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巨源絕交書》:魏晉名士嵇康狂狷下的難違之「勢」

2020-12-22 綠豆糕娛評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魏晉時期文學家嵇康聽到好友山濤(字巨源)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他代其原職的消息後寫的,也是一篇名傳千古的散文。此信洋洋灑灑近兩千字,但核心意思很簡單明了,總結起來就四字「我不當官」

從表面上看這封信寫得揮灑自如,嬉笑怒罵,旁若無人,似是隨心一作,細讀卻層次、脈絡分明,有著絲絲入扣的內在邏輯。第一段開始即指出絕交的原因,再旁徵博引,引古喻今,從為人處世,交友大道著手,緊接申明自己的本性,不堪禮法約束,不可加以勉強,繼而轉向對方,以交友之道責之。

另信中流傳至今,有名的「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痺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已為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煩其慮,七不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

此九條排比宛如大江大河之水滔滔一貫而出,絲毫不給對方置喙的餘地,嵇康自己那種「龍性」不可馴的傲岸形象也躍然於紙面之上。

高帥美男子

魏晉是個注重外在,美男雲集的時代,有膚白貌美大長腿的玄學家何宴;有出門一趟,車便被大姑娘小媳婦用水果塞得滿滿當當的大美男潘安;有多愁多病身,如白玉雕像而被粉絲活活看死的衛介...可即使是在這個俊逸男神輩出的時代,嵇康仍然風採出眾,雖然他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身上不癢就不洗澡,蝨子多到無法好好坐著,不跟隨時尚傅粉飾面,不講究衣著,但是他還被評為美男子,只因卓然天成的超脫氣質蓋也蓋不住,在人群中一看就不是一般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嚴肅的《晉書》在寫古人相貌時,向來都不會多費筆墨。如描寫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的潘安,只有區區三字「美姿儀」,其餘人更是難得一提,然而,寫道嵇康相貌時,卻用了一大段文字。

「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 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嵇康傳》

從它的描寫中,我們可以得知嵇康身高將近一米九,放到今日也是標準男模身高,而他神韻和姿態又特別秀挺,被形容為「爽朗清舉」,「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竹林七賢之一山濤,也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另一主角曾這樣描述:嵇康的氣度好像高山上挺拔的孤松傲然獨立;醉時,又仿佛如巍峨的玉石之山要傾倒。

值得慶幸的是嵇康的高帥基因也沒有怎麼浪費,遺傳給了兒子嵇紹。嵇紹成年後去洛陽,街上的人看到都讚許稱羨,還有個人多方打聽他是誰,後得知是嵇康的兒子,便去拜訪嵇康的好友王戎,想通過他側面了解更多嵇紹的情況,並說,嵇紹站在眾人間,真像一隻鶴站立在雞群當中一樣。

王戎聽後笑笑說:「那是你還沒見過他父親」。言外之意是說,嵇康比他兒子氣度更勝一籌,而成語「鶴立雞群」也就是這樣來的。

不修邊幅的嵇康,在眾人口中憑著超群的氣質完勝一眾世人稱羨的俊逸名士與世家公子,如天人般風姿卓越、龍潛鳳採。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本楚狂人

李太白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時面對著雄奇壯麗的廬山風光,長歌詠嘆: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嵇康則在面對司馬氏的假「名教」時,公然宣稱『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當權的司馬氏。

兩人的狂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生活在太平盛世,社會安定,政治開明,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志向也宏偉高大,只是不屑一般讀書人的入仕之路,而盛唐的壯闊氣象激發了他的豪情,從而造就了一個氣勢宏偉磅礴,想像力瑰麗無雙的狂人形象。

嵇康則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極為動蕩的年代,動蕩除了在現實中給人民生活帶來無休止的痛苦之外,對思想文化也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自漢代以來,便逐步被奉為正統思想的儒學很難再壟斷當時的精神世界,各種思想開始紛紛抬頭,其中道學更是被眾多躲避政治紛擾的士族所推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嵇康曾言:「老子,莊子,吾之師也。」他崇尚老莊的隱逸思想,嚮往一種玄遠的精神境界,不願出仕做官,除了作《與山巨源絕交書》直言不諱,痛罵一通,拒絕山濤的舉薦,他也曾跑到河東郡只為躲避掌權大將軍司馬昭想要讓他做幕府屬官的禮聘。

他天生傲骨,蔑視權貴,不願屈於俗事,曾經貴公子鍾會因慕名,騎著高頭駿馬帶著眾多隨從及禮物去拜訪他,嵇康卻顯得非常無禮,只低頭打鐵任由鍾會在那站著,直至鍾會覺得無趣,想離去時才開口問:「你聽到了什麼而來,又見到什麼而去。」鍾會沒好氣地答道:「聽到了所聽到的而來,見到了所見到的而去。」

這一問一答充滿了禪意,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故事,也成了嵇康催命符。

孫登曾對嵇康感慨道:「你性情剛烈而才氣俊傑,怎麼能免除災禍啊?」

而這一語也終成讖。

他狂放任性,剛腸嫉惡,雖然在養生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且身體力行地踐行養生之術,被好友王戎評說:「與稽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但是當路見不平時,仍忍不住一聲吼,也因此捲入了呂安的官司中,被扣上個「莫須有」的罪名。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他神色如常,一曲廣陵散絕響,從容就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勢」與願違

縱覽嵇康的一生,都是在曹魏政權與司馬氏相互爭權下度過,面對波詭雲譎的政權爭鬥,嵇康作為曹家女婿既無法置身事外又無法改變現狀,只得轉而投向玄學的世界裡,有天性使然,亦不無避禍的原因。

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嵇康說「非湯、武而薄周、孔」,給世人一種與與儒家學說對立的形象,但實際上他是儒道精神集大成者,只是在政治上他傾向道家的「無為」,但在生活中他又是個克己修身的儒家君子,說他狂,其實不如「狂狷」兩字更為貼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嵇康的一生都在踐行著君子有所不為這個準則,在面對混亂不堪的世道,選擇妥協者有之,選擇逃避者有之,而嵇康卻偏偏選擇成為堅守者,這條路到底有多難走,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羈押期間他作了《家誡》,敦敦教誨兒子既要堅守內心志向,也要學會入世,不要像自己一樣不諳世事,縱情任性。

其實他如此聰慧之人,哪是不懂如何才能在這個亂世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又哪是不知如今天下的風勢在哪,只是他的知識體系,他的理想,他的本心,不允許他做出辱沒自我人格的行為。儘管最後也成了亂世紛爭中的殉葬者之一,但是他追求獨立自主,堅守本心的精神風姿,一直流傳至今,熠熠生輝。

後記:《與山巨源絕交書》作為一篇難得的優秀文章,也成了後世文人必讀篇目之一,在信中嵇康直接抒發對山濤附庸權勢的鄙夷與對黑白混淆局勢的不滿。不明真相的人都以為嵇康與山濤真的絕交了,但其實他們所謂的「絕交」只是在公事上絕交,在私交上兩人還是互視對方為摯友,從嵇康最後託孤於山濤便知,而事實也卻證明山濤確是個內不失正,值得信賴的人。

相關焦點

  • 從《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嵇康的死因
    治世多治國安邦之能臣,亂世則多歸隱山林之隱士。要說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幾個時期,其中必然有魏晉南北朝。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徵伐,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與政權交替,無不使得這個時代籠罩了層層陰霾。士人不敢言論政事,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
  • 魏晉名士嵇康:在偽娘遍地走時代中,不一樣的風一樣的男子
    從人格理想與個性氣質上來說,魏晉名士們大概有兩個方面的追求。一是普遍追求容貌之美。魏晉是男色流行的時代,玄學大師貴族公子何晏是一個頂級帥哥,皮膚白中透紅與眾不同,連走路都要塗脂抹粉顧影自憐;潘嶽和衛玠是美男子,出街時常被年輕女子圍在中間一頓猛看。
  • 山濤的回信:《與山巨源絕交書》是嵇康明志之作,並非真的絕交
    嵇康兄:《與山巨源絕交書》弟已收到。兄乃玄學的著名代表人物,歷經正始玄學、竹林玄學兩個重要階段。兄思想之深邃,人格之高逸,時人莫不稱頌。兄言自己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只有我才是兄臺的相知。那麼作為兄的相知,小弟絕不相信你會與我真的絕交,更不相信你在信中的絕交理由。
  • 嵇康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精神領袖,司馬昭為何要殺嵇康呢?
    自從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曹魏的執政權後,曹魏的江山逐漸落入司馬氏之手,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篡位成功,嵇康生活的年代就處於司馬氏掌權的時代,嵇康26歲那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嵇康32歲那年,司馬師去世,司馬昭開始掌權,到公元263年,司馬昭殺嵇康時,嵇康只有40歲。
  • 趙孟頫書《與山巨源絕交書》
    《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為嵇康與山濤絕交之書信。
  •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最後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的陷害下,死於司馬氏之手。嵇康的作品以詩歌和散文為主,其中比較集中反映他的哲學思想的有《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釋私論》《難自然好學論》和《與山巨源絕交書》等。他的作品被收錄在後人整理的《嵇中散集》或《嵇康集》中。1.「名教」與「自然」「名教」與「自然」的關係是嵇康哲學的核心主題。
  • 竹林七賢帶頭大哥嵇康的狂狷人格: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晉時代多狂人,多帥哥,多酒徒,多音樂家,多哲學家,但能將當時所有最牛的名士集中在一起的,就是以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了。雖然結局不同,但竹林七賢身上體現出的狂狷人格卻讓人心馳神往。竹林七賢的帶頭大哥是嵇康。嵇康集反體制的哲學家、音樂家、玄學家、詩人於一體,是當時一等一的名士。嵇康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美,是那種有陽剛之美的帥,他喜歡在自家院子外的一棵大樹下,與另外一個名士向秀打鐵,向秀拉風箱,嵇康揮舞錘子打鐵,汗滴在古銅色的胸肌上閃閃發光,這讓圍觀的人們如痴如醉。
  • 嵇康的高潔放任,山濤的雅量恢宏,都是對魏晉人物的絕佳詮釋
    當今的年輕人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與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而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的個性上,又和魏晉風度的美學觀相輔相成。我們今天講的這封信,是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嵇康寫給好友山濤的一封絕交書。山濤,字巨源。魏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 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
  • 唐 李懷琳《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明星在農村,毛主席才能,怎麼才能,民族才能,明顯支持你,支持你怎麼,濃處,瞄準農村hzHjkshjsknx,明年初,明年初,在某些,濃處,明年初,免難在,濃處,明星在農村,明星在農村,小咩,美女主持,毛主席農村,毛主席農村, 招賢納才,毛主席才能,在下面農村,在下面才能,那麼差,女子項目,濃處,怎麼才能在,夢想才能在,廈門南昌,這麼些農村,明顯支持你,毛主席農村,這麼些年車主們,新農村,這麼些農村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
  • 嵇康之於司馬昭,令狐衝之於任我行
    嵇康,嵇叔夜,嵇中散。魏晉風流的代表,很英俊,會養生,極為瀟灑,還會打鐵。臨終一曲《廣陵散》,天下皆知。
  • 乘風破浪的哥哥們,「古代男子天團」——竹林七賢:門面擔當嵇康
    竹林七賢嵇康之死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一天,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首嵇康被殺。正巧這時,嵇康的摯友山濤要升遷了。他寫了一封引薦信給朝廷,舉薦嵇康接替自己的職位。嵇康一看,氣不打一處來,洋洋灑灑揮筆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自己不肯出仕的決心。與山濤絕交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司馬昭也看清了嵇康的心意,明白他不可能為己所用,暗中記恨上了嵇康。
  • 趙孟頫書法傳世名作:《與山巨源絕交書》
    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絹本,21.8×254.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嵇康 | 不負這乘興而來的一生.
    >《晉書》裡記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衣飾也隨便簡單、即使如此見到他的人們都讚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魯迅先生從不輕易讚美古人但他心儀魏晉風度魏晉名士是魏晉風度的縮影而走在最前面的嵇康就是風度中的風度在面對世道無常的局面
  • 【將進酒Bar】竹林七賢之嵇康阮籍:魏晉風骨,在逃離中相遇
    他相貌醜陋,衣衫襤褸,散發赤足,經常光著腳板在市場、街頭走來走去,找人討論一些高深的問題,如虔誠、民主、美德、勇氣、真理、友誼…… 儘管不被人理解,但他用生命的餘燼,凝成一個死亡之謎——「蘇格拉底之死」。臨死之時,他說道:「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 魏晉風流付竹林
    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名士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試圖置身事外。他們在南太行一帶寄意山水,縱情詩酒。由於經常聚集於山陽嵇公竹林的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等七人,時人就以竹林七賢稱之。嵇公竹林何處尋根據多種資料記載,七賢所遊之竹林不僅實際存在,而且是一個可以確定其具體位置的場所。
  • 名士之巔:魏晉南北朝之竹林七賢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士最多的時代,以至於後人一想起名士,就以魏晉風度稱之。其中又以竹林七賢為最。考其歷史,他們首先以七賢聞名,後因其經常在山陽縣竹林下集會飲酒,故又稱竹林七賢。可是這人有個毛病,他不像當時的名士那樣,塗脂抹粉,峨冠博帶,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修邊幅,不注重打扮,臉和頭髮經常就半個月不洗。嵇康十分崇尚老莊之道,所以很是追求養生之道。正是在養生之道中找到了自己不修邊幅的理由:道法自然!這個人一身傲骨,拒絕與權貴交往,這個習慣他保持終身。
  • 李舫 | 江春入舊年——嵇康與廣陵
    《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在這封信的末尾義憤填膺地寫道:「若趣欲共登王途,期於相致,時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狂疾。自非重怨,不至於此也。」也就是說,我與你並無深仇大恨,何苦為難我讓我去做官呢?大器度,正是其時名士之一種風度。雖然山濤與嵇康情意甚篤,但是人生志趣未必相同,就在嵇康越來越放任自然之時,山濤卻越來越彰顯其入仕之心、治世之才、運籌之策、選人之能。他走的是另一條道路。
  • 魯迅:《嵇康集》考
    餘得毘陵賀方回家所藏繕寫《嵇康集》十卷,有詩六十八首,今《文選》所載才三數首;《選》惟載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首,不知又有《與呂長悌絕交》一書;《選》惟載《養生論》一篇,不知又有《與向子期論養生難答》一篇,四千餘言,辨論甚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