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從小生活在一個書香之家,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深深影響了金庸。在小時候,金庸就特別喜歡讀有關歷史的書籍。後來他又熟讀《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書,可以說,金庸就是在書本中泡大的,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金庸
金庸同時又非常喜歡政治,他年輕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家,可惜時局變化,他的外交家夢想沒法實現。不過這不能阻擋他對時事的關注與對政治的關心。他還與友人一同創辦《明報》,明報的許多內容都與政治有關,特別難民潮與大陸文哥的發生,明報集中關注報導。當時的《明報》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滿足了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哥」中,《明報》成為報導中國消息的權威。
不過明報在開辦之初,雖然金庸非常努力,但第一年還是虧損了,一年的銷量才幾千份。金庸為此費了不少腦筋,當時的金庸,已經開始發表武俠小說,吸引了許多讀者。後來金庸索性在明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極大地提升了明報的銷量。直到後來,明報找準了時事政治與連載小說的定位,越辦越好,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明報一年的盈利就已經達到一億元。可以說,金庸是一名成功的文人,成功的創業者,香港政治的參與者。明報與金庸本人不僅備受港英當局關注,甚至也受到內地和臺灣的重視。
所以,不能把金庸單純地看為一名作家,甚至單純看成一名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經歷是極其豐富的,他的創業經歷與對政治的敏感性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比擬的,再加上他一直以來深厚的文學素養、歷史功底,可以說幾乎沒有一位武俠小說家能與其相比。他的武俠小說糅合許多政治觀點、歷史知識以及他對中國人人性的深刻認識,最終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
笑傲江湖
這些積累的爆發在金庸寫《笑傲江湖》時達到了頂峰。不論從人物刻畫還是故事情節,結構的鋪排,總體的把握,這部武俠小說都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金庸在寫《笑傲江湖》時,正值內地發生重大變革,作為一名對政治異常關注與敏感的人,內地所發生的事正是他創業靈感的源泉。
金庸在小說中刻畫了嶽不群、林平之、東方不敗、左冷禪、令狐衝等經典的角色。特別是嶽不群這個角色,已經成為偽君子的代名詞。嶽不群開始時總是一副仁義的模樣,而且他經常恰當地利用這種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在背地裡做一些為人不齒之事,嶽不群練成闢邪劍法從左冷禪手中奪得了五嶽盟主之位,最後卻落了個女兒被殺、眾叛親離的下場。林平之,既讓人同情,又讓人痛恨,從一個單純無邪的少年,到後來為報仇不擇手段的壞人,種種變異的性格,可以說是極為真實,令人驚嘆。左冷禪這個野心家,無所不用其極,卻落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嶽不群刺瞎了眼睛,五嶽盟主之位也泡了湯。
《笑傲江湖》還描寫了一種奇怪的武功,名叫《葵花寶典》,或者叫闢邪劍法。《葵花寶典》翻開第一頁就呈現一句話:欲練此功,必先自功。那麼金庸到底想用《葵花寶典》來隱喻什麼呢?並且還著重強調了這麼一句奇怪的話呢?
東方不敗
這個我們得從東方不敗這個人身上來尋找答案。東方不敗是魔教的教主,是整部小說的重要人物。但這麼個重要人物,在小說的前三十章,東方不敗都沒露面,都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此人掌握了天底下最厲害的功夫,卻常年躲在「閨房」裡繡花。令人非常不解。
東方不敗是魔教教主,又掌握著天底下最厲害的功夫,可見他是武林中最有權力的人。在這裡,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我覺得《葵花寶典》只能理解為「權力」,而每個練習《葵花寶典》的人必須自宮,隱喻著得到重要權力的人必定會失去一樣非常珍貴的東西,這樣東西是普通人身上都有的,但掌握重要權力的人卻會失去。
我把這樣失去的寶貴的東西理解成「良知」,或者說是「人性」。中國有句古語:仁不當政、慈不帶兵。政治是極其殘酷的,每個投入到政治中的人,特別是能夠爬到高位的人,都經歷了殘酷的鬥爭。在殘酷鬥爭中,有些人漸漸把仁義道德捨棄。這在中國那個特殊時期表現得特別明顯,作為一個對中國政治異常關心的報人,金庸怎麼可能不在小說中有所隱喻呢。
嶽不群
既然是隱喻政治的小說,怎麼可能少了鬥爭呢?《笑傲江湖》和一條主線就是五嶽盟主的爭奪,五嶽盟主的爭奪中有很多陽謀、陰謀,特別是左冷禪打著正派的名義,對其他派別的武林人士大加迫害,即使是想金盆洗手的劉正風,都被左冷禪滅門,一家老小連幾個月大嬰兒都被殘害。不過在大家都以為左冷禪將得到五嶽盟主之位時,卻沒想給練了闢邪劍法的嶽不群奪去了。真是螳螂捕蟬、麻雀在後,就看誰的陰謀詭計更深更厲害。
《笑傲江湖》可以說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武俠小說,它是金庸深厚的歷史功底、沉澱的文學素養、對政治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中國未來的深切關注,才鑄就了這部鴻篇巨製的作品。
總的來說,《笑傲江湖》是一部視野宏大、人物紛繁複雜、意味深長的小說,甚至可以說是金庸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我,您的關注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