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含蓄的一首詩,連當事人都以為是誇獎,其實滿滿的諷刺

2020-12-22 小春說歷史

杜甫最含蓄的一首詩,連當事人都以為是誇獎,其實滿滿的諷刺

《峴傭說詩》中有這樣一句話:「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它的意思是說,作詩就像寫文章一樣,最忌諱長驅直入,這樣很平淡,反而採用一些委婉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內心的情感,這樣的效果更好。

曲寫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以「言此意彼」最難掌握。

先說這樣寫的好處。

這樣寫,作者可以集中筆力刻畫物象或描繪場景,創造出完美的意境。而由於言和意的距離,讀者又能馳騁豐富的想像,發掘詩中的含意,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響」,於是詩歌便添得無限豐富的審美情趣。

其次,這樣寫也有難度,要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言此」本身須是一首完整的詩,二是「意彼」須通過明示或暗示讓人有明白無誤地理解,若讀者無法探明悶葫蘆裡所賣之藥,則非屬此類作品。

杜甫的《贈花卿》就是很好的例子: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是一首有聲有色、有情有韻的樂曲讚美詩。「絲管」美妙悠揚,猶如仙樂,使人大有「如聽仙樂耳暫明」之感,人間無由欣賞,休說「幾回」,連一次耳福也難享受。同時,它還是對花卿的諷勸。

首先,《贈花卿》的題目便是明示。花卿,平亂有功,但自恃功高,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

其次,詩中亦有暗示:「天上」者,皇宮之謂也;「人間」者,民間之意。此為皇上獨賞之曲,百姓焉能聞此樂章?

據《唐書》載,「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襲東川節度使李奐於綿州,自稱梁王。五月,成都尹崔光遠率花驚定攻拔綿州,斬子璋。」可見花驚定是一員武藝高強的猛將。

杜甫在之前寫了一首《戲作花卿歌》,全詩如下:

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用如快鶻風生火,見賊唯多身始輕。

綿州副史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子璋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

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唐朝統治者認為黃近日色,而日是皇帝尊位的象徵,因此從唐高宗總章元年(668)一律禁止官民穿任何黃色衣服,赭黃成為皇帝常服專用顏色。

這首「戲作」詩既肯定了花驚定的武功和平定段子璋叛亂的功績,又對他提出了相當溫柔的批評。

而《贈花卿》就是它的續篇,批評花驚定平叛之後終日弦歌燕舞,慶功作樂,不只是規模很大,「半入江風半入雲」,而且樂曲優美,所以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看來花將軍不像是很粗的草包一類的人。但有人懷疑花卿是否僭用了天子禮樂,因「天上」可理解為宮廷大內,「人間」指宮廷之外。

按《舊唐書》:唐高祖李淵於建國之初命太常少卿考訂唐宮廷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軒出入,奏『承和』。」封建社會中車、馬、服飾、音樂、舞蹈等都納入禮儀制度之中,等級嚴密,不得僭越。

杜甫是贈其詩,諷其事,但因為他過於委婉含蓄,以至於花敬定自己都認為,這是在恭維他,能讓大家享受天上的音樂。不過,這也能從側面說明杜甫的詩歌確實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相關焦點

  • 杜甫最含蓄的一首詩,看似誇獎其實滿滿諷刺,一般人聽不出
    杜甫最含蓄的一首詩,看似誇獎其實滿滿諷刺,一般人聽不出 《峴傭說詩》中有這樣一句話:「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大概意思是說,作詩就像寫文章一樣,最忌諱長驅直入,這樣很平淡,反而採用一些委婉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內心的情感,這樣的效果更好。
  • 杜甫罵人最含蓄的一首詩,全詩13句全是讚美,沒點文化還以為誇人
    比方說杜甫,他是「詩聖」,生前一直為唐朝的命運、為天下人的命運憂心,時刻關注現實,又四處行走見多識廣,罵人的水平非一般的高。 杜甫的直白罵人法、含蓄罵人法、欲抑先揚罵人法,都相當有意思。而這些,都能在杜甫的詩裡找到例子。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古代的文化人到底是怎麼罵人的。
  • 杜甫用來罵人的一首詩,如今被很多人用來誇人
    杜甫像那「人間」,指的其實就是「民間」。所以啊,這裡面隱含的意思就是:這首曲子只有在皇宮裡能聽見,在民間是聽不到的。再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詩名,叫作《贈花卿》。也就是說,這首詩是杜甫想要送給一個叫「花卿」的人。那這個「花卿」是誰呢?據史料所記載,這個「花卿」指的應該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
  • 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後世都說,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偉大的相遇。一次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兩個最偉大的思想家,兩種思想,兩種學說,發生了一次奇妙的碰撞,或許還有了交融。另外一次,則是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一個揮灑浪漫飄然若仙,一個書寫現實令人落淚。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罵人的最高境界是誇人,杜甫的這首「諷刺」詩,被多少人用來誇人
    像王楊盧駱、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文學史上著名的文人,也大多集中在唐代。上面所列舉的這些文人,也都寫過很多諷刺朝政、抨擊時局的詩詞,且都成為了經典,讓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史冊之上。說到諷刺的是,其實是分很多種的。
  • 史上最美的諷刺詩,只有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可以相比!
    唐詩宋詞中的諷刺詩數不勝數,我們所熟知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僅僅是寫實的對比,卻將社會的不公揭露無遺;「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歌舞昇平諷刺南宋統治者懦弱偏安;還有辛棄疾的「掩鼻人間臭腐場」更是罵盡世間一切醜惡!這些諷刺詩詞手法各異,或寫實、或誇張、或比喻,相同的是諷刺都犀利有力,一讀便知其譏刺之意。
  • 杜甫一首「罵人詩」,短短4句話,不帶一個髒字,後兩句你經常用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的一些詩人應該都是彬彬有禮,應該都是儒雅的君子,我感覺他們應該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我覺得他們是不應該動怒的。其實,是我想錯了。古代的詩人也是人,他們也會不開心。他們也是會罵人的,只不過他們就算是罵人,也是比我有文化的那種罵人。
  • 晚唐詩人羅隱的這首諷刺詩,為何耐讀?妙在含蓄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晚唐詩人羅隱寫過不少諷刺詩,比如《蜂》、《雪》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不過在很多人心中,《贈妓雲英》才是羅隱諷刺詩的代表作。您看,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兩個人都很失意,只能互相安慰。但其實非常巧妙。巧妙在於:詩人通過一個共同現象(兩個人的夢想都沒有實現),讓自己和雲英產生了關聯。這是側面襯託的關鍵鋪墊。
  • 杜甫為寡婦出頭寫下一首詩,有情有義,卻被後世評價:最下乘
    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兩人在詩歌上的成就不分高下。李白擅長寫七言絕句和古詩,他的《早發白帝城》甚至被後人評為「七絕壓卷之作」,還有《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都是膾炙人口的七言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而杜甫和李白不一樣,他更擅長寫七言律詩。
  • 杜甫畫面感很強的一首詩,四句連起來就是一幅畫,值得我們一讀!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自己過得顛沛流離,可是始終想著國家,把所有的愛給予了底層更需要關懷的普通民眾,這種大愛精神讓杜甫的詩也是光芒四射,照亮了那個時代,也照亮了我們這些後來者;讀他的詩讓人溫暖,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愛,這也正是他最偉大的一個地方。
  • 杜甫的詩:曲江對雨
    《曲江對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城上春雲覆苑牆,江亭晚色靜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  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  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  鑑賞  曲江是杜甫長安詩作的一個重要題材。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杜甫最不願提及的一首詩,全篇吹捧一名將,2年後,名將卻投降了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最為鼎盛的王朝,無論是文化還是外交,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從而也誕生了杜甫這位詩人,寫下了無數憂國憂民,膾炙人口的詩句,然而即便是這一位大詩聖,也有十分尷尬的時候,《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這一首,可以說是讓杜甫最最不願提及的一首詩了,在詩文中,他賣力吹捧一位大將,然而只過了兩年,
  • 李商隱寫下一首諷刺詩,大罵皇帝昏庸無能,沒點水平還真看不出來
    諷刺詩是我國古典詩詞眾多題材之一。這類詩往往語言比較犀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戰鬥性。體現出對社會、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也充分暴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王昌齡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便是委婉的諷刺主將的無能。張俞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則諷刺了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
  • 小夥根據杜甫的《登高》寫出一首現代詩,驚豔了詩壇,卻被批無恥
    由於古詩詞的技術優勢更強,需具備一定功底才可下筆,而現代詩的門檻很低,幾乎人人可寫,因此不少人都鍾愛古詩詞而鄙視現代詩。其實,古詩詞自有它的雄奇飄逸,但現代詩也擁有獨具一格的魅力,只要文學修養達到了,現代詩也可與古體詩一般妙絕,令人流連忘返。
  • 杜甫做客將軍府,寫下一首詩,後二首現在成為讚揚人的口頭禪
    從杜甫後來寫給李白的10多首詩,如《李白懷冬》、《李白憶春》、《夢李白二首》等,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和對他的影響。杜甫後來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一方面與他的詩作數量關係很大,杜甫57歲去世時,他曾寫了近1500多首詩,當然這不是杜甫成名的主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也寫了4萬多首詩,但似乎我們對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熟悉。
  • 杜甫最霸氣的一首詩,寫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成了流行的口頭禪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一位可以與唐代李白相媲美的偉大詩人。杜甫在官場失意。他早年科舉落第,後投靠貴族。但他始終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手腳。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了。他雖躲在四川避亂,但仍為國事擔憂,故作《登高》、《春望》等作品。杜甫一生寫了很多詩,但只有這一首最霸氣。
  • 《詩經》中最具爭議的一首詩,看似諷刺其實是讚揚!
    似乎任何頑敵在他們面前,都不過是束手就擒的獵物。如果按照別一解釋,「兔」即於菟(老虎)的話,那麼這些武夫更是勇猛過人的「搏虎手」了。因此,有人從「肅肅」二字看出「軍容嚴肅之貌」,這種感受也就不能說全無道理。第二、三章是首章的疊詠和深化。詩中獵手從開始打樁設網,漸次施網於路口,進而施網於林中,這是興語的深入。
  • 王之渙寫了一首詩,章太炎稱為絕句之最,杜甫王安石蘇軾都曾偷師
    不過先輩們曾說:讀其詩,最好要知其人。不知道詩人的生平,很難準確地解讀一首詩。然而有一位大的詩人,但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只能憑藉字面上的意思去想像他詩中的含義。這個人就是王之渙,他有一首五絕,曾被章太炎稱為「絕句之最」。不過,他這一首詩很可能一直被人「誤讀」了,它就是著名的《登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