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有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山西的一大標誌性文化就是麵食文化,導致現在省外的朋友,一說山西,就會想到山西的麵食。的確,山西的麵食文化享譽整個中國或者是別的地區,山西面文化有很多種類型。有花膜、刀削麵等等。但是作為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講講山西的其它消散或者是即將消散的文化。
我是一個地道的山西人,我的家鄉在山西忻州,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當然,我現在依舊生活在農村,人們常說,故土難離。的確,作為土生土長的忻州人,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定的難以割捨的情節在當中。我呢,從小生活在農村,現在有很多的東西是難以見到的。現在我的鄉變化很大,到處都在修路,建設高層,開設樓盤,在我們這座連5線城市都排不上的小地方,但也不是小時候的樣子了,變化太大,有很多的東西都已經遺失了。比如說,在我小時候開春農忙時節,我家用的都是牛耕,但現在都是用的器械,像現在的95後跟00後可能在現實中連犁都沒見過,只能在教科書或者博物館中見到。以前用作燒火的風箱,不知道現在的他們見過沒有,在我小時候我的媽媽做飯時要經常用到這個物件,很實用。但現在已經很少能夠看到。再比如小時候我調皮時,我媽拿著雞毛撣子揍我的一大絕逼武器,現在也是十分難以見到。說這些只是要說明,有一些非遺消散的太快了,現在也只能在回憶中尋找了。
今天我所要說的就是在我生活的農村,說些那些年那些見到的非遺文化了。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山西的剪紙文化了。小時候我家的房子還是以前的那種瓦房,窗戶還不是現在的玻璃門窗,還是那種有著無數田字格連成一體的窗戶,就跟現在寺廟中所見的那種窗子,每到春節將要到來的時節,家裡就要打掃房子,重新用麻紙貼在窗戶上,然後就開始要貼大紅色的窗花,也就是現在說的剪紙,毫不客氣的說,在我小時候,每位農村大媽都是一位位剪紙藝術家,剪出來的東西,都十分的活靈活現,根本不是市面上所賣的那種靠機器剪出來的窗花。而當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晉西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裡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讚嘆,仿佛感受到了濃鬱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裡,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山西的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晉南一帶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山西的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晉南一帶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春節是人們對「物侯曆法」認識上的紀念活動,因此顯得尤為隆重。其時屋裡院內都要進行裝飾,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豔,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在山西農村儘管院門上貼著門畫、對聯,掛著門箋,還要再剪貼一對「桃核」,(「核」方言讀hu)「核」諧「符」音,襲承古時稱「春聯」為「桃符』的習俗。而「桃符』在莊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聯」的意思,仍舊保留著古老傳說中『桃符」的驅疫逐鬼、避邪禳災的原意。新年前夕撣塵掃房,家家窗明几淨,潔白的窗紙上貼滿紅紅綠綠的窗花,別有一番鳳韻。貼魚,貼雞,貼虎,貼各種花卉、飛禽走獸。民間貼「魚和雞」,喑喻「吉慶有魚」。而貼虎可能和中華民族對虎圖騰與虎宇宙觀的崇拜有關。元宵節,家家門前懸掛彩燈,燈的造型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彩燈上張貼的剪紙豐富多彩。以影形而轉動謂之「走馬燈」,刻鏤的燈花為適應轉動均是側面側身,燈花的功能是美化燈,這就要求剪出的花樣必須契合透光照明,為此,燈花的線條比較纖細,黑白對比不太明顯,塊面相間比較均勻。山西地處華北高原,歷來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舊時,遇到久旱不雨,人們無力自救,便將希望寄於龍,到二月二時,婦女剪龍,家家門上貼龍,祈求龍王降雨。這類剪紙大都造型簡潔誇張,輪廓分明,少有浮飾,呈現出拙稚的野味。春天,萬物復甦,毒蟲一類也四處活動,稍不留神便受其害。傳統習俗年年在這個時候,人們剪「雞啄蠍子」、「七星劍斬蠍子」。有的則要貼「符」,「符」上刻印有:「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四盅,送蠍千裡化為塵。」端午節興貼「虎除五毒」的剪紙,也與上述的心理因素是一樣的,都是人們出於一種良好的願望,希冀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平衡。
人生禮儀剪紙
孩子誕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長輩的為這新生命都得慶賀一番。先用紅紙剪個大大的、不做任何裝飾的掐腰「葫蘆」貼在門上,一為報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為新生兒納吉求福,禳災祛禍;二為報信,也就是一種門標,人們深諳此俗,也就不隨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兒為男嬰者,在門墩上用煤炭塊壓一片方形白紙,喻品行方正,潔白無瑕;女嬰者則壓一塊紅紙,喻洪福齊天。孩子長大,父母為兒女的成婚大禮竭盡全力,祝願他們和和美美,白頭偕老。我們從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親朋好友饋贈禮品上的剪紙,可以看出這種心情。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禮花」覆蓋。「禮花」亦稱「喜花」,自然悅目好看,充滿喜氣,而禮花上的象徵之物,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圖案等,又是託物寄情的藝術手法,往往包容了人們無法言傳的理想、願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戶上剪貼的「扣碗花」來說,其造型兩碗相扣嚴絲合縫,含「合巹」的實意。巹,是瓢,一瓠剖兩瓢,兩瓢相合謂之「合巹」。此外,「鼠鬧葡萄」、「鼠拽瓜瓜」、「鼠拉雞子」、「石榴魚」、「抓髻娃」為內容構成的剪紙也同樣含有生殖繁衍之意。多少年來,大人民群眾對剪紙中特有的恆穩趨同的題材,浪漫放達的形式結構,樸素明晰的象徵寓意是明白的、理解的、接受的。由此而知,民間剪紙中凝結了承傳久遠的集體心智,在作品中表現了社會形態、人類歷史與豐富的心理。婚嫁貼「喜」字可是很有講究的,嫁女的一方貼「禧」字,是表示一種喜慶、吉祥。而娶媳婦的一方則要貼「喜喜」字。這「喜喜」字,原本是民間集體創造的字,以「喜喜」喻喜上加喜。出於民間藝術家的豐富想像,也體現一種民族的共同心理,她們在剪「喜喜」字時,又將錢紋、瑞獸、花鳥等形象組合在一起,越發增加了剪紙的意蘊,也袒露出中華民族非常豐富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足以表達作者更深層、更廣泛的一種涵義。祝壽儀式中賓客賀壽,在鄉村一般攜帶的都是自製的壽饃,饃上再苫一幀朱色剪紙日「壽桃葫蘆」。或者剪蝙蝠(蝠諧福)、鹿(鹿諧祿)、壽星三種構成的紋樣。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壽雙全。民間殯葬禮儀極為冗繁。殉葬之物都是用紙剪出的,有金山、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童男童女,名堂很多。人們懷著篤誠之心寄託對已故親人的追懷、紀念,精心細緻地剪制彩幡、花卉與殞者生前所喜歡的玩物用品,為謝世者安排一個富富裕裕、快快樂樂的世界。究此習俗的由來,是從上古殉葬奴隸、陶器物品的禮制延續而來。作為人生儀禮的剪紙,形制較大,構圖飽滿,裝飾華美與其所附屬的民俗儀式相統一。
日常生活剪紙
作為具有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的民間剪紙,是人們生活中最廉價的裝飾品,也是最能體現主人意願的精神產品。牆花,顧名思義是貼在牆上的花。它篇幅較大,而且帶有濃厚的故事情節,如《八仙》、《娶親》、《老爺送外甥》、《老鼠嫁女》。這類大型的剪紙在山西的山莊窩鋪是常見的。早先的牆花很可能是充當年畫來美化居室、點綴環境的。現在雖說五彩膠印的年畫既經濟又美觀,可是多少年來在山村形成貼牆花的習俗一直存在。牆花能延續迄今,固然不能排斥傳統的生活習俗,也不能忽視牆花的作者是農村廣大勞動婦女這一人的因素。她們是生活美的創造者又是表現者,最懂得人民的願望和審美習慣,她們靈秀的悟性和對生活的真誠熱愛是一體的,她們帶著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去表現自己或者周圍的人與事。就憑這一點,任何印刷品都是替代不了的。糧倉、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們著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歡貼「魚」(魚諧餘),糧倉上貼魚象徵家有餘糧;水缸上貼魚喻如魚得水,有魚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早先刺繡底樣除筆繪外,大都是用薄而韌性強的紙剪出所要繡的圖紋,然後貼在底緞上再施以繡工。剪樣的做法很簡便也很經濟,既多產又來得快,只要找張薄紙依樣可以剪出多張,而且還不走樣。它比手繪流傳面廣,因此,在民間散存著相當數量的刺繡底樣。刺繡紋樣採用最多的是動物、植物以及幾何圖形。這些剪紙,手法簡煉、概括,富有抽象趣味。常見的飾物有「枕頭頂」、「鞋面」、「衣
領」、「袖邊」等。所剪的內容由繡品的用途而定,象婚嫁用的「枕頭頂」、「鞋面」、多取「龍鳳呈祥」、「鳳戲牡丹」、「龍戲珠」、「麒麟送子」、「魚戲蓮」、「如意石榴」等吉語嘉言,喜慶祝福的內容。用於兒童的肚兜兜、圍嘴兒、鞋子、帽子,則多取虎型、獅型、魚型,皆喻活潑可愛、虎虎有生的意義。若是壽公壽婆穿著的服裝,剪「團壽」、「長壽」變形字,或者「五蝠捧壽」、「福壽如意」、「杞菊延年」、「松鶴長春」等圖案。她們剪出的服裝裝飾紋樣或是器皿裝飾圖案,都充滿她們心中的真實感情,也充滿她們活泛的靈性。這是剪紙藝術能在民間紮根的原因。反映生活與戲曲故事的剪紙生在黃土地,長在黃土地的民間作者,熟諳周圍的一草一木,青山綠水,民情鄉俗,加之她們多少年練就的徒手行剪,隨心所欲的剪技,產生在她們剪刀下的農耕收打,輾米磨麵,駕車馭馬、挑水背柴、養雞餵豬、紡線織布、縫衣做飯等等,無不烙上她們熱愛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跡。既反映出農村色彩斑斕的生活,又折射出樸實厚道、質直善良的民風。她們的剪紙作品情深意濃,是生活的讚歌,也是生活的記錄。
第二個就是炕圍畫了。
炕圍畫又稱牆圍畫,牆圍。是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稍後又以顏料做底,色彩畫花,桐油塗罩。既鮮豔亮豁,又堅固耐久。日常髒汙了,以溼布揩擦,則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圍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了。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
在我們這個地區,由於冬天天氣十分冷,所以在農村中家家戶戶都有火炕取暖禦寒。炕上的牆面極易脫落起皮、經常蹭髒衣物被褥。於是人們先以刷牆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調以膠水,在環炕的牆上塗一高約二尺的「圍子」,這樣既保護了牆面,又使人們免遭了髒衣汙物之累。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美感,又具簡繁對比,主從相映的豐富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臺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炕圍畫的高度一般為二尺左右,現時由於房屋建築日漸高大寬敞,炕圍畫亦有逐步增高之勢;其長度則依照炕的大小而定。
炕圍畫畫空、邊道以外的空間部分所塗色彩稱為底。寧武、五寨一帶喜用紅棕色,紅火濃豔,強烈醒目,原平、代縣、繁峙一帶則多用深淺綠色,素雅大方,清新悅目。二者各具其妙,各悅所好。
邊道圖案是炕圍畫的精華所在,對炕圍畫的形式和風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評定一套炕圍畫的精劣高下亦多以此為標準。
邊道的種類極為繁多,相當一部分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紋樣反覆連續而成。常用的有:退色邊、玉帶邊、竹節邊、邊棠邊、冰竹梅邊、卷書邊、萬字邊、獅子滾繡球邊、富貴不斷頭邊、夔在套蝠邊(蝙蝠寓福)、暗八仙邊(八仙手持的道具)、鶴壽邊(白鶴與各種壽字)、福壽邊(佛手與桃或蝙蝠與壽字)、金玉滿堂邊(金魚加水草水紋)……或古樸、或新穎、或簡潔、或精細、或平面展開、或立體凸現、或強烈明快、或平和迷離,可謂是百色百樣、美不勝收了。每套炕圍畫邊道的繁簡多寡不盡相同,但都是有機組合,相映成趣。如若再仔細體味其中吉祥涵意的構成匠心,那更是如嚼橄欖,餘味無窮。
同邊道相配的還有幾種適合形圖案紋樣,畫在畫空兩旁的為「卡頭」;設在第二組邊道下面角隅處的稱作「角雲子」,這些圖案都是「細炕圍」的附加裝飾,具有錦上添花之美。
畫空也稱「池子」,是炕圍畫的點睛之處。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內容豐富,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無所不有;表現手法多樣,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裝飾粉畫「多元並存」。
人物畫舊時多取材於歷史典故,話本傳說。一般有「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太公垂釣」、「蘇武牧羊」、「四美圖」、「八愛圖」、「二十四孝」等。現時則多選用神話傳說、戲曲故事,一般為「嫦娥奔日」、「麻姑獻壽」、「鶯鶯聽琴」、「貂蟬拜月」、「白蛇傳」、「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打金枝」、「金水橋」等。有的是各種「選段」的集錦式「會串」,有的則以「連臺本戲」表現。
花鳥畫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畫空內容,常畫的有:牡丹富麗、孔雀開屏、荷花嬌豔、鴛鴦比翼、松伴白鶴、竹擁熊貓、蝶戲秋菊、鵲鬧冬梅、蘭花沁香、山茶吐蕊,還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枝紅杏出牆來」……真箇是花團錦簇。喧鬧的春色,時時化解和撫慰著人們飽受生存之累的心境。勃勃的生機,常常激發著人們熱愛生活的興頭。
畫空內的山水畫多為高山奇峰、飛瀑流泉、碧樹煙雲。風景畫則多是各地名勝:北京的頤和園、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蘇州的園林、桂林的山水、太湖的漁歌帆影,以及由此變化而來的青山碧水、樓臺亭閣、長橋曲欄、綠樹白雲構成的各種畫面。
然而「重頭戲」還屬鍋臺畫和看牆畫。鍋臺上方的稱為鍋臺畫,無鍋臺處則為看牆畫。由於其面積大,位置顯,因而使得匠人總是把最拿手的本事,用在此處顯露。內容多吉祥喜慶,如娃娃坐蓮花為「連生貴子」,錦雞與花是「錦上添花」,貓與牡丹蝴蝶組合為「耄耋富貴」,鹿鶴相聚則是「六合同春」,松竹梅一處為「歲寒三友」,花瓶中插月季花則是「四季平安」。
由於這些題材內容的含義,寄寓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希冀,故而倍受人們的喜愛,並作為「保留節目」傳流不衰。由於這些畫面都以飽滿的構圖,豔麗的色彩,生動精細的刻畫而引人注目,故而享受著主人們的「重點保護」,有的是以透明的塑料薄膜遮罩;有的則專門串一「茭箭排排』擋塵御氣。只有在親朋好友上門或左鄰右舍相聚時,方才展示誇耀,其珍愛之心可見一斑。
灶頭畫是與鍋臺畫相連的立式畫面。因在風箱上方供灶君的位置故而得名。表現內容有瓜果、花鳥,亦具吉祥內涵。
炕圍畫用石色,需要匠人自己研磨、漂澄、加膠礬才能使用,天長日久,色澤如新。解放後,炕圍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發展。
而歷史進程在不斷延生,時至今日,山西忻州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逐漸消亡,尤其是炕圍畫,人們現在都從農村搬到城市,住進樓房中,這種牆圍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只能在偏遠山村可能會看到。而剪紙藝術現在還在傳承。
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