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橋米線、走南湖公園,去雲南蒙自,一樣都不能少

2020-10-22 遠山墨雨

文圖|遠山墨雨

說到過橋米線,雲南很少有人不知道;說到雲南特產美食,很多人會聯想到過橋米線,這種獨特的味道、以及美食背後蘊藏著的傳說故事,讓過橋米線成為雲南的代表性名片之一,作為過橋米線發源地的蒙自城,自然是一個名氣很大的地方。

蒙自市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於雲南省東南部,這裡氣候宜人,無酷暑、也無嚴冬,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

因為紅河州州政府由個舊搬遷到蒙自,這裡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區面積擴大了、環境變美了。

曾經的小縣城,已成為一個風景秀麗、配套完善的宜居城市,蒙自在慢慢發生著蛻變。

如今,我們去到蒙自,也需要依靠手機地圖導航了,去過很多次、生活過很多年、曾經熟悉的地方,現在也變了模樣。南湖邊的道路變成單行道了,熱鬧地段、高峰時期也會遭遇堵車了……所有的城市病,大概在蒙自也不能倖免,如今的發展實在太快。

在城市快速發展中,有些傳統卻依然如故,特別是美食的記憶、傳統的吃法是不會改變的。過橋米線,這個與蒙自密切相關的雲南美食,在它的故鄉獲得了最充分的發揮,卻依然保持著很傳統的做法。

在蒙自吃過橋米線,感覺就是不錯,味道好、配料足,令人回味無窮。

蒙自城中心有個南湖公園,面積不大、卻很精緻,亭臺水榭、小橋流水俱全。

據說, "過橋米線"的發源與此相關:古時,有一位勤勞的女子每天都要走過一座小橋,為在南湖中央一個島上長期閉門苦讀的丈夫送飯,因為一個無意中的創造,有了過橋米線的吃法,成為了如今享譽中外的"過橋米線"。

如今,在南湖公園裡有了"過橋米線"的雕塑版本,讓這個故事有了傳奇的色彩。

對於很多人來說,說到蒙自,就會聯想到過橋米線、聯想到南湖公園;有機會去到蒙自,吃過橋米線、走南湖公園,一樣都不能少,我們亦是如此。

前不久,我們去了蒙自,自然要去體驗一下。

在蒙自吃過橋米線,豪邁。

在雲南大部分城市,都會有經營過橋米線的店鋪,也各有各的創新,湯汁、配料、米線都有講究。

作為發源地的蒙自過橋米線,自然是最正宗的出處,也有著最好的食材、配料和做法。

在蒙自吃過橋米線,會讓你挑花了眼,因為滿大街都是米線店,都在經營過橋米線,甚至有了一個叫做過橋米線小鎮的地方。

印象中在蒙自有過橋米線一條街,那裡有很多家過橋米線店,平時都都是顧客盈門,假日裡就更是一座難求了。

我們在手機地圖上查詢搜索,立馬能跳出好多推薦,選擇一家人氣最旺的店家,跟隨手機導航我們到了興盛路上的店家。

雖然不是周末假期,店裡的食客卻不少,當地人居多,也有如我們一樣專程前來的遊客,一層店面裡幾張桌子坐滿了慕名來吃米線的食客。

12元、17元、22元、32元、72元、122元,有不同的配料規格、也有著不同的價位。選定價位之後,操作間內的服務員就會根據客人的要求,抓取不同品種的食材入碗,再放入大碗,澆入已經熬製許久的雞湯,這個湯碗幾乎是個小盆,端在手上略顯豪邁。

操作間的配料桌上,堆滿了整齊排開的各色配料,豬肉、牛肉、香酥,滷肉、鮮肉,煎得金黃的荷包蛋、翠綠的青菜……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

各色肉片、蔬菜加入碗中,與高湯原本的醇味融合在一起,鮮香極了。黃色的菊花花瓣、白色的草芽薄片漂浮在湯麵上,均勻分散、錯落有致,像極了一幅好看的圖畫。

米線是自取的,各人根據實際選擇份量即可,一碗、兩碗,只要你有胃口,盡可以多吃一些。大堂調料桌上有近10種五顏六色的調料,韭菜,香蔥、醃菜、香菌、香酥末、酸蘿蔔……又是一個眼花繚亂的選擇過程。

趁熱倒入細軟綿長的蒙自米線,再撒上些各色佐料,一碗熱氣騰騰的過橋米線就製成了。玉白的米線、火紅的油辣椒、青綠的菜葉,沉浮于澄黃的湯汁裡,儼然一幅彩雲追月的畫卷。

在秋雨濛濛的季節、在微涼的日子裡,吃上一碗蒙自過橋米線,對於我們來說,味覺、視覺都很享受。

秋雨微涼,走南湖公園,靜謐。

或許,南湖在蒙自與翠湖在昆明一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城市之眼。

圍繞南湖邊的區域已成為蒙自的城市中心、繁華地段,熱鬧商圈、學校、賓館雲集,環湖道路劃為單行道,不時會出現堵車……

與周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形成鮮明對比,南湖公園裡卻是一派幽靜。這個季節,南湖裡的水量充足、水面平靜,一陣風來、微波蕩漾。

沿著公園大道進入南湖,只見湖堤上種滿了成行各種樹木,有高而直的樹幹、也有隨風傾斜的枝杈,臨水的一面樹枝要發達些、樹葉也格外茂盛,有的挨得很近、仿佛要與水面相接了。

大紅色的扶桑花造型精緻、色彩濃烈,細細的花枝因為花兒的拉伸自然垂下,像是在綠色的樹叢中掛上了一串一串紅燈籠,這是熱地方特有的花卉之一;

茂盛的葉子花開得熱烈,在路口轉角處形成一堵驚豔的花牆;有充足的陽光雨露滋養,這裡的樹木都長得極好,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古老的瀛洲亭依然如故;

行走在樹木掩映、小橋流水的南湖公園,是一種心曠神怡的體驗。

南湖公園大門與蒙自一中大門相對而立,風光秀麗、水清花美的南湖,是讀書學習、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曾經,很多在一中就讀的學生都喜歡去南湖公園,背書、朗誦,跑步、鍛鍊,那裡是學生時代一個美好的記憶。

南湖公園是免費開放的,其實,它也是一條路,環湖周邊都修建起了漂亮的步行道、濃密的樹蔭掩映下,很是清涼。雖然對汽車實施了單行,步行卻不受限制。

走路的人,常常被南湖的景致吸引,順道拐個彎到湖中走走,既賞了景,又行了路,亦是兩全其美。有閒暇時,去南湖走走、看看,如我們一樣、專程前往,也是不錯的享受。

去到雲南蒙自,吃過橋米線、走南湖公園,建議你不要錯過。你在蒙自會做什麼、喜歡什麼?歡迎留言分享。

(照片拍攝於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

相關焦點

  • (六)蒙自,雲南過橋米線的老祖宗
    進入蒙自,就意味著離邊境線近了。2003年1月,蒙自替代個舊成為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個神秘的城市。20世紀80年代初,因為有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家人臨駐此處,曾經和長輩們到過這裡。那時能明顯感覺到警戒的氣息。
  • 蒙自可不是只有過橋米線………
    蒙自不大,其所轄面積為2228平方公裡,主城區面積更是只有約30平方公裡,但小小的蒙自城卻正如朱自清先生《蒙自雜記》中寫的那樣:「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但是住下來,就漸漸覺得有意思」。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大學西遷,在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春,西南聯大在滇南重鎮蒙自設立文法學院,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等著名教授均在蒙自任教,在如翡翠一樣的南湖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
  • 請拒絕食用膠做的假米線,來雲南蒙自嘗嘗最地道的過橋米線
    小編本身是北方人,上大學時候是在雲南省紅河州,畢業後工作也在雲南。在北方見過很多所謂的雲南過橋米,其實很多都是食用膠做製造的。食用膠假米線不相信大家去市場看看,北方的米線主要成分都是玉米粉,但是光用玉米澱粉會變硬,嘗起來就像玉米面一樣,所以當然不能全部使用玉米。因此,要添加各種化學添加。
  • 揭秘蒙自過橋米線不為眾人所知的秘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捋一捋那些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過橋米線的故事。用「不是在吃米線,就是在吃米線的路上」這句話來形容蒙自人對米線的情有獨衷,恐怕再貼切不過了。都說蒙自人是有米線情結的。據《蒙自縣誌》1995年版記載:「蒙自過橋米線是雲南名膳之一,源於明末清初。」不知此記載來源於何種文獻,若此記載確實,雲南蒙自過橋米線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雲南蒙自南湖部分簡介
    第一個過橋米線的發源地:傳說清朝初年,雲南蒙自有位書生,家住南湖,每天專心讀書,妻子每天送來的飯菜都已經涼了,書生吃得很不舒服,妻子看到丈夫日漸消瘦,很著急。一天,妻子燉了一隻雞連湯送來給丈夫滋補身體,連日操勞的妻子走到橋中間時暈了過去,等她醒來之後,發現雞湯還是熱的,原來湯上有一層油起保溫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啟發, 每日給他送來雞湯、生肉、蔬菜和米線放在一起食用,最後終於考取了狀元,書生問妻子這種吃法名字,她立刻想到每天走過的小橋,順口說:「過橋米線」,從些名聲鶴起,過橋米線流傳至今。
  • 雲南過橋米線
    雲南人愛米線就像老鼠愛大米,一日不吃米線就想得很。來雲南10多年了,雲南的食品留下印象的不多,唯有這「過橋米線」印記太深。雖然吃過的次數不多,一般也都是外地朋友來了陪同吃,但是每吃一次都會有一些小的變化,我也會有更新的認識。
  • 雲南必吃美食,為什麼「米線」到了雲南就成了「雲南過橋米線」?
    雲南非吃不開的美食,為什麼「米線」到了雲南就成了「雲南過橋米線」?原來源自一個愛情故事,來雲南旅遊千萬不要錯過正宗的過橋米線「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14歲就學習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的王麗珠,如今已年過6旬。王麗珠傳承的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知名過橋米線品牌,多年來先後榮獲 「中華名小吃」「雲南名小吃」等榮譽稱號。組委會認為: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蒙自過橋米線的本真性、完整性,為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出了貢獻。
  • 從「非遺」到品牌店:「蒙自過橋米線」發展步入快車道
    蒙自過橋米線是備受全國人民喜愛的「中華美食」,然而杯具的是除雲南蒙自之外您吃到的遍布街頭巷尾的「過橋米線」竟然有99%都是「李鬼」製造!!!各種打著「雲南蒙自過橋米線」幌子的「李鬼」們充斥市場,混淆視聽,令消費者無所適從。敲黑板「蒙自市」才是「過橋米線」真正的發源地。
  • 很多雲南人都不知道的「過橋」米線真相!
    ,它源自雲南省蒙自縣,鮮嫩可口,別有風味,人們常說到雲南不吃過橋米線等於白去一趟。可雲南過橋米線為什麼要「過橋」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給你解答一下吧。  現在,全昆明,甚至全雲南的過橋米線店的牆壁上,都有過橋米線的傳說。文字大同小異,說的是建水一位書生在桂湖的湖心島上苦讀,他的小娘子每日都要過橋送飯。一日,中途遇雨,待小娘子把飯送到書房時,鍋裡已無熱氣。小娘子扒開雞湯表面的油層,發現雞湯還是滾燙的,於是就著雞湯燙米線,過橋米線由此產生。
  • ...人王麗珠揭曉,雲南必吃美食,為什麼叫「過橋」米線?過橋米線做法
    雲南非吃不開的美食,為什麼「米線」到了雲南就成了「雲南過橋米線」?原來源自一個愛情故事,來雲南旅遊千萬不要錯過正宗的過橋米線「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雲南蒙自過橋米線,正宗做法才好吃
    雲南過橋米線雲南蒙自過橋米線原料:米線、雞湯、裡脊肉、火腿、豌豆尖、雲南醃老酸菜、韭菜、香菜、香蔥。做法步驟:第1步、雲南幹米線65度左右溫水泡發,最好是4小時以上,最晚不要超過24小時。第2步、煮鍋燒開水後放入泡發的米線,這個煮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泡的時間短就需要稍微多煮一下,如果泡的時間夠長那麼就少煮一下,按照我本次泡發的時間是6小時,煮僅需要一分鐘。
  • 來雲南玩,舌尖上的「過橋米線」你吃對了嗎?
    七彩雲南,特色旅遊資源豐富,每年都吸引著很多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來雲南玩,可以大飽眼福、耳福、口福!說到口福,當數雲南「過橋米線」最有名。沒有品嘗過「過橋米線」,等於沒有到過雲南!雲南著名美食「過橋米線」當「過橋米線」抬上桌子擺在遊客面前時,面對比臉還大的海碗、裝著各種食材的拼盤小碟子和米線,該如何正確品嘗「過橋米線」,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以便讓你吃得超級爽快
  • 自駕雲南,28元過橋米線套餐,9葷12素,你覺得值嗎?
    有朋友說,你們每人平均每天才66,能吃到什麼啊?其實,雲南有很多美食,都好吃不貴。例如雲南最普通的米線,你喜歡吃嗎?這趟雲南的自駕之旅,我們吃了很多種米線,包括酒店免費早餐自帶的、在外面各種飯店吃的,各種口味、各種形式,不一而足。
  • (七)南湖,蒙自近代歷史的見證者
    說到南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浙江嘉興的南湖。我這裡說的南湖,一樣有著悠久厚重的歷史。只是因為地域限制和非刻意低調,不聞於世罷了。就如過橋米線一般,大家都知道過橋米線是雲南最著名的小吃,卻很少有人知悉這金字招牌的發源地是蒙自。公園進門右側的紀念碑。致敬英雄!英雄與人民同在,英雄與時代同在。
  • 為了吃過橋米線 我跑了趟雲南……
    幾乎所有的雲南過橋米線都會在店裡講述一個米線的起源故事:清朝蒙自秀才寒窗苦讀、賢妻過橋為夫送美味米線……許多年前我在一間雲南人開來上海的小店吃米線
  • 小吃界四大巨頭的過橋米線,一嗦就勾走你的魂
    說到雲南,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彩雲之南」。 傳說,雲南蒙自有南湖,湖心有島,有一位秀才天天到島上讀書,其妻天天送飯上島,賢慧勤勞的妻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
  • 蒙自,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
    一直糾結要不要去蒙自,後來還是決定去。火車只有站票了,於是選擇走公路,在建水汽運車站坐上一輛又破又髒的中巴車,一路走走停停,居然在高速公路上還能上下客人,也是奇事一樁了。七十多公裡的路,用了兩個多小時。票價27元。
  • 這家蒙自過橋米線店又添全國「非遺文化」榮譽
    ——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有限責任公司榮獲組委會授予的「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這是在此次大會上雲南獲此榮譽的唯一一家餐飲企業。 王麗珠傳承的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知名過橋米線品牌,多年來先後榮獲 「中華名小吃」「雲南名小吃」等榮譽稱號。
  • 認識雲南主要城市14:「中國過橋米線之鄉」蒙自
    蒙自蒙自主要旅遊景點:1、南湖蒙自南湖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文瀾鎮南部,故名"南湖"。為雨水匯積而成,舊名草湖、草陂。雲南著名的過橋米線傳說就起源於此,是人們遊覽休閒的好去處。南湖主要的建築有雄偉的瀛洲亭,為六角三層重簷,簷角、亭頂鋪琉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簷上掛有風鈴,鈴聲悅耳。湖中還有各式亭臺樓閣、奇花異卉,環境清幽,因有文人學士常來相聚,吟詩作賦,攻讀詩書,又有「學海」之稱。雲南著名的過橋米線傳說就起源於此,是人們遊覽休閒的好去處。
  • 到雲南只吃過橋米線你就虧了,照這份雲南米線圖鑑去吃,保證不坑
    當全國都處於高溫的炙烤中時,又到了雲南最舒服的雨季,也是雲南旅遊的旺季。哪怕對雲南完全不了解的人,說到雲南美食也是「過橋米線」張嘴就來,但你若隨便問一個雲南人,他可能一年到頭吃不了兩次過橋米線。正如雲南民族眾多、文化多元,每個地區的米線從形態到「帽子」(即米線的澆頭)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如果到了雲南,別只知道吃過橋米線,照著這份雲南米線圖鑑去吃,我保證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