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白話:雜譬喻品第一·梵天請法六事(1)

2021-03-03 永興聞道

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雜譬喻品第一·梵天請法六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摩竭國的善勝道場,剛剛成佛,如是思惟:「眾生陷於迷網、顛倒邪執中,難以教化。即使我住在世間,也於事無益,不如入於無餘涅槃。」此時大梵天王知道了佛的想法,立即從天上下到人間,前往佛前拜見,以頭禮佛足,長跪合掌勸請道:「世尊!請您廣轉法輪,莫入涅槃!」佛回答梵王道:「眾生被塵垢所障蔽,貪執世俗安樂,沒有慧心。即使我住在世間,也是徒勞無益,按我的想法,還是入滅為好。」

這時梵王再次拜倒對佛說道:「世尊!現今如來功德法海已經圓滿,法幢已經樹立,正是濟度教導眾生的好時機。再說現在可度的眾生也非常多,為什麼世尊要入涅槃,使這些眾生永遠失去依怙呢?世尊!過去無數劫中,您恆時為眾生採集正法妙藥,甚至不惜以自身、妻子、兒女來求取一偈法要。如今為何不念及此而想遺棄眾生呢?

過去久遠以前,閻浮提有一位大國王,名為修樓婆,統領世界上八萬四千個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村落。王有兩萬夫人、一萬大臣。當時妙色王功德威力無與倫比,他盡心庇護、養育百姓萬物,使之極為豐足快樂。國王心想:『像我現在只是用財寶供給一切民眾,卻沒有將他們安置在正道教法中。這是我的過錯,真是太難受了!如今我應當尋求堅實法財,普令眾生獲得解脫。』

便立即宣布命令:『閻浮提中如果有誰能為我宣說正法,定將滿足其一切所需,絕無違逆!』此招募令遍告天下,卻無人應召。正當國王憂愁酸楚急切不已時,毗沙門天王見到這種情景,想去考驗一下國王,於是就變化成一個夜叉,身色青黑,眼紅如血,獠牙外露,頭髮盡豎,口中噴火,來到宮門前嘴裡喊到:『誰想聽法,我可以給他講!』 

國王聽到這話喜不自勝,親自出來迎接,上前施禮,為其鋪設高座,懇請就座。又立即召集群臣,前後圍繞準備聽法。這時夜叉卻對國王說:『求學正法之事是非常艱難的,你怎麼能輕易就想聽到呢?』國王作揖道:『您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供給,不敢違逆。』夜叉回答說:『如果把大王最喜愛的夫人、孩子送給我吃的話,才可以給你們說法。』

於是國王就把所喜愛的夫人和孩子中最好的供養夜叉,夜叉得到後,就在高座上當眾拿來吃。這時小國王們、百官、群臣看到國王這樣做,都痛哭懊惱,滾倒在地,勸請國王放棄此事。而國王為求正法,心意堅定不改。夜叉將國王的夫人、孩子吃完後,為他們說了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完這一偈,國王大為歡喜,心中無有絲毫悔恨,立即將之書寫下來,並派遣使臣四處頒布示眾,令閻浮提內人人都讀誦修習。這時毗沙門天王恢復原形,稱讚道:『善哉!真是太奇特了!』夫人、太子也完好如初。當時的國王就是現在的佛陀您。世尊!昔日您為了求法尚且如此,為何現在卻想輕易捨棄眾生而不救濟、速入涅槃呢?

附:古文

如是我聞:佛涅槃前開許,以後弟子結集三藏時,經前可以加上「如是我聞」,後來阿難負責結集經藏,此句話的意思為:我阿難是這樣聽佛說的。阿難出家較晚,未聽過的經,佛又重述,以便讓他弘揚。律藏由優婆離結集,論藏由迦葉結集。]。一時[ 一時:也是結集者所加,直接含義為:某時,不論年月日,於佛說一經畢時,總稱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罔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亙」、「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一般指息滅生死輪迴後的境界,無餘相對有餘而說,有餘涅槃指已經斷完煩惱但未捨身,無餘涅槃指斷完煩惱而又捨棄身體。]。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於法輪。(莫般涅槃)[大正藏有此句 。]。佛答梵天。眾生之類。塵垢所弊。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

爾時梵天。復更傾側[ 大正藏為: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往昔無數劫時。恆為眾生採集法藥。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

過去久遠。於閻浮提[ 閻浮提:梵語,即南贍部洲。]有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十億[ 億:本經中的億不同於現在的億表示萬萬,而是十萬。我國古代『億』之數有大小二種算法,小數為十進位,以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大數為萬進位,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另據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載,於印度,億有四種說法:(一)十萬為億, (二)百萬為億, (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以經論中所說為例,如於瑜伽、顯揚等論中以百萬為億,十億為俱胝,故謂百俱胝為一佛土。華嚴經以千萬為億,稱為百萬億。大智度論以十萬為億,稱為百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覆育民物。豐樂無極。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脫。

即時宣令。閻浮提內。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須。不敢違逆。募出周遍。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毗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輒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鉤牙上出。頭髮悉豎。火從口出。來詣宮門。口自宣言。誰欲聞法。我當為說。

王聞是語。喜不自勝。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後圍繞。欲得聽聞。爾時夜叉復告王曰。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須不敢有逆。夜叉報曰。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與汝法。

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舍此事。王為法故。心堅不回。時夜叉鬼食妻子盡。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即便書寫。遣使班[大正藏為:頒。]示閻浮提內。鹹使誦習。時毗沙門王還複本形。贊言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猶存如故。爾時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為法尚爾。云何今欲便舍眾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濟。

相關焦點

  • 鋸陀奇獸是誰-賢愚經十四品
    六變震動。諸天宮殿。動搖不寧。    【白話】    於是獵人就慢慢地剝下了它的毛皮。而鋸陀自己則立下誓願說:『如今我將皮毛布施給此人,拯救了眾多獵人所珍愛的生命。願將此功德普施一切眾生,以成就無上正真佛道,普度一切感受生死痛苦的眾生,將他們安置在永遠安樂的地方!』立下此願後,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諸天所居的宮殿動搖不寧。
  • 【260】《大乘百福相經》白話譯文
    1.示現相好,令觀者發菩提心。2.示現說法,令聞者開悟入道。3.示現化事,令聞者護眾法門。4.名流十方,令聞者繫念得脫。【大梵天王/梵王】:是梵天天王,宮殿在色界初禪的梵輔天中。【梵天/梵世】:梵是清淨之義,離淫慾。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
    【464】《當來變經》白話譯文【466】《法滅盡經》白話譯文【519】《造塔功德經》白話譯文【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06】《鸚鵡經》白話譯文【616】《長者子六過出家經》白話譯文【630】《五蘊皆空經》白話譯文
  • -賢愚經第三品
    二梵志受齋緣品第三-賢愚經【古文】    如是我聞。
  • 賢愚經 第一卷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
  • 神變月的緣起-賢愚經十三品
    【白話】    六師等人愚昧無知,從而更加互相信賴,對先前遭受恥辱、失去供養的事憤恨不平。他們集會商議道:「我們的法術並不亞於瞿曇,只因先前遭受侮辱而使眾心離散。近來眾位大師大顯神術,極為奇妙,看來足以勝伏他了。應當去找國王,請求與他決出勝負。」
  • 【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
    【長者】:1.世間長者:具有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等十德的人。2.出世長者:指佛。3.觀心長者:指具有觀心之智的大智者。 佛說:又有六事,令錢財日漸消耗減少。1.喜歡飲酒。2.喜歡賭博。
  • 【407】《百佛名經》白話譯文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中記載了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轉輪聖王/轉輪王】:是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三苦】:1、苦苦: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苦事之成而生苦惱)2、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苦事之成而生苦惱)3、行苦:一切有為法無常,遷動之苦。
  • 佛陀的侍者-賢愚經三十品
    具以其事。往白世尊。佛聞此已。告舍利弗。諸弟子等。阿難所以求索不著我故衣者。阿難長慮恐諸弟子懷嫉妒者。而生此心。國王臣民。諸檀越輩。施佛貴价細軟之衣。阿難貪此。故求給事。    【白話】    舍利弗等人聽完這些話,就把此事詳細地告訴世尊。
  • 【771】《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三苦】:1、苦苦: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苦事之成而生苦惱)2、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苦事之成而生苦惱)3、行苦:一切有為法無常,遷動之苦。白話譯文【731】《譬喻經》白話譯文【601】《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白話譯文處世【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白話譯文因果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退而涉世度生,說三空而觀世,猶如夢中之事,摩登伽女,亦為夢中之人,先梵天咒,亦為夢中之語,何能牽夢外人之心,留夢外人之形呢?  【正文】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 童年欠我這樣一本故事書——《雜寶藏經白話》讀後感(上)
    在一個午後,我冷不丁注意到了架上的一本經書——《雜寶藏經白話》。好奇地拿下來打開看,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仿佛穿越時光,它把我帶回到了童年時代。裡面講的全是生動有趣的故事,配有精美而具有親和力的插畫。更獨特的是這並不是一本童話,而是一部佛經,佛陀親口宣講的。真是無比意外的驚喜,我滿心歡喜地走向門外,找到一處寂靜角落,恬然捧閱。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6):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解結之方  8.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7):二示三觀之相之廣示最初方便9.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8):三示三觀之用 10.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9):四結三觀之名 11.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0):次曲示迷悟差別 12.憨山大師與《楞嚴》 13.歷代高僧贊《楞嚴》 14.紫柏尊者釋《楞嚴經》十八則 1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
  • 梵天到底是誰?如來為何不肯承認梵天的神位?
    了解「浴佛節」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如來降世時,大地六種震動,天降三十二種祥瑞,三千大千世界同放光明,大梵天王率天眾、龍眾浴佛而來。彼時大梵天王居左、帝釋天居右,親為如來撐持蓮華寶蓋。(《修行本起經》)另外,《本行經》記載:如來夜半逾城出家時,策白馬飛躍城牆,須臾八百裡。怎麼做到的?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誦咒至心得定受時〈注五〉,一切咒詛、厭蠱〈注六〉、毒藥、金毒銀毒〈注七〉、草木蟲蛇、萬物毒氣進了此人口中,都成了甘露味。一切惡星,以及一切鬼神,凡是存噁心害人的,在此人面前,都不能起噁心。  【注一】 火有內外種:內火是從心而發,如慾火等,外火是從緣而起,如天火等,內外相感,輕而房舍焚燒,身首焦爛。大而劫火洞然,梵天同壞。都因咒力而得免難。
  • 賢愚因緣經 | 以作為日本國寶珍藏的聖武天皇書法為緣起
    「開經偈」自然是如雷貫耳、司空見慣、耳熟能詳了,據說當年聖武天皇武則天曾經一口氣把剛剛翻譯完成的《華嚴經》全部看完,異常喜悅,迫不及待把心中的的感悟用語言表達了出來,這四句「開經偈」。但是現在的重點不是「開經偈」,是以此為緣起,結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日本國寶書法,介紹一下《賢愚因緣經》。
  • 藥師經白話解釋(一)
    藥師經白話解釋  出版前言由金兆年、吳秋琴兩位居士譯註的《藥師經白話解釋  友人傅君耕莘見此寫本(《藥師經》)嘆為稀有,原資流通,為母造福。餘以勝緣,躬與其事,乃為題記,以志隨喜。夏丐尊敬書  作者註:夏公丐尊浙江上虞市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和李叔同(弘一大師)同執教於浙江第一師範,當時的學生如劉質平(三屆),豐子愷、金赤文(五屆),潘天壽(七屆),曹聚仁、沈本千(八屆),又烈士柔石、葉天底均為兩公學生。
  • 孝順的功德不可思議-賢愚經五十二品
    【白話】    當時阿難看到這個小孩年紀雖小,對父母卻恭敬孝順,便對他生起愛念之心。佛乞食後回到精舍,就為大眾宣說經法。於是阿難長跪合掌,上前稟告佛陀:「剛才與世尊進城乞食,見到一個小孩慈心孝順。與雙目失明的父母一起住在城門下。小孩兒到處乞食,乞到水果飯菜,先挑好的供養老父母,剩下的汙穢腐爛不堪的留給自己吃。天天如此,十分令人憐愛和敬佩!」
  • 惡口的報應-賢愚經四十品
    詣六師所。問其因緣。六師答 言。汝相無兒。爾時師質便還歸家。著垢膩衣。愁思不樂。而自念言。 我無子息。一旦命終。居家財物。當入國王。思惟是已。益增愁惱。    【白話】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國中有一位婆 羅門名叫師質,居家大富,卻沒有兒子。他便到六師那裡詢問無子的原 因,六師告訴他:「你的相上註定沒有孩子。」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及白話(1)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白話對照(1)  【原文】:  如是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