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關帝本身極具教化意義,所以關帝信仰是臺灣百姓最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公布的資料,臺灣有關帝廟192座。近些年臺灣關帝廟有增無減,據臺灣有關專家估計,在200座以上應無問題。
臺灣的關公廟建築主要有三種樣式,第一種有牌樓、有寬闊的廟埕,廟宇結構或以華南式為主,或以華北式為主,或將兩者結合。如雲林縣四湖鄉的參天宮,三開口牌樓巍峨昂首於廟前,裝飾雅麗,書以「參天宮」,兩側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進入牌樓後,只見一片寬闊的廟埕,其廟堂建構,結合了華北和華南式的特色,兼具莊嚴和華麗之美,前殿建築採用華南式,殿頂有造形繁雜、色調古樸的剪黏,拜殿屋頂脊為雙龍朝福祿壽三星,正殿屋脊飾以雙龍護塔,飛翹的燕尾脊勾勒出優美的曲線;前殿川門前,單龍盤臥石柱,相侍而立,壁牆雕刻精美雅致,雕梁畫棟,華而不浮、麗而不俗,一對古樸獅子鎮守大門;圍拱前殿後的是凌霄殿,採用華北建築,殿頂中央飾以火珠,兩端飾鴟吻,脊部飾套獸,與華麗的前殿相映成趣,拜殿左右的鐘鼓樓為六角攢尖頂;前殿兩側是香客大樓,與後殿同是華北式建築;凌霄殿外貌有三層,頂端太子亭壁飾壽字,喻天長地久:一、二樓川門前,各有二對蟠龍石柱擎立,氣勢磅礴。
第二種是院落式,有二進或三進,基本以閩式風格為主。如臺北市民權東路的行天宮,以武廟格式來建造,分為前殿和正殿,前殿開有五扇門,平時進出行天宮只能走兩旁側門,大門只有神明聖誕祭典,請神送神時才開啟。此規矩看出武廟(關公廟)和文廟(孔子廟)的儀節是一樣的。行天宮建築規模宏大,庭院寬敞,可容納多人進行祭祀活動。行天宮的三峽分宮,也稱行修宮,景致寧靜祥和,其建築格局和臺北本宮一樣,主體建築呈口字型,共兩進式;第一進為前殿和左山門、右山門;第二進為正殿和左右過水廊;左右兩側,由護龍銜接,內埕設計有拜亭;正面景觀十一間開,展現出大廟格局。主體建築的左側有明德堂和敬果室,右側有福德宮和洗手間,其各組成部分具體如:前殿,五開間,三進深構成,總寬約22.65米,由縱向左右山牆和橫向的外簷裝修,組成H型的半開放空間,共開有左梢間門、左次間門、明間門、右次間門、右梢間門等五門;山門,分左山門、右山門,各三間開,總寬約10.31米,中央明間門是主要的通道,連接外埕與護龍和正殿的主要出入口;護龍與山門後簷相接,為聯繫前殿和正殿的縱列空間。有成排的簷柱,構成長長的簷廊,其面向內埕的部分由七開間構成,另有三開間面朝龍、虎井;過水廊為正殿和左右護龍間的過渡空間,前過水廊以拱門和正殿前簷廊相通,後過水廊通正殿側門,是出入正殿的主要通道;正殿為五開間,外簷裝修與前殿一樣,落在前點金柱上,但不用石作,而以木板門肩替代,欞花與腰板部分採用玻璃,使得正殿較為明亮;內埕呈正方形,寬30.19米,深30.23米,格局寬大,為避信眾受日曬雨淋之苦,在中央偏西處加築了一座十二柱人字屋架的木造拜亭一座;明德堂為紀念行天宮第二代三宮總住持玄空師父的建築,寬約14.83米,採三開間,凹壽對看門式;福祿宮為奉祀土地公和山神的附近建築。
第三種為宮殿式,以多層為主,主要向空間發展,以層代殿。如:高雄市苓雅區的關帝廟,為典型的華北宮殿式建築,是一座歇山重簷的四層宏偉建構(地面三層加地下樓一層),由兩側石階直達二樓,即為奉祀主神關聖帝君之處,清淨的拜亭由紅柱與龍柱擎立,大殿為傳統的五開間格局,壁堵以紅礱石貼砌,晶瑩剔亮,雅致莊嚴,間有圓形石雕窗,窗上龍蟠虎踞,鳳凰蹁躚,寓意美滿團圓,邊港間兩門一曰「禮門」,一曰「義路」,恰與龍虎壁上的「忠孝」和「節義」兩相吻合。正殿達兩層樓高,正龕供關聖帝君青銅坐像,高十八尺,關帝右手持春秋,左手持長髯;正氣浩然;後殿設神龕三座,中龕安奉值年太歲星君,左龕恭祀財神爺,右龕敬拜月老公,三樓圓通寶殿開設三座神龕,龕房皆以上材雕鏤構築。
裝飾精美是臺灣關公廟建築的特點。桃園縣大溪鎮的普濟堂,前後簷頂翼角裝飾各式剪貼,如祥龍獻瑞,雙鳳含珠,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瓷片構型,如福祿壽三星,象徵仙遊人間、賜福黎民之意,鮮活明亮,間或點綴各種人物花鳥圖案,精巧細膩。新竹市南門街的武聖廟,就是一個琳琅滿目的藝術館,從一進門起,就感受到一種無處不在的藝術氛圍,正門簷前有雕刻迴旋圖紋的老石鼓及嵌有花鳥雕飾的石柱各一對,正門旁另一對老石鼓,枚壁上方為螭虎造型透雕,枚壁下方為回首麒麟石堵浮雕;正門前方為色彩鮮麗雕刻精細的鬥拱與雀替,或為花鳥,或為仙人,雕飾精美;山門簷口垂蓮吊筒前有仙人豎材,造型美麗特殊,做展翅欲飛狀,橫梁上的書畫配以水果造型的鬥拱,別有情趣:旁門各有門枕石一對,分別刻有象、虎、松、鶴的浮雕;左右山壁上有大型「刮骨療傷」、「單刀赴會」、「大戰金人」、「嶽母孝忠」等浮雕及大理石磚雕;王殿關聖帝君前方的四點金柱橫梁上,有造型搶眼的精雕整魚雀替,通梁用料飽滿壯碩,畫功細膩,通梁上有雕獅、雕象鬥座,瓜筒上則有獅王馨牌裝飾;鬥拱之間有展翅仙人豎雕,正梁為標兵抬拱造型;前殿屋脊為兩組起翹的正身燕尾屋頂,中間正脊為雙龍護珠的剪黏,另三個燕尾上有兩條鱉魚分據一端,正殿屋脊上有雙龍護塔的裝飾。臺中縣沙鹿鎮的南鬥宮,燕脊飛簷、龍柱、壁飾都很有情趣,燕脊的剪黏以龍鳳為主,巨龍盤踞含蓄待發,鳳凰展翅凌空翱翔,襯以八仙過海及兵將等飾物,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廟外的裝飾,以大小不等的大理石雕刻忠孝節義故事;廟內的裝飾精細簡潔,梁柱的鬥拱以吉祥龍身裝飾。雲林縣鬥六市的南聖宮,宮前有四柱龍柱,分成「兩龍」與「九龍」配對,每支龍柱高18.5尺,直徑4.5尺,為觀音石雕造,每支龍柱的石雕要耗費一年半時間,被稱為目前東南亞最大的觀音石龍柱。臺南縣關帝鄉的關帝廟,外觀新穎而不失樸拙之美,廟脊中間是福祿壽三星的剪黏,形態自然巧妙,準確地把握住各人物形象特徵;兩旁燕尾不以傳統雙龍剪黏裝飾,而改以兩名武將各持利器佇立其上,神態逼真傳神;三川殿門上的門神彩繪目光炯炯有神,探頭上的人物憨番扛厝角,赤裸上身,齜牙裂嘴,做吃力狀,十分傳神;前殿兩邊牆上有「華容放曹」、「三戰呂布」的彩繪精巧細膩,傳神地表現了故事情節和氛圍。臺南縣仁德鄉的忠義宮,屋頂為三川脊式,中間塑有福祿壽三星,兩邊燕尾向上,上有雙龍,造型生動活潑,其它地方則以神像、人物的剪黏來裝飾;殿內兩旁龍虎堵以水泥雕塑替代石雕,再加以彩繪;門上的人物彩繪造型魁武,形態威嚴;殿內兩旁牆上則繪有三十六官將彩繪,筆法細膩,表情、姿態十分傳神。臺南縣關帝鄉的山西宮,正殿山牆裝飾較為特殊,山牆上方的殿脊飾以螭虎吻作遠眺狀,山牆上則有圖形似向日葵的框,中間一個鬥大的「關」字,兩旁飾以吉祥花草圖案,更襯出宮廟的莊嚴大方。有時將風水觀念與裝飾審美結合起來,如宜蘭縣頭城鎮的協天宮,為二進落格式,前殿屋脊上有「福祿壽」三仙的吉祥裝飾,兩側身堵壁上有「左青龍、右白虎」的雕刻,在中國風水觀念中有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說,據傳如由左邊進廟,右邊出廟,可以入龍喉取好運、出虎口解厄運,因此廟左側進,可看到一對捧著官帽及鹿的慈祥門神,而右側門神則是捧著牡丹及爵器,象徵「加官晉祿、富貴進爵」。
臺灣關公廟的建造中可看到閩地匠師、臺灣匠師、客家匠師的不同風格。如桃園縣大溪鎮的普濟堂,其主祀的關廟帝君、孚佑仙祖、九天司令,左右偏殿各祀的延平郡主、文昌帝君,皆出自福建雕刻名家林其鳳之手,距今己90多年歷史,系採用陶土脫坯方式雕塑而成。再如宜蘭縣礁溪鎮的協天宮,其設計師為臺灣人阮元榮,廟內的木雕、結網、藻井皆由臺灣阿水師傅包辦完成,水泥師及關聖帝君後的那條龍則為臺灣再興師傅的手藝。又如雲林縣口湖鄉的關帝廟建築,可明顯看出廣東客家建築和流派風格;關帝廟是三殿兩廊式的木構建築,三殿就是前門,棟束不直接承桁,前步口採二,後步口縮為一架,明顯分出寬狹;廟門不彩繪門神,接近官廟孔子廟的風格;三川殿後榴向上彎起,牌樓也不作彎枋用雕花取代;正殿前有軒的設計,也是彎拱,展現了客家此派精神;正殿進深有七間,棟架簡單明了,棟架的鬥拱,只有拱而省去了鬥;後殿的屋頂則是穿鬥式的構造;廟中隨處可見的最大特點就是客家人常用的穿水式棟梁,其束木不與桁木接觸,兩者之間墊一個鬥,也有束木穿過柱頭鬥下,鬥口呈弧,以承桁木。
臺灣的關公廟建築還建有其它社會場所。如臺北市民權東路的行天宮還附設有圖書館,內有兒童活動中心,三樓為兒童閱覽室,四樓為宗教圖書館,收藏有各教派經文圖書,分門別類,查閱十分方便,並有複印機,買卡後可任意複印,並辦有雜誌,無償贈送。據悉,宮中圖書大多為作者無償贈送。南投縣埔裡鎮的醒靈寺,建有教室與文獻室,其文獻空位於後殿二樓,室內收藏信徒捐獻的各類史跡實物、大馬鄰遺址發掘的古物,刀器,每次清醺、迎神賽會、埔裡舊街景、人物等近百幅史跡照片。
臺灣許多關公廟已成為地方社區活動中心。臺北縣新莊市的武聖廟,不僅積極參與主辦傳統節慶,還參與慈善活動,捐款給盲人重建院、樂生療養院及老人會,有時廟中還成為投票所和居民大會會所。苗慄縣銅鑼鄉的至倫宮,常捐款給貧困者,並每年都在冬季進行救濟活動,實質性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臺南縣鹽水鎮的關帝廟,清晨人們在廟內庭院操練土風舞、太極拳運動,並建平劇館,為戲曲愛好者提供活動場所,平時還經常舉辦書法、作文、寫生、作花燈勞作比賽,開展系列文化活動。高雄市前鎮區的鎮南宮,曾在廟內舉辦燈迷賽,廟中備有「祈龜」一千多擔,由在三天內擲得「最高杯」者獲得,已成鎮南宮數十年來的傳統。屏東縣萬巒鄉的廣善堂,每年農曆七月都會賑米送給貧窮人家,每人三十公斤白米,另外每年均撥一筆相當數量的錢給萬巒國小,由學校設進步獎,頒發獎金給學生。宜蘭縣礁溪鄉協天廟每年都要依照古禮進行三獻禮和跳佾舞,並進行「乞龜拜拜」等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