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全息攝影的資料後,讓我想起寺院裡的一幅對聯: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內煮乾坤
一般人看到這幅對聯,就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或者認為是某個浪漫主義文人的誇張表現,不必去深究。但是,有心人也許不會放過它,特別是學佛的人,會想起佛經裡的許多類似的常人難以理解的說法,如「一念三千」,「納須彌於芥子」,「一多相即」等等。如果常留意,佛典裡此類說法還很多:
「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恆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那由他阿僧祗恆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形。」(《無量義經》)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華嚴經》)
「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華嚴經》)
「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祗劫,不可數阿僧祗劫即是一劫。……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華嚴經》卷九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永嘉證道歌》)
「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印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澄觀:《華嚴大疏》)
「知三界惟心,三世惟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華嚴經》)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智顗《摩訶止觀》)
「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即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故此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之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耳。」(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
……
這些敘述,表明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或宇宙,其本身就是一張巨大無比的網,牽動一點,整個網都有反應;任何一個原子分子或更小的粒子,都存儲著整個宇宙的信息;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一切事物。雖然人類總是去分類處理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一切的分類都是假象,一切的終極本質是一個無破綻的巨網,即重重無盡的因陀羅網。(因陀羅網:忉利天王的宮殿裡,有一種用珠寶結成的網,一顆顆寶珠的光,互相輝映,一重一重,無有窮盡。此網一名因陀羅網,一名帝網。)
《華嚴經》是談此問題最完整的經典,一行禪師就曾經描述過「華嚴世界」:
「《華嚴經》裡有一章,講的是普賢菩薩修行的故事。普賢菩薩坐在釋迦牟尼佛面前,進入了『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如來藏身』即『一切諸佛的法身』。在這種三昧裡,他感受到了一切諸佛的真身,進入了華藏世界。儘管他就坐在釋迦牟尼佛前面,可是他面前卻出現了無數的佛,而且每尊佛前面都有一個普賢菩薩。
在華藏世界裡,空間是由時間構成的,時間是由空間構成的。一粒微塵包含了整個空間,一粒微塵包含了整個時間;一剎那包含了整個時間,一剎那包含了整個空間和整個時間。從這個練習開始,深入地觀察無常的特性,接著深入地觀察『無我』和『互即互入』的特性。」
星雲大師談到華嚴世界的一多關係時,也說道: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即歸於一,那麼,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觀念,而是同源同流的迴環,一個宇宙有三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佛教除了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講到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剎那是佛教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在零點零幾秒這麼短的一剎那,為甚麼說不短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剎那之間,我們也有可能證悟永恆。所謂永恆無邊,是沒有時空分別間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