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細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2020-08-28 梧桐老片坊

198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謝鐵驪將張天翼小說《包氏父子》搬上銀幕,這部影片描寫的是三十年代江南某市鎮上父子倆的命運。父親老包望子成龍,省吃儉用供兒子上學,對兒子百依百順。兒子包國維卻追求虛榮,和一群紈絝子弟混在一起,最後被學校開除,父親的希望成了泡影。

1983年《大眾電影》第7期畫頁

張天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獨特的作家。他以敏銳的眼光,抓住我國傳統教育中有代表性的問題。在《包氏父子》中塑造了一個望子成龍的小市民的形象,及其溺愛下不求上進的兒子形象,同時折射出國人的教育理念,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拜訪張天翼

1982年下半年,導演謝鐵驪剛剛拍完《知音》不久,他就考慮把少年時就喜歡的張天翼1934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包氏父子》搬上銀幕。影片在開拍前也曾遭到某些領導的阻撓,但是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同志的卻鼎力支持,才使得影片沒有夭折。

1982年謝鐵驪拜訪張天翼,此時張天翼說話已經很困難了。

1982年年11月月的一個星期天,作家張天翼先生家裡,來了群客人,他們是北影《包氏父子》攝製組的同志們。為了深刻地領會和表現原作的精神,改編兼導演的謝鐵驪同志等特來向張先生當面請教。他們反覆地研究了劇情、人物、服裝、細節,時代背景和風土人情。謝導演還拿出了選定演包國維的演員劉昌偉的照片給張先生過目,張先生高興地點頭:「象!象!」這樣的會面對謝導演來說已是第三次了,不過這次導演還帶來了全體攝製組的同志。

「包氏父子「管宗祥、劉昌偉拜訪張天翼。

張天翼先生是我國著名作家和兒童文學家,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的作品養育了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和廣大青年;有些也曾被搬上銀幕。攝製組在客廳裡架起機器,打亮了燈光,為謝導演與張先生的熱烈交談留下了珍貴的鏡頭。這組鏡頭出現在了未來的影片中。

老包父子多年後見面,倍感親切。

演員的選擇

《包氏父子》在老包的演員選擇上,謝鐵驪試用了許多人,最終決定用管宗祥。當時不少人認為管宗祥常演反角、壞人,與老包無能、善良、懦弱的性格相差太遠。但謝鐵驪認為管宗祥體瘦、面部蒼老、那種氣質上的滄桑感很有時代氣息。他說:「我只要控制好他的眼神和嘴,他就可以演好老包。」管宗祥在這個角色上傾注的心血也超過任何一部影片。他在蘇州、同裡拍攝的時候,老包那身幾十年的舊袍子,三個月都沒有脫掉,謝導讓攝製組人員不要叫老管,一律叫他老包,用管宗祥的話說,拍這部電影扒了一層皮。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包氏父子》公映後獲得了好評,老包也成了管宗眾多銀幕形成中極具代表性的角色,以至於現在經常有人喊他「老包」。

上海毛頭小夥劉昌偉是全國海選出的包國維的扮演者,他當時在上海市青年宮學話劇。雖然已經23歲,但長相滑稽的他一點不顯老,謝鐵驪拜訪張天翼的時候,將劉昌偉的照片給張老過目,張老看了照片後連連點頭,說他想像中的包國維就是這副樣子。

劉昌偉,1959年11月10日生於上海。1982年,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昌偉進入《包氏父子》劇組,開始了自己的演員生涯。劉昌偉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進過電影學校進行過系統的專業培訓。但是多年在影視圈的摸爬滾打,讓劉昌偉在影視圈裡慢慢地沉了下來。由於個子和長相等個人條件的局限,劉昌偉只在電影《出門掙錢的人》中擔任過一次男主演。後來又參加了許多影視劇的拍攝,但《包氏父子》中的包國維應該是他最有影響的一個電影角色。

影片中的理髮師戴老七,用的是真的理髮師,蘇州請的。他一邊剃頭,一邊談話,別人不敢這樣做。這是用的非職業演員。理髮有個動作,在老包住的房子裡,他一面談話一面剔指甲,這個動作一看就很典型演的不錯。

古鎮同裡春來早去

1982年12月開初,江南水鄉古鎮同裡連天陰雨。五日一早,北風乍起,氣溫驟降、天卻放晴了。雖然還是歲末,同裡鎮卻充滿了節日的氣氛,居民們驚奇地發現,小鎮中心的拱橋頭,出現了一個不小的集市。小攤上擺滿了水漉漉的青菜蘿蔔、肥雞嫩藕,活蹦亂跳的青蝦鮮魚、湖鴨、黃,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季節難得見到的清水大閘蟹。集上的人都是三十年代的裝束,長衫馬掛,還有草鞋足裙,來來往往好不熱鬧。仔細一看卻又都是鎮上左鄰右舍的熟人,真是怪事。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說:「是電影導演謝鐵驪又下了江南,選中了古鎮同裡作外景場地,正在拍攝他的新片《包氏父子》呢。」

導演謝鐵驪在給演員劉昌偉(左一)和龔瑩(左二)說戲。

人們都說老謝是一員福將。你看,他拍戲,老天也作美。其實也未必,開拍三天,雨又來了,老謝當機立斷,改變計劃把實景房間裡的戲提前拍,還是按計劃提前完成了拍攝任務。可見事在人為,福不在天。

細處要求真

剛電影中最給人以真實感的是細節,最讓人感到虛假的,也是細節。謝導演對細節的要求是一絲不萄。影片主角老包是個窮當差。為了供兒子上學,省吃儉用,一件棉袍穿了十五年。

話好說,十五年的棉袍不好找。北影服裝庫裡,各種棉袍有的是,可導演沒一件中意。為什麼?一看就知道是沒有人穿過的。這可難壞了服裝員,總不能拿件棉袍先穿幾年再拍還是老謝有主意,他動員了全體演員,在同裡鎮四鄉走街串巷,收購。以新換舊。同裡的廣大群眾,成了攝製組最理想的服裝道具來源。

除了老包的棉袍,廚師胡大的棉襖也真讓人費心。扮演胡大的演員穿著它下廚房,進肉鋪,設法做舊。可怎樣也做不出那種拿廚多年的油泥汙垢。還是化裝師幫了忙,不知往上抹了多少髮蠟,才成了今天這個油光光的樣子。

謝鐵驪不僅要求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合情合理」「近情近理」,而且片中的道具、服裝、建築好不含糊。《包氏父子》中的棉袍、針線包、眼鏡盒、理髮館的椅子、磨刀條子,小孩用的燈籠要求和20年代一模一樣,這恐怕是現在影視作品太需要學習的地方了。

劇情簡介

1、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水鄉某鎮。五十多歲的老包忠厚、善良,但很懦弱。他在秦府當差三十多年別無所求,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從小失去母親的獨生子包國維身上。

2、包國維是省立志誠中學三年級的學生。老包平時省吃儉用,望子成龍,而兒子卻不爭氣,整日與紈絝子弟廝混。老包苦口婆心勸兒子要用功讀書,包國維根本不聽。

3、寒假裡,學校發來了通知,包國維因幾門功課不及格而留級。老包湊不齊兒子的學費,要求緩交,遭到學校拒絕。

4、為了替兒子交納高昂的學雜費和制服費,老包四處奔走,最後,在秦府下人們的幫助下,才勉強湊齊。盼小包能繼續上學,日後出人頭地的熱望,又在老包心中翻騰。可是當他在街上告訴兒子學費已經落實的喜訊時,小包卻不願在眾人面前認他這個窮酸父親。

5、包國維一味模仿闊少,追求虛榮,甚至連頭上抹的油也要和闊少的一樣。還幻想自己已成了闊少爺,安淑珍主動請他跳舞。

6、為此,一生沒做過虧心事的老包竟去偷東家少爺的頭油。開學第一天,小包因在假期裡攔截女同學一事遭到訓育主任的訓斥。老包卻不知道兒子在外邊做了什麼,眾人起鬨說包國維將來做了官,老包就是老太爺了,老包心裡卻美滋滋的。

7、大年三十,高利貸債主陳三癩子找上門來,向老包討債。正當老包與其的人周旋的時候,學校又派人來通知:小包在球賽中受闊少唆使打架傷人,被學校開除,還要罰交五十元醫療費。

8、包國維被學校開除了,儘管老包還試圖極力挽回,但為時已晚,可憐的老包苦楚地望著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望子成龍的期望成了泡影。

本專欄由梧桐老片坊製作,您喜歡《包氏父子》這部影片嗎?有關影片臺前幕後的故事您還知道哪些,影片中望子成龍的主題,在當今否有現實意義,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通過情節架構、表現手法與現實意義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日本有一位致鬱作家叫做太宰治,《人間失格》作為太宰治留給人間的一部珍品,陰鬱的人生讓太宰治不惜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絕望的文字,看過影片的人多數會認為《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即為太宰治的真實寫照。而我則認為,恰恰相反,松子用執著的一生,從未放棄希望的一生,演繹了生命的意義:為了活著而活著,本能的尋求光明的活著。
  • 《千次傷我心》當殘影打開平行世界的大門,現實意義已超物理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限制級影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為你寫一個故事01 哲學上有一個至今沒有定論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基調相比於一年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簡稱《哪吒》),要沉重很多。哪吒是少年,無所畏懼,敢挺直了腰杆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姜子牙已經人到中年,他的反抗是隱忍,沉默,甚至絕望的——他很少有哪吒那樣爆發性的情緒,即使是面對戰友申公豹,他也幾乎不怎麼解釋自己的想法,只是一言不發地,去做每一件他認為對的事情。
  • 曾被稱為開創中國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到底是怎樣的一部影片
    即使在有科學家預測地球在劫難逃時,人類卻在共同努力下引燃了木星上面的氫氣,將地球推出了洛希極限並獲得了足夠的加速,駛向了遙遠的半人馬星系。影片並沒有刻意地凸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將中國獨特的思想價值理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融入其中,拓展了人類對未來的暢想。
  •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的人生悲劇及現實意義
    一部優秀的作品來源於現實,同時又對現實社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了不起的蓋茨比》是時代下的作品,又是那個時代的縮影,裡面的每個人物以及每個場景都對我們人生有著很大的影響。(1)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及時調整方向影片中在黛西開車撞死威爾遜太太之後,蓋茨比還認為黛西會和自己一起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然而現實卻是她已經和湯姆約定好要離開這個地方。黛西害怕,害怕被警察查出來之後入獄,而湯姆就暗自謀劃好了一切,帶著自己的家人遠走高飛。
  • 解析《阿甘正傳》:阿甘的經歷折射出歷史變遷,影片中的象徵意義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啊甘因為先天智障,從小就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但他對命運的不公沒有屈服,而是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並且認真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更好,造就了他勵志的傳奇故事。後來也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與他一起奔跑。突然有一天阿甘停下腳步,自己想家了,不想跑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沒過多久珍妮給他發來消息,阿甘決定去她所住的地方找珍妮。原來這個時候珍妮已經有了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珍妮告訴阿甘這是他的孩子,阿甘激動地哭了出來。珍妮告訴阿甘自己患上某種病毒,不久之後就會死亡,她需要阿甘撫養他們的孩子。
  • 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方面解讀《廊橋遺夢》的魅力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個層面去解讀這部經典之作。影片採用非線性敘事,在現實和回憶中交織,情緒起起伏伏,讓簡單的故事情節,顯得更加具有張力。導演用這種方式,冷靜客觀地引導觀眾思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更加深刻的理解電影,並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答案。
  • 《千次傷我心》科幻電影,「倖存者」精神重建對於美國的現實意義
    大型粒子對撞機發生了爆炸,建築物屹立不倒,被蒸發的人留下「殘影」《千次傷我心》的片名大有隱喻,電影一開始被定義為科幻電影,因為之中涉及到很多物理學的概念,比如核爆炸、核試驗、量子力學、平行世界等,後來也有很多影評家將這部電影定義為一部關於幽靈殘影的電影,到底哪個更準確一些,我們暫且不講,先看看故事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說,該影片豆瓣評分8.2分,聚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桑身上的一起放風箏的童年,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因此,本文將從「鏡頭懸念,敘事結構, 時代背景的現實意義 ,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深度解讀:鏡頭懸念:層層深入吸引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追隨故事的發展脈絡,融入情節敘事結構:二元對立是產生意義的最基本結構,也是敘事作品的最根本深層結構時代背景:《追風箏的人》的阿米爾的第一人視角,強烈的表達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階級矛盾
  • 《可愛的骨頭》:女孩被害後,靈魂飄蕩在天堂和現實的交界處
    影片從已經死去的小女孩的角度,講述的是一個無辜的小女孩被殘忍的殺害的令人悲傷、憤怒的故事。·傑克遜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將本片拍攝為一部驚悚、奇幻的電影。不過,影片作為一部驚悚片,更不是一部專注破案的電影,它更專注於家庭。
  • 不吃人就會死的遊戲,烏託邦對現實主義到底有什麼意義?
    影片借飢餓站臺這樣一個反烏託邦的小型社會,以生死遊戲坦露生存法則。在忽上忽下的等級身份差異之下,並非貝爾帶你挑戰的荒野求生,更像是暴露人性貪慾與自私的邊緣地帶。主角那「唐吉坷德」般荒誕而又純真的理想,在現實的阻力面前,雖無法周全,卻自有其現實意義存在。
  • 《巴黎聖母院》,一部未看懂的影片讓我從自滿中醒來
    有一天,學校組織我們包場看了根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巴黎聖母院》。這是我看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國家影片,算作是我的西方電影啟蒙片。當時的我,只是欣賞了影片的皮毛,了解了一個悽慘的故事,其餘的則很聊聊。
  •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今天,我想從本片對於人性的理解為切入點,從苦難的意義、人性的煎熬、生命的救贖和時間的珍貴四個維度來談下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這四個方面看似彼此獨立,卻又緊密相連,藉此讓觀眾更深入地體會到塔可夫斯基思想的變化根基,思考生命的意義。
  • 電影《大河戀》,大河中流淌的生命意義...
    貫穿諾曼一生的大河始終是影片的背景,於是整部電影便有了清澈而深遠的色調與悠緩寧靜的節奏。而電影的主題則圍繞在敘述平淡卻深沉的親情與對生命的探討上。比如張藝謀的《英雄》之類,雖然畫面美麗,但完全覆蓋了影片本身要表達的東西,難免顯得空洞輕浮。而在這部影片裡,導演透過鏡頭,把這些景物過濾掉了浮華、流俗與刻意,使它們真正溶入了影片主旨之中。
  • 豆瓣9.1《飛越瘋人院》:細說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魅力所在
    毋庸置疑,作為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影片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巧妙結合,這也是影片本身的魅力所在。與此同時,影片本身帶有非常強烈的階級觀,進而給我們展示了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部影片本身的色調是灰暗沉重的,但裡面包含的自由元素卻又蘊藏著希望。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到底魅力何在呢?
  • 《千次傷我心》當殘影打開平行世界的大門,宗教意義已超物理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肖申克的救贖》:一部寓意人生意義的勵志之作
    他用無言對抗絕望的迫近,用行動抹去生命的空虛,證明人生的價值,實現活著的意義。二十年歲月如梭,他用每周給周議會寫信籌集的資金和書籍擴建了圖書館,他靠自信和耐心幫助獄友拿到大學學歷,他利用閒暇雕刻工藝品———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希望是美好的東西,可能是世上最好的事情。影片沒有就此終結,讓我們咀嚼希望中的遺憾。
  • 《永生之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現實不婚不育者的批駁
    一個人口學家,創辦了一家出行服務公司,寫一部科幻寓言類小說,關於這本的作者真是令人想不到啊,不知道內容有什麼驚奇之處呢?畢竟是小說,150頁也很快就讀完了。說實在話,我有點失望。原本抱著看一本類《三體》的科幻大作,結果讀了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
  • 從藝術特色、矛盾衝突、情感表達解讀《芙蓉鎮》的魅力與現實意義
    電影《芙蓉鎮》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部老片子,該片根據古華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謝晉執導,劉曉慶、姜文主演,豆瓣評分高達9.1分。影片以小人物命運的變遷傳達出深廣的社會內涵,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優良傳統。在1987年第7屆金雞獎上獲得最佳故事片等獎項,是一部歷久彌新的佳作。
  • 《82年生的金智英》:一部韓國人去青瓦臺請願,要求被禁的影片
    其中的原因是,她向現實妥協了,因為自己的妥協,她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了,自我在哪裡。堅持要讓兩個女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不想女兒一直跟奶奶同房間;在自己有經濟能力之後,用私房錢給兩個女兒單獨購置房間用品,而不是只給兒子獨一份。影片中最催淚的一段是金志英母親發現女兒得病後要來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