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論佛法:華嚴世界的秘奧

2021-02-19 成都文殊院

看見全息攝影的資料後,讓我想起寺院裡的一幅對聯: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內煮乾坤

一般人看到這幅對聯,就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或者認為是某個浪漫主義文人的誇張表現,不必去深究。但是,有心人也許不會放過它,特別是學佛的人,會想起佛經裡的許多類似的常人難以理解的說法,如「一念三千」,「納須彌於芥子」,「一多相即」等等。如果常留意,佛典裡此類說法還很多:

「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恆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那由他阿僧祗恆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形。」(《無量義經》)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華嚴經》)

「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華嚴經》)

「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祗劫,不可數阿僧祗劫即是一劫。……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華嚴經》卷九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永嘉證道歌》)

「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印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澄觀:《華嚴大疏》)

「知三界惟心,三世惟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華嚴經》)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智顗《摩訶止觀》)

「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即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故此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之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耳。」(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

……

這些敘述,表明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或宇宙,其本身就是一張巨大無比的網,牽動一點,整個網都有反應;任何一個原子分子或更小的粒子,都存儲著整個宇宙的信息;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一切事物。雖然人類總是去分類處理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一切的分類都是假象,一切的終極本質是一個無破綻的巨網,即重重無盡的因陀羅網。(因陀羅網:忉利天王的宮殿裡,有一種用珠寶結成的網,一顆顆寶珠的光,互相輝映,一重一重,無有窮盡。此網一名因陀羅網,一名帝網。)

《華嚴經》是談此問題最完整的經典,一行禪師就曾經描述過「華嚴世界」:

「《華嚴經》裡有一章,講的是普賢菩薩修行的故事。普賢菩薩坐在釋迦牟尼佛面前,進入了『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如來藏身』即『一切諸佛的法身』。在這種三昧裡,他感受到了一切諸佛的真身,進入了華藏世界。儘管他就坐在釋迦牟尼佛前面,可是他面前卻出現了無數的佛,而且每尊佛前面都有一個普賢菩薩。

在華藏世界裡,空間是由時間構成的,時間是由空間構成的。一粒微塵包含了整個空間,一粒微塵包含了整個時間;一剎那包含了整個時間,一剎那包含了整個空間和整個時間。從這個練習開始,深入地觀察無常的特性,接著深入地觀察『無我』和『互即互入』的特性。」

星雲大師談到華嚴世界的一多關係時,也說道: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即歸於一,那麼,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觀念,而是同源同流的迴環,一個宇宙有三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佛教除了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講到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剎那是佛教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在零點零幾秒這麼短的一剎那,為甚麼說不短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剎那之間,我們也有可能證悟永恆。所謂永恆無邊,是沒有時空分別間隔的。

相關焦點

  • 《華嚴經》: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
    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注釋】一切在佛法上有所成就的菩薩,都是依於善知識的指導加持,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佛法由師傳授,敬師重法者,方能有所成就。
  • 華嚴菩薩(1638)
    第三套也是唐般若譯,共四十卷,稱四十華嚴。華嚴經是釋迦世尊成佛後,由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宣說,內容廣博,思想深邃,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蘊含了佛法的最高智慧,總結下來,佛法的智慧精華,盡在下面的名句中:第一句是,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意思說一朵花就是整個世界,一片葉子就是一尊佛,三千大千世界,納於一粒微塵裡,一是一切,一切即一。
  • 《華嚴經》中的20句精華佛理,點醒執迷人生!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華嚴經》是釋迦佛成道之後所說的大乘經典之中,篇幅最長,最廣解勝義,最至圓滿佛法的經典。1. 行如來行,住如來道。2. 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 智慧故事 | 八十華嚴與武則天
    八十華嚴梵本出自西域于闐國,這是西域的古王國,又稱於填、於殿等。位於新疆西部,自古即是印度、波斯、中國間的貿易途徑,亦為東西文化之要衝。    八十華嚴又稱唐譯華嚴,內容全面完備,文字較多,全經約五十三萬八千多字,語句流暢優美。    唐武則天女皇崇奉三寶,大力弘揚大乘佛法,嘗以六十華嚴不完整而遺撼,聽說西域于闐有華嚴全經梵本,就發心派使者去西域求請,並請譯經人實叉難陀尊者與經文梵本一同來到帝都洛陽,於武后證聖元年(695)在東都(洛陽)大內遍空寺內翻譯。
  • 《甘露古寺第十屆冬至華嚴勝會通知》
    今逢盛世,佛法昌隆祈正法久住,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消災免難、眾生得度。                     《大方廣佛華嚴經》為華嚴宗的根本經典,是佛教的一部重要寶藏,在浩瀚的佛典中,被譽為「經中之王」,自古就有「認識華嚴,方知已是佛法富貴人」之說。
  • 【雲端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08 華藏世界品
    今天是我們雲端學院,華嚴經全球共修第八堂課,我們已經進入華藏世界品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開始,介紹了這個世界的樣貌。從卷八到卷十,華藏世界品是這個世界當中真正的樣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是有侷限性很小的一顆球。 真實的樣貌是什麼呢?
  • 殊勝節日|臘月二十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佛教八宗之一的華嚴宗,即以此經立宗。
  • 臘月廿九日 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華  嚴  菩  薩  化    身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23.學佛法有四個步驟丨廣果天王說偈讚嘆佛的功德【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有些人對佛法有信心,有些人對佛法沒有信心。有些人對佛法半信半疑。有的人因為聽經典覺得有道理而生信心,於是來研究佛法。有的人,聽經好像耳邊風,過而不留,忘得乾乾淨淨。有的人,聽經時在打妄想,想到月球去旅行。
  • 心經這麼短,為什麼卻是大乘佛法的縮影?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代我們娑婆世界三界的眾生來請法。你一旦請,那佛就得隨順你的因緣。如果你一請,他不隨順這個因緣。他不說,他有執著,他就不是佛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在這個隨順這個請法的因緣下,釋迦牟尼佛開始講法了。在頭21天,講的什麼經。有人知道嗎?講的他最最圓滿的境界,就是自己證到的這種佛果境界。所乘性流露出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 清涼國師與《華嚴經》的因緣.
    有愛 有佛法 有情懷
  • 棒喝透出華嚴五教
    有個講《華嚴經》的座主說:「在我們教下講來,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而宗下說,一棒一喝就能成佛,這完全不符合佛的教導。現在請問在座的諸大禪德,你們如果一喝能透得過華嚴宗所說的五教,我承認你們一棒一喝就能成佛,假如透不過五教,那就是魔說。請你們哪個出來講一講?」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也認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宗教,不願意接觸。自己以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不願意跟宗教為伍,你說這個毛病犯得多大!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非常難得,特別給我開的課程,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
  • 恭迎|臘月廿九 華嚴菩薩聖誕——以三昧力現眾華 遍滿虛空大莊嚴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修萬行如同雜華,莊嚴一乘佛果功德,所謂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即名華嚴。《華嚴經》以根本佛乘為宗,以毗盧遮那智慧果德普示眾生,介紹了釋尊及十方諸佛親證的不思議解脫境界——盡虛空,遍法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 史傳部——華嚴經傳記
    案此經是毗盧遮那佛法界身雲。在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於海印三昧內。與普賢等海會聖眾。為大菩薩之所說也。凡一言一義。一品一會。皆遍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土。盡因陀羅網微細世界。窮前後際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無邊劫。常說普說無有休息。唯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記。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但以本不離跡。是以處寄人天。時臨二七。以跡不離本。九會即遍十方。二七該於十世。以本跡無二。令無限即限限即無限。如此經中海雲比丘所持。
  • 《華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若能參透福報不淺
    每次翻開《華嚴經》,都會有一種「不讀華嚴誤終身」的奇妙心境。更憧憬著若能在世上重活一遭,該有多好呀的無明妄想。《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是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更是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其地位不可小覷。而且這部佛經每一句偈頌都極為經典,雖然沒有涉及深奧的佛理,但句句直指人心,離苦得樂。
  • 大方廣佛華嚴經23—— 異生眾,執金剛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     又有佛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執金剛神。執金剛神,就是手持金剛的杵的護法善神。他們能降伏天魔外道,令其不致擾亂修道人的身心。令修道人身心清淨,一心一意,參禪打坐。      在家居士,都是大護法者,護持三寳、供養三寳、親近承事三寳。居士都有護法的責任,要擁護三寳、莊嚴三寳。不可破壞三寳、誹謗三寳。      什麼是三寳?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附梵唄:華嚴字母】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華嚴三聖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經中講,《妙法蓮華經》是由文殊傳授而來,由普賢傳授下去(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文殊、普賢二菩薩協助釋迦佛弘宣此經,故供奉釋迦牟尼的寺廟大殿中,文殊、普賢常立於佛陀兩側,成為佛的左右脅侍,這是根據《法華經》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