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華《青蛇》:徐克沒有拍進電影的真實結局,恰恰是原著的靈魂

2020-08-20 曉讀夜話

「娘子,我一生一世,都待你好,請放心……」

小青,不若我倆走吧!」

這兩句對白出自李碧華的小說《青蛇》,前一句是許仙在與白素貞相愛之初,對她許下的承諾,後一句是他試圖與小青私奔時所做的試探。

在李碧華基於「白蛇傳說」所作的這部新編小說之中,許仙褪去了所有民間傳說中的光環,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俗世小人,他自私、懦弱、虛偽、不忠……身上幾乎集結了一切人性的弱點。

這種顛覆性的創造對很多讀者而言無異於幻滅,但是我卻非常偏愛這本小說,因為《青蛇》存在的意義本不是為了給展覽千年的愛情故事鑲邊鍍金,而是為了將讀者們從遙遠的傳說拉回塵世,窺探現實中最真實的人性慾望。

關於許仙與白素貞的結合

在小說《青蛇》中,許仙並非一個正面形象,他只是一個精明自私,懦弱不堪的世俗男人,但是動了凡心的白素貞卻偏偏在芸芸眾生中一眼挑中了他。

李碧華說:「眼為情苗,心為欲種。」早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當白素貞在燈下初見這個眉清目秀、淳樸執著的窮書生時,她便愛上了,僅匆匆一面之緣,她決定以身相許。

白素貞自第一眼便認定自己同許仙有緣,而小青的一句話卻無意戳破了真相:「不是色相嗎?他長得不英俊,你肯要?」素貞無話。

意料之中地,許仙徹底在白蛇的色相誘惑之下淪陷了。許仙本是塵世中再尋常不過的凡人,自幼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性格軟糯。在遇見白素貞之前,他只是一介潦倒書生,卑微、憨傻,在底層社會中四處碰壁。遇見白素貞之後,許仙一下子走上了人生巔峰,愛情、事業雙豐收。

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一下子什麼都有了,許仙明白,這一切全是素貞給的,因此他獻上自己僅有的溫柔、體貼作為回報。可是逐漸地,人人只知白娘子懸壺濟世,只道許仙是個吃軟飯的時,他開始變了。

曾經,白素貞為了與他廝守,甘願步入世俗,操持事業,成為她的賢妻,可轉眼許仙又要她放下事業,從此致力於三餐菜式,四季衣裳。小青不能理解,姐姐修煉千年,就是為了來人間忍受這種無聊和寂寞嗎?她問姐姐:「男人有什麼好?」可白素貞卻告訴她:「那是教人軟弱無能,萬念俱灰的快樂……」

青蛇不知世間情為何物,為了體驗姐姐所說的快樂,她開始模仿姐姐,對許仙做著姐姐做的事。許仙,來者不拒。

就這樣,白蛇和青蛇相繼用色相引誘了許仙,她們各自以為許仙落入了自己的情網,殊不知,三個人裡頭,許仙才是最精明的那個。

一方面,他貪戀素珍帶來的物慾滿足和精神安定,另一方面,他也沉溺於小青給他的情感刺激與新鮮體驗。他明知姐妹倆是妖,卻依然愛完一個又一個,姐妹倆給他帶來的好處已經遠勝他的恐懼。因此,法海度他出家,許仙不肯。

李碧華借青蛇的視角道出了情愛表象下,真實人性中貪婪、醜陋的一面。在人類看似美妙的愛情之下,其實有太多關於欺騙與背叛的痛苦。

關於法海和小青的「人性」

在小說《青蛇》的開篇,法海和小青是兩個沒有愛欲的人,只不過前者是因為克制,後者是因為懵懂。

在傳統的《白蛇傳》中,法海一直是一個堅定斬妖除魔、替天行道的老僧形象。但是在李碧華筆下,法海是一個三十多歲的青年形象:

他年歲不大,卻目光凜凜,精光攝人,不怒而威。眉間有若隱若現的金剛珠,額珠半沒膚中,有超然的佛性。

年輕的法海一直以來以替天行道為己任,心中無愛也無悲憫,只有秩序與蔑視,根本就無法理解白蛇和許仙的愛情。但是直到那一日,他與青蛇在林間鬥法,竟因青蛇的引逗而情慾蕩漾時,法海猛然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所對抗、鄙夷的東西竟出現在了自己身上。

法海近乎驚惶地咆哮:「此妖非鎮伏不可」,其實從那一刻開始,法海身上的 「佛性」已經漸漸被「人性」所感染。因此,在小說的最後,法海將產子的白蛇鎮壓在雷峰塔下後,卻遲遲無法對青蛇動手。

鋃鐺一聲,盂缽扔下了。他急速地,傲岸地,沉默地……逃避地,轉身走了。

法海最終出於私心和懦弱,還是放過了小青,因為他動了情,這時候的法海已經完全被「人性」支配。這是法海所面臨的幻滅,他到頭來發現自己和許仙一樣,在人性上如出一轍地自私、懦弱,令人鄙夷,曾經那「睥睨蒼生、替天行道」的信仰一下子成了笑話。

在小說的最後,法海完成了由「佛性」到「人性」的轉變,而小青也經歷了從「妖性」到「人性」的蛻化。在小青追隨素貞遊歷紅塵之初,她本是無情的,她對姐姐說:「你是為了愛情而去,我,則是為了怕寂寞。」

無論是引逗許仙,還是誘惑法海,與其說小青是動了情,倒不如說她是出於不甘與好奇。在整部小說中,許仙和法海的出現加速了小青對「世情」的領悟,但是真正讓她動了人類感情的卻是姐姐素貞。

小青曾問白素貞:「姐姐,你對許仙的愛是愛,那我們五百年的感情是不是愛呢?」

素貞沒有回答她,但是小青自己的答案一直很明了。如果不是愛,她何以甘願寂寞,也要讓姐姐和許仙終成眷屬?如果不是愛,她怎麼不為許仙與她私奔而歡喜,只為姐姐難過?如果不是愛,她又何苦收斂自己的感情,逼迫許仙發下重誓?

在電影版的《青蛇》結局中,剛剛分娩的白素貞筋疲力盡,囑咐小青定要找到許仙。那時的許仙已經接受剃度,五音被封,可是小青還是一眼認出了他的背影,第一次流下了人的眼淚。而這一滴淚,卻是在為姐姐不值。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小青帶著許仙在大水中痛苦地嘶喊:「我幫你找到許仙了,姐姐,你回來呀,你不是讓我幫你找許仙嗎?」但是隨著小青看著姐姐一點點地在水面上消失,她轉身只對許仙說了一句「你應該和姐姐在一起的」,便一劍刺穿了他的胸膛。

影片的結局是最大的悲憫,書本的結局是真實的人生

讀過原著的讀者都清楚,李碧華在影視作品中對小說的結局進行了改編。在影片中,白素貞為了保護剛出世的孩子而犧牲,法海最後因為青、白二蛇而頓悟了佛法,懂得了何為慈悲。這樣的改編加劇了故事整體的悲情色彩,但是無形中給人以希望,因為白蛇的犧牲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升華,小青和法海的頓悟也讓人看到了隱隱的希望。

但是在原著小說中,白素貞並沒有這般悲壯的結局。在白蛇產子之後,法海立即將其收服,鎮壓於雷峰塔之下,白素貞在最後一刻告誡小青:

「小青,我白來世上一趟,一事無成,半生誤我是痴情,你永遠不要重蹈覆轍切記!」

小青帶著無限傷感殺了許仙,法海因為懦弱而放過了小青,為心魔所困,落荒而逃。其實到此為止,除了死去的許仙,沒有一個人真正解脫,沒有一個人大徹大悟。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朝代更迭,物換星移,白蛇在八百年後從雷峰塔中被釋放,重新回歸塵世,她嫋娜著水蛇腰,又再次款款向自己的意中人走去。

小青勸她莫要重蹈覆轍,但是白蛇早已忘了八百年前的「教訓」,她只是告訴小青:「生命太長了,無事可做,難道坐以待斃?」

李碧華和徐克最終沒有把這樣一個結局拍進電影,這無疑是對觀眾最大的悲憫。世間多少男歡女愛,其實皆因寂寞、色相而起,這種人性中不滅的情感欲望被世人稱為愛情,用以消解生命本質上的寂寞、無聊。

說到底,世人所追求的,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愛情,何嘗不是在追求白蛇口中那種教人軟弱無能,萬念俱灰的快樂呢?況且,這追求本是戒不掉的。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記得點讚哦~

相關焦點

  • 解讀徐克《青蛇》的修行主題:人是否值得做?妖是否也有情?
    在小說中,作者以小青視角為中心,講述了青蛇和白蛇的愛情故事,為讀者呈現了人性在愛情面前的選擇和矛盾。1993年,徐克在小說《青蛇》的基礎上改編為電影,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視覺和情感的盛宴。電影《青蛇》在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小範圍的改動,刻意弱化了時代背景,截取了幾個戲劇化的衝突,刻畫了白蛇、小青、法海和許仙四個人之間的愛恨糾葛。同時,以小青的視角為主線,為我們講述了四個人的修行主題。在這場愛情的劫難中,每個人都在修行,但沒有誰是贏家。在本文,我將從修行主題來探討:人是否值得做?妖是否不如人?佛是否不懂情呢?
  • 為什麼《青蛇》26年經久不衰?厚的是欲望,薄的是人情
    》,有李碧華的小說《青蛇》,有徐克的電影《青蛇》,它們都顛覆了人們熟知的《白蛇傳》印象。李碧華的原著有的是一份犀利和敏銳,妖豔詭譎的文風,為徐克提供了「美學靈感」。徐克擅拍武俠,在這部《青蛇》裡依舊能看出他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設計,畫面裡多了一份,夢幻和縹緲。電影裡面既有江南煙雨人家的旖旎風光,也有男女間驚心動魄的情慾張力。只不過故事到頭來,「厚的是欲望,薄的是人情」,惹人無限喟嘆罷了。
  • 看完《青蛇》原著,才知道電影拍出來的是愛情,沒拍的才是人生
    憑著一身修道的本領,白素貞一頭扎進紅塵裡,與上千個男子擦身而過,最後相中了看起來斯文可靠的許仙。她不作別想,只想體會一下人間的真實情感。至於男人...她飽讀詩書,又有千年道行,怎麼都不會叫臭男人把自己的魂兒拿了去。
  • 《青蛇》:幽暗迷離似真亦幻的色彩,是徐克對情與人生的思考
    徐克於1993年執導的《青蛇》至今令人魂牽夢繞,其中有如神來之筆的色彩運用功不可沒。《青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在這部片子中,徐克賦予了大紅色不張揚但卻深切的惡感。起先的法海,總是以一襲白衣出現,那時的他有著極強的使命感與佛性;但是當他讓小青助他修煉卻輸給小青的色誘之後,他所隱含的人性的自私讓他惱羞成怒,他無法再保持平和寬容慈悲的心態。
  • 從志怪小說到言情電影,探析《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與《青蛇》異同
    且李碧華寫就的《青蛇》還被徐克翻拍成了同名電影,深受觀眾的喜愛。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青蛇》作為衍生產物,如果沒有破而後立的觀點,自然不可能在後世流傳開來。李碧華作為言情小說大家,曾被稱為&34;。而在《青蛇》中,法海看似正直強大,不近人情,卻對小青動了心。甚至在最後,白素貞水漫金山之後,他還是放走了小青。而且作者還細緻地描寫到法海逃離小青時慌張的神態。兩相對比之下,《青蛇》中的法海血氣方剛、道心不穩的形象躍然紙上。就這樣,李碧華用奇思妙想的將法海超脫世外的形象拽回了人間。
  • 《青蛇》∣每個「小青」,最終都成了「白素貞」
    那時候,還沒有喜歡上誰,所以可以那麼驕傲那麼冷靜那麼自以為是地看掙扎在情慾裡的人。那時候,我看《青蛇》,不是不感動,只是,我還不懂那種痛。如今,再看《青蛇》,我也不敢說自己真正懂了,只是,有了新的感受。那種痛,撕心裂肺。
  • 支離破碎的人性:李碧華《青蛇》中塑造的混沌人物
    《青蛇》是一部讓人震撼的作品,李碧華在塑造人物上,下足功夫,在人性探討中,不遺餘力。文學作品常常會有正、反兩類人物,然而李碧華塑造的四個主要人物(許仙、白素貞、法海、小青)卻都有致命的人性劣習,次要人物則沒有過多的性格稜角,所以,小說的人性色調是偏暗的。李碧華藉助人、妖之事,說人性的弱點。
  • 李碧華《青蛇》之白素貞:為什麼痴情的女子,總是沒有好報?
    長大後讀了李碧華的小說《青蛇》,這種幼稚的想法被突然打碎。突然明白之前對白蛇形象的塑造,太過理想化。李碧華筆下的白蛇,才是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真實模樣。雖然李碧華在她的作品裡,依然把白蛇塑造成了一個痴情,賢良的角色,但同時也賦予了白蛇作為一個人的複雜性。李碧華的筆,寫盡了白蛇的美麗,賢淑,漂亮。但同時,也寫出了她的妖媚,俗氣,私信與迂腐。
  • 從《青蛇》到《誘僧》:李碧華筆下的恩仇情僧
    李碧華的《青蛇》和《誘僧》都是有關於僧人的作品,「朝為紅顏,夕成白骨」的人生讓人措手不及,恩怨情仇讓人眼花繚亂。《青蛇》是小青訴說故事,法海是非常有爭議的僧人;《誘僧》寫得是一個俗人轉變成僧人的故事,其中的迷惘與掙扎引人深思。
  • 李碧華筆下的三生三世: 除了妖界《青蛇》還有千年《秦俑》
    讀者對李碧華的喜愛來自於她特殊的創作風格,她的小說近乎就是一部電影,不僅與畫面感難捨難分,與人物情景也水乳交融。縱觀李碧華的小說,離不開的是前世今生,離不開的是男歡女愛與坎坷情路———這情路是《胭脂扣》裡的人間與黃泉路;是《川島芳子》裡的綻放與凋謝之路;是《青蛇》裡的修心與修情之路;是《霸王別姬》裡的禁忌與人性之路。
  • 讀李碧華筆下的《青蛇》,為什麼許仙這樣的男人不能嫁?
    尤其看了李碧華筆下的《青蛇》,我更覺得許仙這樣的男人,嫁不得!或許愛情的本質都是如此,這倒並沒有什麼。畢竟眼為情苗,心為欲種。愛情來時,大都濃情蜜語,怎麼都化不開的。白素貞和許仙在迎來送往間墜入情網,很快有了夫妻之實,倆人在白素貞家裡過夜喝過合巹酒,就差正式拜堂成親。
  • 《青蛇》:一生情慾,一世矛盾
    相信香港女作家李碧華大家並不陌生,她是《霸王別姬》《胭脂扣》《秦俑》的作者。還有一部小說也很出名,更有爭議,它就是《青蛇》,還被翻牌成電影。沒錯,就是趙文卓「大威天龍,世尊地藏,般若諸佛,般若巴嘛空」的那部電影《青蛇》。讀完李碧華的《青蛇》,驀然感覺自己像極了書中的許仙。從書中的故事可以看到我。
  • 《青蛇》:堂堂一個人,還不如區區一隻妖
    的圓滿結局。建國後田漢先生改編的全本京劇《白蛇傳》,成為了青衣的開蒙戲和武旦的出手戲,代表了"婦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不可徵服的意志"。峰迴路轉,李碧華的小說《青蛇》換了人間,重塑傳奇,青蛇登上歷史舞臺,以第一人稱講述千年前的風雲變幻。二十六年前,徐克把它變成了電影,張曼玉飾演的小青殺死了負心之人許仙,最後看著漫漫洪水,道出為妖為人的苦結:我到人世來,被世人所誤,都說人間有情,但是情為何物?真是可笑,連你們人都不知道,等你們弄明白了,也許我會再來。
  • 90年代金庸武俠電影,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就曾將《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等名作搬上大銀幕,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產生很大的反響,直到90年代初,徐克以《笑傲江湖》掀起新派武俠電影浪潮,從而催生出一系列以金庸小說為藍本的武俠電影。
  • 法海,你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男同學——《青蛇》
    青蛇是徐老怪的經典之作,改編自李碧華原著小說,故事背景脫胎於民間傳說白娘子的故事。少時第一次看的時候,其實很多少兒不宜的電影藝術語言片段,但是以兒童的思想是看不懂的,就覺得費解,頭腦裡很多小問號。法海在定力考驗沒有過關之後,被自己的執念拖累。但是最終姐妹並肩作戰,青蛇對白蛇依舊忠誠,在水漫金山之時問:「你千年修行就為了一個許仙值不值得?」
  • 《青蛇》原著中的兩段「玩尾巴」:誘人的不是「愛」而是「徵服」
    作者:半碗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很多人調侃,多年後才知道,《青蛇》中法海與青蛇互相鬥法的片段中,青蛇玩得並不是自己的尾巴。原著中,青蛇不僅玩了法海的尾巴,還與姐夫許仙進行了親密接觸。電影中,青蛇在法海的「邀請」下,與他修了歡喜佛。電影雖然拍攝隱晦,但是那條滑動的尾巴,以及後面的「真氣洩露」已經說明了一切。小說中的法海,是「毫無人性」的,他一路斬妖除魔,只覺偉大,從不以為冷血。
  • 重讀李碧華:那些恍然大悟,總是後知後覺,但能悟到都不算遲
    李碧華的小說我看得不多,主要原因還是心理承受力不夠,不喜歡看到太過殘酷的事實,害怕看了會忘不掉。李碧華的電影作品有:《胭脂扣》、《霸王別姬》、《秦俑》、《誘僧》、《青蛇》等等。相信看過這幾部電影作品的人,都會對裡面的男女故事,留有深刻印象。
  • 麥家《風聲》全新修訂版來了,電影只拍出了原著的三分之一
    麥家也玩密室劇本殺,《風聲》全新修訂版來了,電影只拍出了原著的三分之一 麥家也玩密室劇本殺,《風聲》全新修訂版來了,電影只拍出了原著的三分之一麥家也玩密室劇本殺,《風聲》全新修訂版來了,電影只拍出了原著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