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在重要的傳統節日均需要祭祀祖先,而且祭拜時段有不同

2021-12-25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潮汕地區保留了傳統節日的很多民俗文化, 筆者對潮汕地區的時年八節祭祖活動進行長期觀察後,發現潮汕地區不同節日的祭祖時間段是不同的,有的節日選擇早晨祭祖,有的節日則選擇午間祭祖,也有的節日選擇在傍晚時刻祭祖 。對此,筆者多次向潮汕當地長輩請教,多數人只說這是世代相沿成習的現象,很難說清楚背後具體的原因 。

潮汕人家裡大多數有一個祖先香火爐,平時放在家中的桌子上,在祖先生辰忌日或傳統節日時,就會拿出來祭拜 。潮汕人的祖先香火爐上面沒有標識具體祖先的名字,也沒有標識具體是哪一代的祖先,他們供奉的是一種泛化了的祖先概念,既可以是自己直系親屬的祖先,也可以是與自己有旁系關係的長輩祖先 。只要是上述任何一個祖先的生辰忌日,都可以使用家中的祖先香火爐 。在具體某個祖先的生辰忌日祭祀活動時,香爐則代表了這個具體的祖先;而在傳統節日的祭祖活動過程中,香爐則代表列祖列宗,是一種泛化了的祖先 。

潮汕人在重要的傳統節日均需要祭祀祖先, 一般來說所有節日的祭祖食物中至少需要有一 盤甜食,象徵日子的甜甜蜜蜜;還需要有豆腐乾, 「 幹 」 字在潮汕話中諧音 「 官 」 ,祈求祖先能夠保佑子孫後代當官立業;此外還需要有一盤包子, 象徵發財;其它的祭品則會根據節日的不同而選擇相應的食品,而且祭祖的食物一般不能提前食用 。除夕 、春節 、元宵 、 清明 、端午 、中元 、中秋和冬至等時年八節是潮汕地區一年中的重要節日,但每個節日的祭祖時間卻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節日選擇在早晨祭祖,有的則選擇在午間,而有的則選擇在晚上祭祖,具體節日和祭祖的時間節點對應如下

除夕節日祭祖是安排在晚餐時間,祭祖結束後一家人再共享團圓飯,潮汕人除夕祭祖一定需要有魚,象徵年年有餘,魚裡面會放一些大蒜做配料,象徵 「 有錢賺 」 ;此外還必須要有一盤甜食,象徵新年日子甜甜蜜蜜;菜的數量一般是偶數,而不能是奇數 。大年初一祭祖選擇在清晨進行,祭祖的食物是齋飯,初一吃齋飯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吃素象徵能夠彌補過去所犯下的一切罪孽,像牡蠣之類的食物在廣東地區被歸到齋類食物中 。在傳統社會中, 潮汕春節除了正月初一需祭拜祖先外,正月初二和初三早晨也需要祭拜祖先,情況和初一大同小異 。元宵節祭祖選擇在晚餐前進行,而元宵的祭品一般需要有湯圓,象徵團團圓圓 。另外還需要有鯽魚,象徵多子多福 。在元宵節祭祖的時候還需要在祖先香爐上插上竹枝和榕樹枝,潮語 「 榕 」 諧音 「 成 」 , 「 竹 」 漢語諧音 「 足 」 ,有成就 、富 足之意 。另外榕樹在潮汕當地也是一種闢邪物, 竹子也有象徵節節高之意,所以元宵節插榕樹枝和竹枝反映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清明節的祭祖一般都是選擇在午前時刻進行 。潮汕人的清明祭祖除了祭祀具體祖先的墓祭之外,還需要在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家祭) 。清明祭祖則一般會使用樸籽粿祭祀 。端午節祭祖是在午間舉行,祭祀食物一般需要有粽子 。中元節的祭祖也是在午間舉行,而且祭祀活動會比較隆重,潮汕人認為中元節是僅次於除夕的另外一個隆重節日,所以祭 祀祖先的食物也需要豐富 。中秋節的祭祖活動則是在晚餐時分進行,祭祀的食品需要有月餅 。冬至的祭祖活動則選擇在午餐時分,祭祖食品中一定要有湯圓 。

相關焦點

  •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國有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三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幾個節日都和祭祀先人有關,所以備受大家重視,更有很多習俗文化流傳了在了節日中。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日子。
  • 清明祭祖,為什麼中國人覺得祭拜祖先比拜神重要
    一年7個公共假期 —— 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端午、國慶、中秋,其中3個是固定的公曆日期假日,3個是固定的農曆日期假日,剩下一個很特殊,它在公曆和農曆上的日期都不固定,那就是「清明」。之前我們聊端午的時候(點擊閱讀:端午不能說快樂?這才是不懂端午在中國傳統裡的重要意義),曾經有讀者留言問,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屬於慶祝的節日,而「清明」是掃墓祭祀的日子,不是慶祝,為什麼也叫「節」呢?
  • 中國傳統祭祀先祖的四大節日,各地祭祖形式各異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重),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 大年初一祭拜祖先 意義非凡歷史悠久
    年初一祭祖的深遠意義  祭拜祖先,通俗來說,對於有的家庭就是上墳掃墓。這是一項神聖而有意義的民俗活動。很多家庭現在依舊如此。
  • 大年初一祭拜祖先
    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
  • 中元節 | 中華傳統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 甘肅慶陽,鎮原平泉,寺府南李過年祭拜祖先的習俗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小編帶你來了解甘肅慶陽,鎮原平泉過年祭拜祖先的習俗!
  • 淺談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在中國人古代的封建禮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祭祀。祭祀從這個傳統從古代一直延傳到至今,還沒有被人們所忘卻。它依舊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古代的祭祀。主要分為三類:祭天,祭地,祭人鬼。從我們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中國古代的祭祀是封建迷信。
  • 過年如何祭祀祖先
    祭祀先祖是春節左右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財神爺、太歲神等。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之心,是形成眾生道德意識非常重要的基礎。
  •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先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表達對祖先的緬懷,秉承佛陀慈悲孝親情懷.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先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冬至過後,白晝日益增長、陽氣開始回升。
  •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什麼?
    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 日本重要節日,會祭拜2個中國人,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是誰?
    雖然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但是這個節日在日本民間也是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雖然官方沒有承認,但民間還是會舉行很多的儀式來過節。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祭祀,祭祀他們的民族英雄。日本有一座神廟,叫做靖國神社,裡面供奉著日本人認為的民族英雄。
  • 潮汕過年習俗:年從祭拜開始,在祭拜中結束.
    對於潮汕人來說,看似迷信的祭祖實際上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更是心中對一家團圓、幸福安康的祈願。而在年夜飯之前,家家戶戶都重要的事,是需先在自家的廳堂「拜老公」(祭祖宗),把年夜飯先給祖宗品嘗。  除夕下午3點,喝完一泡功夫茶的媽媽起身走向廚房,開始準備各式祭拜祖先的祭品。按照傳統,除夕祭祖需有三牲、水果、糖果、熟食等東西。老媽說,家禽、魚、豬肉等三牲以前基本都是各家自己宰殺蒸煮,現在魚和豬肉都是直接從市場買回來後蒸熟,而雞鴨鵝則直接買已經滷製好的。
  • 清明節祭祀祖先時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宜忌
  • 《千字文》人類篇20|為什麼祭拜不可以用番茄、釋迦?
    《左傳》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說,對於國家而言,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軍事了。祭祀對於古人非常重要,國有祭祀,家同樣也有祭祀,而且祭祀無論形式和內容都非常講究。到現在,很多農村家庭還保留著很多跟祭祀相關的習慣。
  • 南方有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習俗,北方地區卻沒有?原來有這種原因!
    與之相對比的南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便是在城市裡面也有一些老人會在家裡供奉上祖先的排位。只不過北方的沒有南方普及罷了,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為兩地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古時候南方地區被稱為南蠻,因為在中原人看來,南方人有時候做事不合禮節,有時候做事方式也非常野蠻粗糙。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各種傳統節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厚重而多彩,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傳統節日所蘊涵的信仰中國古人對天有著無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上溯到源頭多起源於四時易轉處的祀典,又關聯到天象曆法、物候農時。
  • 清明為什麼用鮮花水果祭拜祖先吃齋也是對祖先最好的尊敬
    祭祖意義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是中華民族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是人們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傳統文化節日
  • 【傳統節日】 中元節(盂蘭盆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