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

2021-02-23 太極日記

推薦閱讀:預防瘟疫的中醫古方香燻來了,很多醫院現在都在用

 楊澄甫口授的《太極拳術十要》(收錄於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論述言簡意賅,解釋清楚易懂。無論是太極拳初學者,還是經年習拳者,都將它作為必讀的學習指南。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這「十要」作為評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藝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可見其在拳論中的重要地位。

     在1925年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中,楊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極拳的十點要領,成為近代太極拳技術發展的重要規範。這些要領是:1.虛靈頂勁;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虛實;5.沉肩墜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隨;8.內外相合;9.相連不斷;10.動中求靜。
          《太極拳十要》解析
  根據我在教學中的體會、觀察,對楊澄甫先生《太極拳十要》有以下認識和理解。
1.要虛靈頂勁,不要無精打採
  楊澄甫把太極拳稱做「柔中寓剛、綿裡藏針的藝術」。太極拳要求柔而不軟,沉而不僵,立身中正,處處有搠勁。掤勁就是舒展飽滿,支撐八面。「頂頭懸」不僅是掤勁立身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提起精神、氣勢充盈的體現,虛靈頂勁可以使動作輕靈,姿勢優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正如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所以我們打太極拳中要注意頭容正直,提神貫頂,切不可低頭縮脖,精神不振,老態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緊張拼搏
  太極拳是一項松靜柔化的武術運動。「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誡人們不要緊張用拙力,生硬拼搏。在武術運動中有的拳種以明快有力、放長擊遠為特點,比如長拳動作要求挺胸收腹,轉肩直臂,而太極拳卻要沉肩墜肘,含胸展背,表現勁力隨曲就伸、松順柔化的特點。所以我們打太極拳要鬆柔沉穩,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開大合。如果說長拳美在剛健挺拔,像一個戎裝少男,太極拳則美在自然鬆柔,像個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證,楊澄甫說「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我們常見一些初學者打拳時腰胯緊張。比如弓步時前傾,後坐時仰身,轉身時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沒有松腰松胯。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其病多在腰腿。」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會保持端正的身型。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強樁步力量。如果兩腿力量不夠,應該姿勢放高一點,不要蹲得過低,力不從心,造成腰胯緊張,上體歪扭。
4.要步法輕靈,不要拖泥帶水
  太極拳要求步法輕靈平穩,邁步如貓行,如履冰。為此楊澄甫告誡人們,行步時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以實腿支撐,另一條虛腿才能轉動輕靈,否則就會「上步重滯,自立不穩」。我們常見一些人行步匆忙,蹬地而起,砸地而落,或是拖地而起,步履沉重,大多是因為重心掌握不好,兩腿虛實不分,應該加強樁步、行步基本功的訓練。這裡我們也要提醒,有的人在步法中翻靴亮底,伸而不落,以為是分清虛實,實際上這也是步履沉重、拖泥帶水的另一種表現。
5.要勢正招圓。不要手舞足蹈
  太極拳的動作和其他拳法一樣,都是源自武術,表現一定的攻防格鬥方法,俗稱招法。勢正招圓就是指姿勢正確,招法清楚、準確。我們有些初學者往往招法不清,只知劃道道,分不清動作的虛實和攻防含意。比如手揮琵琶,雙手是劈掌?是挑掌?是合掌?是擊掌?心中無數。劍法是削劍斬劍?是掃劍還是帶劍?常常似是而非。這樣不僅型法混亂,也勢必造成勁力不準,意念引導和氣力配合也無的放矢。因此我們希望在太極拳教學中要明確型和法的內容和規格,不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6.要上下相隨,不要散亂分家
  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周身相合。楊澄甫說:「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一切武術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勁力完整。然而不少初學者常常顧此失彼。比如動作中腿快手慢或手快腳慢。或者動作腰手脫節。例如雲手,只是兩手舞動,腰不旋轉。還有的人埋頭打拳,眼不看手。例如雙峰貫耳時低頭彎腰;搬攔捶時手向前攔,頭向後看。
7.要連貫圓活。不可毛碴斷勁
  楊澄甫說太極拳要「相連不斷」「貫串一氣」,就是指動作不要有凹凸和斷續的現象,要力求做到「勢斷勁不斷,勁斷意不斷」。為此在前後兩個動作的貫串中要先從氣勢和意念的連接和過渡開始,隨之再本著「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要領完成動作和勁力的轉換。切不可前後割裂,起停突然,轉換生硬。正像一個司機只有在駕駛中做到剎車不點頭,加速不後仰,才稱得上平穩圓活駕駛。
8.要虛實互變。
  不可死水一潭楊澄甫說「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他還說太極拳「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是合,心意與之俱合,內外合為一氣」。這裡說明了兩點。第一點表明太極拳存在動作的虛實,身法的開合,手法的蓄髮,勁力的剛柔,用意的輕沉等諸多變化。就是說在平靜、均勻的表面下太極拳充滿了分分合合的陰陽轉換,不是死水一潭。第二點說明這些變化要在「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意念引導動作的狀態下做到「內外相合」。有人問,太極拳有沒有節奏?我認為有虛實變化,有起承轉合就有節奏,只是節奏有快慢、急緩、強弱的不同,太極拳是一種涓涓流水、細水微瀾的節奏。
9.要氣力相合,不可努氣憋氣
  有人常問太極拳有什麼用氣秘訣?其實太極拳最講呼吸自然。拳論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所以楊澄甫提出「動中求靜」「呼吸深長」,不可「氣湧胸際」。同時楊澄甫也指出「氣沉丹田」「氣貼於背」「力由背發,所向無敵」,就是說要氣力相合。太極拳的呼吸要與動作的虛實和勁力的蓄髮相適應。例如同樣是伸手,如果是後捋前的前伸,意在蓄力,這時就應吸氣,有氣入後背的感覺。如果是向前推按,意在發力,應該呼氣,以氣助力,有氣沉丹田的感覺。這種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既是積極的,也是自然的。
10.要樹神韻、重氣勢,不停留於表面外形
  楊澄甫指出「太極拳所練在神」。很多前輩也強調太極拳「重意不重形」「不在形式在氣勢」。這不是說動作外形不重要,而是說技術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要把重點放到精神上和氣勢上,力求流暢自然,從容自由。太極拳和一切文化藝術一樣,僅有外形和技巧是不夠的,只有用心靈去感受,用神韻去表現,用情感去塑造,才能登上神形兼備的藝術高峰。

點擊圖片即可關注

           

武醫日記            太極之境           武道日記      太極拳意境生活館

 戳閱讀原文進入精彩小說世界看熱血小說!

相關焦點

  • 楊澄甫《論太極推手》
    《論太極推手》是楊澄甫先生三篇經典拳論之一,三篇為:《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術十要》以及《論太極推手》,都是楊澄甫口述,分別由張鴻奎、陳微明二人記錄。《論太極推手》是對楊式太極拳推手的論述,全文僅246字。字字珠璣,句句精粹,轉錄如下: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 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
  •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解讀(二)(作者:謝華)
    釋義:松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包括楊澄甫在內的許多太極拳大師都要求在練習過程中要松,要大松,要徹徹底底的松。只有徹底的鬆柔才可以練出太極拳的能力,方可以練出太極拳的功夫。同時腰是人的身體主宰,太極拳中的虛實變化都是通過腰的轉動來體現的。
  • 【國術軼聞】太極、形意、八卦三項拳術的始祖
    太極、形意、八卦三項拳術的始祖作者:陸鄂不 1941.2.13《力報》
  • 回復晏子高飛就《對《太極大師楊澄甫之死》一文的質疑》的評論
    作者 魏坤梁晏子高飛於2011年8月20日對我的博文《對《太極大師楊澄甫之死》一文的質疑》發表評論如下:「聽我師父說是楊澄甫在北京說自己的太極任何人來了都跑不了,最後和尚雲祥楊澄甫先生也曾多次臨時南下,如1917年陳微明先生拜楊少侯先生為師時,楊澄甫先生正臨時南下。可見楊澄甫先生1928年離開北平前已經覺得北平發展的餘地不多,已經有了十多年南下的準備、醞釀與嘗試了。
  • 練太極拳的多看看楊澄甫的金雞獨立
    楊澄甫是楊氏太極拳的第三代宗師,為傳統楊氏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楊澄甫是一位有爭議性的太極人物,不少人說他的定型架改變了傳統楊氏老架的風格,缺乏技擊作實戰用,其實是打胡亂說。楊澄甫所傳的太極拳架舒展大方,柔和緩慢,動靜相隨;既利於後人學習傳承也利於長功夫,所謂大、中、小三架其實是根據個人的功力程度、身體及年齡狀況而決定的。所以,筆者認為楊澄甫是有功夫的,從他的「金雞獨立」就可窺見一斑。
  • 淺談楊澄甫的實戰能力,與孫祿堂不相伯仲,288斤身法依舊靈活
    而且,他們每一位的太極拳術造詣都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拳術造詣自然也是非常之高。楊澄甫從小開始就跟隨父親楊健侯學習太極拳術,只不過由於楊健侯的性格較為溫和,再加上他老人家年少時又在楊露禪老先生的督導下經歷過一段極其艱苦的「魔鬼訓練」。因此,深知練功之苦的楊健侯對於小兒子楊澄甫的管束確實是寬鬆了一些。
  • 楊澄甫的實戰功夫如何?40歲才大器晚成,卻被口腹之慾所害!
    前幾天我們在初窺傳武歷史之門徑的時候,曾簡單介紹過楊式太極拳一門的創始人楊露禪先生,以及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中楊健侯和楊班侯2位傳武名家的實戰功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前面回顧一下)。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歷史傳武名家,同樣也是出自於楊式太極拳門下,他便是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了。
  • 楊澄甫式太極拳91拳譜
    《太極拳體用全書》共列圖式94節,分89式。本書多加二式,一是為銜接下式,加一式野馬分鬃右式;二是原「合太極式」含十字手,現將它分列出來加一式,共91式。關於左掤式眼看的方向,演述者楊振基認為,眼看的方向與掤手的方向一致。楊式太極拳在拳理拳法上要求勁整,腳、身、手、眼的方向必須一致,打那眼要看那,不能打這看那。
  •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二)
    要解釋這問題,先得明了太極拳的原理。他種拳術的名稱,每有與拳術無甚關係的。唯有太極二字,完全包括了這種拳術的意義。太極就是一個圓圈,太極拳也就是由無數的圓圈聯貫而成的一種拳法。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這個圓圈。離了這個圓圈,就違背了太極的原理。再精細一點說,不但舉手投足不能離圓圈,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圓圈。太極拳的招架,便是攻擊,攻擊也便是招架。
  • 看透了《太極拳譜》後,才會發現這些問題,給練習太極拳者提個醒
    經典的「老三本」《太極拳譜》,言簡意賅,要言不繁,要想心領意會,也是不容易的,甚至於終身難以明白其中的玄機。看透了《太極拳譜》後,才會發現這些問題,給練習太極拳者提個醒。從《太極拳譜》中會發現,太極拳有兩個功能,一個是養生功能,即是「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也;另一個功能就是技擊防身了。
  • 宗師楊澄甫定架85式太極拳,到底騙了誰
    存在爭議最多的是現在傳播流行最廣的楊式85式太極拳,一些人認為,85式是楊澄甫在家傳老架的基礎上,自己改編定型定架的,雖然名稱相屬,其練法實質內涵已與楊拳老架相差甚遠,因此說,我們現在所練的楊拳只能稱為楊澄甫式太極拳,而非楊露禪式太極拳,是宗師楊澄甫隱瞞了楊拳的秘密,欺騙了後世的練習者,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李淑敏專欄:長篇太極小說:太極情緣
    山西澤州(今絳縣)人氏王宗嶽,對太極拳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太極拳論》被譽為太極拳的理論經典,他的太極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太極拳傳承和發展。就太極拳來說,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在山西太原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民國時期,南京中央國術館的創辦後,山西的國術組織也紛紛建立。
  • 楊家太極拳武學體系—太極長拳(馬偉煥)
    時人有稱之為快拳,楊守中老師嚴肅的說:我們應該稱太極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現時一般說楊氏太極拳都是指八十五式的傳統套路,亦即舊稱「十三勢行功架」的太極拳,或者說是楊澄甫所定型的架式。我們曾試將楊澄甫宗師長子楊振銘(守中)所授架式帶到廣府永年─太極拳發祥地與名家交流,印證了楊鳳侯楊班侯在鄉傳下來的太極拳架式作比較,是基本一致的。
  • 太極八法詳解:捋
    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大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
  • 太極棚勁的奧妙
    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講究棚勁始終不丟,這說明棚勁在行拳中非常重要。在太極推手中,棚勁也是不可缺的。接手帶棚勁,富有彈性,隨曲就伸,捨己從人,粘連棚架。先棚住勁,保護自己,再尋機勢,得機突發。 1、什麼是太極棚勁 什麼是太極棚勁?我舉個例子。我教拳時常對徒弟們講充氣的塑料人,不吹氣時是癟的,吹氣就膨脹鼓起來。鼓起來的塑料人就有了棚勁。
  • 太極八法之「捋」詳解
    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
  • 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
    為什麼說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呢?在最原始的祖本「老三本」《太極拳譜》中,記載的搭手樣板是「活步搭手」,也就是二人很快速的搭手練法,而搭手與練拳架是一致的,「走架即是搭手,搭手即是走架」嘛,所以,按《太極拳譜》說的高級成熟階段,無論是二人搭手還是個人走架,都必須要做到快練,也就是長拳快架。而我們比較常見的定步推手,只是個半成品而已,只是通向活步快速搭手的過程。
  • 傳統楊氏太極拳術勁力勁點勁法秘訣:十八在訣直譯
    楊班侯所傳太極拳術,在太極十三勢的基礎上,增加了"中滯通虛實」五種綜合性技術要領、整體技法。太極拳也叫太極13勢。13個技術要領隱藏在各種太極拳套路中。十八在訣更加全面、準確、精闢地闡述了真太極的內涵,太極拳習練者不可不知,欲成高手,不可不學也。
  • 練太極這麼久,這個拳術到底有啥用
    其實太極拳創立之初,雖然名字裡帶「拳」字,但是和對抗用的拳術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太極注重的是力,氣,意三者的協調統一,動作和其他傳統招式相比,沉穩內斂,沒有大開大合快進快退,但柔中帶剛,稱為「以內養外」。
  • 您也會是太極劍高手
    傳統楊式太極拳術是傳統楊式太極器械的基礎。拳術中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都有著一定的規格要求。傳統楊式太極劍術與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一樣,也必須熟練地掌握這些基本要領,才能達到劍法、劍力相合的完整體現,做到手、眼、身法、劍法的完整統一。立身中正是傳統楊式太極拳術的精髓。同樣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每一招,每一式首先要遵循這個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