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寫得最好的一部小說

2020-10-03 朦朧江山

金庸從小生活在一個書香之家,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深深影響了金庸。在小時候,金庸就特別喜歡讀有關歷史的書籍。後來他又熟讀《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書,可以說,金庸就是在書本中泡大的,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金庸


金庸同時又非常喜歡政治,他年輕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家,可惜時局變化,他的外交家夢想沒法實現。不過這不能阻擋他對時事的關注與對政治的關心。他還與友人一同創辦《明報》,明報的許多內容都與政治有關,特別難民潮與大陸文哥的發生,明報集中關注報導。當時的《明報》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滿足了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哥」中,《明報》成為報導中國消息的權威。

不過明報在開辦之初,雖然金庸非常努力,但第一年還是虧損了,一年的銷量才幾千份。金庸為此費了不少腦筋,當時的金庸,已經開始發表武俠小說,吸引了許多讀者。後來金庸索性在明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極大地提升了明報的銷量。直到後來,明報找準了時事政治與連載小說的定位,越辦越好,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明報一年的盈利就已經達到一億元。可以說,金庸是一名成功的文人,成功的創業者,香港政治的參與者。明報與金庸本人不僅備受港英當局關注,甚至也受到內地和臺灣的重視。

所以,不能把金庸單純地看為一名作家,甚至單純看成一名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經歷是極其豐富的,他的創業經歷與對政治的敏感性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比擬的,再加上他一直以來深厚的文學素養、歷史功底,可以說幾乎沒有一位武俠小說家能與其相比。他的武俠小說糅合許多政治觀點、歷史知識以及他對中國人人性的深刻認識,最終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

笑傲江湖


這些積累的爆發在金庸寫《笑傲江湖》時達到了頂峰。不論從人物刻畫還是故事情節,結構的鋪排,總體的把握,這部武俠小說都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金庸在寫《笑傲江湖》時,正值內地發生重大變革,作為一名對政治異常關注與敏感的人,內地所發生的事正是他創業靈感的源泉。

金庸在小說中刻畫了嶽不群、林平之、東方不敗、左冷禪、令狐衝等經典的角色。特別是嶽不群這個角色,已經成為偽君子的代名詞。嶽不群開始時總是一副仁義的模樣,而且他經常恰當地利用這種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在背地裡做一些為人不齒之事,嶽不群練成闢邪劍法從左冷禪手中奪得了五嶽盟主之位,最後卻落了個女兒被殺、眾叛親離的下場。林平之,既讓人同情,又讓人痛恨,從一個單純無邪的少年,到後來為報仇不擇手段的壞人,種種變異的性格,可以說是極為真實,令人驚嘆。左冷禪這個野心家,無所不用其極,卻落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嶽不群刺瞎了眼睛,五嶽盟主之位也泡了湯。

《笑傲江湖》還描寫了一種奇怪的武功,名叫《葵花寶典》,或者叫闢邪劍法。《葵花寶典》翻開第一頁就呈現一句話:欲練此功,必先自功。那麼金庸到底想用《葵花寶典》來隱喻什麼呢?並且還著重強調了這麼一句奇怪的話呢?

東方不敗


這個我們得從東方不敗這個人身上來尋找答案。東方不敗是魔教的教主,是整部小說的重要人物。但這麼個重要人物,在小說的前三十章,東方不敗都沒露面,都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此人掌握了天底下最厲害的功夫,卻常年躲在「閨房」裡繡花。令人非常不解。

東方不敗是魔教教主,又掌握著天底下最厲害的功夫,可見他是武林中最有權力的人。在這裡,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我覺得《葵花寶典》只能理解為「權力」,而每個練習《葵花寶典》的人必須自宮,隱喻著得到重要權力的人必定會失去一樣非常珍貴的東西,這樣東西是普通人身上都有的,但掌握重要權力的人卻會失去。

我把這樣失去的寶貴的東西理解成「良知」,或者說是「人性」。中國有句古語:仁不當政、慈不帶兵。政治是極其殘酷的,每個投入到政治中的人,特別是能夠爬到高位的人,都經歷了殘酷的鬥爭。在殘酷鬥爭中,有些人漸漸把仁義道德捨棄。這在中國那個特殊時期表現得特別明顯,作為一個對中國政治異常關心的報人,金庸怎麼可能不在小說中有所隱喻呢。

嶽不群


既然是隱喻政治的小說,怎麼可能少了鬥爭呢?《笑傲江湖》和一條主線就是五嶽盟主的爭奪,五嶽盟主的爭奪中有很多陽謀、陰謀,特別是左冷禪打著正派的名義,對其他派別的武林人士大加迫害,即使是想金盆洗手的劉正風,都被左冷禪滅門,一家老小連幾個月大嬰兒都被殘害。不過在大家都以為左冷禪將得到五嶽盟主之位時,卻沒想給練了闢邪劍法的嶽不群奪去了。真是螳螂捕蟬、麻雀在後,就看誰的陰謀詭計更深更厲害。

《笑傲江湖》可以說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武俠小說,它是金庸深厚的歷史功底、沉澱的文學素養、對政治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中國未來的深切關注,才鑄就了這部鴻篇巨製的作品。

總的來說,《笑傲江湖》是一部視野宏大、人物紛繁複雜、意味深長的小說,甚至可以說是金庸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我,您的關注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金庸一生寫了15部長篇小說,哪部小說寫得最好,最具有代表性呢?
    金庸是當代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一生寫過了15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如果你還讀過其它的作品,說明那是別人的偽作,並不是金庸的原著。在這15部武俠小說中,人們最好奇的是到底哪一部寫得最好?
  • 金庸有一部神級小說,一個角色難倒無數明星,至今無人敢翻拍
    這位小說家雖然已經逝去兩年,但他給人們留下的傳奇故事可不少,而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是被翻拍了無數次。比如說光是射鵰英雄傳就至少有十個版本,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鹿鼎記、神鵰俠侶同樣如此。然而,在他的眾多小說之中,有一部神級小說。裡面的一個角色便難倒了無數導演,至今都無人翻拍。
  •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14次,為何金庸的一部小說36年卻無人翻拍
    其實金庸老爺子一生寫過很多的武俠小說,只是整理出來比較出名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還有一部越女劍肯能熱愛武俠的朋友也知道。金庸老爺子的左右雖說這十幾部都是經典,但是拍攝出來後呈現的效果肯定有所不同。在80、90年代83年黃日華版的《射鵰英雄傳》、劉德華梁朝偉版、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古天樂版的《神鵰俠侶》、黃日華陳浩民版的《天龍八部》、馬景濤版、蘇有朋版的《倚天屠龍記》都是絕對經典的電視劇,不僅是因為金庸先生寫的作品有內容,還有這些演員、導演、製作等等的付出,有了經典的前期鋪墊才能為後來的翻拍做準備。
  • 丘處機寫梨花的一首詞,金庸卻說他是在讚美小龍女,為什麼這麼說
    金庸的武俠小說影響了幾代人,很多人的童年都和他的武俠小說緊密相連。讀著他的小說,想必很多人年輕時都有一個江湖夢:片言相交的朋友,生死相隨的紅顏,懲強扶弱,仗劍走天涯,被人稱為大俠。這是童年時天真的夢。金庸的眾多作品中,《神鵰俠侶》是重要的一部,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感動了無數人,十六年的等待終於換來餘生相守,他們的故事滿足了人們對愛情的期待。
  • 一部寫滿人性黑暗的小說《連城訣》
    這次為了寫這篇文章,又重讀了一遍。這部小說應該算是金庸小說中比較另類、甚至可以說是詭異的一部狄雲救下了言達平,從他口中得知了他們師兄弟三人早年間謀害恩師,以及師傅從小欺騙自己的真相,再見著師妹對丈夫一副憐惜心痛的樣子,不覺心灰意冷,留下解藥決絕而去。萬氏父子得到了連城劍譜,並解出了劍譜中隱藏的大秘密,不禁欣喜若狂。
  • 連城訣:金庸的一部冷門武俠小說,人性之惡,盡在其中
    據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最受讀者喜愛的是《天龍八部》,也有很多人喜歡《射鵰》三部曲。但是他還有一部比較冷門的小說,雖然有些不受待見,很少被搬上熒幕,但是這部小說其實更有價值。它有著魯迅雜文的暗黑風格,非常耐人尋味,能引發人更多深沉的思考。讀這部武俠小說,你記住的不是各種奇妙的武功,也不是屠龍刀倚天劍之類的神兵利器,而是一群妖魔鬼怪化的病態的人。
  • 以俠義著稱的金庸小說,為何塑造了韋小寶這樣一個痞性十足之人?
    文 / 文史怪金庸先生曾對他自己的小說進行評價時,用這樣一句話來進行了簡單概括,即「長篇的比短篇的好,後期的比前期的好。」而眾所周知,作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小說中的最後創作的一部、也是篇幅近似最長(略短於《天龍八部》)的一部的《鹿鼎記》,無疑就是金庸眼中的最好的一部了。
  • 金庸為什麼不寫明朝小說?
    對於同一個歷史朝代,有人喜歡自然也就有人不喜歡,武俠小說界的金庸先生,就對明朝表示過非常厭惡的情感文字,他的武俠作品當中也沒有出現過以明朝為歷史背景的故事,那麼,為什麼金庸對明朝會有這樣的感情呢?所謂祖上是旗人,吃清朝皇糧,不黑明對不起清朝等一系列黑材料紛至沓來,足以將金庸的形象徹底碳化。 那麼,金庸說的這句話錯在哪裡?真的經不起推敲嗎?靜夜史認為,金庸先生說的確實有點過,但是明朝的腐朽、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卻是不爭的事實。
  • 鶴驚崑崙——一部真正寫人的武俠小說
    還珠樓主、社會反諷派宮白羽、幫會技擊派鄭證因、悲劇俠情派王度廬,因為年代久遠,這些精彩的武俠小說遠沒有梁金古的出名,但其藝術水平和敘事風格,卻給後來的創作者以極大的影響,讀還珠樓主,大有拋去鴛鴦隨神仙的出世之感,再到梁羽生和金庸
  • 古龍寫了一部全書沒有一個好人的經典小說,男主角和女主角不討喜
    在金庸的筆下反派和龍套可以活到大結局,在古龍筆下活不過一集,出場的同時就已經註定隨時要掛。古龍寫了很多充滿人文關懷和人性光輝的小說,古龍也寫了很多關於人性缺點和陰暗的小說,這其中最特別的一部可以說是《流星蝴蝶劍》,全書沒有一個好人,男女主角更是不討喜。
  • 90年代金庸武俠電影,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了暢銷書之一,金庸的武俠小說篇幅浩蕩,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因此改編成電影的難度極大,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就曾將《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等名作搬上大銀幕,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產生很大的反響,直到90年代初,徐克以《笑傲江湖》掀起新派武俠電影浪潮,從而催生出一系列以金庸小說為藍本的武俠電影。
  • 古龍寫了一部有頭沒尾的小說,以前覺得爛尾,現在卻覺得很經典
    古龍這個人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他狂嫖爛飲,雖然他放蕩不羈,雖然他曾混過黑社會,但他寫出來的小說確實驚豔。時至今日,他的小說依舊是特立獨行,依舊是無人能模仿,依舊是獨一無二的。古龍的小說讀起來很孤獨,這種孤獨感卻恰恰是最震撼人心的。少年讀金庸,中年讀古龍,讀懂了古龍,就是讀懂了中年。中年人的一地雞毛,中年人的彷徨無奈,中年人的困惑不安,都在古龍小說中呈現。古龍的小說,經典的很多,但爛尾和代筆的也很多。古龍就是這麼任性,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他自己是瀟灑了,卻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 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影視,你們更喜歡哪一部?
    《鹿鼎記》是金庸筆下最後一部武俠小說。金庸一生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每一部都精彩絕倫。而我唯獨對《鹿鼎記》情有獨鍾。為什麼韋小寶能如魚得水混跡朝廷和江湖之間?小說的情節突然出現在屏幕,確實有些驚喜。陳小春飾演的韋小寶,讓我真正喜歡上了《鹿鼎記》。韋小寶放蕩不羈的性格,一度成為我模仿的對象。陳小春的演技可圈可點,可能一直都停留在「山雞」的角色裡。一開始看到陳小春出現在了電視劇裡,有點新奇和驚喜。這部劇的香港元素很熟悉,無論是說話方式,還有武打場面,都是香港經典場面。對於從小看港劇的我,覺得非常的熟悉。
  • 《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後來多寫了一個人,此人其實就是虛竹
    除了一部《越女劍》外,金庸十五部作品其實都屬同一宇宙,擁有同一個世界觀,唯一不同的是時代,所以蕭峰的「降龍十八掌」能夠流傳到《倚天屠龍記》時代,所以昔年的武林高手,他們留下的東西,他們的蹤跡,往往可以在後面的作品中得到啟發,比如
  • 金庸寫火工頭陀事件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射鵰中的一個缺憾
    倚天開篇前兩回的故事是緊接著神鵰末期寫的,比倚天主線時代要早近百年。其中,金庸在第二回寫了一個歷史性事件,也就是少林寺的火工頭陀事件。關於這個事件我們都很熟悉了。表面看,火工頭陀事件是為了引出少林不得偷學武功的規矩,為張君寶被趕出少林製造一個合理的藉口。但是,這背後,也許還有金庸另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可能更為重要。
  • 金庸小說之中充滿正能量,讓我收穫良多
    電視一放映,大家被裡面精彩的節目迷得神魂顛倒。即使是播放新聞聯播,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更不要說精彩的電視劇了。那時候,我才上小學,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雪山飛狐》正在熱播。我們家居住的是木屋,精彩的打鬥聲,根本藏不住,穿過牆壁傳出去很遠很遠。我在家裡的任何角落,都能聽到電視發出的聲音,讓我無心寫作業。每次放學,父母都要求我先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
  • 《九陰九陽》姊妹篇《大俠風清揚》,金庸新的又一部傳世經典
    該書是陽朔續寫金庸作品的小說,以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結束十幾年後為故事發生時間,講述了大理段氏後裔段子羽的傳奇故事。本書原名《葵花寶典》,是金庸新繼《九陰九陽》之後的又一部傳世之作,是《九陰九陽》的姊妹篇,二者內容一脈相承,文筆井然有序,內行讀者一看便知先生寶刀未老也!
  •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勞倫斯·布洛克教你如何確定寫什麼小說
    跟你一樣,我也想寫小說,並且動筆寫過兩部——一部半路夭折了,一部在這個夏天剛剛完成。他曾經寫過一部小說《戰爭密碼》,儘管他努力寫了500多頁,卻寫得分外痛苦。勞倫斯·布洛克是美國「硬漢派」偵探小說標杆,全球知名推理小說家,他的作品多以蒼涼孤獨、危機四伏的紐約為背景,被譽為「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
  • 古龍寫了一部武俠版《教父》,男主角淪為醬油角色,配角極度出彩
    小時候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影視劇,長大後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當時很佩服金庸先生的才華,感慨他怎麼能寫出那麼多經典的武俠小說。及至接觸到古龍小說,我忽然發現眼前有一條更為寬廣的武俠之路。古龍的小說,給了我全新的體驗,從此我對於古龍小說的喜愛程度,遠超金庸小說。
  • 淺析金庸先生不寫《倚天屠龍記》之前幾十年江湖故事的三個原因
    從倚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此間的江湖風起雲湧,發生了諸多變故,如果寫出來,定是別有一番精彩,由此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疑問:金庸先生為什麼不像《神鵰俠侶》接續《射鵰英雄傳》的故事那般一路寫來,而是把情節開篇直接放到了幾十年後,讓喜愛射鵰系列的讀者留下遺憾?對於此,大家的分析各執一詞,今天我就從小說人物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