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雜譬喻品第一·梵天請法六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摩竭國的善勝道場,剛剛成佛,如是思惟:「眾生陷於迷網、顛倒邪執中,難以教化。即使我住在世間,也於事無益,不如入於無餘涅槃。」此時大梵天王知道了佛的想法,立即從天上下到人間,前往佛前拜見,以頭禮佛足,長跪合掌勸請道:「世尊!請您廣轉法輪,莫入涅槃!」佛回答梵王道:「眾生被塵垢所障蔽,貪執世俗安樂,沒有慧心。即使我住在世間,也是徒勞無益,按我的想法,還是入滅為好。」
這時梵王再次拜倒對佛說道:「世尊!現今如來功德法海已經圓滿,法幢已經樹立,正是濟度教導眾生的好時機。再說現在可度的眾生也非常多,為什麼世尊要入涅槃,使這些眾生永遠失去依怙呢?世尊!過去無數劫中,您恆時為眾生採集正法妙藥,甚至不惜以自身、妻子、兒女來求取一偈法要。如今為何不念及此而想遺棄眾生呢?
過去久遠以前,閻浮提有一位大國王,名為修樓婆,統領世界上八萬四千個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村落。王有兩萬夫人、一萬大臣。當時妙色王功德威力無與倫比,他盡心庇護、養育百姓萬物,使之極為豐足快樂。國王心想:『像我現在只是用財寶供給一切民眾,卻沒有將他們安置在正道教法中。這是我的過錯,真是太難受了!如今我應當尋求堅實法財,普令眾生獲得解脫。』
便立即宣布命令:『閻浮提中如果有誰能為我宣說正法,定將滿足其一切所需,絕無違逆!』此招募令遍告天下,卻無人應召。正當國王憂愁酸楚急切不已時,毗沙門天王見到這種情景,想去考驗一下國王,於是就變化成一個夜叉,身色青黑,眼紅如血,獠牙外露,頭髮盡豎,口中噴火,來到宮門前嘴裡喊到:『誰想聽法,我可以給他講!』
國王聽到這話喜不自勝,親自出來迎接,上前施禮,為其鋪設高座,懇請就座。又立即召集群臣,前後圍繞準備聽法。這時夜叉卻對國王說:『求學正法之事是非常艱難的,你怎麼能輕易就想聽到呢?』國王作揖道:『您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供給,不敢違逆。』夜叉回答說:『如果把大王最喜愛的夫人、孩子送給我吃的話,才可以給你們說法。』
於是國王就把所喜愛的夫人和孩子中最好的供養夜叉,夜叉得到後,就在高座上當眾拿來吃。這時小國王們、百官、群臣看到國王這樣做,都痛哭懊惱,滾倒在地,勸請國王放棄此事。而國王為求正法,心意堅定不改。夜叉將國王的夫人、孩子吃完後,為他們說了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完這一偈,國王大為歡喜,心中無有絲毫悔恨,立即將之書寫下來,並派遣使臣四處頒布示眾,令閻浮提內人人都讀誦修習。這時毗沙門天王恢復原形,稱讚道:『善哉!真是太奇特了!』夫人、太子也完好如初。當時的國王就是現在的佛陀您。世尊!昔日您為了求法尚且如此,為何現在卻想輕易捨棄眾生而不救濟、速入涅槃呢?
附:古文
如是我聞:佛涅槃前開許,以後弟子結集三藏時,經前可以加上「如是我聞」,後來阿難負責結集經藏,此句話的意思為:我阿難是這樣聽佛說的。阿難出家較晚,未聽過的經,佛又重述,以便讓他弘揚。律藏由優婆離結集,論藏由迦葉結集。]。一時[ 一時:也是結集者所加,直接含義為:某時,不論年月日,於佛說一經畢時,總稱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罔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亙」、「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一般指息滅生死輪迴後的境界,無餘相對有餘而說,有餘涅槃指已經斷完煩惱但未捨身,無餘涅槃指斷完煩惱而又捨棄身體。]。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於法輪。(莫般涅槃)[大正藏有此句 。]。佛答梵天。眾生之類。塵垢所弊。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
爾時梵天。復更傾側[ 大正藏為: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往昔無數劫時。恆為眾生採集法藥。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
過去久遠。於閻浮提[ 閻浮提:梵語,即南贍部洲。]有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十億[ 億:本經中的億不同於現在的億表示萬萬,而是十萬。我國古代『億』之數有大小二種算法,小數為十進位,以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大數為萬進位,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另據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載,於印度,億有四種說法:(一)十萬為億, (二)百萬為億, (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以經論中所說為例,如於瑜伽、顯揚等論中以百萬為億,十億為俱胝,故謂百俱胝為一佛土。華嚴經以千萬為億,稱為百萬億。大智度論以十萬為億,稱為百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覆育民物。豐樂無極。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脫。
即時宣令。閻浮提內。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須。不敢違逆。募出周遍。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毗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輒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鉤牙上出。頭髮悉豎。火從口出。來詣宮門。口自宣言。誰欲聞法。我當為說。
王聞是語。喜不自勝。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後圍繞。欲得聽聞。爾時夜叉復告王曰。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須不敢有逆。夜叉報曰。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與汝法。
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舍此事。王為法故。心堅不回。時夜叉鬼食妻子盡。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即便書寫。遣使班[大正藏為:頒。]示閻浮提內。鹹使誦習。時毗沙門王還複本形。贊言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猶存如故。爾時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為法尚爾。云何今欲便舍眾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