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明月 山高水長】看山看水看詩畫,見心見行見美好

2020-12-25 浙江衛視

10萬年前,浙江始祖「建德人」在浙西繁衍生活,浙江遠古文化初露端倪,煌煌中國、悠悠華夏一脈相承的血緣與文明在此印證。

1800年前,三分天下,置地建德。「建德侯」孫韶施德政、行善治。自此「建功立德」的故事在此地生生不息,「建功立德」的精神融入血脈、雋永流傳。

1200多年前,孟浩然移舟泊煙渚,寫下「江清月近人」的千古名篇《宿建德江》,嘆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在遊歷名山大川後,更對新安江心馳神往:「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1100多年前,杜牧治理睦州(建德),興利除弊,勤政愛民,也醉心於建德詩畫山水,贊此地「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

900多年前,範仲淹主政建德,興州學、修水利。更寫下詩作47篇,佔其盡數六分之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思範」牌坊千年挺立在古府街頭。

800多年前,陸遊奉調嚴州(建德),臨行前,宋孝宗對其說:「嚴陵(建德)山水勝處,可賦詠自適。」陸遊在此寫下300餘首詩文,並在此刊刻成《劍南詩稿》。更有陸遊祖孫三代都主政嚴州,繁榮地方文化,嚴州成為全國刻書和出版重地,為後世留下大量名篇巨著。

500多年前,明代吏部尚書章懋遊歷至此,沉醉茶鄉,詩云:「舟過新安江,鼻間皆茶香。清風吹綠波,壺中養心湯。」

60多年前,建德建起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利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西子三千個,群山盡失高。峰巒成島嶼,平地卷波濤。」這座中國建設史上的豐碑,攜從新安江水庫70米深處流出的清澈寒江,造就了「水清、風涼、霧奇」的永遠17度的清涼水世界、夢幻新安江,也造就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千島湖。

這裡,是錢塘江「唐詩之路」的勝地、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兩江一湖」的明珠;是三江交匯之地、雙塔凌雲之洲;是《水滸》的金戈、《三國》的英俠、《西遊》的蹤影、《聊齋》的遺篇;是新葉的耕讀傳家、慈巖的江南懸寺;是富春山居的七裡揚帆、九姓漁民的漂泊漁火;是春秋子胥的野渡、五祖少康的淨土、農夫山泉的故鄉……這裡,是千年古府、江左望郡;也是江南秘境、世外桃源。

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第二站的故事,就在這個如詩如畫的江南小城拉開了精彩帷幕,帶著《宿建德江》的意境、意象,讓人流連、留戀。

我們看到那份對於文化的敬意。節目秉持初心,在旅遊中尋找文化、感知文化、體悟文化。節目以邀請本期嘉賓——《清平樂》中範仲淹的扮演者劉鈞為開局,用心非常。從範仲淹主政建德開場,從孟浩然宿建德江開篇,談笑風生不經意間,就講述了水滸與方臘的徵戰、睦州與嚴州的故事,講述了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決戰、劉伯溫與九姓漁民的由來,講述了新安江水庫的建設與抗洪救災的壯舉。從頭至尾,嘉賓們始終以一種謙虛、謙和、謙誠的姿態,從山水品到人文,從故事讀到歷史,娓娓道來、如沐春風,以溫馨、溫和的節奏,讓觀眾在輕鬆愉悅、喜聞樂見中感受、觸摸建德——這座「文脈繁盛之鄉」的人文之美、文化之韻,這條「浙西唐詩之路」的清江明月、山高水長。

我們看到那份對於鄉愁的愛意。在新安江奇霧中「騰雲駕霧」,在十七度寒江中「一葦渡江」之後,節目的一個高潮,是華少、張紹剛、胡海泉、劉鈞、李藝彤等嘉賓在嚴州古府看本地人跳數百年歷史的「嚴州鬥蝦」,在每一個有鄉土故事的「人間風味」前聽小攤主說美食,和頭部主播「烈兒寶貝」一起,各顯神通為建德鄉土美食「直播帶貨」。九姓漁民的魚頭煲、祖孫三代的豆腐包……節目用最新潮的「網感」,推介最樸素的食材,讓觀眾在忍俊不禁的同時,看見鄉愁、嘗到鄉味。與其說,建德在積極保護古城文化,不如說,建德人正在努力留住鄉愁。在山頂民宿,嘉賓們摘豇豆、挖花生、採茄子,烹飪自己拿手的農家菜,直言從藝生涯的真心話,褪去光鮮與繁雜,夜空、星海、菜地,還有小土狗,有多久沒有感受到這樣的質樸、這樣的自然。

我們看到那份對於美好的情意。今年,浙江衛視繼樹幟「中國藍」12年後再度升級品牌戰略,提出「美好中國」全新品牌定位。這既是對媒體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也是對品牌戰略的一次再升華、再出發。《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就是「美好中國」品牌中靚麗的一扇窗口。節目探尋美好、探索美好、探究美好,追求景物之美、風味之美、文化之美。比如這期中,嘉賓們用相機捕捉展示最有美好感的照片,在星空下回味人生之路,在時光郵局給未來的自己寫信,都寄託和承載著希望與美好。另一方面,以建德為代表的浙江城市、中國城市,銘記著過往、留存著文華、呵護著生態,以山水為底蘊,以人文為風骨,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上,快步前進、快意江湖。這安寧靜好的歲月、淡定從容的時光、這有夢想有希望的未來,正是我們嚮往的美好、歌頌的美好。

相關焦點

  • 佛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白居易的佛系詩
    古風歌詞(1)看風兒吹皺了一泓悠閒的春水,卻憔悴了終屬你的我。如何重結來生的心願,可惜天下知音都封鎖在夢裡,只有沉默。花非花霧非霧一夜短暫的交流,習慣輪迴聚散的因果。若是前世註定的無緣,何必偏要選擇今生相見的承諾,獨自折磨。紅塵花是容易凋謝的花,散落的花瓣變成泥沙,點燃最後一根蠟,讓夢如畫。
  • 且看「山高水長」!
    由國家文物局與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及遼寧省博物館承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瀋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柳宗元紀念館等單位協辦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將於12月2日在遼博開展,展期三個月。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為了能讓大家聽得懂,咱們還是套用武俠小說來詳細描述一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極薦好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飲。」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細賞五首題畫詩
    詩和畫在某一個作者手中可以完美地融合,相得益彰詩和畫的完美融合——題畫詩!《畫》【唐】王維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首詩語言清新樸素、淺顯易懂,清新自然。但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是不是王維,還另有爭議,一說為清代高鼎。
  • 薛潤的詩 : 山高水長(外二首)
    山高水長.哪裡發生了地震火災我們在自己的圈子裡,或者搶入別人的圈子裡誤喝一杯酒,誤唱一首歌,然後訕訕離開黃昏落下來,清晨浮上來我們身在遠方,給親人和朋友一聲問候這問候啊——山高水長是誰給他們旨意讓他們對冬天心懷感激純樸的南國人兒,不知道——他們看夠了雪地上的月光一年年親歷風雪凍傷的草木他們在這個遼闊的人世飲酒吃肉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好一個桂林。
    從桂林坐快巴到了一個國道路口,再乘坐班車到了一個村口,村路兩邊是桂林特有的山,水稻青青,山邊種了金桔樹,山上寸草不生,很快到了村盡頭,村盡頭是一個渡口。江邊很多竹筏,要下午五點多開,有些人一聽說就走了,我們相遇的幾個人,都嫌太晚了,只有我們相遇的四人想去,當民村民說可以送我們到一個地方,下了山坡,走一段路,才沿著村道走,怕錯,就看江水往那流,就錯不了,以後我們四人就按大姐說得路線走,果然過了一個渡口就是九馬華山。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為這時候人沒有太多複雜的觀念在裡面,可謂初識世界,純潔無瑕。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說,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首詩是王維寫的嗎?
    本文作者:納蘭春蠶很多朋友都讀過這樣一首詩,簡單來看是首謎語詩,謎底是「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首詩被收錄在不同年代的人教版、語文版(A版)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裡,同一首詩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竟多達三種作者署名!署名一:佚名。這樣處理本來不會有任何問題。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看山看水看天池——長白山一日遊
    火車行駛了整整一夜,車外明月皎潔,一夜醒來,已到了白河鎮。一出站,天甚藍,雲甚白,初陽親切。我們到預訂旅館下榻後,即打車上長白山景區,到售票窗口買票進去,排隊上了觀光車。遠望瀑布,仿佛是從厚厚的雲間飛落,李太白詩「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在此處此時恰好,我去過李太白《望廬山山瀑布》的開先瀑布,氣勢比這裡遜色不少,我看過許多瀑布,印象深的有雁蕩的龍湫、天台的石樑、文成的百丈漈、牡丹江的吊水樓,美則美矣,氣勢也浩大,然「疑是銀河落九天」都不若此,長白山瀑布,直出天池,海撥之高非它處可比,上頂白雲藍天,水出於天池,純淨無比,如甘霖似瑤瓊,不是銀河之水,天池之瓊,何有此等純淨氣度
  • 做到了你就成功了:人生三層境界,再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如此詩意的生活,也只能停留在那個年紀,沒有苟且,只有詩和遠方,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有人說林黛玉適合談戀愛,而薛寶釵才適合結婚生子。到了二十歲左右的年紀,我們慢慢的開始不分對錯,只看利弊。知道了夢想是餵不飽肚子的,知道只有好好學習上所好大學,將來才能吃香喝辣的。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