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資箱上的「詩詞大會」
炎黃歷史上下五千年,經歷了太多榮耀與磨難。在此次疫情中,許多國際友人向我們提供了積極幫助:有的傾盡全部醫療資源相助,有的遭受制裁仍堅持伸出援手……我們是感恩的民族,不論物資多寡,錢財數額,這些事都將被歷史和人民銘記。
在眾多捐助者中,有一個國家的祝福語顯得格外溫馨: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在物資上用中文寫上了「山川異域,日月同天」8個漢字;
NPO法人仁心會等4家機構在捐助箱上標註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字樣;
舞鶴市的物資上書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詩句;
富山縣捐給遼寧的箱子上也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還沒完,伊朗外長扎裡夫也用中文發推支持我國,並引用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文言。
這些祝福語一經報導隨即引起熱烈反響,大家在感謝之餘紛紛表示:簡直詩詞大會既視感。甚至有人激動地淚目。
筆者一直很敬佩燦爛的華夏文化,承認其中有些糟粕封建,但優秀溫馨的必然佔大部分。此次日本大量援用古語支持我們,更是引發了一陣學習熱潮。實不相瞞,筆者僅了解個別幾句,在查閱了典籍後,對這些暖人溫馨的文言有了深刻認識,在此與大家分享下。
(二)「山川異域,日月同天」
這8個字出自日本長屋王的《繡袈裟衣緣》,原文是: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白話文大意是,(雖然我們)沒有共享同一片山川,(但我們)看到的是同樣的風月。(雖然)看不到彼此,(但我們)心意相通。
這句詩收錄在《全唐詩》中,背後史故是敬崇我國佛法的日本長屋王製作了許多袈裟,在上面繡了這首短詩。然後派遣使臣來到唐朝揚州,送給大明寺僧人,希望唐朝僧人能夠去「東遊興化」。當時著名高僧鑑真和尚深受感動,說道:「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於是不顧路途遙遠滄海漫漫,鑑真堅持跟隨使者前去日本弘法,還為其帶去大量書籍典著,前後共計6次之多。
借用文化的力量,傳遞情感的共鳴。用在此時可謂是再合適不過了。
(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16個字出自《詩經》中的《國風·秦風》中的《無衣》篇,原文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創作於先秦時代,由於年代久遠作者已無從考證,大意是:怎能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同一件戰袍。大王準備發兵打仗,修繕我們的戈矛。我和你面對同一個敵人!怎能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同一件長袍。大王準備發兵打仗,修繕我們的兵戟。我和你一同前往。怎能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同一件衣裳。大王準備發兵打仗,修繕我們的盔甲。我和你一同前行。
這首對仗工整的復沓短文,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是當時秦地百姓(今甘肅省東南部、陝西省中南部等地)為保衛領土而創作的慷慨激昂的「戰歌」。
日本等國引用的這些短句,在當代被賦予了新的情感,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對朋友的情義。
(四)「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14個字出自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原文是: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一首送別詩,當時王昌齡在龍標(今湖南省黔陽)送別去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的柴侍御。大意是,沅水蕩漾連接著龍標和武岡,(所以)送你不感覺悲傷。兩地的青山沐浴著用一片雲雨,被同一輪明月照耀,又怎麼能是兩個地方呢?
寥寥數句,輕快流暢,將送別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王昌齡不愧「七絕聖手」。
我們與日本一衣帶水,舞鶴市借用此詩對大連人表達出關切之意。
(五)「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16個字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周興嗣的《千字文》,原文是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個字。我們只介紹與之相關的這4句,大意是:兄弟之間要關懷對方,就好似樹上的連理枝。交朋友得情投意合,要能互相督促學習切磋進步。
日本在寄給遼寧的物資上,巧妙將這4句改編為:遼河河水冰雪消融,日本富士山花盛開;我們好似樹上的連理枝,一起盼著春天到來。不得不說,既引用了古語,又結合了兩地實際,讀罷令人拍手稱快。
(六)歇會「老鐵加油」
聊到這裡,終於是將這些古詩說完了。在此還得謝謝友人,不但捐助了物資,還給我們上了一堂文化課。
我想說的是:大家稍微可以放一放「老鐵加油」。聲明一下,我絕不是否認、貶低這個詞。「山川異域,日月同天」是古人創造的歷史,「老鐵加油」是我們今人創造的,若干年後也會成為歷史。
這些特定語境下產生的特定詞彙,承載了人們歡快輕鬆的語感,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我們不應把二者割裂對立,更不能上升到文化優劣的高度。作何選擇的個人的權利,二者相輔使用是我的建議。
在使用頻率如此之高、滿屏都是「加油」「老鐵」的情況下,引用一句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想必會更為清新,更有感染力吧!而且還能藉此契機,溫習下老祖宗留下的名句,發現其中的漢字之美。
(七)再談歷史
作為炎黃子孫的世代鄰居,這個東瀛島國和我們發生了太多交集。明朝倭寇騷擾東南沿海是真,甲午廝殺於黃海大東溝也是真,但在我們遭受災害時,堅決伸出援手也是事實的。一時間,有網友高呼:這麼幫忙,讓我們如何回禮?其此舉真正詮釋了睦鄰友好,打歸打,鬧歸鬧,別拿情義開玩笑。我相信,侵略敵視的是一部分少數人,而友好和善的是另一部分人。
大唐時期,是我們華夏的盛世,也是友好關係的盛世。
兩國之間來往密切,以鑑真高僧為代表的許多人充當文化交流的使者,促進了民族交流和發展,這是不能忘卻的過去。而現在的我們更要以史為鑑秉承遺志,繼續發展友好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發展?兩地相通的漢字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靈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文化自信,學習經典歷史,將炎黃精神發揚光大。
參考資料:《唐大和尚東徵傳》《全唐詩》《詩經》《詩經》《千字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因視頻資料稀少,本文未製作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