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講道: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常無為卻又無所不能為。侯王若能守無為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地運動演化。萬物在演化的過程中有所發動,我將以「無名之樸」來鎮壓它。以「無名之樸」鎮壓,就會使它沒有欲望。沒有欲望,自然包括不欲以靜,但天下也將自然而地進入清靜太平的狀態中。
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侯王能夠守無為來治天下,人類社會將進入到一個叫「無名之樸」的狀態裡。在這個狀態下,人類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太平清靜的狀態中,也就實現了消滅戰亂,天下大治的目標。
01什麼是大同社會?
什麼是「無名之樸」的狀態呢?單從這四個文字出發是找不到答案的。老子在第八十章中所論述的小國寡民的狀態,可以看作「無名之樸」的註腳。經文中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雖然有功效大於人力十倍百倍的機械,卻沒有人願意使用。使人民害怕死亡,不願意遷徙遠方。雖然有車有船,人們卻沒有乘坐它們的理由。雖然有鎧甲兵器,但人們卻找不到陳列它們的地方。使老百姓再用結繩以記事。使老百姓認為自己的飲食最甘甜,自己的服飾最美觀,自己的居處最舒適,最滿意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鄰國的居民可以相互望見,雞犬鳴叫的聲音可以相互聽聞,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會相互來往。
小國寡民的狀態,是實踐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令見可欲三項政策而最終實現的狀態。這三項政策是無為政治的核心措施,通過這些措施而實現的狀態就是三十七章中通過守無為而實現的「無名之樸」。所以,八十章所論述的小國寡民狀態就是「無名之樸」的註解。
無為政策治理下的人民都寡慾少求,將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都降到最低。他們最滿意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沒有提高物質生活質量需求,缺少發展文化生活的動機。由於不需要追求富有和強大,所以國家不害於小,人民不害於少。
由於人們都是自給自足的,所以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存在利益分爭,也就不會發生往來和戰爭。由於人們沒有財富的觀念,所以先進的計數方法便毫無用途。結繩記事是純樸和簡單的必然結果。由於天下沒有往來和戰亂,不治就能得太平清靜,所以便沒有了統治與被統治,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所以人們就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是一幅恬靜自足社會畫面,它的特徵是「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小國寡民狀態與大同社會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小國寡民狀態就是大同社會景象。
儒家好講大同,他們將三代之前的社會稱大同之世,三代以後的社會稱為小康之世。《禮記 禮運》篇中論述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