
只是非虛構的偏好還會延續,男孩會熱衷追英雄人物,女孩更愛讀關於公主的故事,因為他們需要一個榜樣和偶像,寄託自己想要變得強大美麗的理想。
到了這一步,大約50%的孩子就止步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身邊很多大人會喜歡看爽劇或爽文——漫威超級英雄、穿越劇或小說、講述「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唯美韓劇…… 其實,這是人們想在文學藝術中實現日常無法實現的幻想和渴望。
這當然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如果你想讓孩子在語文水準和格局上達到一定高度,一定是要衝破這個關口的,那就是要從虛構類閱讀過渡到非虛構類閱讀。
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了非虛構閱讀的海洋,比如科學類繪本。有個媽媽對我說娃才4歲,就痴迷於一本又厚又大的DK《萬物運轉的秘密》,這本書我家裡也有,要知道這是「給青少年的物理世界入門」,所以我聽了還是挺震撼的。
我小時候家裡書品種不多,我就看大人的書,幾乎全看完了,包括整套《十萬個為什麼》。這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也擴大了我的知識面,給我後來的各科均衡奠定了不錯的基礎。
只是,在大語文學習上,光看科普類的書還不夠,我在語文上的突破,在於讀史。那時候,歷史類的書籍也很少,小學我最愛看的是《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還有蔡志忠漫畫版的《史記》,都看得滾瓜爛熟。
花生從小也特別鍾愛歷史以及傳記,小學很早就看了兩部「五千年」,六年級前還看完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毛澤東傳》、《二戰史》。剛過去的那個寒假又看了《槍炮、病菌和鋼鐵》、《中國通史》和《中國近代史》。
花生看過的部分歷史和傳記類書籍
除了直接看歷史類書籍,花生喜歡現實題材的作品遠甚於虛構類題材,比如說,他有時也會看我買給自己的《讀庫》,看電影也總挑選貼近現實的作品。
《讀庫》是張立憲(老六)編輯的紀實類作品的精選合集,涉及各個領域,我已經追了十來年了
我以前分享過花生的幾篇作文,很多媽媽說他比起同齡人,思想比較成熟和深刻,我覺得這和花生大量的非虛構類閱讀有很大關係。
孩子看歷史,也是在學習社會運行的規律,能夠幫助孩子提升心智,具備一定的思想和判斷力,分析和看待事物不會走極端,而是比較辯證,也講究邏輯。
讀史,更是在學人性,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也是很有幫助的。因為他能從眾多歷史人物身上學到,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在好和壞之間還有很多層的灰色,和利益有關,和處境有關。這讓他不會輕信別人,同時又很會理解和體諒他人。
回到語文學習上,整個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也是一部歷史,只有很好地去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切身經歷,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實,人大附早培和六小強海選對語文文學常識的考察,也是讓孩子去學習歷史。把文學放在歷史體系裡去學習,會讓孩子有更宏觀的視野,遠遠超過死記硬背。
北大碩士,世界500強經理,雞娃10年上岸六小強,階段性成功的海澱老母親,從過來人角度帶你科學雞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