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老子》|老子思想與人類大同社會的目標

2020-12-24 國學新知堂

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講道: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常無為卻又無所不能為。侯王若能守無為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地運動演化。萬物在演化的過程中有所發動,我將以「無名之樸」來鎮壓它。以「無名之樸」鎮壓,就會使它沒有欲望。沒有欲望,自然包括不欲以靜,但天下也將自然而地進入清靜太平的狀態中。

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侯王能夠守無為來治天下,人類社會將進入到一個叫「無名之樸」的狀態裡。在這個狀態下,人類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太平清靜的狀態中,也就實現了消滅戰亂,天下大治的目標。

01什麼是大同社會?

什麼是「無名之樸」的狀態呢?單從這四個文字出發是找不到答案的。老子在第八十章中所論述的小國寡民的狀態,可以看作「無名之樸」的註腳。經文中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雖然有功效大於人力十倍百倍的機械,卻沒有人願意使用。使人民害怕死亡,不願意遷徙遠方。雖然有車有船,人們卻沒有乘坐它們的理由。雖然有鎧甲兵器,但人們卻找不到陳列它們的地方。使老百姓再用結繩以記事。使老百姓認為自己的飲食最甘甜,自己的服飾最美觀,自己的居處最舒適,最滿意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鄰國的居民可以相互望見,雞犬鳴叫的聲音可以相互聽聞,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會相互來往。

小國寡民的狀態,是實踐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令見可欲三項政策而最終實現的狀態。這三項政策是無為政治的核心措施,通過這些措施而實現的狀態就是三十七章中通過守無為而實現的「無名之樸」。所以,八十章所論述的小國寡民狀態就是「無名之樸」的註解。

無為政策治理下的人民都寡慾少求,將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都降到最低。他們最滿意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沒有提高物質生活質量需求,缺少發展文化生活的動機。由於不需要追求富有和強大,所以國家不害於小,人民不害於少。

由於人們都是自給自足的,所以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存在利益分爭,也就不會發生往來和戰爭。由於人們沒有財富的觀念,所以先進的計數方法便毫無用途。結繩記事是純樸和簡單的必然結果。由於天下沒有往來和戰亂,不治就能得太平清靜,所以便沒有了統治與被統治,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所以人們就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是一幅恬靜自足社會畫面,它的特徵是「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小國寡民狀態與大同社會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小國寡民狀態就是大同社會景象。

儒家好講大同,他們將三代之前的社會稱大同之世,三代以後的社會稱為小康之世。《禮記 禮運》篇中論述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相關焦點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老子便留住了幾天,寫下了5000餘言的《道德經》一書。二,老子思想精義不同的人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處於不同的階段。有的人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而老子處於對人生和社會規律理解的最高階段,他的理解深刻而且徹底。所以,很多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的人,對老子的哲理難以理解。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莊子對老子的思想最為欽服、推崇,認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道德經》的結構簡單,但內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經」主要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德經」主要論證治國安邦、為人處世進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養性健康長壽之術。  老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曾引起數代皇帝的高度重視。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其實這句名言在很多地方都有出現,比如達爾文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還有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實事求是「以及道家的精神思想」道法自然「,這些都是對老子這句話的闡釋。既然這句話那麼厲害,自然讀懂它的人也非常少,而恰恰是這一句話中所包含的巨大能量,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哲學家。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中國文化是非常的多元化,在歷史上主流的思想儒家道家佛教這三個是最為核心的。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儒學和道家就是佔據一個主流位置的。儒家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典型,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仁。從漢武帝開始儒學就成為了一個主流的思想,對後人的一個影響也是非常的大的。但是有個學派對儒家的學說並不是很贊同,那麼這個就是道家。道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道家就是儒家的一個對立面道家是反對仁義的,道家是一種自然哲學。那麼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是不是針對孔子和孟子,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所決定的呢?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儒家最講禮,而老子卻說禮是忠信最薄、禍亂源頭。儒家最善標榜聖賢,宣講仁義之道,教導人們崇賢遵禮。而老子卻直接反了聖賢、仁義和禮,認為沒有它們,天下才能大治。根據這些言論,我們不得不認為老子思想與儒家仁義之說是針鋒相對的。老子反對儒家學說。
  • 老子的處世思想:節儉淡泊、謙下不爭寵辱不驚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講老子的處世思想。老子認為人生應純樸自然,真實無偽。矯揉造作,裝腔作勢,表裡不一,華而不實乃是他所深惡痛絕的,而現實中由於追名逐利、貪圖物慾,人早已失去了其純真的天性。要求增加財富,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條件,乃人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也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所在,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人一旦沉溺於物慾之中,利慾薰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用各種不正當手段謀取財物,搶劫、偷盜、貪汙、受賄,無所不用其極,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這已是為事實所一再證明了的。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老子《道德經》被先秦諸子共同景仰。像孔子、莊子,列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孫子等都吸收了老子思想,並且給予一定的發展。下面就簡單介紹莊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的。一,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不爭、尚柔」思想。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我當初也非常讚賞道家的思想,不過後來接觸到的東西多了些,總覺得道家的指導思想導致的最終是個強行解釋為道的結果。道德經第一章,寫的明明白白。道這個字包含萬物,是不可名狀的。
  •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老子在聆聽中還教給我們一個大智慧,當注意聆聽道,不要錯過了那個道。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41章)這是老子對人們聆聽「道」時的不同反應所做出的概括。老子說,上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就勤奮地去實行。
  • 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莊子的「逍遙遊」又是一種什麼體驗?
    「道」這個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人類語言的局限性,「道」無法被準確表達,所以顯得虛無縹緲、高深莫測,「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玄之又玄」。 其實,「道」這個概念可以理解為: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深層次理解!
  • 韓愈批評道教思想,說老子的見識狹小,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韓愈在現代人看來,老子的道教思想博大精深,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卻要極力貶低老子,認為老子是思想和見識都很狹小呢?他這麼說到底對不對呢?孔子對弟子們說:我覺得老子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02許多人看到老子和孔子之間的對話,便不由自主地貶低孔子,而尊崇老子,甚至是把老子神化為神仙!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老子莊子提出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竟被後人誤解千年
    感覺老子在我心目中是古中國先秦時期最神秘的人物,感覺他最後的神秘結局像是升仙去了。《道德經》之所以偉大,在於你無論身處任何階層都有所裨益。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應該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民生。幾千年前古人講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被當成笑話,經歷無數災難我們才發現還是那些古代智者說的對。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這場全球性的災難,早在老子的預言中,諾獎得主:只怪不聽聖人言
    學術研究者們也提出了一些關於地球的陰謀論,這個論證說德有理有據,就像有人先前說到的外星人控制著輪迴,而老子卻是唯一一個不受外星人控制的人。因為老子參透了宇宙真相,並找到了不受控制的辦法。也有人說老子是站在比人類思維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自然和人類的關係的。
  • 戴建業:《老子》的作者之謎——老子、老聃、李耳究竟是幾個人?
    直到1970年才有了實錘定論《老子》成書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派主張成書於春秋末,《老子》是老子的語錄,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一派認為成書於戰國時期,《老子》是老子再傳或三傳弟子的記錄;一派說成書於秦漢之間,《老子》是雜揉各家而成的混合體。
  • 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以抽象思維方式,探究世界本原問題
    換言之,任何一門學說都需要有自己的預設, 老子之道或許就是一個哲學預設和假定性存在,無法求證求實,卻可以作為老子哲學的邏輯前提,進而構築思想大廈,以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紛繁複雜的各種情況。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老子之道對於中國思想史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卻是毫無疑問的。首先,老子之道否定了天命和神的存在。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老黑肯定是研究了《道德經》後才有的他的思想,因為相似度幾乎是100%,但小黑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也就中學水平,不說也罷。還有就是,這麼一來馬克思也間接是老子的學生,真是奇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