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預防瘟疫的中醫古方香燻來了,很多醫院現在都在用
楊澄甫口授的《太極拳術十要》(收錄於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論述言簡意賅,解釋清楚易懂。無論是太極拳初學者,還是經年習拳者,都將它作為必讀的學習指南。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這「十要」作為評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藝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可見其在拳論中的重要地位。
在1925年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中,楊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極拳的十點要領,成為近代太極拳技術發展的重要規範。這些要領是:1.虛靈頂勁;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虛實;5.沉肩墜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隨;8.內外相合;9.相連不斷;10.動中求靜。
《太極拳十要》解析
根據我在教學中的體會、觀察,對楊澄甫先生《太極拳十要》有以下認識和理解。
1.要虛靈頂勁,不要無精打採
楊澄甫把太極拳稱做「柔中寓剛、綿裡藏針的藝術」。太極拳要求柔而不軟,沉而不僵,立身中正,處處有搠勁。掤勁就是舒展飽滿,支撐八面。「頂頭懸」不僅是掤勁立身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提起精神、氣勢充盈的體現,虛靈頂勁可以使動作輕靈,姿勢優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正如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所以我們打太極拳中要注意頭容正直,提神貫頂,切不可低頭縮脖,精神不振,老態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緊張拼搏
太極拳是一項松靜柔化的武術運動。「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誡人們不要緊張用拙力,生硬拼搏。在武術運動中有的拳種以明快有力、放長擊遠為特點,比如長拳動作要求挺胸收腹,轉肩直臂,而太極拳卻要沉肩墜肘,含胸展背,表現勁力隨曲就伸、松順柔化的特點。所以我們打太極拳要鬆柔沉穩,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開大合。如果說長拳美在剛健挺拔,像一個戎裝少男,太極拳則美在自然鬆柔,像個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證,楊澄甫說「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我們常見一些初學者打拳時腰胯緊張。比如弓步時前傾,後坐時仰身,轉身時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沒有松腰松胯。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其病多在腰腿。」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會保持端正的身型。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強樁步力量。如果兩腿力量不夠,應該姿勢放高一點,不要蹲得過低,力不從心,造成腰胯緊張,上體歪扭。
4.要步法輕靈,不要拖泥帶水
太極拳要求步法輕靈平穩,邁步如貓行,如履冰。為此楊澄甫告誡人們,行步時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以實腿支撐,另一條虛腿才能轉動輕靈,否則就會「上步重滯,自立不穩」。我們常見一些人行步匆忙,蹬地而起,砸地而落,或是拖地而起,步履沉重,大多是因為重心掌握不好,兩腿虛實不分,應該加強樁步、行步基本功的訓練。這裡我們也要提醒,有的人在步法中翻靴亮底,伸而不落,以為是分清虛實,實際上這也是步履沉重、拖泥帶水的另一種表現。
5.要勢正招圓。不要手舞足蹈
太極拳的動作和其他拳法一樣,都是源自武術,表現一定的攻防格鬥方法,俗稱招法。勢正招圓就是指姿勢正確,招法清楚、準確。我們有些初學者往往招法不清,只知劃道道,分不清動作的虛實和攻防含意。比如手揮琵琶,雙手是劈掌?是挑掌?是合掌?是擊掌?心中無數。劍法是削劍斬劍?是掃劍還是帶劍?常常似是而非。這樣不僅型法混亂,也勢必造成勁力不準,意念引導和氣力配合也無的放矢。因此我們希望在太極拳教學中要明確型和法的內容和規格,不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6.要上下相隨,不要散亂分家
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周身相合。楊澄甫說:「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一切武術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勁力完整。然而不少初學者常常顧此失彼。比如動作中腿快手慢或手快腳慢。或者動作腰手脫節。例如雲手,只是兩手舞動,腰不旋轉。還有的人埋頭打拳,眼不看手。例如雙峰貫耳時低頭彎腰;搬攔捶時手向前攔,頭向後看。
7.要連貫圓活。不可毛碴斷勁
楊澄甫說太極拳要「相連不斷」「貫串一氣」,就是指動作不要有凹凸和斷續的現象,要力求做到「勢斷勁不斷,勁斷意不斷」。為此在前後兩個動作的貫串中要先從氣勢和意念的連接和過渡開始,隨之再本著「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要領完成動作和勁力的轉換。切不可前後割裂,起停突然,轉換生硬。正像一個司機只有在駕駛中做到剎車不點頭,加速不後仰,才稱得上平穩圓活駕駛。
8.要虛實互變。
不可死水一潭楊澄甫說「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他還說太極拳「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是合,心意與之俱合,內外合為一氣」。這裡說明了兩點。第一點表明太極拳存在動作的虛實,身法的開合,手法的蓄髮,勁力的剛柔,用意的輕沉等諸多變化。就是說在平靜、均勻的表面下太極拳充滿了分分合合的陰陽轉換,不是死水一潭。第二點說明這些變化要在「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意念引導動作的狀態下做到「內外相合」。有人問,太極拳有沒有節奏?我認為有虛實變化,有起承轉合就有節奏,只是節奏有快慢、急緩、強弱的不同,太極拳是一種涓涓流水、細水微瀾的節奏。
9.要氣力相合,不可努氣憋氣
有人常問太極拳有什麼用氣秘訣?其實太極拳最講呼吸自然。拳論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所以楊澄甫提出「動中求靜」「呼吸深長」,不可「氣湧胸際」。同時楊澄甫也指出「氣沉丹田」「氣貼於背」「力由背發,所向無敵」,就是說要氣力相合。太極拳的呼吸要與動作的虛實和勁力的蓄髮相適應。例如同樣是伸手,如果是後捋前的前伸,意在蓄力,這時就應吸氣,有氣入後背的感覺。如果是向前推按,意在發力,應該呼氣,以氣助力,有氣沉丹田的感覺。這種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既是積極的,也是自然的。
10.要樹神韻、重氣勢,不停留於表面外形
楊澄甫指出「太極拳所練在神」。很多前輩也強調太極拳「重意不重形」「不在形式在氣勢」。這不是說動作外形不重要,而是說技術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要把重點放到精神上和氣勢上,力求流暢自然,從容自由。太極拳和一切文化藝術一樣,僅有外形和技巧是不夠的,只有用心靈去感受,用神韻去表現,用情感去塑造,才能登上神形兼備的藝術高峰。
點擊圖片即可關注
武醫日記 太極之境 武道日記 太極拳意境生活館
戳閱讀原文進入精彩小說世界看熱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