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公元702年,也就是大寶二年頒布大寶律令,規定了刀工製作刀劍必須刻銘。那是傳說中製作小烏丸的刀工,號稱日本刀之祖的天國的時代,由此為線索,形成了今天我們所了解的古今23000多位刀工名單,雖然有部分已經只存在於史料記錄之中。
【刀銘、太刀銘與打刀銘】
所謂刀銘,主體是刀工的名字,一般都不是本名,而是類似於刀工的「藝名」。刀銘慣例是刻在刀莖的「表」,即佩戴時朝向外側的那一面。同理,佩戴時朝向身體的一側就稱之為「裡」。太刀與打刀、脅差、短刀的佩戴方式不同,因此,表裡的劃分也正相反,所謂太刀銘與打刀銘的區別就是如此而來。
刀工的名字要刻在表,另外一面則可能刻製作時間,稱為「年紀銘」,比如「嘉永元年八月日」;或者刻一兩句做此刀的緣由,給誰做的,如「本多飛騨守所持內」,這樣的又稱為「注文打」,即刀匠接到專門訂單而做的;或者給刀起個名字刻上去,比如「朝嵐」、「村雨」;或者一兩句感想祝辭,比如「及心處無此上者也」,「赤心報國」,等等各種題材內容不一而足。也有的會刻上試斬的結果,即「裁斷銘」,這個後面再詳說。此外,也有極少數刀劍,刀銘會刻在刀莖處的棟上,比如固山宗次模寫名物「小龍景光」的一口,刀莖的表裡都是按照原物的銘文一一塹刻,而宗次本人的銘就放在了莖棟上,這種做法並非定例,而多數是出於個人的興趣品味而做。
平安晚期的名匠,三條宗近,和別人不同,他的太刀銘,在「裡」的位置,而短刀銘,也與常人相反。與此類似的還有鎌倉初期的備中的古青江刀工集團中的幾位,如貞次、為次。此外,還是有兩位新刀名匠是例外:肥前國忠吉和山城守國清。前者的長刀(>60cm),無論太刀還是打刀,9成9以上都是太刀銘法;後者的長刀,全部都是太刀銘。這個小常識,在鑑定時可能會有比較關鍵的幫助。還好其他的絕大部分刀匠,都是比較規範的把銘打在「表」一面,多少讓我們減少了一點分辨的難度。
刀工的銘往往不止一種,不同的刀銘也往往反映了其鍛刀生涯的不同時期,對於研究刀工生平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受領銘】
簡而言之就是某位刀工的刀做的不錯,受到了官府的認可,於是朝廷給發個文,頒個榮譽頭銜,以資鼓勵,而沒有相應的權力和俸祿。
古刀期的刀工比較少見到受領銘,那幾位基本都集中在戰國後期。資料中所記載最早的受領銘是明應年間的美濃刀工兼高,得到和泉守的頭銜。再接下來的就聞名一些,武田信玄麾下的名工和泉守兼定,還有一位陸奧守大道也比較有名,他是後來被稱為「三品」一派的名工金道、吉道、來金道與正俊的父親。
戰國結束之後的新刀期,受領銘就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數數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新刀刀匠,沒有受領銘的還真不多。據說是跟朝廷關係良好的三品家族中有「日本鍛冶宗匠」之稱的伊賀守金道,開賄賂朝廷,寫推薦信為門下弟子索取受領銘的先河。於是有許多刀匠都為自己門下弟子謀得了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受領官名,因此我們現在常看到幾代刀工都因襲同一個官名「XX守」或「XX大掾」,就像XX和泉守的弟子和門人都是和泉守一樣。
掾則是負責具體事務的頭頭,目則是屬官。大國,及重要的國,比如以江戶為中心的武藏國,掾稱為大掾,小國的就是小掾,目也是如此。當然小掾小目比較難聽,所以刀匠都不要這兩個官名,像武藏大掾、近江大掾,聽起來就威風多了。
還有一些特別的官職在刀銘中也可見到,比如在德川將軍吉宗面前鍛刀而被將軍親自授予了「主水正」的正清、「主馬首」的一平安代,這兩個官職原本都是天皇宮中的職銜。
此外,像古刀銘中多見的左近將監、左/右衛門尉,甚至村正,也是古代的官職,但今天不把它們放在由日本朝廷頒給的「受領銘」一類中討論。
【長銘】
古刀早期的刀工往往只是簡單的把自己的名號打上,比如「安綱」、「正恆」,或者再加上自己的所住地名國名,比如「備前國 友成」,「若州住冬廣」。有些還會加上自己的本名或者入道名號,比如「相模國住五郎入道正宗」、「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備前長船長光」入了僧籍之後就打自己的法名「順慶」。有些刀工為了拔高自己的身份,在刀銘裡給自個兒加上「藤原」、「平」、「源」、「橘」這幾個歷史上天皇御賜的姓氏,以別於無名無姓的平民。
既然刀銘類似藝名,那它也很可能被刀工的子嗣後代繼承,所以會有連續幾代兼元、兼定、康繼、忠吉等等。同時代或不同時代,也會有不同門派的刀工使用同樣的刀銘,特別是古刀期,重名者甚多,常常令初學者辨識困難。此時,刀工名前面加的那些地域、官職等信息,對於識別刀工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新刀有些刀工使用舶來的原料鐵鍛刀,在刀銘中往往也會體現,如「康繼以南蠻鐵作之」,「肥前國行廣以阿蘭陀鍛」。有些刀工則會在刀銘中加注鍛法,比如大村加卜的「以真十五枚甲伏鍛」。
【無銘與添銘】
無銘就是刀莖上沒有刀銘。也可能刀匠做完刀之後沒有打銘,稱為生莖無銘。有人說刀匠不打銘是因為嫌這刀做的不好,我覺得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可一概而論。有些刀匠的無銘刀很多,其中也不乏非常高等級的作品。另外像古刀早期的大和傳刀工,很多是為寺院僧兵武裝做刀,按規矩也是不留銘的。
還有一種無銘的情況是刀條被大幅度截短,刀銘的部分也被截掉,於是變成了無銘刀。這種被稱為大磨上無銘,在古刀特別是室町時代之前的名刀之中非常多見。有些在將軍、大名們手中世代相傳的名刀,無銘也沒有太大關係,由於傳承有序,刀的身份很清楚。有些無銘刀,為了表明正身,有幾種做法。
朱銘,就是後來的鑑定者拿筆蘸著朱漆在刀莖上寫下刀工的名字,以利後人判斷。這種做法多用在生莖無銘的刀上。
有些無銘古刀,是由後來的刀匠鑑定的,他們有時會將鑑定結果刻上,同時也會刻上自己的名號以示重視。
另外還有折返銘和額銘,屬於在需要大磨上的情況下,保存原刀工銘刻的做法。
【裁斷銘】
自江戶初期開始流行的試斬,很直接的證明了刀劍的斬切能力。許多試斬者喜歡將試斬結果添加在刀莖上(基本都是裡側),而很多愛刀者也追求如此記錄的名家試斬結果,小部分刀在後來得到更好的試斬結果時,還會再把新成績添加上去。大部分裁斷銘是後來試斬者添加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刀匠自己刻上的。
裁斷銘的內容無外乎表明土壇斬中切過的人體部位,如「脅毛」、「太太」、「雁金」、「兩車」等等代表不同的部分,或是一次切過的屍體數量:「二つ胴」、「三つ胴」甚至「四つ胴」「五つ胴」以上。
【偽銘與代銘】
大名氣的刀工所做的刀通常能賣個高價,因此偽造名工作品牟取暴利之事古來有之,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把作風相近的無銘刀拿來刻個名工的刀銘,稱之為偽銘。所以,對刀銘的辨識,也成了刀劍鑑定的必備內容之一。具體的偽銘種類與鑑別我們就不在這兒說了,大體上古代的偽銘,很多時候由於對原刀工研究不夠,資料不足,因此大多數偽銘,在結構筆劃、塹刻手法、適用年代上留有馬腳可尋,為偽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規律。
很多刀匠到晚年時,往往由弟子代為打銘,比如和泉守國貞晚年的很多刀都是其子井上真改代作和代銘,這種代銘跟偽銘有著天壤之別。
還有一些刀工的銘,幾乎都是由專人代打,比如「備前長船X光」的一系列刀工,不同的時期,銘文字體卻基本一致,多數研究者認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當地有專人打銘。此外末備前的「祐定工房」出品的數打物,單銘「備州長船祐定」六字,而無年紀銘的那些,由於流水線作業的特性,刀銘也多數是專人負責塹刻。
【刀銘中的家紋】
刀銘中出現的家紋大致有幾種情況:
一是刀工自己的家紋,如後鳥羽天皇作的刀,刀莖刻24瓣菊花紋以昭示天皇的身份;江戶時期水戶藩主德川齊昭作刀,除了銘「烈公」之外,還刻有簡化版如時鐘指針的18瓣菊紋,這個雖然不是德川家紋,但作為德川將軍家的分支,身份尊貴,也可使用菊紋。
二是將軍或朝廷賜予的家紋,這是在新刀期最多見的情況。康繼世代為德川家的御用刀工,德川家康除了將自己名字中的「康」字賜予初代康繼之外,還特許康繼在刀莖上雕刻德川家的三葉葵紋以示榮寵,並數代相傳。此外前面說到的主水正正清和主馬首安代,除了得到將軍賜予的官名之外,還得以在各自的刀莖上刻上一葉葵紋,不過這個就沒得「世襲罔替」了。
古刀期著名的「菊一文字則宗」,是作為後鳥羽上皇的御番鍛冶而得到在刀莖中刻16瓣菊紋的殊榮。而新刀期最多見的刀莖刻16瓣菊紋,是由天皇授予某些名匠的榮譽,如山城守國清、三品一族中的二代成員、源來信吉、近江守久道、井上真改等等。但是由於可傳給後代,且授予的實在多了點,有點類似加強版的受領銘。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絡。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