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
歡迎閱讀小宇的文章!
先來一首好聽的古箏吧!
《錦繡未央》播完了,拓跋浚和北魏王朝的故事還未走遠。你可知道,《錦繡未央》中的拓跋浚正是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的開創者。
今天,小宇帶大家一起走進石頭上的北魏王朝,走進雲岡石窟:
說起雲岡石窟,不得不提以下幾點:
(1)北魏王朝以及它的建立者鮮卑族拓跋氏;
(2)雲岡石窟開鑿前夕經歷的血雨腥風;
(3)北魏為什麼崇佛、滅佛、再崇佛;
(4)雲岡石窟的開窟鼻祖——曇曜高僧。
了解了這些,就會對雲岡石窟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順便還可以了解北魏遷都到洛陽之後的又一個巔峰之作——龍門石窟。
經過東晉十六國百餘年的徵戰,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在南朝,劉宋繼承了東晉的版圖並有所擴張,為南朝版圖最大的時期;在北朝,北魏面對諸多對手,情況複雜,確定了打擊的先後目標,審時度勢,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各個擊破,最終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強大的北魏王朝。劉宋和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的第一個王朝。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崛起的另一個遊牧民族,戰鬥力強悍,但文明開化程度同漢族相比有一定差距。常言道:馬上得天下易,馬上治天下難。徵戰的時候可以憑藉強大的武力,治理的時候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有問題時,繼續武力鎮壓,這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另一種則是接受漢族的文化,通過禮樂文化、儒家思想來治理。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鮮卑族拓跋氏選擇了後一種,如果是一般的民族融合,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好與不好是在對比中產生的。
元朝時期人分四等,漢族屬於第三等,同蒙古族相比,命如草芥。清朝時期則實行了野蠻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政令;滿漢之間禁止通婚;東北是滿族起兵的龍興之地,禁止漢人進入,本來就地廣人稀,還有不少人從山海關進入關內,這樣一來,東北幾乎變成了空城,不然後來沙俄入侵東北,推進的速度也不會這麼快。
再看看北魏的鮮卑族拓跋氏都幹了什麼,皇帝帶頭娶漢族女子,將公主嫁給王公大臣中的漢人,學習漢語,漢文化等等。北魏最初實行的是奴隸制,文明開化程度由此可見,漢化後,迅速封建化,建立了封建制。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民族大融合,但卻鮮為人知,後來在此基礎之上,走向盛唐。
中原王朝長期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以和為貴,以德治國,少了一絲野性,就像一個溫文爾雅的君子,但略微缺少力量,鮮卑族則是戰鬥強悍,但文明開化稍有不足,就像一個莽撞有力的大漢。二者融合到一起,則變成了翩翩君子,骨子裡又透露出血性,這一次融合,也進一步健全、完善了中華民族的人格。
北魏剛統一北方,思想方面比較混亂,如何統一思想,通過什麼手段統一思想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在統一思想,還有現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教合一採用基督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等等的國家,方法、手段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有的手段高明,效果比較好;有的比較激進,遇到的阻力比較大而已。
這時候佛教恰逢其時的走進了拓跋氏的視野,佛教教義的核心思想是:忍受現世的苦難,多行善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等,這些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鞏固政權,所以得到了拓跋氏的青睞。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通過政教合一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東地區,由此可以看出宗教的巨大威力。
這就是北魏崇佛的原因之一,既然崇佛,那麼為什麼又會滅佛,還要從崇佛說起,為了鼓勵人民崇佛,北魏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僧人可以免除勞役、徭役,減免一大堆苛捐雜稅,僧人的數量因此猛增。其中有真正的信仰者,當然也不乏趨於利益的投機者,僧人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齊,不少人披著佛教的外衣,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田裡的耕作者也少了不少,不少田地荒蕪,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這些都為後面的滅佛埋下了禍根。太武帝手下有兩位重臣,一位是三朝元老,崇尚儒,還有一位崇尚中國本土的道教,他們認為佛教是外來的異端邪說,不時通過僧人的違法活動,來打擊佛教。
太武帝自己也信佛,不時聽高僧講經,自己也經常參加寺院舉辦的相關活動等。三人成虎的威力還是很大的,經常聽重臣說佛教的不好,太武帝自己的信仰也慢慢動搖,但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最終使太武帝對佛教痛下殺手。關中發生叛亂,平叛之後在寺廟發現了疑似為反賊提供武器的刀槍劍戟,金銀細軟,禪院之中還發現有女色,不法僧人用來與之行苟且之事,這些狗賊也是狗膽包天,死不足惜,因為他們牽連了無辜的僧人。
兩位重臣終於抓住了有力打擊佛教的把柄,藉此機會,落井下石,太武帝自己也感到十分寒心,自己支持的佛教,到頭來卻支持反賊,圖謀造反,滿口佛經的僧人竟然違背戒律,幹出這等令人不齒的骯髒齷齪行為。
由此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由封建帝王發動的四次滅佛,北魏太武帝是第一次。限期令僧人還俗,之後便殺僧毀像,政令所及,血流成河。
仁慈的太子勸諫父親,僧人有好有壞,調查清楚再處理,但怒火中燒的太武帝根本聽不進去。太子為了挽救無辜的僧人,在滅佛前,通風報信,其中有曇曜高僧,死不還俗,視死如歸,真正的信仰者很難屈服。後來太子好言相勸,曇曜才決定暫時到中山(應該是一處深山老林)躲一躲,避過風口浪尖。
太子從小就顯露出軍國方面的才幹,當時太武帝有一個寵幸的宦官,幹了不少違法亂紀,陷害忠良的壞事,他擔心將來太子繼位處理他,就先下手為強,一直在找機會置太子與死地,這次終於借滅佛,太子走漏消息,羅織了不少罪名,誣告太子心存二心,意圖謀反。人老了就容易糊塗,尤其是皇帝,聽信了讒言,太子因此被害死。和當初江充借漢武帝之手除掉太子的手法簡直一模一樣。當然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亂臣賊子最後也不得好死。
滅佛相當於一場思想領域的崩塌,蘇聯最後在戈巴契夫的改革之下,放棄了馬克思主義,造成思想的極度混亂,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當然原因很多,但思想混亂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後來太武帝的孫子繼位,他也是那個太子的兒子。便立即下昭恢復佛法,再次統一混亂的思想,但百姓經過滅佛,心有餘悸,不敢再信,以免招來殺生之禍。
通過什麼手段讓百姓相信,便是文成帝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話說文成帝恢復佛法之後,曇曜也得以重出江湖,不用再過那種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的逃亡生活。無巧不成書,曇曜回來的時候,恰好遇上了御駕,御馬上前就咬住曇曜的衣服不放,皇帝的隨從紛紛稱奇,正所謂「馬識善人」。
這是景區「馬識善人」的雕像,能看出來嗎?
馬識善人
皇帝一看,御馬果然是御馬,這不是那個既懂藝術,又懂管理,精通外語(佛教是從天竺傳來的,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一帶,經書用梵文寫的,玄奘之所以敢西遊,也是精通梵文),還不怕死的曇曜高僧嘛,文成帝他爺爺當初滅佛,如果不是他爸爸通風報信,曇曜也早就死在刀下了。
曇曜與文成帝便交談起來,曇曜準備組織工匠開鑿五所石窟,雕飾雄偉,冠宇一世。文成帝一聽,咱北魏平城(現大同)是全國(指北魏統一的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國優秀的工匠,其中也不乏擅長雕刻的工匠,雕刻石窟,這不就是再次崇佛的好方法嘛!君臣二人一拍即合,然後皇帝下昭,調集了全國擅長雕刻的工匠,以國家的名義,通過國家的力量,讓曇曜主持開鑿這五個石窟,這是雲岡石窟最早的五所石窟,也被稱為「曇曜五窟,」代表了北魏的五個帝王。
之所以代表帝王也是有原因的:
(1)佛像即是皇帝,神權與皇權結合,顯示出皇權的至高無上,有利於鞏固統治,同時也容易得到皇家的支持;
(2)佛像代表皇帝,拜佛即是拜皇帝,百姓不必再為拜佛擔憂,這次是真的再崇佛;
(3)佛像即是皇帝,萬一哪天北魏的皇帝再腦子一熱,要滅佛,殺僧毀像,就相當於自己刨自己家祖墳,佛教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奉旨開鑿的工匠,對代表太武帝的佛像發愁,又恨又怕。恨的是,太武帝滅佛,當初死在他刀下的冤魂無數,現在卻成佛受人敬仰;怕的是他曾經是皇帝,雖有過錯,也還是當今皇帝的爺爺,不鑿或亂鑿都是死罪。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最後為這尊大佛設計了一件千佛袈裟,就是披的袈裟上面雕刻有許多小佛,佛像的手放在胸口,寓意文武百官拱衛在太武帝的身邊;還有一個寓意,那就是代表當初死在太武帝刀下的冤魂,太武帝為此表示深深的懺悔,佛像已經屹立了1500餘年,太武帝也懺悔了1500餘年。
這是外面,象徵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燾。
這是正面
這是側面
在佛教中,菩薩的級別比佛低一些,曇曜五窟中,有四窟是佛,腳與地面平齊,代表皇帝;還有一窟是菩薩,而且腳低於地面一米。當初去看雲岡石窟的時候,有一個小孩問他媽媽,為什麼低於地面,他媽媽說可能是鑿的不夠了,從地下挖了一米,其實不是這樣的,猜出來這尊雕像代表誰嗎?他就是當初挽救了不少僧人的太子,雖然後來被追封為皇帝,但終究不曾繼位,禮法森嚴,也由此可見。千年的風霜,風化的十分嚴重,身上那些坑坑窪窪的小洞,是當初專門鑿的,工匠用來搭架的。
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太子拓跋晃
這是年初走紅網絡的合掌含笑露齒還有酒窩的供養菩薩,粲然一笑逾千年。離地面有五六米高,站在地面看不清,這也是這尊菩薩一直未被發現的原因。
這是正臉
是不是很像笑星賈玲?
看到這些立柱,總覺得似曾相識,又一時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這樣的立柱在雲岡石窟裡面不少。
立柱
立柱
這是希臘的帕臺農神廟
帕臺農神廟
這些立柱和帕臺農神廟的立柱是一個風格,充滿了古希臘、羅馬風格,雕像的不少內容反映了佛祖釋伽牟尼生前的故事。雕飾手法是印度的,後來也有漢化的。漢族的建築大多是坐北朝南的,這樣便於採光,是有科學道理的,雲岡石窟裡面的山堂水殿是坐西朝東的,因為鮮卑族開始的一種信仰是崇拜太陽,太陽東升西落,坐西朝東可以看見每天的第一縷陽光,雲岡石窟不僅僅是民族融合,同時也充滿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這尊大佛最初也有屏障,右手邊也有佛像,後來風化等原因,一道全都坍塌了,變成了露天的,如今被稱為「露天大佛」。這是雲岡石窟最宏偉的,也是雲岡石窟的標誌和象徵。
它象徵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露天大佛
這是在大同城牆附近,道武帝的雕像
這位象徵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也是恢復佛法,決定修建雲岡石窟的皇帝,太武帝的孫子。
《錦繡未央》中拓跋俊的原型即是文成帝拓跋濬(jùn),與浚同音,同義。
劇照
佛像前面的那條帶,像不像領帶,當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周總理陪同他到雲岡石窟遊覽,關於這條領帶,還有一個小故事!
這尊象徵大名鼎鼎的馮太后,文成帝的妻子——文明皇后。
《錦繡未央》的李未央,原型即是馮太后,真實的歷史故事更加的精彩!
這個不在城牆帶狀公園,是馮太后的雕像
馮太后與她的孫子——孝文帝拓跋宏
其實最初佛像都是精美的彩繪,但是敵不過無情的風化與破壞,有屏障的雕像大多保留了彩繪。
2008年雲岡石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和復建,如今一進去,新修了曇曜廣場,雕刻了曇曜的雕像,紀念這位雲岡石窟的開窟鼻祖。如果有機會到雲岡石窟參觀遊覽,不要忘了向這位大師行個禮。
再說三個好多人不注意、不知道的:
(1)在寺院中,不要用手指佛像,這個好理解,平時也不要用手指別人,不禮貌。
(2)不要踩門檻,門檻代表佛和菩薩的肩膀,踩門檻,就相當於踩在佛和菩薩的肩膀上,是不敬的,以後注意。其實我開始也不知道,後來聽導遊和寺廟的人說才知道。不知者無罪,以前踩過,佛和菩薩應該也不會怪罪的,下不為例。
(3)如何區分佛和菩薩:一部分人說根據性別,男的是佛,女的是菩薩,後來佛教漢化的過程中,或者說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明清時期的確可以根據性別粗略判斷,但這樣是不準確的。早期的雕像,佛和菩薩都是有男有女。
準確的方法是看雕像的頭部和衣服:頭頂肉髻的是佛,頭戴花冠的是菩薩;從衣服也可以區分。
佛和菩薩的一些介紹,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比較明顯的區別。
雲岡石窟大大小小的佛像51000餘尊,被盜了1400餘尊,心痛。最大的17米多,最小的2釐米左右,每一個佛像背後都隱藏著故事,為了保護這些國寶,精美的彩繪是禁止拍照的。
宗教本虛幻,藝術卻真實;千年的風霜,難以剝泐(lè)空靈的笑容;世道的變遷,豈能磨滅悲憫的情懷?
靜靜的駐足在雲岡石窟,觀賞那些存留了1500餘年,空靈、慈祥的雕像。
體會北魏王朝建立的艱辛;
體會北魏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真心感覺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
體會太子的悲憫情懷,在面臨生死抉擇時,人性中的光輝和善良;
體會曇曜對信仰的堅守,矢志不渝,視死如歸;
深深體會到「建築是凝固的藝術」,凝固了北魏工匠的心血,凝固了1500多年前的那場血雨腥風,也凝固了那個曾經輝煌、燦爛的北魏王朝!
(有些精美的石窟禁止拍照,當時雖然很想拍,但為了更好的保護石窟,還是遵守規定吧,忍住沒拍。有不少照片是從網上和雲岡石窟等微博、微信公眾號找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微博上關注「小宇樂旅行」。
樂活山西(lehuo-sx)微信平臺是山西歷史文化旅遊景區公益宣傳平臺,所發表文章除署名外均為樂寶原創,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樂寶。
如投稿請留言,樂寶會及時回復並添加您微信。
非商業轉載請標註轉自樂活山西(lehuo-sx)。
☟☟☟點擊如下連結,看樂活山西往期精彩文章☟☟☟
《錦繡未央》大揭秘:拓跋浚開鑿雲岡石窟!李未央死後長眠大同郊區!
除了李未央,這裡還出過25個皇后,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全球第一家建在火山口上的千年寺廟!離天二指半,燕雀難飛過!
千手觀音原形竟藏在太原這座比故宮建得還早的寺廟裡!
全國最大的彌勒塑像,竟藏身太原一城中村的AAA景區裡?
山西有座城市,天一黑就變成了香港!
山西這麼多令人驚豔的天鵝湖,哪個在你家門口?
穿越到民國去吃喝玩樂!就在山西首席懷古體驗式旅遊街區!
山西私藏的這座現代化世外桃源,絕對是你我冬眠的天堂!
除了老陳醋和平遙牛肉,你還知道山西哪些地理標誌產品?
郭沫若骨灰居然撒在山西一農村?快來看看這村有多美!
道光帝敕建,林則徐寫墓志銘,山西這座民間皇陵葬的誰?
太原有座頤和園?竟然還是華北第一軍事重鎮!
驚險!刺激!山西七大懸空棧道,夠膽你就來!
山西居然有10座「小布達拉宮」?哪座最像「正宮娘娘」!
穿越火山天路,去看全球唯一發育在黃土高原的火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