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機緣巧合,與幾位泳友相約,去遊覽解州關帝廟。
解(當地人讀作「hai」)州鎮,古稱解梁,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裡中條山腳下,因這裡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故鎮西建有全國現存最大、祭祀關羽的廟宇古建群,俗稱解州關帝廟。素有「中華武廟之冠」美譽的解州關帝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身為運城人的我,關帝廟去過不止一回,但此次卻與以往不同。一是之前大多只遊主廟,始終不曾全覽,總覺有些遺憾;二則應泳友李成晉邀約,他供職於解州關帝廟文物管理所,且專事宣傳有年,對關帝廟可謂瞭若指掌。有他為我等導遊講解,夙願得償,豈不美哉!
趕到約定地點,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北端的臺基上,矗立著一座高大宏闊、氣勢宏偉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坐北面南。簷下一塊「關帝廟」匾額,藍底金字。兩旁楹柱各有一聯:上為「精忠貫日」,下為「大義參天」。兩尊石獅高大威猛,蹲踞兩旁。前面不遠處,一左一右豎著兩根高大的旗杆,這便是新修的景區的入口了。如今遊覽關帝廟都由此開始,但於我卻是第一次。
一進入景區,成晉友立馬成了導遊,向大家介紹起關帝廟的布局來。他說解州關帝廟為大型的合院式建築,南北長700多米,東西寬200多米。整個建築由結義園、正廟和御園三部分組成,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各種殿宇房舍200餘間,規模巨大,氣勢恢弘。建築精美,雄踞中國武廟之冠,頗具皇家風範和王宮氣派。
結義園為著名的「桃園三結義」紀念建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初名「蓮花池」。清乾隆年增修擴建後頗具規模,園內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排列有結義亭、三分砥柱石、君子亭、結義坊等建築,周邊輔以桃林、假山、蓮池、石橋,完全一幅園林景觀。
結義亭又稱三義閣,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所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但呈東西向,山面朝前。四面環廊,簷柱間矮條板連接,可供遊人廊下歇息。閣內有一方高約兩米的三結義線刻畫像殘碑,為當時解州知州刻立。此碑採用陰刻白描手法,構思奇巧,技藝頗高。其上桃花吐豔,竹枝扶疏,劉關張結義人物場景,形象生動,鮮活有趣。只是碑面殘破剝落,難窺全貌,有點遺憾。結義亭周邊植有大片桃林,枝幹繁茂。想春暖時節,千枝萬朵,奼紫嫣紅,更能展現桃園結義之旨趣。
結義亭後為影壁。壁前立有兩米來高的圓形砥柱石,看樣子像一塊隕石,據說是關公的化身,以示其為三分天下蜀漢之中流砥柱。壁上嵌有「三分砥柱」篆書石碣,背面是當時的解州知州言如泗撰寫的《重修結義園記》長方碑碣。
影壁後為君子亭,原名「蓮亭」,因這裡曾闢有蓮池而得名。後改現名,想必取意花中君子或寓意劉關張君子之交。現存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頂。四周圍廊環繞,中闢隔扇門,兩側為隔扇窗。廊上存有明天啟元年《新建蓮花池記》等碑刻。亭內供有一座「不朽關公」香樟木雕像,粗獷大氣,栩栩如生。
穿過君子亭,便可見結義坊,這是結義園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牌坊創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為純木結構,四柱三門重簷琉璃瓦頂,簷下鬥拱華麗,四周彩繪山水,蔚為壯觀。「山雄水闊」坊額,工整俊美。下連卷棚式抱廈,形制優美協調。轉過木坊,回身仰觀,「結義園」匾額赫然在目。至此方悟,這裡才應該是結義園的正門!
以前遊關帝廟,都要經由一條由東向西的老街。正廟在街北,但最先看到的是「萬代瞻仰」牌坊和鐘樓。那時,路南的結義園還不曾開放,園外只可見牌坊巍峨、古木參天。曾聽說園內亭臺樓閣、假山真水,卻始終無緣得見。像解州關帝廟這種宮殿式形制的建築,在其正前方建有園林的布局,在國內同類建築中卻極為少見。
進入正廟先要經過一方琉璃影壁。這座珍貴的琉璃龍壁為四蟠龍圖案,建於明代宣德年間。其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天、地、海三界,以四條遨遊飛動的蟠龍為主體,襯以鳳凰、麒麟、玉兔等瑞獸祥禽,流光溢彩,華貴典雅。只是龍壁上的琉璃構件存在明顯色差,顯然不屬於同一時期,仿佛訴說著600餘年的風雨滄桑。關帝廟龍壁只有四條蟠龍,與我們熟悉的九龍壁不同,據說是因為只有天子才配用九龍。這裡的影壁雖然也用龍,卻只有四條,暗喻關羽的「大帝」身份是後世皇帝追封的,並非真正意義的真龍。
繞過影壁,便見正廟。這組坐北朝南的宮殿式建築群,其布局前為廟堂,後為寢宮,屬典型中國傳統的「前朝後寢」宮殿式建築。
端門位於正廟中軸線的最南端,因是入宮的第一道門,故曰「端門」,又稱「山門」。這座紅色的磚砌仿木宮門,正面三座券洞,中門最高,左右較低。中門明間坊額為「關帝廟」,東門次間坊額為「精忠貫日」,西門次間坊額為「大義參天」。將關羽立身處世的「忠義」二字巧妙地融於其中。純磚結構的端門補間有連跳鬥拱,柱頭枋、羅漢枋上隱刻橫拱,其造型古樸厚重,典雅大方。
端門兩側建有赭紅色的高大宮牆,前牆沿上垛口羅列,形制如同北京紫禁城的宮牆。宮牆左右折角處設鐘鼓二樓,頗似故宮午門兩側的角樓。在端門前不遠的地面上,斜豎根烏黑髮亮、相互交叉的鐵柱,正對著中門。這就是所謂的「擋眾」,俗稱「門擋」。其功用是提醒人們:至此要「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對關羽的崇敬,也彰顯聖廟的威嚴。
懷揣虔敬之心,穿過文武官員落轎下馬的端門,迎面是三座高大的單簷歇山頂建築,為關帝廟第二道門。中間一座叫「雉門」,民間俗稱「正門」或「大門」,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樓上嵌一塊豎匾,上書「關帝廟」三個金字。東面的一座叫「文經門」,供文職官員行走。西側的稱「武緯門」,給甲冑之士通行。現如今,中門成了人人可自由進出的方便之門,倒是文武官員專用的文經武緯門鮮有人行走了。再往外,便是東鐘樓、西鼓樓巍然聳立,遙相呼應。武緯門旁還建有胡公祠、追風伯祠。胡公祠是祭祀關公嶽丈的,追風伯則是後世帝王追封關公坐騎赤兔馬的爵位。據說關羽死後,赤兔馬草料不進,絕食而亡。其忠貞誠信,怎不叫世間小人自慚形穢!
跨入雉門,才發現後部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兩側各有八字形琉璃壁一面。雉門除門的作用外,臺階上實際還是一座「過路戲臺」,平常供人通行,必要時在臺階兩側的石槽上搭上臺板,即可演戲。左右木柵欄圍成樂池,臺中的隔扇門又可代替守舊(即帷幕),打開隔扇門便可看見端門正中的「扶漢人物」題額。簷下的「全部春秋」橫匾,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似乎告訴世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道理。
前行便至午門,此為關帝廟第三道門。午門為帝王宮殿中的正門,因明神宗封關羽為「協天大帝」後增建。現存建築為民國九年重建,面闊5間,進深3間,單簷廡殿頂。前簷踏步正中,鋪設有團龍雲路。階上石雕勾欄圍護,望柱頭石雕形態各異。欄板兩面有花卉、盤龍、人物、獅麟等圖案浮雕,頗有意趣,據說有144幅,洋洋大觀。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他們二人都是關羽忠實部將,因此用作關帝廟門神。北面左右兩側,是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和功績彩繪,只是為尊者諱略去了「走麥城」一節。東西牆所繪是道教中的方位神,右青龍左白虎,由此也印證了關帝廟的道教身份。
從端門、雉門、午門之名和建築採用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廡殿琉璃頂式即可看出,關帝廟的形制仿照皇宮,是等級極高的建築。出身平民的關羽,死後哀榮之高由此可見一斑。午門東西各有一木坊,為二柱一間一樓六戧柱,立柱前後有抱鼓石,均建於清代。午門之東為「精忠貫日」,西為「大義參天」,給人一種恢弘正義之感。
穿過午門,便是「山海鍾靈」坊。這是關帝主廟中軸線的第一道木牌坊,原為明代木構,後毀於火,現存為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重建之遺構。牌坊為四柱三門三樓八戧柱結構,其上浮雕花卉華麗繁複。網狀如意鬥拱,額枋浮雕為關公斬蔡陽圖。木坊正面板刻「山海鍾靈」四個額題大字,背面額題「如在其上」,盛讚解州之地靈人傑,關帝之巍巍聖德。
前行過山海鍾靈坊,便至御書樓,這是一座面闊進深皆五間、兩層三簷歇山頂、底層前簷有廡殿頂抱廈的木構建築。此樓始建於北宋,因站在樓裡向上,透過樓板正中的八角形天井,便可看到疊架而上的八角形藻井頂端的八卦圖,遂名之為「八卦樓」。八卦樓之所以又稱御書樓,還確實與清代最有名的兩位皇帝有關。
史籍記載,康熙四十一年(1702)關帝廟發生火災,崇寧殿及北部殿宇被大火吞噬。以木構為主的關帝廟,火災頻發是最讓人頭疼的一件事,以至於後人還乾脆在關帝廟前專門修了一座火神廟,以祈求火神的特殊庇護,當然這都是後話了。次年,康熙巡視山西,因他自詡劉備轉世,便到解州關帝廟拜會「二弟」。面對災後慘像,他不僅命戶部「撥幣金重修」,還在八卦樓留下了「義炳乾坤」的御書題匾。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為紀念康熙御題,遂將八卦樓更名為「御書樓」。
現存的御書樓,臺基為明代遺存,屋架屬清代康熙和乾隆時期的遺構。現樓上所懸豎匾即為乾隆更名時原物。御書樓後簷下,懸有一塊「絕倫逸群」牌匾,語出諸葛亮對關羽的評價,為當時解州知州言如泗所書。我雖不諳書道,但也覺得勢若遊龍,婉轉遒勁,渾然一體,氣貫始終。
過御書樓往北,映入眼帘的便是供奉關羽的正殿——崇寧殿了。此殿因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而得名。崇寧殿雄踞於高臺之上。臺下兩旁松柏蒼翠,正中置一巨大的長方焚香爐。爐後步道石刻精美,已不容踩踏。一對石華表分立兩側,近旁還樹著數通古碑。左右兩翼各置鐵鑄的焚表塔一座、武士獅子像一尊、旗杆一根,高大威猛,鑄工精湛,從銘文可知均為明清各地善男信女捐資建造之物。
從側面步階拾級而上,殿前月臺寬敞,勾欄曲折。月臺是舉行祭祀大禮的地方,所以也稱祭臺。臺中置一石供桌,桌面為青銅所鑄。殿門口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有趣的是,銅供桌面上有道一指寬的溝槽,傳說是當年五月十三日正逢下雨,關公在此顯靈,就雨磨他的青龍偃月刀,在小試刀鋒時留下的痕跡。傳說當然不足為信,但據說每年這天幾乎都會下雨,解州民間便把農曆五月十三稱作「關老爺磨刀日」,下的雨就叫磨刀雨,而這個供桌也就叫做磨刀石了。
眼前的崇寧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為重簷歇山琉璃頂。簷下雙昂五踩鬥拱,額枋木雕富麗堂皇,為關帝廟的主體建築。崇寧殿周廊下立二十六根大石柱,柱上所雕遊龍,昂首奮爪,粗獷有力,與精雕細刻的柱頭額枋相較,各具神韻,相互烘託。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其數量規模,在國內宮殿廟宇中頗為罕見。大殿明間懸有乾隆帝欽定的「神勇」橫匾,簷下懸有鹹豐皇帝所書「萬世人極」匾,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
步入殿內,玲瓏精巧的木雕神龕,精緻華麗,龕中端坐的關羽塑像,身著龍袍,頭戴冕旒,腰系玉帶,手持笏板。左右侍童端立,龕前文臣侍候,兩廂鑾駕,木轎、華蓋、鼓樂、儀仗一應俱全,活脫脫君王上朝情形。而手持笏板則表明關羽生前為臣、身後封帝,集臣子帝王於一身的特殊身份。塑像端莊肅穆,勇武剛毅,不由人肅然起敬。龕外雕梁畫棟,金柱上木雕雲龍,自下盤繞至頂,兩首相交,怒目猙獰,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兩側神龕上「義炳乾坤」匾為康熙御筆所題,貼金龍雕,字工藝精,實屬珍品,更增添了崇寧殿的莊嚴肅穆。
走出崇寧殿時,我卻在想:據史載,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1016年)間,關廟大興土木重建,也是歷史上首次由帝王敕建,故而「殿皆石柱,雕龍飛騰,廟貌宏麗,甲於天下」。至徽宗時,趙佶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此時大宋內憂外患,國運式微。因其崇尚道教,遂將復興的希望重託於神明,僅是對關羽,就先後追加了 「忠惠公」「崇寧真君」「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等封號,可謂煞費苦心。可嘆的是,即便如此也沒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更可悲的是,徽欽二宗被擄竟至客死北國。
穿崇寧殿而出,便至寢宮南門。成晉友告訴大家,說按照廟宇的祭祀禮制,一般講究前殿後寢。剛才看過從端門到崇寧殿的部分屬於前殿,是舉行祭祀的場所,接下來要看的則屬於後寢,即平時安放關帝神位的地方,也就是供他休息睡覺的宮殿。每逢祭祀,須將神像從寢宮恭請至前殿以供拜祭,禮畢再奉送回寢宮安放。
寢宮不似前殿,入寢宮門,花木蔥蘢,寂靜幽雅。穿過花圃小徑,便至「氣肅千秋」坊。站在這座中軸線最高大的木牌坊前,滿眼錦繡,視野開闊。坊後古柏疊翠,樓閣聳立,宛若如畫之屏障。此坊明萬曆(1573年)初創,清同治(1867一1870年)重建,為平面四柱三開間廡殿頂。立柱瘦高,形體秀美,額飾透雕彩繪。橫匾上線刻「氣肅千秋」四字,盛讚關公氣節千古長存。如此好景致,豈可錯過?於是眾人站定,留此存照。
過牌坊,有兩座方形的三層十字歇山頂建築,東西對峙,右側為印樓,內供「漢壽亭侯」玉印,左側是刀樓,裡面陳列著青龍偃月刀。
寢宮後部,是關帝廟的扛鼎之作——春秋樓。以塑有關羽坐觀《春秋》像而得名的春秋樓,巍然屹立於參天古樹間,更顯大氣磅礴。眼前的春秋樓重建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兩層三簷,九脊歇山頂,高達33米,為廟內最高建築。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圍護。簷下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木雕圖案,工藝精湛,剔透玲瓏。樓頂琉璃瓦覆蓋,五彩斑斕。
步入樓內,大堂正中兩柱間置一殿宇式神龕,龕內塑有關羽帝王裝金身坐像。他正襟危坐,左手拄股,右手撫髯,立眉橫目,不怒而威。神龕側旁置一頂木轎,彩妝攢花,成晉友說,這就是每年五月初三進行「巡城」的「關帝聖駕」, 也是曾經參與過巡遊福建、臺灣的聖轎。他還掀起轎簾,介紹說:轎內的這尊木雕「軟身」關帝聖像,為關帝廟珍藏的明萬曆年原物,屬國家級文物。
一層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直通二樓。春秋樓二樓平時一般不對外開放,今天借成晉友之光得以登臨。二層正中的木製暖閣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便裝像。帷帳之中的關公上身微側坐於榻前,左手扶膝,右手捋髯,頷首凝視著案幾之上的書卷,神情專注,儀態逼真,仿佛真人一般,將一個公事之外生活化的關帝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兩側懸有對聯曰:「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和儒雅氣度,可謂表露透徹,形容貼切。暖閣的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字跡剛勁有力,可謂一絕!
二樓除暖閣外別無他物,顯得空曠。東、西兩壁分別懸有獅、虎圖中堂。兩邊各有一聯曰:「北鬥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鬥;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聖德與天齊,真不愧協天兩字;崇基從地起,也須知拔地千尋。」看來也有些年代,但均無款識,據說,為清人翁廣居之手筆。
走出迴廊,只見簷下懸有一匾,題曰「麟經閣」,蓋因《春秋》雅名《麟經》而故稱。迴廊四周為木柱吊掛結構,上層廊柱均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奇巧別致,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此謂之二絕;四周迴廊與樓內由108面木扇相隔,圖案古樸,工藝獨特,傳說是象徵歷史上山西的108個縣。同行的老黃不相信,還專門繞行一周,數後確實方才罷休。春秋樓還有一絕,據說是站在春秋樓頂,向上仰望,正好對著天空北鬥七星的位置,故而獅中堂聯中有「北鬥在當頭」之稱,不知亦然否?但我始終認為,關羽一生喜讀《春秋》,應屬儒者,後被尊為武聖。在他封帝後,釋家稱其為「伽藍佛」,道教封他為「關聖帝君」,如此融儒釋道精義於一身、享官民匪一殿拜祭的關羽,真可謂天上諸神絕無,地下萬世僅有,這才是千古一絕!
於迴廊四下觀瞧,整個關帝廟盡收眼底。只見它南依巍峨秀麗之中條,北臨萬頃碧波之鹽湖,廟宇樓閣與山色湖光交相輝映,雲蒸霞蔚,氣勢不凡。在平面布局上,沿用我國古代傳統建築群的中軸線對稱方式,以正廟所在的中軸線為主軸,輔以東宮和西宮兩道軸線,軸線間以內圍牆和廊廡相隔。建於兩側的這些祠、亭及其他樓、廊、牌坊等建築,高下參差、左右對稱,與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彼此映襯,遙相呼應,成為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
天下的關帝廟數不勝數,但均無法與解州關帝廟相匹。最早的關帝廟即建於此,隨著歷代仰崇關公之風日盛,解州關廟也持續不斷的修繕擴建。從明弘治初定祀典,嘉靖官祭升格,至神宗更是先後追封關羽為「協天大帝」「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敕賜「英烈之後」,解州關廟的營建登峰造極,廟勢亦至鼎盛,被譽為天下第一武廟。此後數百年,解州關帝廟經數次增擴改建、修葺彩繪,終成如今壯麗輝煌之模樣。
恢弘儼然的解州關帝廟雖然較之帝王宮苑稍遜威嚴,卻平添了諸多神性,令多少參拜者自然而然生出敬畏,更使得芸芸眾生誠惶誠恐。故而,這裡遊人信士紛沓而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頂禮膜拜。終與山東曲阜的「孔廟」一武一文,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武崇拜的兩脈之源。
出寢宮厚載門,便至御園,這是在關帝廟後花園遺址上復建的一座北方風格、皇家氣派的古典園林建築。其主要建築包括千米瑞獸彩繪長廊、聖行祠、忠義堂、晨光閣、雅頌軒、福壽臺和放生池等。
這裡的千米彩繪長廊,繞園構成一幅瑞獸圖案,堪稱絕景,值得一觀。其彩繪採用蘇式構圖,外簷枋心以「福、祿、壽、喜」為主要內容,表達了世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內簷枋心以三國故事、關公顯靈故事等為主要內容,畫面線條流暢,人物造型逼真,充滿了濃鬱的人文氣息。長廊後簷牆上布滿了與關公有關的字畫、石刻、磚刻、木刻等,其中歷代名家所書的各體「關」字,大小錯落,疏密有致,營造出一種溫文爾雅的書卷之氣和深厚濃鬱的文化氛圍。
還有個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放生池邊的「關公風雨竹」碑。《漢夫子風雨竹》碑位於翠竹繁茂、竹影掩映間,為摩刻碑,據說原碑現存於解州西元關帝廟。碑刻畫分兩幀:左為風竹,右為雨竹,相傳出自關羽手筆。《風雨竹》是一幅由字組成的畫,竹葉即為筆劃,組字成詩,構成一首完整的五言絕句。雨竹的詩句是「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風竹所組詩曰「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關羽以竹隱詩、以詩明志,表達了一種謙遜不爭、潔身自好的感情,其忠義品德昭然於世。
御園雖為新建之物,但園內廳堂古樸,廊環水榭,曲徑通幽。更兼遍植奇花異草,古木修竹,四季蔥鬱,景色宜人,不失為一個遊玩的好去處。
順著遊覽指示牌折返,穿遊客服務中心,過崇寧宮遺址,出門便見一座由鐵欄杆圍護的石牌坊,這便是著名的「萬代瞻仰」坊了。記得從前,這裡是進入關帝廟的必經之地,現在雖成為遊覽動線的最後一個景點,但還是值得一看。
「萬代瞻仰」坊位於鐘樓東側,始建於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是主廟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牌坊。整個牌坊由青石壘砌而成,為三間四柱五樓廡殿式,面寬7.36米,通高9.04米,正面楷書「萬代瞻仰」,背面上書「正氣常存」。牌坊遍身浮雕,鬥拱精巧,且構圖考究。石雕紋飾精細,手法蒼勁,且保存完好,堪稱明代石雕藝術傑作。
牌坊精華部分為正背面雕飾的三國故事圖。石坊正面明間四層額枋,上層小額枋雕有「三英戰呂布」故事,柱上龍門枋雕關平、周倉及眾官朝賀圖,下層小額枋雕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圖景。石牌坊兩側門額枋上層皆雕關羽騎馬橫刀過關斬將圖,中層雕關羽歸城圖,下層雕二龍戲珠圖;背面明間上層為劉備、孔明、關羽、張飛、趙雲等眾君臣共商軍務圖;中層雕「關羽辭曹挑袍圖」,下層雕的是「古城會」關羽躍馬橫刀故事。牌坊兩側門額則分別雕有「屯土山」「關羽辭行」「三顧茅廬」「白馬坡」等圖案。石坊正背兩面柱身、板心所雕的蟠龍繞柱,侍臣站立,人物眾多,身姿靈動,形態流暢。其間祥雲、瑞獸、仙鳥、繁花點綴,動靜相宜,情景交融。
這座明代石坊,融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與傳說為一體,雕刻精細,華美秀麗,令人嘆為觀止。難怪幾位廣東遊客無不讚嘆道:如此石坊,要是放在家鄉,足可自成一景!我於一旁聞之,心中不由欣欣然。
回望身後紅牆碧瓦、綠樹掩映的關帝廟,對身心仍沉浸其中的我來說,不妨借用洪洞翁廣居、開封周亮工題關帝廟
之聯作結:「聖德服中外,大節共山河不變;英名震古今,精忠同日月常在。」「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責任編輯:張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