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語越來越受外國人的喜愛,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也常以優秀的中華文化為基奠,架起與不同文化溝通的鵲橋,而其中漢字對於我們來說尤為重要,從古時倉頡造字的傳說到後來因商貿的發展而迅速流傳,這其中漢字不再是一個個枯燥的方塊而成了匠人手裡最美的工藝,被注入了感情的結晶和勞動人民的智慧,但在當年越南廢棄漢字,全國推動學習"拉丁文"的風潮,如今效果怎樣了?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唐朝朝貢貿易盛行,各國紛紛進獻自己的珍寶,在換取高額數量的金銀財寶同時也彰顯了大國的氣質和風範,越南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的附屬國,雖在宋代已經獨立,但仍使用著漢字將自己的生絲以及優美的綢緞作品遠銷海外,不僅做到了絲線出口遠超於中國和日本,也讓中華文化的瑰寶流淌在整個東亞圈的洋流裡,薪火相傳,但使用漢字如此頻繁的越南卻為何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放棄了對漢字堅持傳承的初心而改用晦澀難懂的拉丁文來沿襲語言的習慣?
探索其本質原因是因為早在1858年《天津條約》籤訂後,法國在越南大張旗鼓地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並在1860年與其他列強之間火燒圓明園的瘋狂舉動,不禁讓越南心生畏懼,加之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清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也讓越南懷疑了中國的能力,手無縛雞之力的越南只好選擇以廢棄漢字習慣為語言的自保形式,明哲保身,默默隱退出了戰爭的洪流換取意一時的和平與安穩,但突如其來的轉換卻讓越南人十分不適應,法語與漢字之間的天壤之別,多年漢字習慣的養成,更是讓越南人在學習法語的道路上難如登天,無法接受已經多年在大腦裡根生蒂固、家喻戶曉的中華文化變成了隱秘的文化寶藏。
但執拗的法國人並沒有放棄對越南的改造,如同日本想要改造當時的清政府一般,先從教育行業入手,在越南稚童牙牙學語,練習書寫的年紀,保留越南原汁原味的越南發音,書寫卻用拉丁文字母代替,形成一種新的書寫習慣,這種方法對於越南人來說簡直是靈丹妙藥,很快便被越南人所接受,而法國殖民者則乘勝追擊,後續頒布《公共教育法》規定漢字不允許使用在學校教育上,要用法語代替漢語教學,徹底地將越南人從基礎教學上斷離了參與漢字的可能。
越南在被迫接受法國殖民者的文字改革後,逐漸形成了文化斷層,老式的越南方言越來越珍貴,考古價值越來越高,但在民間越南傳統文化卻逐漸遺失,但好在一些中國的傳統習俗在越南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