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片的田野裡,秧苗已經轉青,幢幢精緻的鴨墅點綴其間,鴨墅上鮮紅的「稻+鴨」幾個字顯得格外顯眼,在秧苗的掩映下,群群鴨兒或結對覓食、或戲水追逐。在茅慄鎮的田野裡,到處洋溢著一派和諧愜意的田間景象。
茅慄鎮金山村「稻+鴨『基地
從試點套作到整鎮推進,茅慄鎮的稻鴨面積從2015年500畝,擴大到今年的11000畝,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勢頭。
茅慄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楊政文介紹道:在插秧後的2個禮拜左右投放鴨苗,這樣既不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鴨子還能給起到渾水肥田、除草滅蟲的效果。
作為傳統農業大鎮,近年來,茅慄鎮持續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持續發力,「稻+鴨」套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了該鎮在水源、光照、氣候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共生互促的良性套作系統,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益。
金山村的黃明遠嘗到了「稻+鴨」帶來的甜頭,去年,他家的5畝水田全部由政府免費提供鴨苗和稻種,在農業服務中心專業技術幹部的幫助下,鴨子和水稻雙豐收,他說:「水稻的產量雖然不高,但單價比以前高50%,加上賣的鴨子,累計收益就比往年多了近10000元。」增收效益讓黃明遠有了底氣,他現在已經成為了發展「稻+鴨」的「積極分子」。
「稻+」模式的推廣,也讓該鎮金山、銀都、九龍等幾個村社找到了集體經濟的突破口,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支部+基地+訂單+農戶」等模式,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戶形成了「捆綁效應」,農戶的積極性得到激發,村級集體經濟也找到了載體,2017年,金山、銀都、九龍三個村社的集體經濟在生態大米的收益上累計就達到了60多萬元。
產品得到了保障,茅慄鎮在拓展市場空間上也是下足功夫,在2017年舉辦的茅慄鎮首屆綠色農旅推介會上,商家當場籤訂的訂單就達到300萬元,還利用了「愛特購」等電子銷售平臺,形成多元、立體的銷售攻勢,茅慄山生態大米甚至遠銷沿海地區。
距離生態大米上市還有3個月左右,但茅慄鎮政府已經開始接洽資深的銷售運營公司,準備搭建系統的銷售平臺,讓茅慄山生態大米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
總編:邱正兵 | 副總編:楊金 陳代斌
編輯:蔣寧馨| 校對:宋光明
承辦:遵義市播州區對外宣傳中心