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詩 | 春江潮水連海平

2021-03-01 照見初心

春花秋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相傳創自陳後主。同題詩前人亦多有製作,如隋代楊廣即以五言絕句:「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取之與張若虛的詩相比,可見張詩不僅篇幅上大大超過了楊詩,更重要的,是將這一古題所可容納的內蘊拓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用這一似乎是純寫景的老題目來抒發深刻而又全新的人生感悟。

張若虛在唐待詩壇上所做的這種創造性工作,與和他同時的陳子昂、劉希夷等優秀詩人的成功探索一起,為唐代詩風的重大轉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它預示著一個新的高度上融貫南北朝詩風而同時有鮮明的唐代特徵的詩歌發展的高潮,即將到來。

詩以流動的江水和一輪亙古不變的明月那一動一靜兩個意向為中心,突破了時空的界限,也突破了一般歌行體結構上大都安排一個有序情節的常規,讓姜水的流動與月光的灑瀉作為詩語自然流露的前導,將看似並無聯繫的扁舟、高樓、玉戶簾、搗衣砧等物象一一串進詩中,並給它們注入了相思、惆悵、依戀等各種不同的人間感情。

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語,創意或源自東晉詩人湛方生《帆人南湖》一詩裡「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人運互推遷,茲氣獨長久。」四句,但湛詩尚留玄言意味,境象也比較單一,至本詩則因引入夜月這一獨特的意象,使說理式的詩語更具韻味,並圓滿地融入了美麗的場景裡。而全詩所表述的意旨,則在這流光溢彩的月夜景色之中悄然呈現,那便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慨嘆。

春、江、花、月、夜,五個最動人的詞組成一幅良辰美景構成詩題,穠麗曼妙,如夢如幻。詩中的春江花卻在夜月的籠罩下一洗穠豔,盡顯出清華高潔的氣質,從而引發了淵默的宇宙玄想和深摯的人間相思。

全詩前八聯寫夜景與遐思,後十聯寫思婦與遊子。每兩聯構成一節,韻隨節換。

開篇由江月寫至花林。江海鼓蕩,明月冉冉升起。天地間蜿蜒的江水都輝映著月光,寥廓清亮。江邊豔麗的花林被皎潔的月光披上一層晶瑩的細雪,顯出剔透的寒意。天地間山川如洗,朗月高懸。在她神秘、冷峻、溫柔的注視下,時空凝結成永恆。沒有比它更古老的過去,沒有比它更高遠的未來。「詩人與『永恆』猝然相遇,一見如故,於是談開了——對每一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今夜的明月還朗照著誰?視線隨白雲飛至青楓浦,扁舟遊子正望月懷人:可愛的月影此刻正在她的樓上移動吧,是否照拂著映出她容顏的妝鏡臺呢?月光惹得她相思不已,她放下帘子,不料搗衣板上又瀉滿月光。共享這明月卻無法互訴衷腸,多希望能乘著月光來到他身旁。或者讓魚雁去傳書吧!但鴻雁無法乘光而度,魚龍也只在水上寫文。遊子昨夜夢見落花,春已過半,他還無法回家。江水東流,月落西斜,時光飛逝,離人各天涯。不知有幾人乘著月色歸家,落月搖蕩著離情別緒灑滿了江畔一樹春花。

相關焦點

  • 我的抗疫故事|春江潮水連海平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季青中學805 徐嘉昊我仿若隔世,靜靜地在老家休息。 年中幾天陰雨連綿,門前河水暴漲,濁流滾滾,幾乎又漫上公路。倒是喜得有清閒時間。大約初一的時候,才陸陸續續聽到零星的傳聞。不過很快就被新聞確認了。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鑑賞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光閃耀千萬裡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讀一萬遍,豈是一個美字了得?!
    然而,不管怎麼說,這首詩,卻是全須全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這個人,雖然連生卒年都不詳,但畢竟有記載說是初唐人士,好像是揚州一帶的人,跟賀知章他們同時代。他留下的詩,屈指可數。據說賀知章一共留下了六首詩,張若虛更慘,是兩首。初唐時代的詩人,就像張若虛、張九齡和「初唐四傑」這麼些人,大概就是這個歷史使命,留下幾篇傳得下來、大家記得住的東西,給大李杜、小李杜、白居易他們開個荒、清個場。
  • 春江花月夜賞析
    1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從明朝李攀龍將其輯入《古今詩刪》開始,經晚清王闓運、陳兆奎推崇,再到民國聞一多不遺餘力地鼓吹,遂被稱為孤篇橫絕全唐的重要詩篇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能「孤篇壓全唐」?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朝文學家鍾惺說: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這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不,這還不夠。清代文學家運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到了近代,詩人聞一多又贊《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1]作者:張若虛[原文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灩灩隨波千萬裡[2],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4],空裡流霜不覺飛[5],汀上白沙看不見[6]。江天一色無纖塵[7],皎皎空中孤月輪[8]。
  • 春江潮水連海平,萬國明月共潮生
    2020年鐘錶與奇蹟展上亮相的萬國新款全部是葡萄牙系列,其中一款航海精英Moon&Tide全新表款,成為萬國首款潮汐指示腕錶。唐詩中有雲『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見很早人們就認識到潮汐是海洋與月球作用引起的漲落現象。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也是真漂亮,但它又不僅是漂亮,它還真宏大,暮靄沉沉、春江浩浩、春花怒放、星月交輝,「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元素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寧靜而又壯美的畫卷。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其實正是從隋煬帝這首詩生發出來的,可是他的生發,絕不僅僅是把五言改成七言、把短篇改成長詩這麼簡單,他是把一幅畫變成了一場夢,把一個美女變成了女神。那他是怎麼生發的呢?
  • 我們的《春江花月夜》
    我們的課堂——「玩」出來的詩歌美「春江潮水連海平
  • 唐朝最「懶」詩人,僅存世2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蓋壓全唐
    唐朝的人們日子過的也是很瀟灑的,思想的開放,衣食住行的滿足,無一不是一個國家的體面。都知道唐朝女子的衣服裸露,在這以前中國史上的女子都是很保守的。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生活,唐朝的人們普遍的比較自信。吟詩作對,把酒暢歡的場面時有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唐詩能佔詩詞半壁江山的一大原因。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
  • 《春江花月夜》的景物描寫,讓你身處其中,流連忘返
    我們再回頭看春江花月,是不是跟前面那些有點像,那麼它具體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我們進入詩的正文,把《春江花月夜》這5種元素鑲嵌到全文當中,我們從第一段開始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說這是一首獨立的七言詩,不管是寫景還是表意都是很完整的。
  • 《惠崇春江晚景》賞析和探究|每日一詩一解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宋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注釋⑴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人,宋初九僧之一,北宋大畫家,能詩能畫。《圖鑑玉鑑》說他最會畫鵝、鴨、鷺鷥等小動物。《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 隋煬帝的《春江花月夜》不輸張若虛,三四句最驚豔
    在《唐詩三百首》中,遺珠不少,其中,《春江花月夜》絕對是一顆遺漏的明珠。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聞一多先生評價《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這麼高的評價使《春江花月夜》廣為人知。其實,在張若虛之前,隋煬帝楊廣也寫過兩首《春江花月夜》,其詩不輸張若輸,他的三四句最驚豔。
  • 吳晨光:從《春江花月夜》看寫作之要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能「孤篇蓋全唐」,在於句秀,在於骨秀,更在於神秀(摘自《「源流說」概論》之十)。案例解析:《春江花月夜》的行文邏輯可謂千古經典。全詩36句,明線有兩條:一是月,一是江。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再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最後到「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海茵朗誦《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
    "大家好,歡迎收聽西安新聞廣播《詩意西安》,今天,我們讀詩給你聽。"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梅洪昇
    清末王闓運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州》的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一開篇就題生發,寫出了春江夜月照花林之美景,句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潮水連海平,明月共潮生。一「平」一「生」就賦予了海水和明月以活的生命。月色照耀在花樹林中,像撒上了一層雪白的雪。詩人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
  • 從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唐朝最為著名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分別留下了一千多首詩。而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兩首詩,憑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壓全唐詩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的孤篇為什麼能蓋過眾多的高產詩人?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和感受來剖析。
  • 纏綿深邃、如夢似幻、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賞析
    《紅樓夢》中林黛玉《代別離》一詩,就「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詩曰《秋窗風雨夕》」,可見它所具備的藝術魅力。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本身就足以喚起柔情遐思。同樣是五個字,在陳後主的筆下,只能是綺豔淺薄的吟風弄月,如《玉樹後庭花》詩句: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 《春江花月夜》美則美矣,但要說「孤篇壓全唐」,確實過譽了!
    這麼說,好像張若虛這首詩真算得上是「孤篇壓全唐」了,但我們不能望文生義,也不能斷章取義,聞一多先生這段評價,是來自《宮體詩的自贖》一文,是在評論宮體詩時,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如果一定要說孤篇壓全唐,那也是孤篇壓全唐宮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