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古羅馬時期元首制度下,羅馬元老院是如何演變的?

2021-01-09 網易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經過的多次演變,從最初的「王政時代」發展到共和時代再從權力逐漸集中的「元首制」過度到羅馬帝國時期。而在這一過程中一直有元老院的身影。雖然制度的變革使得不同時期元老院的職責和權力有所變化,它對國家的重要性卻不曾改變。

  而元首制下的羅馬元老院較為特別。在此之前的共和時期元老院權力極大,立法等國家事務執政官的人選都由元老院提出方案。而後的羅馬帝國時期經過改革權力集中到了最高統治者手中,沒有權力的元老院名存實亡。本文將從簡單分析一下元首制下羅馬元老院的演變。

  一、元老院的產生與發展

  1、元老院的產生

  我們先了解一下在羅馬的元老院是如何產生,以及元老院的職能。據記載羅馬元老院是由羅馬城的建造者羅慕路斯任命了一百人組成,輔佐其統治。而王政時期元老院的成員由「王」從各氏族首領中挑選組成,主要是對統治者的決定進行討論提出建議。後來由於最後一任"羅馬王"獨斷專行,在位期間從未徵求過元元老院的意見,同時殘暴傲慢對百姓極為苛刻。這引起了元老院和民眾的不滿,民眾聯合起來將舊王驅逐出境。

  

  2、共和末期的元老院

  而共和國時期元老院權力更大,基本上國家政策的討論和決定都是在元老院進行的。「每個元老的個人權威的整合形成了一個團體的勢力」。元老院成為了國家實權的掌控者,是國家主要的議政和決策機構,權力極大。在蒙森的《羅馬史》寫到「每種新法律草案都必須在元老院進行討論,一個建議,如未徵求元老院的意見,長官很少敢於把它提交給人民」共和時期階級間的間隙被進一步打破,元老院的成員也從最初由貴族階級構成,變為了貴族和保民執政官都有機會參與,意味著平民也能進入元老院

  共和某期的元老院,權力開始喪失,為元首制時期元老院的變化埋下伏筆。到了共和末期貴族階級的元老們專注於自己的利益,不解決貧困百姓的問題,喪失了民心和權威。格古拉是元老院的首位挑戰者。他為了改變貴族對大片土地的佔有,將農業法直接交由平民會議審議。

  這項法律主要內容是將貴族非法佔有的土地收回分給貧困的公民。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卻也動搖了元老院的政治力量。而後馬略進行了軍事改革,使得原本公民兵制改變為了募兵制。士兵們也由向國家效忠變為了向某位將軍效忠,再加上首領突出的個人魅力,軍隊的統治權掌握在了元首手中,元老院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權。塔西佗在《羅馬編年史》中說「平等」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每個人都依賴首席公民的命令。共和制名存實亡。

  二、元首制下元老院變化的原因

  1、元首制的確立

  元首制下需要的是權利的集中和也就是獨裁,因此掌握了國家多項權力的元老院必須要進行變革。統治者需要將元老院掌握的軍事、政治、立法等方面的權力收回。

  

  元首制的出現、權力的集中、獨裁者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的需要,也是當時形式下必然的結果。要知道雖然初期羅馬共和國只有城邦的規模,可以實現所有人的民主。但隨著不斷的徵戰羅馬共和國徵服了大片的土地,版圖不斷增大,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當時的羅馬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西起庇里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半島,甚至連地中海都成了羅馬的內湖。這樣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僅靠元老院已經無法有效的管理。而且當時的元老院的人數眾多,這也導致了元老院內部派系林立,不利於國家的管理。

  從軍事上看,軍隊的權力已經轉移。戰爭需要有統一有序的指揮,而共和制下軍隊的指揮權分散且混亂。通常情況下軍隊由選舉出的兩名執政官輪流管理,元老院也有權決定是否發動戰爭和駐軍的數量,以此確保軍權不被某方獨立掌控。「如果執政官意見發生分歧,那麼持反對意見者可以否決同僚的贊成意見。」沒有統一指揮當然混亂,於是產生了獨裁官

  羅馬治國史上,危機時刻曾有指定一名獨裁官的規定,最長任期6個月,絕不能連任。但當時戰爭不斷,獨裁官也就得以連任,最終出現了終身獨裁官。凱撒是終身獨裁官,還有終身保民官、第一公民等頭銜使得國家的權力集中在凱撒手中,他雖無君王之名卻有君王之實,元首制呼之欲出。

  

  2、元老院的舍於得

  元老院樂於給與權力,卻又擔心給予的權力過大導致共和制的終結。因為權力的統一能帶來戰爭的勝利,還能從戰敗地區搜刮大量的財富。而當獨裁者的權力和魅力過大時又會導致元老院的權威下降。當時的大軍閥如龐貝,凱撒,安東尼等通過戰幾年內就獲得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徵服地區多年的積累被運回羅馬。正如塔西佗在《羅馬編年史》中所說的「剩下的貴族越能卑躬屈膝地服務於新統治者,他們就越能得到拔擢,所獲得的財富與榮譽就越多」。

  元老院的貴族們從戰爭中獲得了利益和榮譽,卻又擔心凱撒的影響力會影響到共和制。於是凱撒被共和派謀殺,市民們卻將謀殺者看作殺害英雄的兇手,氣勢洶洶的要求處罰他們。元老院順應民意選擇了獨裁的元首制,將刺殺者處決並將凱撒尊稱為神。而後凱撒的繼承者戰勝了其他勢力即位,並對元老院開始了全方面的變革。

  三、元老院的演變

  1、屋大維的變革

  屋大維希望權力集中,但當時共和制已經深入人心,不能動搖。也不能公然削弱元老院的權力,這必然會引起反對。他的改革必須小心翼翼,在達到目的的同時還要得到認同,於是他想到了一些委婉的方法。

  

  屋大維

  首先是元老院和議會的裁員。當時的人民大會早已沒有最初的功能,而屋大維進一步的削減了元老院的人數和減少會期,國家事務的處理和權力都集中在了一個拉丁文縮寫為cp的機構中。它擁有於元老院相同的權力,並且沒有休會期

  它相當於一個沒有休會期的元老院,掌握和處理國家的各項事務。屋大維時期的cp由21人組成,其中六人是屋大維安排的親信,十五人來自元老院,人數的優勢讓元老院較為放心。而他們沒想到的是元老院當時內部分歧嚴重,抽籤產生的十五人又怎麼與那齊心協力的六個抗衡,元老院的行政權被削弱,他們卻還支持這屋大維的改革。

  屋大維並不滿足,開始了行省的改革,這是為了更好的掌握軍權。按照屋大維的設想行省被分為四種:義大利為羅馬本土,埃及為元首私有,剩下的一部分由元老院任命總督稱為元老院行省,由元首任命總督的為奧古斯度行省。元老院行省都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而奧斯古都行省都在偏遠落後的地區,元老院表示滿意。這卻是屋大維的一個計策,雖然奧斯古都行省較為偏遠,卻都是前線地區。

  

  由於轄區需要作戰,屋大維順理成章的將全國的軍權集中在自己手中,而和平地區的元老院行省是不需要軍隊的。於是屋大維成功的將政權、軍權從元老院轉到了自己手中。

  3、變化之後的元老院

  而元首制後元老院的職能範圍基本確定了。在法律、選舉、財政等方面元老院有一定的權力,但各方面都受到元首權力的制約。例如元老院可以通過執政官名義發表元老院決議來立法,而元首的命令發布公告命令等即為法律。而如果元老院想要修改修改法律,例如改變租稅等,需要元首的批准同意。而且元老院還有了處理重大案件的權力,涉及到叛國等重大的政治案件時,案件將由元老院或是皇帝進行審判。該項權力是皇帝賦予的,最終的結果是由皇帝決定。

  而元老院的外交和軍事方面的權力基本喪失。將領的崛起使得元老院不得不將外交權交給手握重兵的軍事領袖,龐培就曾獲得獨立宣戰以及籤訂和約的權力,而且外國使團來訪時雖然由元老院接待,與之交往的確是奧斯古都。軍隊也都掌握在君主手中,元老院沒有掌握軍隊。選舉權逐漸由人民大會到了元老院手中,但元首也有推薦權。例如在選保民官時,如果元老級別的候選人數不夠,元首就可以從自己的騎士中推薦。

  

  四、小結

  元老院經歷了只能經行了多次變換,卻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元首制下的羅馬元老院的變革尤為重要,是元老院職責、權力變化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的共和時期元老院權力極大,立法等國家事務執政官的人選都由元老院提出方案。而後元老院的影響逐漸減弱,權力逐漸收回,直至名存實亡

  參考文獻:

  1、《試析羅馬帝國的政治特點 ——以3世紀政體變革為例》 

  2、《元首制下的羅馬元老院》趙秋燕

  3、《兩漢兩羅馬》易中天

  4、《羅馬史》蒙森

  5、《羅馬編年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地中海郵輪之旅~古羅馬王政時期
    了解了整個古羅馬的歷史,今天就不難理解歐洲人為什麼跟我們有那麼大的思想差異。 公元前673年,羅慕洛斯統治時期古羅馬貴族,在抗擊薩賓入侵戰鬥中去世的烏斯圖斯·烏斯提留斯孫子圖盧斯·烏斯提留斯接任羅馬王國,他被認為是好戰的國王,在任內為古羅馬開疆拓土,主要功績是摧毀了離羅馬鬥獸場約25公裡,位於阿爾巴諾湖東北角的阿爾巴隆加,從此併入羅馬版圖。
  • 世界史: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有了羅馬的和平
    大家好,今天綹哥就和大家講一下羅馬的和平故事。屋大維建立起獨裁專制的元首制後,過去大權在握的元老院成了元首手裡的馴服工具。開始時,有些元老不太習慣,在開會時還敢發發牢騷,提些政見。後來,元老們發現凡是喜歡聒噪、發表與元首不同政見的人,下次元老院改組時無一例外地被元首圈出元老名單之外,而阿諛奉承的元老卻穩坐在元老院的交椅之上。於是,所有的元老都學聰明了:屋大維這位首席元老講什麼,大家就講什麼;屋大維不講的,大家絕對不提。這樣一來,形成了元老們想屋大維所想,愛屋大維所愛,恨屋大維所恨的局面。
  • 帝國崛起與貧富差距,也會使優越制度走向沒落,古羅馬就是例子
    這一種分裂,也令人想起古羅馬的興起、繁榮與衰落。 古羅馬發展,一共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三個階段。古羅馬的強大,是由於建立了優越的制度。但古羅馬衰落,也就是由於國家擴張與貧富差距,使得優越共和制度隨著時間發展沒落,最後這個制度也使得國家走向衰落。
  • 西方民主制度天然帶有優越感?其實不過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翻版
    而西方自認其制度帶有優越感,也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過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制度的翻版而已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是古希臘的城邦制國家在公元前9世紀的古希臘,他們已經普及了民主制度,在在眾多古希臘城邦制國家中,幾乎有著民主制度形式,比如著名的雅典,他們當時就有推崇法律之上
  • 羅馬不是一天毀滅的——古羅馬的經濟是如何被拖垮的?
    經濟基礎遭到破壞諺語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句話的源頭就是指的古羅馬的首都羅馬城,隨著古羅馬將士東徵西討掠奪了大量的戰利品回到首都,羅馬城也一天天繁榮起來,羅馬城代表了古羅馬的強盛與輝煌。公元三世紀,羅馬出現了危機。第一,農業的衰退。
  • 古羅馬|「奴隸制」推翻國王「絕對化」
    而王政時代和共和時代,更是古羅馬歷史不可逾越的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可為古羅馬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條件。在古羅馬的王政時期,實則是古羅馬周邊氏族逐漸融合的一個時期,古羅馬的文明剛剛有萌芽。古羅馬城建築遺址古羅馬王政會被共和制度取代,第一個原因就是古羅馬社會進一步融合導致的結果。
  • 講座|作為政治空間的羅馬古建築背棄了希臘民主思想嗎?
    相較之下,羅馬人則顯得更為腳踏實地和寬容變通,更讓人稱讚的是其領土的廣闊和社會制度的健全。在羅馬人留給後人的諸多遺產中,最能令人從感官上直接領略其成就的便是古羅馬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遺蹟和城市遺址。就文物古蹟的代表性和重要性來說,最突出的當然還是古羅馬城本身。
  • 第2課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第2課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歷史背景(1)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2)城邦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3)希臘各城邦長期獨立,各城邦的制度千差萬別。
  • 世界史:天災人禍交替出現,大羅馬帝國走向崩裂
    [摘要]尼祿死後的羅馬朝政漸趨混亂。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古羅馬境內富庶繁華的龐貝古城頃刻間毀於一旦。天災與人禍的交替出現,撼動了羅馬的統治根基。 雖然在政治清剿中,很多復闢元老制度的守舊分子被處死,但由於打擊面過大,也冤枉了很多政壇中的精英,如著名的演說家西塞羅。三頭政治又稱「三雄政治」。羅馬共和國末期先後各由三個權勢人物結成的兩次政治同盟,是羅馬從共和向帝制過渡的統治形式。前三頭同盟由凱撒、龐培、克拉蘇於公元前60年秘密結成,凱撒實行獨裁。後三頭同盟由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於公元前43年公開組成,屋大維建立元首政治。
  • 氏族制過渡到奴隸制,古羅馬時期的庫裡亞大會,緣何成了絆腳石?
    古羅馬是西方歷史上一個影響重大的歷史時期,按照不同的時間段,古羅馬分為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以及帝國時代。通過一系列的軍事手段,古羅馬不斷的發展壯大,它徵服了周邊的部落,擊敗了馬其頓、控制了整個希臘,三次布匿戰爭打敗了迦太基,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15世紀,伴隨著東羅馬帝國的覆滅而覆滅。
  • 古羅馬共和制時期的教育體系
    古羅馬文化是古希臘文化的繼承者,因此古羅馬的教育體系也深受古希臘教育的影響。不過在集納古希臘教育文化的同時,羅馬人也融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璀璨的古羅馬文明。也是西方自古希臘時期後,生命力最為旺盛的文明。
  • SPQR:羅馬人民和他們的國家
    而此時的羅馬只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小邦,夾雜在伊特魯裡亞人、拉丁人、薩莫奈人中艱難求生——勢力甚至很難擴展至臺伯河北岸,人口也極為稀疏,羅馬人民——作為一股後世無法忽視的力量,正在緩慢形成中積蓄力量,也在不斷增進相互之間的認同感。無疑,這一時期內,僅靠羅馬人民和元老院是無法代表整個羅馬國家的。BC509年之後,當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被趕走之後,羅馬迎來了共和政體。
  • 遊賞西方藝術(7):在羅馬廣場殺親子的「傻瓜」驅國王舅建共和
    這裡除了有許多著名建築外,古羅馬史上還有許多重要事件,也曾發生在這個廣場上,因此這裡又被譽為「露天博物館」。在羅馬廣場的四周,除了有各類大會堂外,還有神廟、店鋪、凱旋門、演講臺以及古羅馬最高權力機構「元老院」等。這個廣場初建於公元前6世紀,共和時期最興旺,之後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這個廣場也逐漸被廢棄。如今的這裡,只剩下一些建築物的殘牆斷臂。
  • 羅馬皇帝眾多,圖拉真丨為何能「突出重圍」被授予「最佳元首」?
    前言圖拉真是涅爾瓦之後的羅馬帝國皇帝,也是貴族元老院眼中的"最佳元首"。作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第二位羅馬皇帝,圖拉真給羅馬帝國帶來的並非和平,而是無限制的對外擴張。對比歷代羅馬帝國的地圖,在圖拉真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了最大。但是,在擊敗東方的帕提亞帝國之時,圖拉真的生命卻也走到了盡頭。
  • 古羅馬服裝史
    古羅馬發祥於狹長的三面環海的一個靴形半島-義大利半島,古羅馬的時代區分與古代其他文明不同,上文我們講過古埃及是以王朝更替來區分,西亞是以民族交替來區分,古希臘是以文明發展來區分,而古羅馬則以其政治形態的變遷進行時代劃分。
  • 羅馬萬神廟——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
    萬神廟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今義大利羅馬,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        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
  • 元首制度的創世人——蓋烏斯·屋大維!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裡努斯,後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 「SPQR」古羅馬的政治文化遺產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本文簡述古羅馬政治制度,超越同時代的其它文明體,在人類歷史散發耀眼光芒。這是古羅馬不同於同時代秦朝二世而亡的關鍵原因。「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縮寫為SPQR,是羅馬共和國正式名稱。當代羅馬市的市徽依舊鑲有「SPQR」的字樣。
  • 年僅18歲的屋大維是如何當上羅馬皇帝?他為什麼能做到?
    這一時期安東尼成為愷撒派主要頭目,由於愷撒派缺乏對奪權鬥爭的統一籌劃,以「羅馬散文泰鬥」西塞羅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強。西塞羅和元老院看中了屋大維的能力,想利用他對抗安東尼。而屋大維也很聰明,他先和元老院合作,迫使元老院補選他為公元前43年的執政官,一旦羽翼豐滿,他就轉而和反元老院的勢力聯手。
  • 古羅馬城市之古羅馬大鬥獸場
    古羅馬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前30年)的城市建築,是在羅馬統義大利以後興盛和發展起來的。早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率先把天然混凝土用在建築上,在羅馬帝國期間,羅馬城市建築如萬神廟、大鬥獸場等建築,天然混凝土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