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在今天看來似乎大家都不在意,認為沒有什麼道理可言,是迷信,但卻是老一輩人的經驗所得,不能完全相信,但也不能完全不信。今年我們就來看看農村俗語「正月打雷,遍地出賊」是什麼意思,包含著哪些道理。
大家都知道,正月是冬天,不管是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打雷都是十分罕見的,但是罕見並不代表沒有,畢竟是自然現象。「正月打雷,遍地出賊」意思就是正月打雷,遍地會出現病蟲害,出現莊稼減收減產,吃不飽而餓死人的情況,然後人們會紛紛逃難,於是盜賊也就多了。其實用這句俗語形象地表示雷雨天氣提前到來,會對農作物造成大面積的減產。
正月裡,雖然立了春,但是北方仍是冬天的天氣,還是比較寒冷。一旦出現冬打雷的現象,就表明立春後天氣忽然變暖,天氣暖就會有倒春寒的現象發生,因為溫度升高,農作物就會提前生長,天氣忽冷忽熱,一旦溫度下降,農作物就會被凍死,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比如我國2018年春季就出現了倒春寒的現象,並且持續了一個多月,造成了農作物的大面積減產,因此那段時間也出現了天價水果蔬菜。
但是到了現在,都是些專業種植戶在種地,他們有技術,有實力,對付害蟲有自己的辦法。不像過去沒有科技,土地出產率也比較低,一旦遇到惡劣的天氣就會使農民們一年的努力白費,現在即使正月打雷,他們也可以將天氣提前變暖的影響消除,不影響莊稼的收成。而且現在農村裡大多數人並不是靠種地過日子,因此大家完全不用再擔心「正月打雷,遍地出賊」這一說法了。
我認為俗語是一種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不必要把俗語當作迷信,只希望大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能讓我們多一些思考,起到警示的作用就可以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你認為農村俗語「正月打雷,遍地出賊」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